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辩证广注
于寒湿中求之。则知非热证矣。正文与注详见中寒论中。)
(重出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云云至)茵陈蒿汤主之。(此条证已见前茵陈蒿汤方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此条系阳明发黄证。阳明伤寒而病身黄者。阳明居中属土。其色黄兹者。身黄发热。则湿热已从里而发出。非若茵陈蒿汤证之里热腹满。为可下也。王太仆云。小热之气。凉以和之。故用栀子柏皮汤。以清解郁热。)
卷之六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内台方议云。伤寒身黄发热者。为表里有热。其热未实。不可汗下。故以栀子为君。能泻相火。去胃热。利小便。黄柏为臣。能去郁滞之热。甘草为佐。使能缓其中。以泻经中之热也。武林陈氏云。发热。表证也。何不兼用麻黄桂枝葛根等发表之剂乎。答曰。身黄兼发热者。乃黄证中之发热。而非麻黄桂枝证之发热也。热既郁而为黄。虽表而非纯乎表证。但当清其郁。以退其黄。则发热自愈)
或问下条发黄证。何以又用麻黄。余答云。下条言身必发黄者。乃瘀热在经络之里。黄欲发而尚未发出。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若既发黄。则麻黄在所不用矣。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此条系阳明湿热。在半表半里之证。成注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今者。伤寒瘀热在里夫寒邪自外而来。则必挟湿。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湿热既盛。其人遍身必将发黄。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者。以湿热方盛于在表之里。治宜仍从表。以散其湿而除其热也。)
卷之六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赤小豆(一升) 连轺(二两连翘根也) 杏人(四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成注引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正。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故字疑有误当从删。
或问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仲景法。当用茵陈蒿汤。今不用大黄。以下里热。反用麻黄汤。加减。以发其汗何也。
余答云。此条病。当是太阳经传来者。太阳伤寒。理宜用麻黄汤。止因邪传阳明。热郁于里。里非胃府。以阳明经居太阳之里。即尚论篇所云。躯壳之里是也。惟其里热。所以上方中用麻黄汤。而去桂枝之辛热。更加赤小豆姜枣之甘辛。
以祛散在表之寒湿。复加连轺生梓白皮之苦寒。以清解肌里之瘀热。内台方议云。伤寒汗不尽。则阳明经为瘀热所凝。
身必发黄。其脉当浮。取此汤以微汗之。此即成注所云以汗为正同一义也。
(琥)按以上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仲景原论中止一篇。列之第五卷。然其方亦不可尽执。须合昔贤方论。通变而行。
则医之为道。庶乎其近之矣。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深师疗伤寒一日至三日应汗者作此汤方
葛根(半斤) 乌梅(十四枚) 葱白(一握) 豉(一升绵裹)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初一服。便浓覆取汗。汗出粉傅之。(崔氏取名葛根汤。方中无乌梅。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一日至三日。是初起即入阳明。至三日为应汗之时。故以葛根葱白之甘辛。以解肌发汗。豆豉之苦甘。以泄热除烦。乃阳明经发表之神剂。但方中乌梅一味。味酸收敛为不可用也。)
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石膏汤方
石膏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 香豉(一升绵裹) 栀子(十枚擘) 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瘥。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
琥按上方。即三黄石膏汤也。虽云疗三焦热。实则阳明经府齐热。但表邪尚在。里未结实。故不可下。此方为清解最重之剂。愚意以方中栀子太少。麻黄太多。石膏宜倍用。其效更神。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孙真人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绵裹) 葱白(一升切) 童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童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
琥按上主治云。疫气伤寒。则知此疫气。非大瘟大疫。即四时反凉反热之气。人不及备。而病者率多相似。以故云。
疫。乃四时伤寒也。葱豉辛凉。以散肠胃之郁。童尿针寒。以降阳明之热。热郁去。而病自解矣。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又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饮食方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大黄(各半两) 好豉(一升) 葱白(七茎)
上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内葱豉。煮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经府齐热。又疗三焦实热之剂。头痛壮热。四肢烦疼。经中热也。不能饮食。府中实也。解除实热。此汤最神。
又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宜七物黄连汤方。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七物黄连汤方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甘草(一两六铢) 小麦(三合)
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瓦斯。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患。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琥按上方。乃清解阳明风热之剂。其用小麦者。犹仲景白虎汤中加粳米也。
又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欲走宜水导散方。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水导散方
甘遂(半两) 白芷(二两)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二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
得快利止。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经府。内外实热之剂。
