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全生指迷方
全生指迷方
瓜蒂散瓜蒂 赤小豆 秫米(等分)
上为细末。粥饮调方寸匕,以吐为度。
大黄丸大黄(煨) 葶苈(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十粒,以利为度。
卷四
咳嗽
论曰:古书有咳而无嗽,后人以咳嗽兼言之者,盖其声响亮。不因痰涎而发,谓之咳痰涎上下随声而发,谓之嗽,如水之漱荡,能漱其气也。诸咳之原,其来虽各不同,其气至于肺而后发。若非其时感邪而发咳者,固因脏气虚弱,抑或五行之气,内相克制。病作治,无使传注,不即治之,传注他脏,遂至不起。然有因寒者,因风者,因热者。风寒从至,热则从内起。风寒则诸经自受其邪,热则脏腑熏蒸,乘而为病,风则散之,寒则温之热则调之、泻之。因风者恶风,出风中则咳甚;因寒者,遇寒则剧;因热者,得热则发。
因外感风寒,不即治之,邪气留淫日深,攻伤脏气,一脏受极,遂传其所不胜。如肺经受久而不去,咳则右胁痛,不可转侧,遂传之肝。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咳引左胁,卧,卧则咳剧,遂传之脾。脾,土也,为木来克,则大便鸭溏,甚则螈 如痫状,肾属水,为土所克则骨痿,不能起于床,手足浮肿,次传之心则死。若因脏气自心乘于肺,急补肺而泻心,补肺宜辛甘,泻心宜苦。若脾热熏蒸,但泻其脾,治肺以辛温,谓之间传,学宜知此。
若肺咳,恶风脉浮,小青龙汤主之。恶寒脉紧,杏子汤主之。微弱者,钟乳丸主之。恶热喉燥,脉数甚则咯血,天门冬汤、杏子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肺咳之状,喘息有音,甚则咯血。
小青龙汤(见前寒证门。)
杏子汤杏仁(去皮尖) 干姜 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 五味子 桂心(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痰多者,加半夏半两,汤洗七遍。
钟乳丸钟乳(银石器内煮一时,研一伏时,一两) 紫菀(去苗及枯燥者,半两) 桑白皮(一分,锉,微炒) 款冬花 黄 (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天门冬汤天门冬(去心) 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 知母(焙,各一两) 桑白皮 五味子 桔梗(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咳血者,阿胶半两,炒燥。大便涩而喘,加葶苈半两。
若心咳,脉浮恶风,桂心汤主之。恶寒,时口噤,脉紧大,附子细辛汤主之。恶热脉疾小便赤涩,茯苓汤主之。
桂心汤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心咳之状,上引心痛,喉介介然如梗,甚则咽喉肿痛,脉浮恶风,宜桂心汤。
人参 桂(取心) 白茯苓(各一两) 麻黄 贝母(炒,各半两) 远志(去心)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附子细辛汤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去苗,各半两) 人参 菖蒲(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五味子(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茯苓汤茯苓 麦门冬(去心) 黄芩(各一两) 秦艽(去土) 柴胡(去苗,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肝咳,恶风脉浮弦,射干汤主之。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两胁下满。 恶寒脉浮紧,五味子煎主之。恶热脉疾,目赤头眩,百部丸主之。
射干汤射干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五味子 半夏(汤泡七遍,各一两) 款冬花(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五味子煎五味子(五两) 桂(取心,一两) 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绞取汁,用好蜜二两,再熬成膏。温酒化弹子大,食前服百部丸百部(八两,为细末) 生地黄(五斤,取汁,熬成膏)
上将地黄膏和百部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若脾咳恶风脉浮缓,麻黄浓朴汤主之。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痛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隐冷,恶寒脉紧弱,温中丸主之。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茯苓丸主之。
麻黄浓朴汤浓朴(去皮,姜汁涂,炙)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橘皮(洗,各一两)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遍,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温中丸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各一两) 白术(二两) 细辛(去苗) 胡椒(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茯苓丸茯苓 黄芩(各一两) 五味子(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切,姜汁浸,焙,半两) 橘皮(洗,一两) 桔梗(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若肾咳恶风脉浮,白前汤主之。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疼痛。恶寒,唾冷沫,小便数,脉紧,椒红丸主之。 恶热,骨间烦疼,地骨皮汤主之。
白前汤白前 细辛(去苗) 川芎 五味子(各一两) 麻黄(去根节) 芍药 桂(取心,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椒红丸椒(去目,炒出汗,半两) 款冬花 紫菀(去苗及枯燥者) 干姜(各一两) 矾石(火一伏时) 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去苗) 皂荚(去子,酥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地骨皮汤地骨皮 百部(各二两) 芍药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颧骨赤,大如钱,日晡发热者死。若潮热有时,五心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
青蒿煎青蒿(汁,一升)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上将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粒,食后服。
