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集注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朱氏曰:此节当在荣卫二节之前,或编次之误也。姚氏曰:须看不发汗三字,言未经发汗因致衄而未解者,麻黄汤主之;若如前节之发汗而衄与自衄者愈,又不必麻黄汤矣。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此论承气之上承热气,以明头痛有在上、在表、在经之不同。伤寒不大便六七日,热邪内乘也;头痛者,病太阳之在上也;有热者,里有热也。夫承气者,乃承在上之热气而使之下泄,头痛有热,故可与承气汤。其头痛而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发汗不已而复头痛者,太阳高表之邪入于经脉,故必衄,宜桂枝汤。言头痛有在上、在表、在经之不同者如此。张氏曰:当须发汗,宜麻黄汤。鲁氏日:本论中凡言不大便几日,止论大便之日期,非关六气之日期也。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而表邪已解,半日许复烦者,未尽之余邪传舍于肌腠之间,故复烦而脉浮数也,宜桂枝汤更发其汗,以解肌腠之余邪,此言桂枝汤主解肌腠未尽之余邪而为汗者也。愚按:半日许复烦者,犹之日西而太阳之气从表入肌之意也。钱氏日:上凡十五节,论麻黄桂枝二汤乃发汗之主方,而各有分别。汗乃津液、血液所化而各有生原,有阳气重而汗随衄解者,有汗出不彻而更发其汗者,有病常自汗出而复宜发汗者,有先用麻黄汤而后用桂枝汤者,有津液气血虚而不可发汗者,有邪复入于肌腠而更宜汗解者,夫伤寒首重汗下,故于此申明发汗之总纲。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愚按:自此以下十三节,首二节言津液虽亡而阴阳自和者愈,三四五节言汗下而脉微细、脉沉微、脉沉迟,是为虚寒亡血之证,六七八九十节言发汗不解致伤五脏之气而阴阳不和,十一二节言太阳、少阴之神气虚微,至末第十三节乃言胃实之证以结之,此言发汗、吐下后虽亡血、亡本液,若阴阳和者必自愈,凡风寒暑湿燥火之病皆然,不独伤寒已也。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此言大下后,复发汗,津液亡而小便不利,得小便利而自愈者,亦上文阴阳自和之意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钱氏曰:合下三节皆论内亡血液,故言证而及于脉也。下后复汗,必振寒者,太阳阳气虚于外也;脉微细者,少阴阴血虚于内也。所以然者,以阴阳血气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而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入片,后仿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莫氏日:上节言阴阳血气皆虚,此节言阳气虚,下节言阴血虚。昼日烦躁不得眠者,昼为阳,阳虚外越故上烦下躁而不得眠也;夜而安静者,夜为阴,阴气内存故安静而不呕渴也;无表证者,无太阳表热之证也;脉沉微则生阳之气不升,身无大热则表阳之气外微,故主干姜附子汤。生附启下焦之生阳,干姜温外微之阳热。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二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身疼痛者,血液内亡也。脉沉迟者,血液亡而经脉虚微也。故用桂枝汤助三焦之血液,加人参增姜、芍以资心主之神气。神气充而血液生矣。曰新加汤者,谓集用上古诸方治疗表里之证,述而不作如此汤方,则其新加者也,亦仲祖自谦之意。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言在表之邪不解,内乘于肺而为喘也,以桂枝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盖太阳之气主皮毛,而肺气亦主皮毛,若汗出而喘,乃肌腠虚而表邪未解,致内薄于肺而为喘。无大热者,太阳标阳内乘也。标阳内乘,肺气怫郁,治宜直达太阴之肺气于皮毛,发越太阳之标阳而外出,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金氏日:汤方解义,与越脾汤大略相同。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此因发汗而虚其心气也。发汗过多,则过伤其心液炎;其人叉手自冒心者,心主之气虚也;心下悸欲得按者,下焦之气乘虚上奔,故悸而欲按也。宜桂枝保固心神,甘草和中以防御其上逆。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十颗相逐取用之。
  此因发汗,而更虚其肾气也。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是虚其肾脏之精血矣。夫肾脏之精血虚,则虚气反欲上奔,故欲作奔豚。豚乃水畜,其性躁,善奔,故名奔豚。用桂枝、茯苓保心气以下伏其水邪,甘草、大枣助中土而防御其奔逆,用甘澜水者,取其水性无力,不助肾气上奔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炙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因发汗而致脾脏之穷约也。夫脾主腹,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府之津液消亡,则脾气虚而腹胀满矣。厚朴气味辛温,色性赤烈,凌冬不凋,盖得阴中之生阳,具木火之体,用炙香主助太阴脾土之气,甘草、人参资生津液,生姜、半夏宣发胃气而上输于脾。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言吐、下、发汗而致肝气之虚逆也。伤寒若吐、若下后,则中胃虚微,以致肝气上逆,故心下逆满也。气上冲胸者。即厥阴之气上撞心也;起则头眩,风
