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集注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病在卫气,故止曰得病、曰伤寒。而不曰阳明病也。
上章论气分之邪转入于经,此则病气而不病经也。盖气者,悍热之气也。经者,燥金之经也。上章以操经,而又并于热气,反以小方缓用者,盖阳明富于水谷而荣血津液皆多,是以气病急而经证缓也。目者,经脉精血之所注,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邪热甚则精阳荣血,并受其伤,是以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也。邪热在气,故无表之经证,里之腑证也。气伤而不能化,故大便难也。身微热者,热实于里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眉批:在腑则日鞭,在气故曰难。)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承上文而言,止发热汗出而无经脉之证者,邪在气也。气分之邪热过甚,则迫其阴液外亡,亡则不祥莫大矣。急宜大下其邪热,以养其阴焉。此章病卫气,而伤阳明之液,故曰阳明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卫邪在表者,宜麻黄汤以发汗,发汗不解而腹满痛者,邪实于内矣。若不急下,肠胃皆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痛者急下之,腹满不减者当下之,虽减亦不足论,亦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盖谓急下之证。皆非肠胃实坚,乃阳明悍热之气与邪相并,缓则遂成不救,故虽减,亦不足论也。成氏引(要略》之腹满时减,当用温药。盖失体认于时不二字。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眉批:即纵横之意。)
合病者,合病二阳之气也。二阳之气受邪。则里气微虚,故必下利。夫少阳主水,阳明主土,二气不和,故有纵横之害。如二部之脉,彼此不相乘侮,此为顺也。若水乘土而土负,土侮水而水负,此乃互相克贼。失其正矣。如下利而反见滑数之实脉者,有宿食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夫胜者邪胜,负者正虚,如下利则少阳邪胜,阳明气虚,水克土也。有宿食,乃阳明邪盛,少阳气虚,土侮水也。盖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土邪盛而反侮其水,水气负而不能制化其土,输散谷精,以致宿食留中,抑亦互相克贼之证欲。(眉批:经曰:胆者筋其应。)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
此分释阳明与卫气也。所谓阳明者,两阳合明,为二阳也。在经为腑,在气为阳明,王秋金之燥令也。卫气者,胃之别气也。经曰:胃之悍气,别走阳明。又曰: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是卫气之走于阳明,非阳明之为卫气也。是以阳明病,无关于卫气者,则为燥证,为缓证;涉于悍热之气者,则为热证,为急证。是病阳明而有及于卫气者,又非病卫气而为阳明也。是以前章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谓胃气胃腑之为阳明也。此章曰:病人者。谓病卫气而非阳明也。然通篇无分胃气卫气,概曰阳明病。是以结于篇末,以申明之。病人无表里证者,即如前章之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谓病在卫气,而无表里之经证也。然止发热六七日,而无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之急证。故曰可下之也。邪在卫气则脉浮,热盛于里则脉数,此热在气而不在经与腑,故虽脉浮数者,亦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此悍热之气不清,必与阳明之气相合,二气合热则有余于胃。而为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则热入于下焦,而伤及所生矣,宜抵当汤主之。(眉批:抵当证,乃气邪而伤下焦之血,非经证也。)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此承上文而言气分之邪,转入于经也。上章论悍热之气,与阳明之气相合,在中焦则为消谷善饥,在下焦则为抵当汤证。如下不止,则热邪入经,而必便脓血矣。(眉批:下不止者,便下不止也。)按“太阳篇”二阳并病章中,论阳明卫气“阳明篇”反不言卫气者,盖卫气总属阳明所生之气,故概曰阳明病。然恐后学误认卫气为阳明,故以卫病曰病人。又恐误认燥热为一气,故复申明曰合热。读论者,当以此章同“太阳篇”二阳并病章合参,其义理自得。“太阳篇”云:脉浮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幸曰: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在“太阳篇”则曰可汗,在“阳明篇,则曰可下。盖卫气行阴而行阳,可汗而可下者也。始得之则可汗,七八日则可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发汗则表邪已解,而反身目俱黄者,此表虽解而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湿家下之,额上汗了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是以身目俱黄者,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首章论寒湿之总因,以下三章分证治之各别。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寒湿郁于中焦,而不得发越也。夫阳明居中上,为燥热之经,寒湿不攘,则化而为热,是以身黄如橘色也。宜菌陈蒿汤,清解湿热,利决渎而出焉。
伤寒身黄发热者,桅子檗皮汤主之。
桅子檗皮汤方
桅子十五妆,炒甘草一两黄檗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身黄发热,湿热之气,发越于外矣。故用桅子以清上,黄檗以清下,甘草补土,取其制胜以和中,上下清而土气胜,则湿热攘而余孽尽矣。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 甘草二两生梓自皮一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二两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无但头汗出,无小便不利,而身必发黄者,热入于里之下也。盖下焦,乃湿土寒水之分,热入而不得越,是必湿热而成黄,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能通泄阳热于至阴之下。赤小豆,水谷而色赤,能导热湿,从下而出阳。连轺貂者,翘之根也。连翘轻清凉薄,味苦性升,取其根性之从下而达上也。梓味苦寒,能解结热,而为百木之长,亦取其甲水之气,从下而升也。潦水者,地气升而为雨也。盖此瘀热,在气而不在经,在里而不涉腑,故宜从下而上,自内而外,使仍从其表出也。配姜枣甘草,和中气以宣通。杏子利肺气以达表,盖肺气开发于皮毛而主周身之气也。(眉批:阳明湿证之外因,祸从口入。与太阳之外因不同。)按“太阳篇”之湿证,无身黄者,盖太阳之湿,寒水之本气也。阳明之有身黄者,稼穑之本色也。前章湿热在里者,外因之湿也。此章瘀热在里,而身必发黄者。热郁于下,动阴湿之气也。