柴胡芍药汤柴胡(去苗) 芍药(各一两) 地骨皮 石膏(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但嗜卧,饮食不荣肌肤,或不能食,心腹虚胀滑泄,背膂牵急,劳倦不能动止,或因大病后,或因下利后不复常,得之于脾。脉弦大者不治,四肢煎厥,亦谓之肉极,炙肝散、白术丸主之。
炙肝散(见前气证门)。
白术丸白术 橘皮(洗,各一两) 浓朴(去皮,姜汁涂,炙焦) 人参(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若咳嗽如脓涕,或微喘急,短气,胁下痛,皮肤干燥,动则咳极,由形寒饮冷伤于肺经久嗽不已则肺枯燥,令人先寒后热,脉弱者可治,或紧或弦者不可治。
卷四
喘证
论曰:凡人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出心肺,吸入肾肝,呼吸之间,脾受其气,则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而周身之气,无过不及。若藏气乘并,则荣卫不能循常,气过周身失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故促迫而喘,诸气并上于肺,肺管隘,则气争而喘也。
其始或因坠堕恐惧,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而气不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此喘出于肝也。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而气乘于肺,此喘出于心也。或因渡水跌仆,肾气暴伤,肾气乘肺,此喘出于肾也。或因饱食过伤,动作用力,谷气不流行,脾气逆而乘肺,此喘出于脾也,团参散主之。
若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治属骨蒸,小建中汤、天门冬汤主之团参散人参(一两) 桑白皮(锉,炒,二两) 大腹皮(锉,炒,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橘皮(洗,一两) 吴茱萸(炒) 槟榔(锉,炒) 芫花(炒) 附子(炮,去皮脐) 泽泻(各半两实(麸炒,去瓤,半两) 白术(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二十粒,食前服。
小建中汤芍药(六两) 桂心(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天门冬汤天门冬(去心,一两) 马兜铃 百部(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喘嗽时血出,四肢懈怠,脉浮大而沉,由肾气上并于胃,气道壅塞,血无所行而散溢于脾,精不化,上不胜下,脾之络脉外绝,去胃外归阳明,白术丸主之。
白术丸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白术 泽泻 生地黄(焙) 大豆卷(各一两) 桑白皮(炒,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病患不卧,卧而有所不安则喘者,脏有所伤,精有所寄,故不得卧而喘,肺气盛,脉满大也,牡蛎散主之。
牡蛎散用左顾牡蛎,文片色白正者二两,先杵为粗末,以干锅子盛,火烧通赤,放冷,研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鲫鱼汤调下,不拘时。鲫鱼重四两者一个,去鳞肚,浓煎,煎时不许动。
若咳嗽逆,倚息喘急,鼻张,其人不得仰,咽中作水鸡声,时发时止,由惊忧之气蓄而不散,肺气郁,或因过饱劳伤,气上行而不能出于肺,复遇寒邪,肺寒则诸气收聚,气缓则息,有所触则发,经久则不能治,杏子散主之,及灸肾 百壮。
杏子散杏仁(去皮尖,麸炒黄色,研成膏) 麻黄(为末,等分)
上研和。煎橘皮汤,调二钱匕。
玉腋散人参 川芎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马兜铃(半两) 知母 贝母(炒) 杏仁(去皮尖)
葶苈(炒)
二两) 橘皮(洗,一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喘息肺鸣而痿蹶,由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气郁而肺热叶焦上举,是谓肺痿,阿胶丸主之。
阿胶丸天门冬(去心) 桔梗 生干地黄(焙) 阿胶(锉,炒燥) 桑白皮(锉,炒) 麦冬(去心)
柏子仁(炒,研,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卷四
呕吐
论曰:呕吐者,由清浊不分,中焦气痞。若心下牢大如杯,或时寒时热,朝食则暮吐,暮食则朝吐,关脉弦紧,弦则为虚,紧则为寒,虚寒相搏,此名为格,与关格同也,是谓反胃,青金丹、朴附丸主之。
青金丹硫黄 水银 木香(末)
上将硫黄水银二味同研,令不见水银星子为度,合木香再研,用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粒,食后服。
朴附丸浓朴(去皮,锉作小块子) 附子(炮,去皮脐,锉作小块子,各一两) 生姜(八两,去皮取汁)
上将二味,以姜汁同煮,尽汁为度,焙干为末,酒煮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粒,食前服。
若心中温温常欲呕,闻食吐酸,由宿寒在胃,不能运水谷,中腕成痰,其关弦,脉小而短,白术丸、大半夏汤主之。
白术丸白术(三两) 半夏(汤洗七遍,二两) 橘皮(洗) 干姜(各三两) 丁香(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前服。史氏《指南方》无橘皮。
大半夏汤半夏(一升) 人参(一两) 白蜜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加白蜜少许,食前服。
若心上汪洋嘈烦,头目时痛,胸中不利,或呕胆汁,大便或利或秘,喜渴,此中脘伏痰旋复丸主之。
旋复花丸(见前热证门。)
若心下虚满,不入饮食,时时欲呕,呕无所出, 短气,由他病瘥后,复为寒邪伤气气寒则不能食,胃无谷气以养,其脉微弱,大藿香散主之。
大藿香散藿香叶 人参 茯苓 桔梗 木香 桂(取心) 白术(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为末半两,姜汁和成饼子,阴干) 枇杷叶(十片,刷去毛)
上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炒姜丝一分,与药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刘孟容《琐碎录》名藿香汤。
若心下烦,不喜热物,得热即呕,喜渴,由胃受邪热,胃热则气浊,阴阳浑乱,其脉虚数,或细而疾,竹茹汤主之。
竹茹汤竹茹 橘皮 甘草 半夏 赤茯苓 麦冬 人参 枇杷叶上加姜枣煎,胃寒去竹茹麦冬,加丁香,实火去人参。
若心下闷乱,呕吐不止,卧起不安,手足躁扰,水浆不下,由冷热不和,邪正相干,清浊不分,阴阳错乱,喜冷者因热,恶冷者因寒,名曰霍乱。其脉弦大者,寒也,大理中汤、半硫丸主之。其脉数疾者,热也,小藿香散、青金散主之。
大理中汤(方缺。)
半硫丸半夏(汤洗七遍,焙,为末) 硫黄(研,等分)
上研细,生姜汁煮糊为丸。米饮下三十丸。
小藿香散丁香 枇杷叶(去毛) 干葛 赤茯苓 藿香叶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