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保幼新编
保幼新编
一方:真末调陈真酱涂之。
一方:蓖麻子磨醋涂之。
一方:鸡子黄浓涂后,炙虎骨擦之。
一方:三家姓洗皿水洗之。
一方:猪尿洗之,木麦调醋作热饼,待冷敷之。
如面上有浮气,色白如常,仍成癣疮,或如樱桃而内有脓汁者,亦丹毒之类,俗名曰白丹毒。涂鸡子黄,以虎骨暖擦之如面疮坏烂无全肤,流脓水,百药不效,腊猪脂涂之为妙。
一方:白杨枝烧,取沥涂之,神效。
一方:面疮及诸恶疮,灭瘢膏涂之极验。(鸡矢、白鹰矢、白衣鱼、白附子、白僵蚕、白芷,等分为末,香油作膏)
如肌肤自然伤破,渐至腐败,生狗皮敷之(冷则无效)。一日二、三次改敷,极验。
如走马(胎热夹痰而风乘之,故流走诸处,滞则成脓,故曰走马疮)、飞尸、骨疽(大股内外略有浮气,浅脓曰飞尸。外无浮气,深脓曰骨疽。以筋缩及当处有热气,知成脓与否也)未脓之前,犀角消毒饮加贝母(去心,干炒)、半夏(炮,干炒)、连翘、白芍药(酒炒)、天花粉、金银花各五分,乳香、没药各三分;外以南星、枯矾、白盐、真末、姜汁,并调作饼敷之。(此方自仙传化毒汤透来)
如走马、飞尸、骨疽已脓,针破之后,犀角消毒饮加贝母、半夏、连翘、白芍药、黄 、白芷、皂角刺各五分。外以雄黄、龙脑、白盐调白狗胆入疮口,一日一次改敷,以瘥为度。
一方:未脓、已脓。蟾脍、蛇脍,或蟾蛇汁,或作脯,或作丸,皆可服之。
遍身胎肿
(小儿遍身生肿如粟米,俗亦谓皮风之类,不治则肿毒入里成胀也)
大连翘饮
(治诸般毒肿)
甘草(四分) 柴胡 软芩(酒炒) 荆芥穗(各三分) 连翘 车前子 瞿麦 滑石 恶实 赤芍药(酒炒) 山栀子(酒炒) 木通(去节) 当归 防风(各二分) 蝉蜕(一分半) 竹叶(三片) 灯心(十茎)
此方治泻热妙法,从天一生水透出来。
如痒甚,加白蒺藜(三分)。
如痛甚,加寒水石( ,二分半)。
又方:加没药、乳香各二分。
如肚腹饱满,加萝卜子(五分),浓朴(姜炒,三分)。
如肿毒入里,猝成浮胀,宜服消胀散。
如疔肿斯毒,菊叶作汁饮(无叶用根)。又菊叶烂捣,敷肿处。
又方:疔肿初生时,生姜作片而孔其中,敷肿处,以石雄末和药艾细捻之,着姜孔而灸之七七壮,仍取枣肉敷之,谓之姜灸。肿毒自消而完合不难。(若已脓,以剪刀剪肿尖,仍作姜灸)
又方:生银杏捣,敷肿处。
又方:鼠目大半掬嚼破,敷肿处,以待痊可。
如红丝疔,以针乱刺红丝,出毒血后,治法上同。(姜灸则不为亦无妨,而不针则姜灸亦可)
又方:人头垢作片炙火,乘温敷肿处。
诸毒肿,枯矾和涎涂之。古方云:千方万药,不如一唾。
诸恶肿,阴蛇皮烧存性,和猪脂涂之(无猪脂,香油可代之)。久疮亦有效。
诸肿痒痛不可堪,阴蛇皮去鳞,调唾敷之,则痛气立止如神。
胎肿、胎疮,马胎烧存性作末,和油涂之为妙。
如头面发际无名毒肿,菖蒲作末调醋涂之。
如头疮坏烂成痂,连翘、荆芥穗煎汤洗之,去其疮痂。秦艽或羌活作末,调香油频涂之。
