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

  
  菖蒲丸
  治心虚语迟。
  石菖蒲 丹参(各一钱) 赤石脂(三钱) 人参(半两) 天门冬(去心焙,一钱)上为末,炼蜜丸,麻子大,食后温水服二三十丸。
  
  羚羊角丸
  治行迟。
  羚羊角镑 虎胫骨(醋炙黄) 生地黄(焙) 酸枣仁 白茯苓(各五钱) 肉桂 防风 当归 黄 (各二钱半)上为末,炼蜜成剂,每服一皂子大,白汤化下。
  
  七味白术散
  (方见腹痛)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六味地黄丸
  (方见肾脏)
  加味逍遥散
  (方见内钓)
  卷五
  喑
  经云:舌者音声之机也。喉者音声之关也。小儿卒然无音者,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门阖不致,故无音也。若咽喉音声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言语,则为舌喑,此乃风冷之邪,客于脾之络,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盖舌乃心之苗,心发声为言,风邪阻塞其经络,故舌不能转运也。若舌不能转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喑。此亦为风冷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然或风痰阻塞,或因心惊气虚,或因脾之脉络受风,或因风痰滞于脾之络,或因脾气不足,或胃中清气不升,皆足以致喑。大抵此症,亦有禀父肾气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或儿病津液耗损会厌干涸不能言者;或肾气不充,虚火上炎,伤肺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与津液耗损者,用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禀肾不足与虚火伤肺者,用六味地黄丸。若仰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颅呵欠切牙等症,悉属肾虚,非用地黄丸,不能救也。
  治验一小儿面色目睛多白,两足胫常热,所患之症,悉属肾虚。毕姻后,唾痰口干,头晕久泻,忽然失音。先君云:此亦肾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八味、四神二丸,补之寻愈。
  一小儿亦面色目睛多白,大便频泄,侵晨作泻,肌体骨立,食少唾痰。先君谓肾气不足之故。不信,后加头晕声喑,足胫逆冷,复请治,仍欲祛痰。又云:头晕声喑,中气不能上升也,足胫逆冷,阳气不能充达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四神、八味二丸,以补命门之火而愈。
  一小儿患泄泻,声音不亮。杂用清热等剂,声音如哑,饮食少思,去后多在侵晨。朝用地黄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顿止,却专服前丸,不两月声亮而愈。
  一小儿目睛白多黑少,吐泻后喉喑口渴,大便不实,朝夕悉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其喉复喑,仍服前丸遂愈。
  一小儿十一岁,形羸骨立,面皎口干,白睛多而黑睛少,不能顿言,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其形渐充,年余而能言。
  一小儿解囟不言,其形属肾虚而兼疳症。先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又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金,半载渐愈,年余,疳病痊而能言。
  一小儿喉音不亮,至十九岁,咽仍不响,面色赤白,睛多畏明。毕姻后,头觉胀,视物皆大,作渴饮冷,亦用前二药,喜其远帏幕、戒浓味,二年诸症悉愈,其声响亮。
  
  世传通关散
  治惊风愈后,声哑不能言者。以大南星一个,炮为末,每服二分,猪胆汁调下,便能言语。
  
  治要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怒,衄血面黄,五心烦热,或咽喉痛,舌本作强。
  茯苓(四钱) 桂心 甘草(炒。各三分) 紫石英( ) 人参(各一钱) 大枣(二枚) 麦门冬(去心,一钱上水煎服。
  
  导痰汤
  半夏 南星 茯苓 陈皮(炒) 枳实(炒) 甘草(炒)上姜水煎服。
  
  防风散
  治脾脏中风,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能动,色微黄,不嗜食,舌强语涩,口眼斜,或肌肤不仁,腹膨心烦,翕翕发热,神思如醉,其脉浮缓,胸满痰涎,志意昏浊。
  独活(一钱五分) 防风 茯神(去木) 人参 附子(炮,去皮脐) 前胡 沙参 半夏(汤洗七次) 黄(炒) 旋复花 羚羊角(镑) 甘草上水煎服。
  
