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辩证广注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
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成注云。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内台方议问云。汤名越婢。其义何取。答曰。婢。即脾也。岁久传写之误。经注虽云脾为卑藏。卑者若婢。此非成无己之语。乃后人穿凿强注之耳。所谓越婢汤者。以石膏麻黄甘草。发越脾之正气。以通行津液。且散虚邪之留。滞于经而不去者。此因脉微弱无阳。而不敢大汗者之所设也。琥按上条论既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而汤中复用麻黄。殊觉不解。又按内台方议云。此方即上麻黄桂枝之合方。减杏人加石膏。谓杏人能发汗。石膏能去虚热。愚谓彼议石膏之去热。故加之犹可。议杏人之发汗故去之。则非夫麻黄之发汗。岂不更甚于杏人。而独留之乎。吾恐即用二分之桂枝。
终是发汗之剂。若云和解。吾不信矣。或云石膏解肌。又能制麻黄而发越脾气。且不使之汗出。亦非正解。愚反复思之。
而知不可发汗四字。当是不可大发汗。因其人脉微弱无阳。而津液少耳。此方比上小发汗之方更轻。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痛项强。发热无汗此因误服桂枝。而在表之寒。犹未解也。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此复因误下。而寒邪入里。水停心下。不可认作结胸证也。斯时而欲发表。则表无寒邪可发。故不惟不用麻黄汤。止用桂枝汤。而亦去桂也。斯时而欲下里。则里无实热可下。故不用陷胸承气。止加茯苓白术。以利小便燥停饮也。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外。夫桂枝汤既去桂矣。
复云。解外。误甚误甚。愚以或下之三字。当在发热无汗之下。既下之后。则头痛发热之候。必去表而入于里矣。此条病愚于初时观之。满拟再汗再下。及细思之。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此为停饮之证无疑。故张兼善云。此非桂枝证。
乃属饮家也。夫头项强痛。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云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若得小便利。水饮行。腹满减而热自除。则头项强痛悉愈矣。内台方议问云。心下满微痛。此乃结胸欲成。何缘作停饮治之。答曰余证皆似结胸。但取小便不利者。知非结胸。乃停饮也。故此条证。仲景止作停饮治之。)
卷之三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琥按上汤后云。小便利。则愈。乃知其为停饮之证无疑。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误与桂枝汤。攻其表而损其阳。阴阳气血俱虚。故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气。更作芍药甘草汤。以益其阴血。少与调胃承气汤者。此反治法也。以四逆汤主之。此为正治之法。
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俱见中寒论中)
调胃承气方(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
四逆汤方(见中寒论中)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
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此条亦系真寒证。以其证。似阳旦。故误与桂枝汤。阳旦者。即桂枝汤之别名也。咽中干。烦躁谵语烦乱。乃阴极似阳之证。故以附子干姜等汤剂治之。正文与注俱见中寒论中。)
卷之四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此系仲景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前于反汗出条下已注明。今则无汗恶风。此原系太阳中风表实之证。欲传入阳明也。内台方议云。项背强。KT KT 然恶风。乃有风在表而不得散。只因无汗是兼有寒邪。故于桂枝加葛根汤方中。更加麻黄。而改名曰葛根汤方也。)
卷之四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成注云。本草言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愚谓伤风恶风。此亦太阳伤风证。因无汗故加麻黄。因KT KT 然拘强。故用葛根为君。)
或问予仲景法太阳病无汗者。为伤寒表实。何以不竟用麻黄汤。愚谓伤寒表实。必恶寒而喘。此则不喘。知非麻黄证。故汤中不用杏人。且仲景云。KT KT 无汗恶风。明系是中风表实证。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也。
或又问云。同是太阳无汗。何以别其为中风表实。且伤寒亦有恶风者。不必拘拘于伤风始恶风也。愚意以伤寒表实。
是绝无汗。故恶寒发热而加喘。中风表实是欲汗出而不得。故项背强KT KT 然而恶风。以是而别。其为中风表实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成注云。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其合病者。喻氏尚论篇云。两经之证。各见一半。如日月之合朔。故云。合也。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证。与阳明热渴目疼鼻干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也。阳邪之气交合。而病甚于表。表邪既甚。则里气决不相和。太阳之里为膀胱。其腑主水。阳明之里为胃。其腑主谷。二腑之气不和。则水谷虽运化而不厘清。所以必自下利也。治法与葛根汤。以发散二经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按成注云。里气不和。下而不上者。当病利。仲景法。用葛根汤者。乃发中有升举之义。又按成注云。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愚以里气虚即为不和。不可作真虚看。内台方议云。此条病用此方。乃内外均解之剂。葛根性甘平。能祛风。行于阳明之经。