如头疳,盖头上生肿,或如栗子,或如胡桃、鸡卵,或硬或软者,疳毒也。未脓则南星、枯矾作末,姜汁并调醋涂之。已脓则针破出脓汁后,浓敷黏饭,一日二次,以完合为度,否则成虫,流走脏腑,侵蚀黄瘦,遂至于死。(详见疳积门)
如面肿、唇肿、背疮、发疽,桑虫汁涂之。
又方:柏木枝炙火,待脂出, 烙立效。
又方:柏木公伊芳作簪插头,久染发垢者,炙火频擦之,尤效。
汤火疮,生梨汁涂之。
又方:西瓜皮烧存性,调香油涂之。
又方:多饮月经,使火热不得内逼。又土鼠烧存性,调香油涂之,至死还生。
毒肿腐痛,白朮烂捣敷之,极效。
久疮不瘥,莴巨茎、木通、枳壳、黄菊沙(一名王不留行)等分作末,和油涂之,即效。
凡恶疮,脓、未脓,敷母酒于当处,极效。
背疮及手足浮突将成肿,麻仁作饼敷之为妙。编疮多腐肉处,敷之亦效。
小儿放粪于阴疮人之放粪处,则恶气上染,仍成阴疮。裹饭草烂烹洗疮,又饮之。(曾试有效)
又稷烂蒸数斗许,坐其上,熏其暖气,频频改之,以瘥为度。壮者阴疮亦效。
瘰
(耳后结核渐至两腋下,或浮突,或至烂疮,曰瘰 ;或自耳绕项结核,曰连珠。多是肝火夹痰而成)
栀子清肝汤
山栀子(酒炒,一钱) 柴胡 川芎 当归 白芍药(酒炒) 连翘(各七分) 桔梗 青皮 甘草(各五分)
此方加玄参、夏枯草各五分,又加胡桐泪,最是痰解之要药,宜加入不可缺。
一方:昆布调唾敷核上,数月余则核自消散。
一方:瘰 年久成疮蜃,盐敷疮上,以瘥为度。蛤盐亦可。
一方:玄参三钱,夏枯草二钱煎服,逾年则必瘥。
一方:鸡卵每朝三个。至七、八百个,服之(新增)则必效。
一方:黑质白肠蛇 ,多服必效。
一方:凡痰核,莴苣茎烂捣,敷之为妙。
瘿瘤
(瘿者,细而垂,肉块也;瘤者,圆大如大肿而持久不脓,年久后成虫而脓,难治。盖此症多发颐下或项边)
破结散
(治诸瘿瘤及瘰 、马刀。马刀疮多发颐下)
海藻(酒洗) 草龙胆(酒洗) 海粉 通草 贝母(去心,姜炒) 昆布(酒洗) 枯矾 松罗 麦曲 半夏(各七分)
此剂忌甘草、鲫、鸡等。
十六味流气饮
(治乳岩、瘰瘤、马刀等症。马刀肿形如瓜)
当归 川芎 白芍药(酒洗) 黄 人参 官桂 浓朴(姜炒) 桔梗 枳壳(麸炒) 乌药(去皮心,酒洗)
木香 槟榔 白芷 防风 紫苏叶 甘草(各一钱)
如痰瘿,合二陈汤(半夏炮干炒、陈皮、赤茯苓各七分。)
有一儿,颈上生血瘿四个,如手指状,长数寸许,服此剂二十余帖,瘿即自枯,根断不复出。
一方:瘰 、瘿瘤,多服蛇 、蛇脯,奇效。
腹痛
(小儿腹痛,多是乳食所伤,盖有积则气不宣通而痛也)
消食散
(治食积腹痛)
白朮(陈壁土炒,二钱半) 麦芽(炒) 缩砂(炒研) 山楂肉(炒,各一钱) 橘红(无则代入陈皮) 香附米(便炒) 神曲(姜炒) 青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如气不足,加人参三分。
如夹热,加白芍药(炒)一钱,黄连(炒)五分。
如夹痰,加贝母(去心,姜炒)一钱。
如夹冷,加肉豆蔻(炮去油)五分,干姜(炮)三分。
如冷热食积未分,服苏合丸降气则即愈。
六神散
(此剂通治寒腹痛。小儿下夜半曲腰而啼者,寒腹痛。其症面青白,口有冷气,手足冷,腹亦冷)