又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宜生地黄汤方。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三斤) 大黄(四两) 甘草(四两) 芒硝(二合) 大枣(二十枚)
上五味。合捣烂。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燥结。肠胃实热之剂。阴虚人大宜服之。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张文仲疗伤寒已四五日头疼体痛肉热如火病入肠胃宜利泻之方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 生地黄(一斤) 知母(二两) 生姜(五两半) 芒硝(二两半)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内芒硝。煎五沸。分五服。取利为度。
琥按上主疗云肉热如火者。阳明主肌肉也。阳明府热。肠胃燥结。热气上攻。则头疼。热气外蒸则体痛。故用麦门冬生地黄之甘寒。以降火。知母之苦寒以除热。生姜之辛凉以散邪。芒硝之咸寒以润燥软坚。坚燥通。而头疼体痛肉热等证。自除矣。此方治病患大便不通。但燥坚而不痞满者。宜用之又阴虚人具下证者。亦宜用。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又若十余日不大便者服承气丸方
大黄 杏人(去皮尖各二两) 枳实(一两炙) 芒硝(一合)
上五味。捣下筛。蜜和为丸。如弹子。以生姜汤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须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为度。
琥按上方。即仲景承气汤与麻仁丸。变其制而用之。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活人)升麻汤方
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衣巾。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
升麻 白芍药 甘草(炙) 干葛(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若大假寒。即热服。若热。即温服。服药已身凉。止药。
琥按上主疗云。伤寒中风头痛云云。发热畏寒。鼻干不得睡。是阳明经受病也。方中用升麻葛根甘草。乃辛甘发散风寒之义。但其中白芍药一味。惟发热有汗者。宜用之。如畏寒无汗者。不宜用也。愚意云。须以赤芍药代之为稳。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又葛根葱白汤方
治头痛不止。
葛根 芍药 知母(各半两) 葱白(一把) 川芎 生姜(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热分二服。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风热燥极头痛之剂。
韩祗和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者。名曰伤寒。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
(既曰伤寒。则证当恶寒无汗今则云后必恶风。及自汗出。于证不合。恐有错误。)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微旨)调脉汤方
葛根(一两) 前胡(去苗) 防风(各七钱半) 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一块。如小指大。劈破。煎七分。去滓。温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枣三枚。
同煎。
(按上方。乃阳明经发汗之的剂。又手太阴经感冒风寒。亦宜用之。)
又如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云云文同前)宜薄荷汤主之。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微旨)薄荷汤方
薄荷(一两) 葛根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防风(去芦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二分。
琥按上方。亦足阳明手太阴发表之的剂。气虚人病风寒者。乃可服之。否则人参一味。勿轻用也。又前方后云。
寸脉力小加枣。此方则加薄荷者。何也。盖前方中辛药居多。故用大枣之甘以助之。此方中有人参。力大于枣。且辛药又少。故又加薄荷二分。使辛甘相合。而成发散之功。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宣明)凉膈散
(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 。不得眠。脏腑积热。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烦渴。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风热壅滞等证。
连翘(一两) 山栀子 大黄 薄荷叶 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芒硝(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蜜少许。(直格云。或无蜜亦可。旧用竹叶。或亦不须。)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准绳云。加黄连五钱。名清心汤。
琥按上方。乃治内外三焦气血实热之剂。散名凉膈者。以胃居于膈。实清涤胃府风热壅滞之方也。又上主疗云。
表不解。乃表之而邪热不解。非表证仍在也。学人宜以意会之。
卷之六 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宣明)三一承气汤
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日数远近腹满咽干。烦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热甚喘咳闷乱惊狂等证。脉数沉实者。并皆治之。
大黄(锦文者) 芒硝 浓朴(去皮) 枳实(各半两) 甘草(一两准绳方中甘草止五钱。四味皆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内硝煎一二沸。去滓。温服。
王宇泰云。此汤治伤寒大承气汤证。腹满实痛。调胃承气证。谵语下利。小承气汤证。内热不便三者合而为一。
此下剂也。
琥按云。岐子保命集云。凡治伤寒。发表有浅深。攻里有微甚。承气攻里。立法有三。大承气者。浓朴苦温去痞。
枳实苦寒泄满。芒硝咸寒而能软坚。大黄苦寒。能泄实。痞满燥实四证全。则可用。故曰大承气汤。小承气者。大黄苦寒泄实。浓朴苦温去痞。痞实两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气汤。按此段。少枳实泄满句。调胃承气者。大黄苦寒泄实。芒硝咸寒而能软坚。润燥。甘草甘平和其中。燥实坚三证全者。可用。故曰调胃承气汤。攻里之不同若此。又按王海藏。
此事难知云。假令调胃承气证。用大承气下之。则愈后元气不复。以其气药犯之也。大承气证。用调胃承气下之。则愈后神痴不清。以其气药无之也。小承气证。若用芒硝下之。则或下利不止。变而成虚矣。三汤之不可乱投又若此。今宣明方合而为一。犹曰此俱系泻阳明胃府实热之药。只须学人临证增损用之。不致大误。至陶氏杀车槌方。复加柴胡黄芩芍药。改名六一顺气汤。而云用此以代三承气。及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以致后医罔顾病患上中下三焦气血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