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萃精


  〔真按〕五硬宜分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于四体。合五者连带关系,为独阴无阳。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但硬而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只须六君子汤为主治,加上肉桂、干姜,或少加鹿茸,煎浓,令乳母频频服之。小儿常吮母乳,便可回阳。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头面红疖及软疖

  红疖古法用大黄、远志,各等分为末。以猪胆汁调涂之。或用黄柏、黄连、黄芩,各等分,研末,调醋敷之即愈。

  软疖古法用鲜枳壳,又名臭橘子,无鲜用干蒸融,贴亦可,刳去瓤。以面糊涂抹四围,合盖疖子,旁安一灯芯,以通脓水,数日自愈,并无疤痕。或用猪头上毛、猫颈上毛各一撮,烧灰,雄鼠粪(两头尖者是)一粒,共研末,香油调敷即愈。

  〔真按〕红疖热毒,宜内服土茯苓、连翘、银花、甘草,煎汤。外用菊花叶捣汁,调净白蜜敷之,甚效。

  软疖愈而复发,最难除根。内服苦丝瓜连筋带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白蜜汤送下。日二服,夜一服,外用生大黄磨浓汁,调冰片粉涂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目烂

  小儿眼胞赤烂,痛痒难睁,因毒热上攻于目,故有是证。古法主内服地黄汤(方见眼不开),以清热。外用真金散(如生黄连、黄柏、当归、赤芍、杏仁,散,浸乳汁一宿,晒干为极细末),用生地黄汁调,频频点目即愈。

  〔真按〕除毒热外,亦有因产时拭洗不净,以致秽恶浸渍两目角而赤烂。至长不瘥者,名烂弦风眼,内以桑叶、菊花、生地、甘草、灯芯,长流水煎服。外敷之药,如用连药抑遏火邪不能外出,必变眼珠疼痛,久不能愈。

  不如用鲜色铜绿三钱,研末,以生蜜浓调,涂粗碗内。以艾叶烧烟,将碗覆艾烟上熏之。须熏至铜绿焦黑为度,取起冷定,以人乳调匀,饭上蒸过,用鸭翎扫涂患处。并可除根。或用薄荷、文蛤、黄连、防风、荆芥穗、苦参,加铜绿少许,煎汤乘热洗眼。神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目内赤者,心经积热上攻。宜泻丙火从小便而出,治法以导赤散少加黄连,则赤可退。

  小儿目内黄者,脾热也。上下眼胞肿者,脾经风热也。治法以石斛、白芍、甘草,少加黑栀仁,煎服,则黄可退。

  小儿目连札者,因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如风吹,儿不能任,故连札也。治法以薄荷、石决明、生甘草、灯芯为引。煎服有效。

  小儿久嗽,两眶黑肿,白珠如血,谓之血眼。治法以桔梗、陈皮、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煎服。外用大生地、大黑豆等分,浸水一宿,取起为膏,贴眼皮上。其水自散,血泪既出,肿黑亦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耳聋

  小儿有忽然气塞耳聋,此由风入于脑,停滞于太阳经。古法主疏风清火(如导赤散加防风,煎服)或用通窍丸(如雄石一钱、真麝香五厘,共为细末,以枣研烂,和为一丸,如枣核大),棉裹塞鼻中。又以生铁一小块,热酒泡过,含口内,须臾气即通,亦即不聋矣。

  〔真按〕小儿耳忽暴聋,不过火盛气逆,非若中年老年之气虚血虚肾虚者可比。内以菊花、木通、石菖蒲,煎服。外以细辛、木通,石菖蒲各一分,真麝香二厘,共为细末,棉裹塞耳中即通。或用虎耳草,又名倒垂莲,捣汁,略加枯矾,灌入耳中,则耳窍开,而自不聋矣。

  [卷三 身体诸病门] 耳痛

  小儿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耳内奔走,或出血水,或干痛者,古法主蛇蜕散(如蛇蜕烧灰存性为末)吹入耳中。取蛇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真按〕小儿耳痛,无非肾中火热,泻之则安。但用黄柏、青盐、甘草,煎服;外用黄鱼牙齿,瓦上炙存性为末,放土地上退火气,加入干胭脂研极细末,再加梅花冰片少许,菜油调,以鸡毛蘸入耳中,即不痛矣。

  [卷三 身体诸病门] 耳脓

  小儿有因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中灌为脓者。古法主内服蔓荆子散(如蔓荆子、粉干葛、赤芍、前胡、桑白皮、木通、生地、白芍、赤苓、升麻、甘草,灯芯为引),外用龙骨散(如龙骨、明白矾、真铅丹、胭脂胚、当门子,共为末),先以棉展干耳内脓,将药吹耳即愈。

  〔真按〕小儿耳内闷肿出脓,必先验其脓色:耳疳则出黑色臭脓;震耳则出青脓;缠耳则出白脓,停耳则出黄脓。

  以上四症,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但以野菊花、马兜铃、通草,煎服。是以清肺泻肝。外用龙骨、炒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各等分,共研细末,吹之即干。

