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

  槟榔丸

  槟榔(一钱半) 陈皮(一两) 木香(二钱半) 牵牛(半两)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卷十二 独治于内者

  小槟榔丸

  枳壳 陈皮 牵牛(以上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食后,生姜汤下三、四十丸。

  卷十二 独治于内者

  瞿麦散

  治酒积。

  甘遂(半两,制) 瞿麦 葛根 麦 (以上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卷十二 独治于内者

  治气积方

  香附子为末,生姜汤调下三、二钱。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青金散

  芒硝(半钱) 青黛(半钱) 乳香 没药(各少许)

  上为细末。鼻内嗅之。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拔毒散

  寒水石(不以多少,烧令赤)

  上研为末。以新水调,鸡翎扫痛处。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水澄膏

  雄黄(水飞,三钱) 黄连(半两) 郁金(二钱) 黄柏(半两) 大黄(半两) 黄丹(半两,上为细末,量所肿处,用药多少,新汲水半盏,操,药在内,须臾药沉,慢去其澄者,水尽,然后用槐柳枝搅药数百余转,如面糊相似匀。以小纸花子摊药,涂肿处。更以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鱼胆丸

  草龙胆 青盐 脑子(以上各半两) 黄连(一两,去须) 砂 南硼砂 麝香 鲤鱼胆(以上各上锄草龙胆、鲤鱼胆外,同为细末,先将草龙胆同微研破,以河水三升浸,春秋二宿,夏一宿,冬三宿。将浸者摩揉极烂,用绢袋滤去滓,于瓷器内,慢火熬成膏子,点于水内,不散,用指头捏开有丝,乃膏子成,然后入鱼胆拌匀,将膏上件和药末作剂,丸如粟米,徐徐点可视之。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金丝膏

  黄丹 代赭石 玄精石(以上各半两) 炉甘石(一两,烧) 脑子(半钱) 黄连 蕤仁(去皮、油,二味各三钱) 白丁香 南硼砂(二味各一钱)

  上除硼砂、脑子外,同为细末,以河水一升,白砂蜜三两,同熬三、五沸,然后入药末,再熬至半茶盏,以上用绵子滤过,去滓,次入硼砂脑末,搅匀定,瓷器内放。徐徐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生肌散

  黄连(三钱) 密陀僧(半两) 干胭脂(二钱) 雄黄(一钱) 绿豆粉(二钱)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以温浆水洗过,用无垢软帛, 净,药贴之,大有效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赴筵散

  五倍子 密陀僧(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先入浆水漱过,干贴。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麝香玉线子

  豆粉(半两) 信(一钱) 枯白矾(一钱半)

  上三件,同研入麝香半钱,再研为细末,滴水和于手背上,捻作线。如用时,先以浆水嗽了口,用毛翎撩缝中净,临卧干贴。或为线子,住于缝中。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化瘿丹

  治赘。

  海带 海藻 海蛤 昆布(以上四味皆焙) 泽泻(炒) 连翘(以上并各等份) 猪靥 羊靥(各十上为细末,蜜丸,如鸡头大。临卧噙化一、二丸。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通气丸

  同上所治。

  海藻 海带 昆布 木通 甘草(以上各一两) 诃子 薄荷(以上各半两) 杏仁(少许,煮,浸去皮尖,用之)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夜噙化一丸。忌油腻物。

  又方海藻 海带 昆布 泽泻 木通 猪靥 羊靥(各五枚) 海蛤 连翘上为细末,研靥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临卧噙化下,效。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消毒散

  治喉肿。

  当归 荆芥 甘草(各等份)

  上为末。水煎三、五钱,去滓,热漱之。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煮肝散

  治雀目。

  青蛤粉 夜明砂 谷精草(各等份)

  上为细末。每服五、七钱,猪肝内煮熟,细嚼,茶清下。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枯瘤方

  砂 粉霜 雄黄(以上各二钱) 轻粉 没药 乳香(以上各一钱) 土黄(三钱)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以津调涂瘤顶,外边歇一韭叶,先花纸贴之,上以小黄膏贴之。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小黄膏

  黄柏 黄芩 大黄(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以水调为糊,比前药大一遭,三日一易,至八九上不取,直候可取。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刀箭药

  锻石(一斤,陈年者) 龙骨(四两) 刺蓟(一小束)

  上为末,杵作泥,为饼子,或为散。贴,端午日合。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木香槟榔散

  木香 槟榔 黄连 乳香 轻粉 密陀僧(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干掺之,先以口噙浆水洗之。

