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

  一小儿患痢,口干发热,用白术散煎与恣饮,时以白术散送香连丸而安。
  一小儿久痢,里急后重,欲去不去,手足并冷,此胃气虚寒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补骨脂,倍加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久痢作渴,发热饮汤,用白术散为主,佐以人参二两,黄连一两炒黑,为丸,时服数粒,尽剂而痊。
  一小儿作泻不乳,服克伐之剂,变痢腹痛后重,余用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又用香砂助胃膏、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伤乳食,不时呕吐,杂用消导之剂,变痢不止,先用六君、木香渐愈;后用七味白术散而痊。
  一小儿伤乳食,吐泻变赤痢,后重腹痛,先用香连丸而愈。又乳食过多腹痛,先用保和丸一服,痛止,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二剂而愈。
  一小儿下痢腹痛,阴冷,小便短少,用五味异功散加肉豆蔻顿愈。复作呕吐咽酸,或用巴豆之药连泻五次,饮食顿减,手足并冷,余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干姜,饮食少进,倍用干姜,又四剂,手足温而痢亦痊。
  一小儿痢后腹胀作呕,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诸药不应,余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肉果数服,二便少调,又数剂,诸症少愈;用八味丸补命门之火,腹胀渐消;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诸症顿退;又用四君、升麻、柴胡而痊安。
  一小儿患痢,喘嗽不已,此肺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为末,每服钱许,以人参、陈米、姜汤调服即睡,乳食少进,又二服,而喘嗽顿安,乃用四君子汤而痊。
  
  石莲散
  治小儿噤口痢,呕逆不食。
  莲肉(炒去心)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一方山药末,米饮调下。
  
  胃风汤
  治风冷客于肠胃,乳食不化,泄泻肠鸣,腹满而痛,或下如豆汁或瘀血,日夜无度。
  白芍药 白术 肉桂 人参 当归 川芎 茯苓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粟米水煎,空心热服。
  
  香连丸
  黄连(十两,用吴茱萸五两水拌湿,入瓷器顿滚汤中半日,炒焦黑) 木香(二两)上为末,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白汤下。
  
  地榆饮
  治冷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频并。
  地榆(三分) 甘草 赤芍药(炒) 枳壳(各二分)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疾三日汗已解,若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发热不卧。
  黄连(炒,三钱) 黄柏(炒,半两) 栀子(炒,四两) 黄芩(炒,二钱)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未效再服,亦治热痢。
  
  汤氏异功散
  止渴消暑生津。
  泽泻 猪苓(去皮,三钱) 陈皮(二钱半) 白术 茯苓 人参(各五钱) 辰砂(一钱)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心竹叶汤化下。
  
  升阳益胃汤
  黄 (二钱) 半夏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 陈皮 茯苓柴胡 泽泻(各三分) 白术 黄连(炒,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五苓散
  (方见五淋)愚按:前症若津液偏渗于大肠,大便泻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药分利。若阴阳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虚而不能生也,宜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虚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气受伤,而不能生水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麦门冬、五味。不可概以小便不利,而用渗泄之剂也。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异功散
  (三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保和丸
  (二方见虚羸)
  香砂助胃膏
  (方见热吐)
  白术散
  (方见积痛)
  八味丸
  (方见肾脏,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
  金匮加减肾气丸
  (方见腹胀)
  卷七
  诸疟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其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盖邪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故寒热间发也。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上半日发,下半日发,及发于夜者;有有汗,有无汗,此其略也。以详言之,当分六经、五脏,及痰、食、劳、暑、鬼、瘴之不同,邪中三阴之各异。
  如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内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止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开户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此六经疟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脾疟者,令人心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肾疟者,令人洒淅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此五脏疟也。痰疟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疟,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是也。食疟者,是饮食伤脾,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和是也。劳疟者,久而不瘥,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间遇劳即发是也。暑疟者,其人面垢口渴,虽热亦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疟者,进退无时是也。瘴疟者,感山岚瘴气,其状寒热,休作有时是也。作于子午卯酉日为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日为厥阴疟,作于辰戌丑未日为太阴疟,此所谓三阴各异也。久而不愈,名曰 疟。 疟,老疟也。老疟不愈,结癖于两胁之间,名曰疟母。此先失于解散,或复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故缠绵不已也。治法:风暑之邪,从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后,即宜扶持胃气。故丹溪曰: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固正气为主。骤发之疟,宜解表。久发之疟,宜补脾。寒疟宜温,温疟宜和,瘅疟宜清,挟痰则行痰,兼食则消食,劳疟宜安,暑疟宜解,鬼疟宜祛,瘴疟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详言之,则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饮子。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者,柴胡桂枝汤。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热多汗出,腹满便秘者,大柴胡汤。痰疟者,二陈汤加柴胡、黄芩,甚者加枳实。食疟者,先用大安丸,次用异功散。劳疟、 疟,并用补中益气汤。暑疟者,十味香薷饮。鬼疟者,鬼哭散。瘴疟者,四兽饮。疟母者,鳖甲饮。凡脾胃虚而患疟者,不拘有汗无汗,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寒多加干姜、肉桂。有汗加黄 、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药,以为攻截良法,正气益虚,邪气益深,是多延绵不止,而为劳热者有矣。若乳母七情六欲,饮食不调,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治验一小儿先因停食腹痛,服峻厉之剂,后患疟,日晡而作,余以为元气下陷,欲治以补中益气汤,不信,泛行清热消导,前症益甚,食少作泻,余朝用前汤,夕用异功散加当归,月余而愈。
  一小儿每午前先寒后热,久不愈,用六君子加炮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旬余而愈。
  一小儿患疟兼便血、盗汗年余矣。审乳母素有郁怒,寒热便血,朝用加味归脾汤,夕用加味逍遥散;儿以异功散加酒炒芍药为末,每服三四分,米饮下,月余母子并痊。
  一小儿疟发热,服消导之剂,腹胀作呕,四肢浮肿,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诸症顿退,饮食顿进。后因饮食过多,作泻,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疟后,腹胀咳嗽倦怠,属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茯苓、半夏寻愈。后伤食发热如疟,服寒凉之剂,更加便血,用四君、升麻、柴胡,便血顿止,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疟将愈,饮食过多,腹胀发热,大便不通,用消积丸、保和丸、异功散寻愈。后饮食不节,寒热吐泻,用异功散、柴胡、升麻而愈。
  一小儿疟后,少思饮食,便血,发热腹胀,属脾虚不能统血,先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血止;又补中益气汤,饮食顿进;仍用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疟后腹胀,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而渐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后伤食腹胀,大便不实,小便不利,用五味异功散、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一小儿愈后便涩。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小便通,因劳发热不食,小便不利,用补中益气、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痊。后每劳心,寒热如疟,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失节如疟,用五味异功散随愈。
  一小儿十四岁,疟后肚腹膨胀,小便不利,属脾肾虚寒,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金匮肾气丸而痊。毕姻气汤,夕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而愈。
  一小儿疟疾将愈,饮食过多,腹胀发热,大便不通,用消积丸、保和丸、异功散,调理脾胃而愈。后饮食不节,寒热吐泻,先用胃苓散,吐泻止;又用异功散、柴胡、升麻寒热愈。
  一小儿十五岁,疟后发热吐痰。余谓脾气所变,不信,反服黄柏、知母之类,诸症悉具。谓余曰:胃火盛而滋水,其症益甚,何也?余曰:症在脾阴,土喜温和而恶寒湿,前所用药,悉属沉阴,复伤其生气,故病愈甚也。先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四剂,诸症顿愈,乃佐以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元气渐充,又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异功散而愈。毕姻后,发热如疟。用补中益气汤,已耗,而复伤耳,乃肾气虚寒之危症也。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八味地黄丸,喜其远帏幕而得生。
  