  若耳内有虫,脓血不止,则用鸡蛋一个,猪肝五钱,俱用香油炒,再以黑芝麻一两,炒研共捣融,微火烘暖,摊绸上贴耳外,血虫出尽即干。

  惟风耳则出红脓。

  此偏于肝经血热。宜内服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耳内有脓先绞净,再以桑螵蛸五分,烧存性,和麝香五厘,研末掺入,其效如神。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耳中出血,但用五色龙骨研细末,吹入耳中即止。

  小儿耳旁赤肿,皆属热毒,若不急治,必成大痈。内服柴胡、连翘、龙胆草、甘草,以泻胆火。外以绿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调成膏敷肿处,干则易之,而肿易消。

  小儿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名月蚀疮。皆用外治之法,但用黄柏、枯矾、滑石、龙骨、海螵蛸,各等分,共为末。疮湿则用干捻,疮干则用猪油调涂,克日可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鼻渊

  小儿流涕腥臭,此胆移热于脑,名曰鼻渊,又名脑崩。古法用辛夷散(如辛夷仁、苍耳子、香白芷、薄荷、黄连,共晒干为末),葱汤调下。

  鼻渊经久不愈,则名控脑砂。古法用紫贝子、俗名南蛇牙齿,粤人名狗尾螺。以二三枚火醋为末,纸包放地上去火毒,以丝瓜藤煎汤调药空心服。

  〔真按〕鼻渊虽由胆热移脑,其实兼受风寒凝郁火邪而成。但用鲜鹅儿不食草,一名地胡椒,塞鼻,立刻应效。或用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每次酒服三钱,重者不过三服即愈。

  若控脑砂,则淋沥腥秽不止,脑亦时痛,或眩晕,必有虫蚀,且滤儿体已虚。仍用鲜草塞鼻数次,兼服益气补中汤剂,方能痊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鼻衄

  小儿五岁积热,一时血随气行,得热妄动,溢出于鼻,名曰鼻衄。古法主加减地黄汤(如生地、黄芩、黑栀、赤芍、白茅根),水煎温服。外用吹鼻散〔如炒黑栀仁、乱油发(等分),存性,共为末〕,以些微吹鼻中即止。

  〔真按〕鼻血不止,轻者先用灯芯浸水塞鼻,内以麦冬、生地等分,煎服足已。若积热过重,止而复衄者,则用生荷叶、生艾叶、柏子仁、山萸肉、丹皮、生地、莲肉、山药、泽泻,水煎服。外以炒黑栀、百草霜、龙骨、京墨、牡蛎、血余灰,吹鼻即止。如用茅花水蘸湿蘸药,搽入鼻孔更妙。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鼻塞

  小儿因风寒外感,肺气壅闭而鼻塞,古法主川芎丸(如川芎、细辛、本、白芷、炙甘草、梅花片、当门子、光杏仁,炼蜜为丸,如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芯汤化下。

  〔真按〕小儿肺气不通,鼻窍遂闭,除风寒外感外,亦有因乳母夜卧,不知回避鼻中出气,吹儿颅门,或因洗浴未避风寒,致儿鼻塞。不必服药,轻者只用葱白捣烂,捏一小丸,贴儿天庭心(在两眉之间),即通鼻窍。如仍未通,再以细辛、附子、通草,同研末,蜜调棉裹,纳儿鼻中,须臾即通。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鼻涕,因肺为寒风所袭,津液不收,则为清涕。只用生姜捣烂,贴天庭心,即止。若兼别症,当另议治。

  小儿鼻,因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不闻香臭,只用辛夷花苞,又名木笔花,又名旱莲草,去赤肉毛子,用芭蕉浸水泡一夜,焙干为末,加麝香少许,以葱白汁蘸入鼻孔,极效。

  小儿鼻干,因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干。宜清热生津,但服导赤散加麦冬,可以化干而为润。

  小儿鼻疳,破烂欲穿鼻孔,只用纸包压去油杏仁粉二分,真轻粉一钱,和匀吹患处。或用真鹿角霜、枯矾、血余灰、灯芯灰,共研末,吹之即愈。

  小儿鼻疔,其毒速宜散化,急用荔枝肉一两,雄黄一分半,吸铁石五厘,共捣为丸,塞鼻中,自能脱落。再饮生菊花叶汁一小杯,更佳。

  小儿鼻,因鼻中渐生肉,妨碍气息流通,但用生藕节一个,要有根连须处,烧灰存性为末,吹患处自落。

  或用枯矾、猪脂油,共捣和丸,以棉裹塞鼻中,数日随药脱去。

  小儿鼻痔,根蒂甚深,较肉更加痛痒。但用霜梅一个,蓖麻仁七粒,生矾少许,三味同打,将丝棉包裹塞鼻内,一日夜即愈。或用甜瓜蒂四钱,甘遂一钱,枯矾、螺壳灰、草乌灰各五分,为末,麻油调作丸,如鼻孔大,每日以药塞入一次,其痔即化为水。再用收口药粉掺上,即干。