白茯苓 白扁豆(炒,各二钱) 人参 白朮 山药(炒,各一钱) 甘草(炙,七分) 姜三 枣三此方加香附子(便炒)七分,行气尤妙。
如夹痰,加茴香(酒炒)、川楝肉(炒)、山栀子(炒黑)、没药各七分。
如夹湿,加木通(去节)一钱,泽泻五分。
如夹蛔,加苦楝根一钱,槟榔五分。
导赤散
(此剂通治热腹痛。小儿上夜半仰身有汗而啼者,热腹痛。其症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亦暖)
生地(姜炒) 木通(去节) 软芩(酒炒) 甘草(各七分) 竹叶(三片)
多是心热传小肠,加麦门冬、山栀仁(碎炒)各七分,效尤捷。
一方:腹热宜温散,人参、白芍药(酒炒)、甘草(炙)香附米(便炒)各四、五分,干姜(炒)少许,煎服亦效。
苦楝根汤
(小儿虫腹痛,十居八、九。其症心腹痛,叫哭,倒身扑手,呕吐清水涎沫,面色青黄,时止时作,口唇紫黑者,蛔厥)
苦楝根 使君子(各一钱) 白矾(半生半枯) 槟榔(各五分)
一方,芥子蜜丸,黍米大,空心吞下。
一方:榧子留内皮烂捣,和清,望前连服。
一方:蚯蚓粪烧 浸水,去滓,温服,止痛。
寸白虫、苦楝根亦主之。一方,服榧子(服法上同)。
乳香散
(小儿曲腰乱啼无泪,面青白,唇黑股冷,或大便色青不实,盘肠内吊为□)
乳香、没药各少许,油研。另取木香一块,于乳钵内磨水。
一方:滚数沸调乳、没末服之,立效。
一方:急煎葱白,淋洗腹部。又葱熨脐腹,良久尿出痛止。
如上下腹痛,川楝肉(炒)一、二钱煎服。
如环腹痛,酸枣仁(去皮尖,炒研)一、二钱煎服。
如小儿有 疝,下焦触冷,疝气上升而腹痛,川楝肉(炒)、茴香(猪胆汁炒)各一钱,干姜(炒黑)三分煎服,奇效。
疝,睪子浮火,碧梧桐叶浓煎温洗,极验。
石膏平胃散
(小儿饮乳后即发痛者,盖乳母胃热之致,令乳母宜服此剂)
苍朮 陈皮 浓朴(姜炒,各一钱) 石膏( 、炒,三钱) 草龙胆(酒洗,一钱) 甘草(炙,七分)
如乳母过食鱼肉油腻之物,加前胡一钱,黄柏(酒炒)七分。
如乳母过食生冷,去石膏、龙胆草,加干姜(炮)一钱,砂仁(碎炒)七分。
腹胀
(腹疳见疳积门。此症由脾胃虚气攻而作也)
消胀散
(此方治儿胀之圣剂。累试辄效)
萝卜子 苏梗 干葛(各七分) 陈皮 白朮 枳壳(麸炒) 甘草(各五分)
如气虚,加人参二、三分。
如气急,加苏子、葶苈子各五分,沉香三分。去白朮(盖白朮能闭气故也)。
如引饮,倍入干葛,加天麻粉七分。
如发热,加山栀子(炒)、黄连(酒炒)、前胡各五分。
如泄泻,加白芍药(酒炒)、砂仁(碎炒)各五分,木香三分。
如小便不通,加木通(去节,一钱)、滑石(五分)。
如饮食停滞,去白朮加神曲、山楂肉(姜炒)各五分。
如恶寒手足冷,加官桂五分。
如腰上浮肿,加藿香五分。
如腰下浮肿,加牛膝五分、黄柏(炒,三分)。
如胁痛面黑(是气鼓),去白朮加青皮五分。
如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线(是血鼓),加当归、芍药(酒炒)各七分,牡丹皮、红花各三分,去白朮。
