内经博议


  实相火所居所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是以名为三焦者。特为两阳合明之胃。与相火之所职言之耳。其为后天谷神。出化之本。以出营卫。以奉生身。使肾之气上升于肺。下输膀胱。后天之能事毕矣。然人受生以来。其真元一由先天而起。

  则少阴为之根柢。厥阴为之冲发。其气皆挟津液以上。历五脏而上之。其气在中后之间。渗灌脊肠。名为太冲。实居阳明三焦之后。故云后为太冲。太冲之太者。其盛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亦皆禀之。与阳明胃。并是脏腑之根柢也内经又谓为血海。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又与阳明会于宗筋。于是其后输出大杼。其前会气街。大杼在督。

  气街在任。是冲脉之盛。灌三阳。渗三阴。包阳明三焦。凡督任阴阳之会脉。皆冲为之也唯冲为之。故太冲之精气。常得与三焦营卫之行。合行隧道。而绕周身。充微皮毛。而灌脏腑。人知营卫之出于三焦。而不知先天脉气有与之偕行者。

  日夜五六十周。盖先后之天齐至也。人疑卫为水谷之悍气。决出上焦。而经独云卫出下焦。遂疑为误文。不知前言者。

  特言饮食之能出卫。而实则卫为真阳。能卫外为固。非可以一时之饮食当之。必先天根柢之盛气。与此为合而当之也。

  则卫之出下焦何疑。盖知冲之为义。益知卫之为出矣。

  卷之一 人道部

  奇经八脉原

  人身阴阳元气。皆起于下。故内经以广明之后。即为太冲。太冲之地。属之少阴。少阴之前。乃为厥阴。其部为血海。常与太冲腾精气。而上灌渗阴阳。斯则人之元气精气。皆起于下也。而由下而起。则分三道而上。其阳者。从少阴之后。行太阳夹脊之中道。以总统诸阳。其名为督。其阴者。由前阴地道。而上行阳明之表中。以总统诸阴。其名为任。

  而中央一道。则脉起血海。腾精气而上积于胸中。为宗气以司呼吸。其名为冲。是气则与阳明胃气俱住中州。亦与营俱行十二经者也。盖尝考之督脉起胞中。上巅历百会神庭。任脉起中极之下胞中。循关元历承浆。上与督脉会。冲脉起胞中。上行伏脐。会于咽喉。三脉同起于下极。一源而三歧。故圣人不曰冲督任。而总名曰太冲。是太冲者、以一身之精气上升言之。不独为血海言之也。中外之间。横者为带脉。带脉横于季胁。统于章门五枢。总束诸脉。使上下有常。而要约营束之。毋令懒散。其脉如人束带而前垂。亦精气关锁也。此处为膂。人之全力出焉。膂力不衰。殆为此也。二维者。维持维系之义。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矣。而诸阳诸阴之散见而会。又有所必维系而持之。故有阴维以维于诸阴。阳维以维于诸阳。然而能为维者。必从阴阳之根柢。具盛气之发。而后能维。阳维从少阴至太阳。发足太阳之金门。而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阴维从少阴斜至厥阴。发足少阴之筑宾。至顶前而终。少阴少阳。为阴阳根柢之气。维于阳者。必从少阴以起之。是阴为阳根也。维于阴者。必从少阳而起之。是阳为阴致也。故二脉又为营气之纲领焉。两跷脉者。跷以矫举为义。其脉之剽悍同于卫气。而皆上于目。然有孔道与卫不同。其脉则阴出阳而交于足太阳。

  阳入阴而交于足少阴。其气其行。每从阴阳根柢和合。以为矫举而上荣。大会于目。故目之瞑开皆宜。其曰阴脉荣其脏。

  阳脉荣其腑者。入阴则荣脏。入阳则荣腑也。男女脉当其数者。男子阳用事。其跷在阳。故男子数断其阳。女子阴用事。

  其跷在阴。故女子数断其阴。总之八脉唯带脉横束手膂。而七脉皆自下柱而上。虽有孔道宗众会。然当起于太阳少阴。

  则皆所谓太冲之义也。故圣人止言太冲。而不及督任维跷。盖有分之而不分者矣。

  卷之一 人道部

  二十七气疏

  十二经十五络经正六合五输六原四关十二经筋所谓经络者。直行为经。旁行为络。直行而通。统内外左右上下通行无滞。如江河之流。而为日夜五十营者。斯为经。其回行交络。互属脏所。不当道行者为络。灵枢曰。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腹为阴之会。头为阳之腑。以阴接阴于腹。以阳接阳于头。三阴转而入阳。于手之指。三阳转而入阴。于足之指。此以阴入阳。以阳入阴。无所不到。所谓通行直行为经者也。乃其间有交络者。为支分者。则六阳经之自头。每各下入缺盆。内属以络五脏。而五脏之经。亦每各上行至喉至目系。至舌本。至巅顶。此为属正经之旁行。不当隧道之冲。即所以为络也。然而旁行之络。实交于身。而五脏六腑又有其专精盛气之所会。其会又各有所至。

