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琥按上海藏言里证已急。表证尚在。用大柴胡汤极是。但表证云。脉浮头痛恶风寒。大抵系太阳经表邪居多。吾恐大柴胡非对证之药。必也。脉浮弦。头角痛或往来寒热。此方是大柴胡汤之表证也。

  娄全善云。伤寒至十余日。外用小柴胡。不愈者。若大便硬。看证可下。则用大柴胡下之。以过经其人稍虚。当下者。用大柴胡汤。则稳当。恐承气太紧。病患不禁也。

  琥按娄氏之意。因论大柴胡证。偶及承气耳。俗医不察。竟有畏承气之太紧。辄不敢用。以大柴胡汤为稳当。而代之者。噫。是又失仲景之旨矣。

  或问大柴胡汤。仲景用以治过经不解。下证具。而病患稍涉虚者宜之。故大柴胡汤。即小柴胡加减。何为乎不留人参也。余答云。小柴胡汤中用人参者。乃辅正气以除邪气也。大柴胡汤证。为邪实而正未虚。云。稍涉虚者。后人之私议也。故去人参而加大黄枳实。并甘草。亦恐其满中而不用。其留大枣者。和诸药之性也。其加芍药者。非酸以涌泄之意。取其和营而助阴也。况病热之人。止虞阴虚勿虑阳损。所以刘河间有当归承气汤方。即仲景于此汤中用芍药之意也。

  陶节 制黄龙汤。而以人参加入承气汤中。此与仲景之意。不大相悖谬欤。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条伤寒乃柴胡证与陷胸证并举。太阳之邪已传少阳。故并入少阳篇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里者胃府以内也。结胸证邪结于胸。未全入里。此则热结于里。为可下矣。复往来寒热者。太阳之邪。犹留于少阳半表半里之分也。

  止可与大柴胡汤以内下其实。外解其邪。曰但结胸者。言结不在里也。无大热者。言表里不甚热也热不甚。故知是水结胸胁。此太阳之邪。连及少阳经也。但头汗出。乃水气上蒸使然。故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并下其微热。此条证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下编移附于。此大陷胸汤方见前第五卷太阳篇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条亦太阳病传于少阳兼入胃府之证。伤寒发热者。

  寒已成热也。汗出不解。其邪已进于表。当在半表之间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其邪又进。而入于肠胃之里矣。成注云。

  吐利心腹软。软为里虚。今者心下痞硬。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外解其半表之邪。内攻其在里之实。上条证自太阳下篇移附于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

  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此条本系太阳伤寒。过经不解。邪留少阳。

  兼入于胃之证。伤寒十三日。邪当解矣。而不解。胸胁满而呕者。少阳之邪正盛也。日晡所发潮热者。胃府之热方结也。

  邪热方结。何为热已而即微利。盖此病本大柴胡两解之证。当其未热时。已经下之而不得利。今潮热后。反得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丸药性缓。以故利偏迟也。况丸药大都热毒之物。以热攻热。故其利不通畅而甚微。此非善治之法也。

  夫潮热者。胃府热结而实也。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邪。后即以小柴胡加芒硝汤。以下胃府之热结。或问医以丸药下之。虽非其治。然下之后。大柴胡证。仍在。何以不用大柴胡汤。余答云。医用丸药。此是许学士所云。巴豆小丸子药。强迫溏粪而下。夫巴豆辛烈。大伤胃气。若仍用大柴胡。则枳实大黄之峻。胃中之气。已不堪受其削矣。故易以小柴胡加芒硝汤。用人参甘草以扶胃气。且微利之后。溏者既去。燥者自留。加芒硝者。能胜热攻坚。又其性速下而无碍胃气。乃一举而两得也。)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加芒硝汤方

  (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六两。余根据前法。服不解。更服。

  内台方议问曰。潮热者。实也。即实且热。何不用大柴胡。大小承气汤下之。却用芒硝。何也。答曰潮热虽实。

  奈何先以丸药。伤动脏腑。再用大黄下之。则脾气伤而复成坏证。只得用芒硝以浸润之而取利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条乃太阳病并于少阳。兼入胃府之证。伤寒八九日。若似乎可下矣。既下之后。而胸满云云者此下之不得其宜。

  阳热乘虚入里。而客于胸中。故烦满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安也。小便不利者。膀胱约而水不行也。惟烦满。故热入于胃而谵语。惟小便不利。故湿渍于脾。脾困。则四肢不健运。而身重不可转侧。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者。外以解热邪。