如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肉(炒)、神曲(姜炒)、半夏(炒)各七分,去白朮。
如饱腹胀满,有块如鼓(是痞鼓),加山楂肉(炒)、神曲、半夏(炮,姜炒)、当归尾、鳖甲、山枣仁、玄胡索(醋炒)各七分,青皮三分,去白朮。
如因胎肿,毒瓦斯入腹成胀,加连翘、牛蒡子、荆芥穗、茹片各七分。
如因疟母成胀,加柴胡、鳖甲、玄胡索(醋炒)各七分,槟榔、浓朴(姜炒)各三分。
如触湿成胀,加木通(去节,一钱),苍朮(七分),泽泻(五分)。
如疳积成胀,加山楂肉(炒)、神曲(姜炒)各七分,黄连(姜炒)、青皮各五分。
如气郁成胀,加香附子(便炒)、浓朴(姜炒)各七分。
凡浮胀,总作虚治之,以参、朮为君,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少加浓朴、大腹皮,以消胀气。气陷,加升麻、柴胡各三分,提之为妙,以治肿胀之大经大法也。
如虚胀,胡椒、全蝎各四十九个作末,糊丸粟米大,米饮下七、八丸,名榻气丸。
如头热腹胀而足冷者,脾风之候,补脾益真汤主之。
如形瘦腹饱,青络满腹者,脾疳也,肥儿丸主之。
吐泻
(吐泻泄黄,伤热乳也,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
(兼治暑月吐泻,身热烦渴)
石膏 寒水石(并 ,各五钱) 生甘草(一钱)
为末,米饮调下。
此方与辰砂益元散相似,随材所有用之可也。暑月则生脉散和此方服之为妙。
如吐泻泄青,伤冷乳也,益元散主之。(方见上保元汤下注)
如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也,钱氏白朮散主之。
如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辰砂益元散主之。
辰砂益元散
滑石(六钱) 辰砂 甘草(炙,各一钱) 砂仁(炒,一钱)
煎汤和服,此方尤妙。
如吐骤或泻完谷者,伤风甚也(风木侵脾土故也)。益元散加柴胡、防风各七分,青皮三分服之。(方见上保元汤下注)
烧针丸
(治吐泻不止,危甚。兼治或吐或泻)
黄丹 朱砂 枯矾等分为末,枣肉作丸,芡实大。每一丸串针头烧灯焰存性作末,米饮调下。此方清镇,专主吐泻,极妙。
如经年吐乳,眼慢,粪秽有筋膜者,乃父母交感时吃乳所致,名曰交情吐奶,益黄散主之。(方见保元汤条)
余孙儿生七岁,多吃紫桃数升许,腹饱如鼓,未几大吐,即吃白粥半器。又尽吐之数升,食顷之间,大吐五、六次,面色青黑,手足搐搦,状如将发慢惊者然。急煎人参一钱和牛黄一分饮之,入口即吐,吐即又饮之,合服人参一两二钱,牛黄一钱,然后仅仅止吐,遂连饮参茶,渐得回苏,因以完复。今既长成,若非参、黄之力何能保其生耶?养幼之家,不可不预备参、黄,以济非命之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