  气胜也;在表之邪内搏于阴,故脉沉紧;若发汗,则动其肝藏之血而经脉空虚,故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白术、茯苓、甘草、补中土之虚,桂枝助肝木之气。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夫发汗所以解病,今病不解,发汗所以散寒,今反恶寒者,里气本虚而太阳之表阳复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资中焦之血气,熟附补内外之阳虚。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 甘草二两 干姜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上节言太阳阳气虚微,此节言少阴神气烦乱。盖心主之血气不足则烦,少阴之神机不转则躁,宜茯苓人参资在上之心气,以解阳烦;四逆汤启水中之生阳,以消阴躁。陆氏曰:启水中之生阳,故用生附。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此承上文而申言汗后亦有胃实之证也。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此上文所已言者也。若不恶寒但热者,乃里气有余而阳热过盛,是为实也。夫实则泻之,热则凉之,故当与调胃承气以和其胃气焉。愚按:《灵》、《素》中凡论五脏必兼言胃,几论虚寒必结实热一证而本论亦然。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 获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徐氏曰:此下凡七节,皆言发汗后不能转输其津液,以致胃中干烦渴者。前四节皆五苓散主之,后三节乃复申前四节之意,言发汗后不但胃燥烦渴。而更有虚其心气、肺气、胃腑之真气者,首尾皆言胃气,伤寒以胃气为本也。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者,竭中焦水谷之津,故胃中干;津液不能滋溉于上,则烦躁;胃不和,则不得眠也。欲得饮水者,不可恣其所欲,须少少与饮之,盖阳明乃燥热之气,水乃阴寒之质,令阴阳合而胃气和则愈,使胃气不能自和,必因脾气之并虚矣。若脉浮者,浮则为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也;身微热者,脾气虚而身热也;消渴者,津液不输而消渴也。五苓散主之,白术助脾土之上输,苓、泽运水道之升已而降。桂枝助三焦之气以温肌肉,用散者取其四散之意,多饮暖水汗出者,助水津之四布也。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承上又而言,不但脾气虚微。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即脉浮数而证烦渴者,亦五苓散主之。盖发汗而渴,津液渴于胃。必藉脾气之转输而后能四布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释上文之义,而申明助脾调胃之不同也。夫汗出而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不渴者,津液犹能上达,但调和中胃可也,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中四味主调和中胃而通利三焦。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此言不因发汗,若欲作再经而烦渴者,亦主五苓散,以别上三节发汗而渴之意。中风发热,至六七日不解,夫六日一周,七日来复而不解,将值阳明主气之期。烦渴者,胃络不上通于心则烦,风热交炽于内则渴。发热不解,表证也;渴欲饮水而烦,里证也;水入则吐者,胃气之不舒,名日水逆。夫胃既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仍藉脾气之散精,通调输布。五苓散主之,是其义也。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重去声
  此言大汗出后,匪只虚其心液而为烦渴,更有虚其心气者也。病人叉手自冒心者,心气虚而欲得自按也;今咳不咳耳聋者,以心开窍于耳,重发汗而心气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此言水精四布,匪只脾气转输,更由肺气之通调也。是以发汗后则肺气已虚,若再饮冷、寒形,则肺脏伤而必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此言发汗后,匪只胃亡津液而为烦为渴,更有伤其胃腑之真气者,水药不得入口,则胃腑真脏之气将虚,是为逆矣。若更发汗,必上虚下竭而吐下不止。丘氏曰:为逆者,为之吐逆也,即水药不得入口之义。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浓,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余仿此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旧本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传于此也,今为删正。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甘草二两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自此以下凡六节,皆论栀子汤之证治。夫少阴主先后天之阴阳、水火、心肾二气上下时交,下焦之阴气上交于心,以益离中之虚;上焦之君火下交于肾,以助坎中之满;中焦之津汁上资于心而为血,下藏于肾而为精。发汗、吐下后则中上两虚。是以虚烦不得眠也。不曰伤寒中风,亦不曰太阳病,而曰发汗、吐、下后,谓表里无邪而为虚烦也。心气虚则烦,胃不和则不得眠也。剧,甚也。反覆颠倒者,不得眠之甚也。澳侬者,烦之甚也。栀子豉汤主之,栀子凌冬不凋,得冬令水阴之气,味苦色赤形图小而象心,能启阴气上资于心复能导心中之烦热以下行。豆乃肾之谷色,黑性沉等,熟而成轻浮,王启阴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滋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夫气发原于下而生于中,若少气者,加甘草以和中,呕者,中气逆也,加生姜以宣通。日少气者,谓栀子豉汤之从下而中;曰呕者,由中而上也。本方栀子原无“炒黑”二字,栀子生用,其性从下而上,复从上而下若炒黑则径下而不上矣。陆氏曰:首节论栀子从下而上,以下论栀子从上而下,故末结日:病人旧微唐者,不可与服之。按:元人王好古曰:本草中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嗟!嗟!仲祖何曾为吐药耶?即六节中并不言一吐字,如瓜蒂散证,则曰: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况既汗、吐后,焉有复吐之理?此因讹传讹、宜为改正。沈氏日:治伤寒虽有汗、吐、下三法,而本论四百七十四证,内用吐者,止二三证,复列医吐之过者数条,盖吐则伤膻中之宗气,伤中焦之胃气,故不轻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