  如公孙大包虚里期门等为经。别之五十络。此络之大且盛。未尝不如经。而以其旁行别出。不当隧道。故为经别。亦为络也。经正六合者。经正以脏腑。各有本经。地方自隧道通行外。其旁地分正自有余。其他更有交流分委。或自属本经。

  亦自与本经之表里阴阳相接。此自为表里之合。其合凡六。脏腑自会也。此合既不当隧道。特以本经地分壤地。相属而合。故非经别。乃经正也。由前十二经暨十五络。与各经之六相合。共二十七气。以通行周遍于一身。而凡回环之气。

  盛会之所。皆在斯矣。至于五输六原四关。从其手足正隧道扼要之处。盖十二经原皆起于手足之十指。此皆各脏腑专精之所起所淄所入也。于是各为井荥输经原合。脏五腑六以纪之。而总不出四关。以治脏腑之有疾。则所谓扼要者名关耳。

  大约经络脉络兼行二义。一以呼行三寸。吸行三寸。其流行日夜为五十营者。法以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为占。此候其流行者言也。其起发井荥输原者。以五脏六腑之地分为占。此与气口之寸关尺同占其病者。以卜无藏。此候其不流者言也。

  唯脉之精。是流者与不流者俱见。足以独守经隘。以占百病。固莫精于此矣。此外人有十二经筋者。筋布散于身。而为一身之维系。本皆属肺。以分维各经地分。故为十二经筋。属阳者于外而坚刚。其有病必以在外之风寒湿入之而成痹。

  故病各以脉序。属阴者于内而柔细。然布散枢要。常与经脉协议。故病或痰滞营阻。则亦能主颠痫螈 。与外筋不同。

  此筋病之大较也。张子和谓凡医必明经络根结始终。所环所会所交所过。而后知阴阳脏腑之出入虚实。不知此者。如面墙矣。

  卷之一 人道部

  十二经不并拈说

  十二经络之表里。特以隧道之故。举其并行互络者而言。初不以职列也。人之阴阳皆起于足。故足之六经地分阔。

  而职司要所。主一身之间。唯足六经也。手六经则地分狭。所行两臂头面之间。其两臂常动。头面肉坚风寒之所不得入。

  故仲景条贯伤寒。止拈足六经。而无外伤手经之条。正以手经之所合。皆在足六经之中。非谓其不与于斯也。请申之。

  太阳之经起于足。上于巅脑。以及额颅内。下于膺。中包心肺。皆太阳经也。太阳居六阳之盛。故为巨阳。而为诸阳主气。然以同冲气起于少阴。乃以其阳而借纳膀胱。其下膺中者。少阴心。太阴肺。一君一相。并居其间。而肺主皮毛。

  心部于表。皆与太阳合。是以寒邪一犯太阳。遂伤肺及心。以犯皮毛血脉。为心肺之所合。若皮毛凛栗。鼻塞声重畏寒无汗。以及心烦。皆太阳症。而心肺为之变。仲景设麻黄汤发汗疏肺。桂枝汤和表止烦宁心。岂非发太阳即发手太阴少阴耶。是手之太阴少阴,已兼于足太阳之一经矣。若手太阳小肠经者。其气用岂能及足。特以与心络并行隧道。表里又与足太阳连经。故亦以三阳归之。非曰其职能与足太阳并列也。后学亦察一拈太阳。使以小肠与膀胱双举。岂知要者哉。

  足阳明自额颅而下绕夹鼻。口下人迎。下乳内廉。下挟脐。其脉齐太阳。皆五道。至气街中属胃络脾。凡面之全部。膺胸与腹内外。至足胫外廉。皆阳明也。经为两阳合明。合明者。太阳少阳共明于此也。其经气盛血多热甚。其地位阔。