用之为君。麻黄为臣。辅之发汗。解太阳之表。桂枝芍药为佐。通行于营卫之间。甘草大枣之甘。生姜之辛。以通脾胃之津液。为使。是为内外均解。愚以芍药。虽为今医治下利之药。得桂枝既外行于营。甘草虽能和中。姜枣虽健脾胃。
行津液。要之于此汤中用之。不过是辛甘发散之剂。初非治下利之药也。或问成注云。寒邪气甚。客于二阳。内台方又云葛根性甘平。能祛风行于阳明之经。究竟此条合病。是风是寒。愚以此条病。系风寒两伤之证。尚论篇以此条病主寒。
下条病主风。且以上葛根汤。即桂枝汤内加葛根。不用麻黄者。是为大失仲景之旨。内台方疑问云。经云。下利不可发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也。答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此太阳证未罢。或有头痛恶风寒。证尚在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有口渴身热等证。必自下利也。必须此方微发汗而散表邪。中有葛根。以除阳明之邪也。若是诸证发热。兼有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愚按上云传入阳明。此与并病无异。内台为合病作解。其言亦误。)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条合病。亦风寒两伤之证。风寒之邪交合。而病甚于表。
表病。则里气亦不和。成注云。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愚以其人胸中必有停饮故也。仲景法。与葛根汤。
以发散二经之邪。加半夏以下气散饮。按条辩云。此条病以见太阳阳明中风之不同。与上条伤寒下利之证。互相发明。
寒为阴。阴气主下降。故下利。风为阳阳气主上逆。故作呕殊不知伤寒之证。郁热于里。胸中兀兀欲吐而作呕者甚多。
非比中寒之证而云必自下利也。又中风之证。木来侮土。胃气下注。肠鸣而作利者亦不少。未必皆风气上壅。而作呕逆也。盖上条乃病患肠中有食积。故下利其不治。下利者以风寒方甚于表也。此条乃病患胸中有停饮。故作呕其兼治作呕者。以半夏同一辛散。且无碍于风寒。故加之也。)
卷之四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琥按上条病证与治法。诸家之注。亦不过随文作解。活人书但制小其剂。而于汤中药味不敢增损。愚以上条病。
既云呕矣。其人胸中能免满逆之证乎。汤中半夏固宜加矣。而甘草大枣之甘。能不相碍乎。愚注仲景书。发明仲景方。
究不敢执之以治病者。正为此耳。或云。方中止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已有生姜三两。复加半夏半升。于呕家又何碍。
斯言实合仲景用药之旨。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本太阳桂枝证。
医人不投桂枝汤。反用药下之。成注云。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按此亦非肠胃真虚证。乃胃有邪热。下通于肠而作泄也。脉促者脉经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此为阳独盛之脉也。脉促见阳。知表未解。但此言表。乃阳明经病。非犹太阳桂枝之表证也。喘而汗出者。亦阳明胃腑。里热气逆所致。此非太阳风甚气壅之喘。亦非桂枝汤证之汗出也。故与葛根黄连黄芩汤。以解阳明表邪。清胃腑里热。)
卷之四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琥按成注引经云。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愚以葛根味甘而带辛。成氏不言辛者。乃缺义也。
又云。苦以坚里。里气弱者。坚以黄芩黄连之苦。愚以肠胃协热。阳邪亢盛则阴气自弱。芩连虽非补药。其力能抑阳而扶阴。阴气得扶。则利自止。喘自息。成氏云。苦以坚里者。乃固其人肠胃中阴气之谓也。
琥又按内台方议此汤云。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此即解成注云。喘而汗出者。乃因喘而汗出。即里热气逆所致故也。又云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调和诸药。总而论之。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无穷也。
琥按上方。乃治阳明病内外挟热。表里均解之剂。其入太阳篇者。是因桂枝证误下之所致也。或问利既不止。何以不用五苓等药。愚以下焦蓄水。小便不利。此太阳府病也。方可用五苓等利水之药。今阳明病。肠胃协热而利。大肠为手阳明。胃为足阳明。阳明本燥化。燥金之性。喜寒恶热。故汤中用芩连。不过顺其性以救肠胃之热。故尚论篇亦云。
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太阳伤寒也。成注云。寒则伤营。
头痛身疼腰痛。以致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营血不利也。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愚以寒邪在表。皮肤闭而为热。则其人当无汗。而恶风寒。今但言恶风者。乃缺文也。喘者。气逆也。肺属气。
外主皮毛。今者毫毛伤寒。气而毕直。皮表发热。汗不得泄。则肺叶必张。举而作喘。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
卷之四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人(七十个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 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成氏明理论云。本草言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胜而表实。轻剂所以扬之。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而肤理疏者。必以桂枝解其肌。今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非桂枝所能独散。必专麻黄以发汗。而桂枝所以为臣也。内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