  半夏汤
  半夏 桂枝 甘草(各等分)上水煎,细细呷之。
  
  鸡头丸
  治小儿诸病后不能语。
  雄鸡头(一个,炙) 鸣蝉(三个,炙焦) 大黄(锦纹者湿纸裹, ) 甘草(炙,一两) 木通 人参(各半两) 当归 黄 川芎 远志(去心,姜汁制,略炒) 麦门冬(去心焙。各三分)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平旦米饮下五丸,日三服,儿大者加之,久服取效。
  
  射干汤
  治夏秋暴寒喘咳,喉哑失声,喉中如梗。
  半夏(五钱,汤泡) 生姜(四钱,泡) 杏仁(三钱,去双仁,皮尖) 射干 甘草(炙) 紫菀 肉桂枳实(炒) 当归 橘皮 独活 麻黄(去节泡。各二钱)上每二三钱,水煎服。
  
  菖蒲丸
  (方见语迟)
  钱氏全蝎散
  (方见偏风噤)
  地黄丸
  (方见肾脏)
  七味白术散
  (方见积痛)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二陈汤
  (方见吐秽)
  卷五
  滞颐
  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脾之液为涎,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秘结,用清凉饮。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食积内热,用大安丸。仍参口疮腮肿条互览之。
  治验一小儿滞颐,面色痿黄。余谓当调补中气。不信,用清热之剂,更加弄舌,乃用五味异功散,渐愈。后因停乳,吐泻复作,先用大安丸,消其宿乳,次用五味异功散,补其中气而痊。
  一小儿滞颐,面色赤,手指热,用泻黄散,一服而愈。后因乳母饮酒,其子复患前症,用东垣清胃散加干葛、神曲、麦芽,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儿停食腹痛,用疏导之药,痛止,左项筋动,口角涎流,面色痿黄,肢体微肿,先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栀四剂,次用异功散加升麻而痊。
  一小儿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药,吐泻自汗,厥冷滞颐。用六君、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十一岁,滞颐兼嗳气下气,时常停食,服消导清热之剂,大便不实,小腹重坠,此脾气下陷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饮食渐进,大便渐实,又用四神丸而愈。
  一小儿滞颐,面色白或黧,腹痛,手足时冷,脉微细,此肺肾虚寒也,宜先培其脾土,用温胃散,二服腹痛顿止,又六君子汤,诸症并愈。后停食挟惊,吐泻发搐,滞颐腹痛复作,用六君加柴胡、钩藤钩,四剂而痊。
  一小儿吐舌流涎,余谓心脾有热。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自服清热化痰等药,更加弄舌,余用异功散加钩藤钩而安,又用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滞颐,面色白或赤,目札切牙,此禀肝肾气不足,内热而生虚风也。用地黄丸以滋肾水;异功散以补脾土而安。
  一小儿滞颐,面青,手按其腹则叫痛,此夹食与惊也,用异功散加枳实、升麻,二剂而愈。
  后又停食,吐泻滞涩发搐,面色青黄,此脾虚而肝木乘之也,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钩藤钩而愈。
  
  温胃散
  治脾冷涎多,流滞于颐。
  丁香(一两) 人参 半夏 肉豆蔻 白术 干姜 甘草(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水煎。
  愚按:此方治脾胃虚寒,涎流不止,或呕吐腹痛之良剂也。脾气稍温,但服五味异功散。
  