  其职司要。又主中部谷神之所升。皆卫之所出。若大肠者。为胃化物之器。受盛之官。其络与足阳明接。经故亦谓之手阳明。亦非谓其能有阳明之职事也。故大肠小肠之经。即同于胃。其病与否。皆与胃同。而初无与于肺心。若经络自病延及肺心。亦止在经络。不若伤寒之传经也。足少阳胆之经。由耳颊下胁。下膝外廉。居身之两侧。称身后之太阳。身前之阳明。接壤密布于内。为半表里。故少阳居之。为阳明之次。皆以地分形层分职言也。其经与职游行三焦。摄于心胞。心胞三焦。总同一职。此无复手少阳手厥阴之别矣。三阴正位。唯足太阴脾。为六经之所主。心地德居中而主里。

  若太阴肺。以其朝百脉主元气故亦有太阴之名。其实为阳中之少阴。初非居三阴之职。而分太阴脾位之司也。三阴之正。

  惟少阴肾。能正位于坎。配心之离。而心为太阳。故肾亦名阴中之太阴。其实天之少阴从火。人之少阴从水。此少阴心。

  不夺少阴肾之用也。一阴本厥阴肝。其经胞络亦与并称。然心胞本非交尽之厥。以经相接。故亦名之。心胞则相火。厥阴则风木。所不得混列也总之风寒邪之入三阴者。皆在足三阴。而病在手三阴者。皆在足三阳。故风寒之入与传。止有足六经。而无用手六经。即人身三阴三阳之正病。亦断不以经络手足并拈。凡以为是也。

  卷之二 脉法部

  脉原

  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而见于营之行。营之行也。其根原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化精液以输肺。以治节施之隧道。故营血之能通流。实胃气为之充澈。此脉之本于胃气也。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而备五十营。脉至五十营。则先后天之气合。而五脏之真备矣。以是上朝于肺。肺统行之。故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决死生者。以气口能显胃气形藏真。占四时度六部。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而无差忒。此脉之所以为人之神也。内经论脉必自下而上推。始于季胁。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门。得一尺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为寸。其诊先尺后寸。先阴后阳者。以人身阴阳。皆起于足下。五脏之气。会于章门。章门在季胁之次。脉从三阴起足三阳而上之。先会于此。故内经诏人以脉必自下而上也。至于诊之精微。其占亦有二。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脉行六寸常流无间。昼夜六时。而为五十营。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动不一代。乃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为脏无气。命曰狂生。狂生者。反太和也。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六部一定。候之不移。而以五脏为占。此以部位占之也。原其然者。肺统元气。为心血脉之相。非惟能朝百脉。亦能显百脉。脉虽藉营气之行而充满之。而其所以能充满者。皆肺神藏真之所 泓。此其中之胎涵映澈。行者居者。各为充满。非以一流行而尽之也。

  盖其元神能常照百脉。为五脏镜。以显其纯疵。故太渊一脉。五脏之全体俱现。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诊也。然人之阴阳必奉天而应四 。故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虽六脉各为脏主。而有不得不听令于时者。此由天人葆合。故人气有不离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诊者。阴阳之禀。气态各不同。则其脉亦异。如六阴六阳。以至老少肥瘦。脉必不一。善脉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气藏真。与四时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后及其病脉。以兹四诊。兼之望闻问谓之七诊。

  而脉之道得矣。今世以左手为人迎。此出自难经。叔和祖之。不知人迎者。阳明胃之本。输在结喉两旁动脉者。是此六阳之所迎。古人以候六腑之阳。而察其盛衰。若以左之寸口当之。岂人迎之所候哉。趺阳者。乃穴之动脉。在足趺三寸之间。是胃脉之下行。复上与太冲之脉合。故得先后天并符之气会合于此。为人之根蒂。死生之诊。于是最切。故仲景法趺阳与少阴同诊。一诊先天。一诊后天。每并取以决百病。今人废之。此仲景所斥。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卷之二 脉法部

  脉诊总论

  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于诊法甚详。于脉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脉之法。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诊道愈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也。夫脉为胃气之本源。其阴阳精要。即相为对待。相去悬绝之间。而有甚精之察。固不必多名象以求之也。且诊脉求病。求其为病之表里虚实寒热顺逆而已。故内经设脉。止于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特于对待微甚悬绝。着其相去之三等。而脉之情变已察之极精。及仲景又兼以阴阳着脉为十。以浮大滑动数为阳。沉弱涩弦微为阴。而察阴阳之法。莫过于此。于是诊脉之精。至此大备。何以言之。人之先天禀于阴阳。而阴阳复生于胃气。唯谷神兴。而营气足。故脉行焉。中涵先天四时五脏之正。而养于胃气。以微见其间。是以脉常有神。而可诊以阴阳逆从之法。而阴阳逆从之法。必首诊其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