  内以除水湿。兼镇浮越之气而补其中州之虚也。上二条证并下方自太阳中篇移附于此。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 人参 龙骨 铅丹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琥按上方用柴胡为君。专走少阳。以解胸膈之烦满。用人参半夏姜枣茯苓为臣。以健脾利小便而疗身重。用龙骨牡蛎铅丹为佐。以镇心除惊热。辅以大黄者。乃涤胃实而止谵语也。使以桂枝者。兼入太阳而外行肢体也。要是方也。表里齐走补泻兼施。通涩并用。恐非仲景之旧。或系叔和采辑时有差错者。若临是证而用是药。吾不敢也。何也。倘谓胸满谵语。是实证。则当用大黄者。不当用人参。倘谓惊烦小便不利身重是虚证。则当用人参大枣茯苓龙骨等药者。不当用大黄。况龙骨牡蛎铅丹。皆系重坠收涩阴毒之品。恐非小便不利身重所宜。尚论篇称此方有安内攘外。补天浴日之功。

  余实愚蒙。不敢信以为是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条系太阳病传入少阳之证。少阳邪多。太阳邪少。故从少阳篇例。伤寒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成注云支者。散也。谓邪气之结。虽起于心下。

  而散于胁旁。后条辩以支字。解作撑。若有物支撑在胸胁间。其义甚明。兼之微呕者。此系少阳之邪正盛也。外证未去。

  此指上文发热恶寒支节烦疼而言。夫寒热而曰微。支节疼而曰烦。此可征太阳之表邪已轻。其势渐趋于里矣。故以柴胡合桂枝汤以两解之。)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桂枝汤方

  (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柴胡(四两)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琥按上方乃柴胡合桂枝汤两方相合之复方。其不曰桂枝柴胡汤者。以柴胡为君也。益可见少阳邪甚。太阳邪微矣。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条亦太阳病传入少阳之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矣。而复下之不无少误。惟误下。以故胸胁满微结。微结者。言其邪不甚。未入于府。正当表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之后。而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

  以故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者。此热郁于经不得外越。故但升于头而汗出也。心烦者。即胸烦往来。寒热胸烦者。此为少阳之邪未解也。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专解其半表之邪。兼散其半里之结也。上二条证并下汤方俱自太阳下编移附于此。)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成注引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

  以生津液。

  琥按上成注云。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其说甚误。夫头汗出者。乃阳郁于表。非阳虚于上也。如系阳虚。不堪再汗。岂有方后云。复服使汗出之理。况干姜亦辛热之品。助以桂枝。能散太阳未尽之表邪。若云固汗。吾不信矣。

  琥按上方。即小柴胡汤加减方也。据原方加减法云。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

  兹者。心烦渴而不呕。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根四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兹者。胸胁满微结。即痞硬也。

  故去大枣。加牡蛎二两。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兹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烦。是为津液少而躁热。

  非水蓄也。故留黄芩。不加茯苓。又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兹不因咳而以干姜易生姜者。何也。盖干姜味辛而气热。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胁之微结。一以热济黄芩栝蒌根之苦寒。使阴阳和而寒热已焉。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条系少阳病误下。而成痞结之证。成注云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柴胡证具云云。至汗出而解。注已见前小柴胡汤附例之下。心下满云云。乃复言下后之变以出其治。然心下满。须有阴阳之分。若下后邪气传里。陷于胸中。成注云胸中为阳受气之分。邪结虽高。而硬痛必下。此为结胸证也。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若下后邪气传里。留于心下。成注云心下为阴受气之分。痞塞虽下而气逆则高。此为痞证也。宜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柴胡不中与之者。此言结胸痞气。皆系柴胡证罢。故宜另与陷胸等汤也。愚按此条。可见少阳病误下之。亦有痞结之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云。太阳病误下之。因作结胸太阴病误下之。因作痞气。兹者。少阳病误下。邪在半表半里。

  居阴阳之间。故亦有痞结证也。夫人身腹阴。而背阳。少阳行身之侧。居阴阳之间。为半表里。然人身膈以下属阴。膈以上属阳。少阳居清道。而协乎膈之间。亦为半表里。此可征少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而结胸痞气所由分矣。大陷胸汤已见前第五卷太阳下编)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辛入肺而散气。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连黄芩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愚以结胸挟实。痞气挟虚。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缓以补之也。

  内台方议曰。病在半表半里。本属柴胡汤。反以他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无所归。故结于心下。重者成结胸。心下满而硬痛也。轻者为痞。满而不痛也。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其肠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

  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而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矣。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条虽系太少合病。实则少阳之证居多。

  故从少阳篇例。成注云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宜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宜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愚意以此必是胃中有停饮而作呕。故宜加也。)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原论中第十卷方。用生姜止一两半)

  成注云。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琥按上黄芩汤成氏既云。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及其注方中药味。止云。坚敛补固肠胃之气弱。而不及解表。何也。

  盖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则在表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以清热益阴。使里热清。而阴气得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