辨少阳病脉证篇第一
凡六章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论少阳气之为病也。少阳相火主气,口苦咽干者,火热之气化也。目眩者,邪热上攻也。少阳初阳而主春令。经云:春脉太过,则令人眩冒而巅疾,盖初阳之气土升故也。此亦前论其气,而后分风寒之那。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本经自受之风那也。两耳无所闻者,少阳经脉出于耳,盖风邪伤气,而及乎经也。目赤者,风为阳邪,乘火化也。胸中满而烦者,盖气为邪伤,而诸阳之气皆从胸隔而出也。吐下,则内中空虚,客气动脆,风热上攻,必口口主而悸动矣。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此论本经直受之寒邪也。弦为少阳之本脉,病则经气伤而细矣。头痛者,少阳之气上升于头,盖寒伤荣而及乎气也。发热者,病发于阳,而少阳之上相火主之也。不可发汗者,少阳无表证也。发汗,则亡其谷津,胃中燥竭而发论语矣。此属胃,而为少阳阳明也。胃气和,则无所复传,而自愈类。胃不和,则烦而季,盖胃中燥热,而胃络上通于心也。以上二章论少阳主枢,无表证之可汗,无里证之吐下。风伤气,吐下则脆气虚而邪入于胸盖诸阳之气,皆从胸隔而出入也。寒伤荣,发汗则损其谷津,而转属胃,盖经脉荣血,皆阳明胃腑之所主也。(眉批:风伤气则荣应之,寒伤荣则气应之,此阴阳对待而交相卫护者也。)三阳之气皆上升于头。阳明之气上出于面,故无头痛之证,是以头痛不当在经脉上论。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此论转属之邪也。本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少阳经气在于胁膈之间,故胁下鞭满也。夫邪在气而困于经,则喜呕而不欲食,此经气并受其邪,兼之木邪干土,故干呕而不能食也。若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而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邪在里则脉沉紧,尚未吐下乃邪入于经故耳。此二句当作一句读,在尚字、者宇上看。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此总承上文而言少阳主枢,止宜和解。若已吐下,若发汗,若加温针,或致谵语,而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医坏之病。察其所犯何逆,而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此论枢之能转,而不能出入者也。夫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开阖者,如户扉也。枢者,即如扉之转牡也。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少阳之气在关上。二阳之气皆从乎枢,而反无开阖矣。夫太阳阳明之气,虽主开阖。然皆从胸胁而出于肤表。在枢,则反不能出于阳,而但欲眠睡耳。目合,则卫气又归于阴,故汗出也。此章乃中明二阳之气,皆从胸胁以出表,其往来寒热之柴胡汤证,乃太阳之气借枢转而出入者也。是以小柴胡汤证,皆列于“太阳篇中。而少阳本经之中风伤寒,反无往来寒热,而亦不列柴胡汤方也。止有太阳转属,而为柴胡汤证,然太阳之气,仍未罢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此论表里阴阳之气相传也。六七日当经尽而来复于阳。此邪仍在于气分也。无大热者,邪不在表矣。其人躁烦者,邪入于里阴矣。此为去表之阳,而入于里之阴也。此言一经已周,而那仍在气分,故鱿有表里阴阳之相传。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
此论六经之气相传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则里之正气自和,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以上二章,与“太阳篇”之第三章同义。盖少阳主阳之尽、阴之交,故复论于“少阳篇”焉。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三日,三阴当受邪。小者,脉安静也。经云:小则病退,此阳邪已退,不复再传于阴,故为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之气,主初阳而主春令,日出而阳气微,少阳之时也。寅辰出日,以殷仲春。少阳之会也。及时得令,是为欲解之期。
辨太阴病脉证篇第一
凡五章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鞍。
此论太阴气之为病也。足太阴湿土主气,而为转运之官。病则失其职矣。腹满者,土气不能上升也。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是以惟上而吐,惟下而利也。腹主太阴之分,脏气受邪,故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肠,故必胸下结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风淫末疾,土属四肢,是以太阴中风,而四肢烦疼也。微涩,阴脉也。长者,生阳之气盛也。阴脉而长,得中见之气也。内证发于四肢,阴病而见阳脉,故为欲愈矣。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者,至阴也。火生于亥,阳生于子,阴尽则阳生也。以至阴之气,而得遇阳回热化,是为欲解矣。夫三阳为病,遇所主之阳时而解。三明为病,论得阴中之生阳而解者。盖凡病之重阳也。然阳盛之时,而亦有阴之生气焉。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此论寒邪始伤太阴之气也。浮为在外,太阴之气主肌也,故宜桂枝汤以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此论寒伤荣也。寒邪在经,故自利而不渴。属太阴者,邪在太阴所属之部署也。夫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故为脏有寒也。以阴脏而有寒邪,故当温之以四逆辈。邪在气。故曰太阴病。在经络,故曰属太阴。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此气受之邪,而入系于里阴之分也。在气而不千脏,故曰系也。夫胃中清浊之气,必由脾气以转输,故足太阴独受其浊。太阴受邪,则脾家实而不能输化,是以腐秽畜积爽。经曰:清浊之气乱于心,则烦心。至七八日,得中见阳热之化,浊阴幕下,清阳暴升,故暴烦而下利也。虽日十余行,下利必自止,盖以脾家实而腐秽积,腐秽去而利自止炙。(眉批:本经凡日属者,如在所属之部署,有形之间也。实,当作邪实。七八日,又当阳明主气。)上幸邪在经络,故曰脏有寒。盖经脉内络脏腑也。此章在里之气分,故曰系在太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