  大儿鼻疮,形如粟米,毒易漫延,但用生薏苡、东瓜、煎汤,代茶饮之。外用杏仁去皮尖捣烂成膏,以人乳调塞鼻内,最为稳效。

  小儿鼻孔,无知误将豆粒塞入,又用手指自挖,进入关内,不能取出。临时即用人马平安散吹入鼻孔少许,则豆可随打嚏而出。若延误已久,豆因鼻涕浸渍放大,愈肿愈痛,治法须用二人,以一人掩紧小儿两耳窍,叫小儿双眼闭紧,再以一人用手掩住无物鼻窍,以口对小儿之口,用力一吹,豆即落下。

  小儿鼻外人中忽然肿烂,瘙痒异常,有碍饮食。但用旧毡帽、青果核二味,俱烧灰,以好麻油调之,日搽数次即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唇肿

  小儿唇中忽见肿大,此系脾热所致。古法用生蒲黄、川连、冰片,共为细末,麻油调敷有效。

  〔真按〕上下唇若赤肿,外敷蒲黄等药,固有效验。但若肿黑痛痒难忍者,宜用旧有方孔之大铜钱同样大者四个,于石上磨猪油时常擦之。至或破烂流水者,则宜改用铜青、宫粉、明矾、顶上梅花冰片、黄连、麝香,共研细末,破处则用干掺,干处则和猪油搽之尤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唇疔

  小儿唇边忽生红白颗粒,此即生疔。症见头痛寒热痛痒,亦有麻木不知痛痒者。古法先看大腿弯中,如有紫筋,以银针刺出血。外用生鸡冠血点于唇上,或用活虾蟆破开,取肝贴之,或用生蚬去壳捣烂敷之,均效。

  〔真按〕唇疔多至头痛心闷神昏,赶紧施治,迟则不救。内以紫花地丁、金银花、白果、桔梗、生甘草、知母,煎服。外用蛔虫捣烂敷之,如无蛔虫,以焙五谷虫一钱,研末,白矾三分,蟾酥三分,再以烧酒溶化调匀,敷疔上,少顷疔即破流毒水而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附例

  小儿唇疮,无论破与未破,皆系脾蕴热毒而发。但用瓦松,生姜汁捣融,入盐少许敷之,或用蓝靛叶取汁洗之,均效。

  小儿唇紧,初起即不能饮食,宜急治之。但用新白布作卷,如酒杯大,烧燃放刀口上,俟刀口汁出,取汁搽之,日搽十余次,并以青布烧灰冲酒服之,过夜即愈。

  小儿唇干血出,只用生桃仁捣烂,调猪油敷之。若干燥已极,红肿难堪,时以舌口水滋润,尚恐不及者,则以松毛煮豆腐约半日之久,取豆腐贴之,日换数次有效。

  小儿唇忽翻突,形如猪嘴,此名唇菌,乃心脾热毒所致,非急救不可。须觅活地龙(又名蚯蚓、曲鳝)十条,捣烂,吴茱萸二钱研末,加灰面少许,醋调敷两脚心,用布捆住,半日一换;内服唇疔汤剂(见上)。以愈为度。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口臭

  小儿口中时出臭味,此因虚热,或因心气不足所致。古法主茴香煮羹,或生食,或用盐梅时时含之,均效。

  〔真按〕小儿口臭难闻,本有醋调密陀僧嗽口一法,施之小儿,则不适用。细审果系心气不足,但用益智仁三钱,甘草三分,煎浓汤服之。如属虚热,则用麦冬、生地、茵陈、枳壳、甘草,煎服甚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口疮

  小儿满口生疮,皆因胎禀本浓,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而成口疮。古法主沆瀣丹(如川芎、大黄、黄芩、黄柏、黑牵牛、薄荷叶、滑石、槟榔、枳壳、连翘、赤芍,炼蜜为丸),开水化服,外用活地鸡擂水搽疮上,地鸡即桶虫,人家砖下有之。

  〔真按〕口疮内服之药,但用天冬、麦冬、玄参三味各等分。外吹之药,但用灯草灰、大冰片、薄荷叶、生石膏各等分。或以陈白螺蛳壳烧灰,和儿茶少许为末,吹患处,均无不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口糜

  小儿满口溃烂,乃膀胱移于小肠,上迫而生口糜。古法主导赤散五苓散合用,以导赤能去小肠之热,五苓能去膀胱之热,必合用乃效。

  〔真按〕口糜多因久病失治,不能概以实热括之。如果属热,内可服导赤五苓两散,外则用薄荷、青黛、黄柏、人中白、儿茶、冰片、青果核灰、经霜西瓜皮,共为末,吹患处可愈。然亦有因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则宜用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心末吹之,方能有效。寒热之界,毫厘千里,是不可以不辨。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口生疮

  小儿口内上,肿起如芦箨盐水状者,名曰悬疮。古法主以棉缠长银针留锋刺之,泻去青黄赤汁,刺后以盐汤拭口,再以一字散(如朱砂、硼砂、龙脑、朴硝,共研细末),用蜜调少许。鹅翎蘸搽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