  又方加黄柏,麝香。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阳起石散

  阳起石(烧)

  上研末。新水调涂肿痛处。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铅白霜散

  铅白霜 干胭脂 寒水石(以上各等份) 脑子 轻粉(各少许)

  上为末。掺之。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雄黄散

  雄黄 乳香 没药 麝香(少许)

  上为末。量疮大小干贴。

  卷十二 独治于外者

  化斑汤

  紫草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麻豆大。水一盏,糯米二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十二 调治

  无比山药丸

  干山药(二两) 肉苁蓉(四两,锉,酒浸,焙) 五味子(六两,拣净) 菟丝子(三两,酒浸) 杜仲(三两,去粗皮,炒) 牛膝(一两,酒浸) 泽泻(一两) 熟地黄(干,一两)

  山茱萸(一两) 茯苓(一两,去皮) 巴戟(一两,去心) 赤石脂(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可。

  卷十二 调治

  当归丸

  当归 香附子(炒) 杜蒺藜 芍药(各等份)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送下。

  卷十二 调治

  香薷汤

  香薷(五钱,去土) 浓朴(五钱,姜制) 白扁豆(二钱半,生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煎,去滓,温服。

  卷十二 调治

  石苇散

  石苇(去毛) 木通(各二两) 当归 甘草 王不留行(以上各一两) 滑石 白术 瞿麦 葵子芍药(以上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

  卷十二 调治

  妙功丸

  京三棱(一两,炮) 川乌(四钱,生,去皮) 大黄(一两)

  以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可破积,水丸。

  神曲 麦 (以上各一两) 干姜(二钱,炒裂用) 巴豆(两个,去皮油心) 半夏(半两) 茴香(一两,炒香) 官桂 牵牛(三两,拣净)

  上为细末,用膏丸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十五丸。温凉水亦可。以意加减,以

  卷十二 调治

  人参散

  石膏 甘草(以上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人参(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食后。

  卷十二 调治

  茴香丸

  茴香(八两,炒) 川楝子(炒) 川乌(炮去皮) 威灵仙(洗去土) 防风(去芦) 陈皮(以上各三两) 地龙(一两,去土,微炒) 乌药(五两) 赤小豆(八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三、五丸,茶酒下。

  卷十二 调治

  七宣丸

  大黄(湿纸裹煨) 枳实(麸炒) 木香 柴胡(去芦) 诃子肉(各五两) 桃仁(六两,炒,去皮尖) 甘草(四两,炒)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卷十二 调治

  人参调中汤

  沉香(二两) 木香(半两) 白豆蔻(一两,用仁) 甘草(一分) 脑子(一钱) 麝香(半钱) 人参(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沸汤点服。或入生姜盐少许,食后服。

  卷十二 调治

  乌金散

  当归(一两) 自然铜(金色者, 为末,醋熬,一两) 乌金石(三两,铁炭是也) 大黄(一两童子小便浸用)

  上为末。每服二钱,红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调下,食前,日二服。

  卷十二 调治

  沉香降气丸

  沉香 木香 缩砂仁 白豆蔻仁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广术(煨) 枳实(麸炒,以上各一两) 萝卜子(一两,另末) 黑牵牛(二两,末) 大黄(二两,炒)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汤下。

  卷十二 调治

  枳术丸

  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

  枳实(麸炒) 白术(各半两)

  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诸饮送下。

  卷十三

  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人与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炉 ,知彼则知此矣。故立天之气,曰金与火,立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故金与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风火合则温而炎。人胸腹之间,亦犹是也。肺最在上,为金主燥;心次之,为君火主热;肝又次之,为风木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主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黄泉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肾象地,肝胆象人。不知此者,不可与论人之病矣。夫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为气,万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

  《五常政大论》曰:中者,命曰神机。是为动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胃、肾也。食入胃,则脾为布化气味,荣养五脏百骸。故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而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咸入肾而养骨髓。五气亦然。故清养肺,热养心,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也。凡此五味五气,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常安矣。故《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脏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独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而能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以益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也。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后之医者,欲以燥热之剂,以养脾胃,滋土之气,不亦外乎?况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热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为虚者,乃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虚水。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法。

  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水气者,润其湿者是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

  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尝谓:五常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

  交互克伐,是谓衰兴。变乱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故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实热而下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热而下虚冷。又曰:水数一,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肾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使之衰弱。根本不坚,则枝叶不茂;元气不固,则形体不荣。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与仲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