  六君子汤
  
  钱氏异功散
  
  四君子汤
  
  清胃散
  (四方见内钓)
  四顺清凉饮
  
  补中益气汤
  
  大安丸
  (保和丸加白术,三方见虚羸)
  泻黄散
  (方见脾脏)
  牛黄清心丸
  (方见急惊)
  四神丸
  (方见惊泻)
  导赤散
  (方见心脏)
  卷五
  腹痛
  小儿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脾土虚寒也,用调中丸主之。口中气温,大便酸臭,积痛也,用下积丸治之。面赤壮热,或手足并热,实热也,用泻黄散泻之。面黄微热,或手足并温,虚热也,用异功散补之。若作渴饮汤,胃气虚热也,用白术散。若痛连两胁,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芍药。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吃逆泄泻,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姜、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克滞之药,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气复伤也,用五味异功散。中脘痛者,属脾。少腹痛者,属肾。按之痛者为积滞;不痛者为里虚。积滞者消之;里虚者补之。
  治验一小儿停食腹痛,发热面赤,或用养胃汤、枳壳、黄连、山楂,反加腹胀,午后发热,按其腹不痛,此脾虚而克伐伤之也。用六君子汤,数剂而瘥。
  一小儿七岁,发热惊悸。用化痰药,反抽搐恶寒,吐痰喘嗽,腹痛少食,用抱龙丸,大便似痢,寒热往来,殊类风症。余以为脾气复损。用四君子汤少加升麻、柴胡,治之月余而愈。
  一小儿肚腹膨痛,食后即泻,手足逆冷,此脾气虚寒也,先用人参理中丸,后用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九岁,常患腹痛。至冬月因食生冷之物,其腹仍痛,服理中丸之类辄效。至十六岁,秋初毕姻后,腹痛又作,唇面黯爪甲青,余先君用八味丸补火随愈;服四两许,痛不再作。
  至二十岁,外痛复作,服前丸不应,乃服附子理中汤而止,仍用八味丸而安。
  一小儿腹痛吐舌,流涎作渴,饮冷便秘,用清凉饮下之,顿安。余谓:小儿元气,易虚易实,病势稍安,不必再药。不信,自用三黄丸一服,果吐泻发搐。余用白术散加钩藤钩,补脾平肝而愈。
  
  四七气汤
  治七气所伤,痰涎结聚,心腹作痛,不能饮食。
  半夏(制焙,五两) 人参 辣桂(去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痛。
  青皮 陈皮 桔梗 蓬术 辣桂 益智仁(各一两) 香附子(一两半) 甘草(炙,三分) 半夏(制,三分)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病症,角弓反张,胸高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方见天钓,即钱氏异功散)
  桔梗枳壳汤
  治气壅痞结,腹胁疼痛。
  枳壳(炒) 桔梗(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
  
  七味白术散
  治积痛,和胃气,生津液。(方见积痛)愚按:前方若脾胃气虚,作渴饮汤;或因吐泻,津液亏损,烦渴引饮;或脾胃虚弱,腹胀泻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并宜服之,以温补脾气,化生津液。(方见积滞)
  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金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眩晕自汗诸症。并宜服此,以滋化源。(方见内钓)
  泻黄散
  (方见脾脏)
  四君子汤
  (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八味丸
  (方见肾脏)
  附子理中汤
  
  人参理中丸
  (二方见冷泻,即理中汤)
  益黄散
  (方见脾脏)
  调中丸
  (方见脾胃虚冷)
  卷五
  腹胀
  东垣云: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胃。虚者,宜用六君子汤。若喘而气短者,脾肺气虚也,用异功散补之。若服克伐之类而喘胀益甚者,脾肺之气复伤也。用前汤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则邪气去而肺气宁也,不必用药。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肿者,脾肺之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子加炮姜。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弱也,用六君子汤。若面色青,木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当调治其母,节其饮食,恐药饵过剂,复伤胃气故也。
  治验一小儿腹胀,面赤痰喘,大便秘,壮热饮冷,此形病俱实,用紫霜丸一服,诸症益甚,面色顿白,饮汤不绝。余以为邪气退而真气复伤,故面白而喜汤。用白术散大剂煎汤令恣饮,良久而睡,翌日顿安。
  一小儿伤食腹胀,胸满有痰,余治以异功散而痊。后复伤食,腹胀兼痛,或用药下之,痛胀益甚,而加气喘,此脾胃伤而致肺虚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调补而痊。
  一小儿腹胀恶食,发热恶心,症类外感。余曰:此饮食停滞也。用保和丸,一服诸症顿退,惟腹胀,用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伤食腹胀,服克伐之剂,小便涩滞。又服五苓散之类,饮食渐减,小便不通,四肢顿肿。余朝用金匮肾气丸去附子,夕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小儿伤风咳嗽痰涌,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而愈。复饮食停滞,作泻腹胀,仍用六君、山楂、浓朴而安。后停食作呕,或用药下之,更加咳嗽。余谓此属脾肺俱虚,欲行调补。
  彼以为缓,乃发表克滞,前症益甚,更加摇头。余用天麻散倍加钩藤钩及异功散寻愈。
  一小儿五岁,食粽后切牙欲吐,顷间腹胀昏愦,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食厥也。令用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
  一小儿胸腹胀,发热顿闷,以手按腹即哭,此饮食停滞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症即愈,更加烦渴,按其腹不哭,此宿食去而脾胃复伤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治之,顿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