  柴胡桂枝汤
  治疟,身热多汗。
  柴胡(八钱) 黄芩(三钱) 半夏(二钱半) 芍药 甘草 桂枝(各三钱)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鬼哭散
  治疟久不止。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醋炙) 甘草(炙。各六钱)上入桃柳枝各七寸,水煎服。
  
  清脾饮子
  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小便黄赤,大肠不利。
  青皮(炒)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泡七次) 黄芩 甘草(炙。各等分)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服。
  
  四兽饮
  治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为疟,兼治瘴疟神效。
  半夏 茯苓 人参 白术 草果 橘红(各等分) 甘草(减半)上用乌梅、姜、枣,湿纸裹,煨香熟,焙干入药。每服二钱,水煎服。
  
  鳖甲饮子
  治疟久不愈,胁下痞满,形容羸瘦,腹中结块,时发寒热,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甘草 黄 白芍药 川芎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热如疟,或呕逆恶心。寒疟加桂枝。
  人参 浓朴 苍术 半夏(泡) 藿香 草果仁 茯苓(各五钱) 甘草 橘红(二钱半)上每服二三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热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 白芍药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 杏仁(十粒,泡去皮尖)上水一钟,大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五苓散
  (方见五淋)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二方见痉症)
  二陈汤
  (方见寒吐)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十味香薷饮
  (方见呕吐乳)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丸
  
  加味逍遥散
  
  异功散
  (四方见内钓)
  卷八
  脱肛
  夫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魄门是也。巢氏云:实热则大便秘结,虚寒则肛门脱出。此多因吐泻,脾气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气虚脱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或四君子为主。
  若脱出绯赤,或作痛者,血虚而有热也,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四物、牡丹皮。微者或作痛者,气虚而有热也,佐以四君、牡丹皮。大凡手足指热者,属胃气热;手足指寒者,属胃气寒。
  治验一小儿痢后脱肛,饮食少思,面色青黄,余谓脾土亏损,肝木所胜也。不信,另服消导克滞之剂,腹痛膨胀,倦怠作呕,余曰:脾气虚甚矣。又不信,恪服前药,腹益胀重坠,四肢浮肿。复请治之,仍欲克滞。余曰:腹胀重坠,脾气下陷也。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四剂,更手足冷,又加干姜,四剂而腹胀诸症渐愈。后因饮食过多,作泻脱肛,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及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脱肛半载,侵晨便泄,两目白多,用升补脾气之剂,不应。余曰:肾开窍于二阴,此属肾虚也。用四神、地黄二丸及补中益气汤,月余而愈。
  一小儿痢久脱肛,目睛多白,面色渐黄,余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补脾肾而痊。
  一小儿小便先频数涩滞,次下痢脱肛,久而不愈,余以为禀父肾虚,用六味地黄丸寻愈,后患泄泻咳嗽声喑,亦用前丸而瘥。
  一小儿脱肛,用寒凉之药,肢体倦怠,饮食少思,肛门重坠,此脾气虚而中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酒炒芍药、白术、茯苓而瘥。
  一小儿肛门肿痛,出血水,年余未愈,忽吐血便血,皆成紫块,此肠胃积热,用圣济犀角地黄丸顿止。更用金银花、甘草为末,白汤调服,半载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