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又不属阳明。故仍在太阳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目】柯琴曰。本论无越婢方症。金匮有之。世本取合者即是也。仲景言不可发汗。则不用麻黄可知。无阳。则不用石膏可知。若非方有不同。必抄录者误耳。宁阙其方。勿留之以滋惑也。

  鳌按。此是风寒两伤症。但无身疼腰痛骨节痛。是寒之伤营也轻。脉微弱。即阳浮阴弱之脉。

  是风之伤卫也重。故虽未见有寒。而发热。热多寒少。又不汗出。其亦有寒在于营分明矣。但脉已见微弱。其无阳可知。故曰。不可发汗。故不用大青龙之辛散。而去其杏仁。加以芍药。以桂枝主风多之治。麻黄主寒少之治。芍药固摄虚阳之根。主脉微弱之治。名之曰桂枝二越婢一汤。则此方能固真阴。足以维阳之根蒂。虽发汗驱邪。而正阳不致上浮。故本方既有芍药。虽麻黄亦无害也。

  乃柯氏据不可发汗。以麻黄为不可用。据无阳。以石膏为不可用。其麻黄之无害。已详言之。至石膏乃治上中焦邪热。与下焦肾虚之症无碍也。又以本论无越婢方症。惟金匮有之。亦思仲景本合伤寒杂病为一书。叔和分而为二。则仲景当时。金匮中所有之方。即如本论中所有。其合桂枝越婢成方。奚不可。不必阙之也。特此症原非易认。此方又难轻用。医者固当详审而斟酌之。与其蹈误用之愆。不如遵柯氏之说。故存其说于前。而又复辨之。

  【纲】仲景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目】张从正曰。此节言当察症而消息其虚实。不是据脉而论症。盖未发汗而脉浮数。是胃气实。

  发汗后而脉浮数。

  是胃气虚。

  【纲】仲景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目】柯琴曰。病在表之表。宜麻黄。病在表之里。宜桂枝。病在里之表。宜五苓。病在里之里。宜猪苓以利水。不可用五苓兼发汗。要知五苓是太阳半表半里之剂。归重又在半表。本条更加烦渴。则热已在里。而表邪未罢。故用五苓也。

  【纲】仲景曰。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作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目】柯琴曰。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脉浮滑。

  鳌按。浮大在阳明脉。心下硬者。是浮大为心脉。火必就燥。须急下之以存津液。太阳虽因热入而成结胸。而大而尚浮。仍为表脉。恐热未实。下之则利不止。故必待沉紧。乃可下也。

  【纲】仲景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死。

  【目】陶华曰。关主中焦。妄下而中气伤。故沉。寒水留聚于胸胁之间。故紧。不及尺者。重在关。举关可以统之也。

  【纲】仲景曰。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恶寒。反恶热。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目】程郊倩曰。按之濡为气痞者。无形也。其可下乎。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岂心下痞而关上浮。可下乎。小结胸之痛。固未尝用大黄。何此比陷胸更峻。是必有当急下之症。比结胸更甚者。方可用此峻攻之剂也。恐此脉此症而用此方。(要语)下咽立毙耳。勿曲护其说而遗害后人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曰。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令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龚信曰。脉浮数而可下。特以无表里症之故。则无表里症句是此节要眼。

  【纲】仲景曰。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八九日。或已发汗而不易衣衾。不密掩覆。致湿与风兼袭于表。本乘阳虚而来者。入而遂相搏为害。仍是阳微不能御之故也。夫湿与寒类。再兼风杂合。所以身疼体痛。与伤寒相似。然不呕不渴。知非表有寒邪里有郁热也。况脉又浮虚而涩。虚浮为中风。虚涩为中湿。而虚又专主阳微之义。故不与伤寒相涉也。伤寒症呕逆而喘。内热盛也。伤寒脉浮紧。表邪在也。无此二者。而身疼体痛。俱不作表治矣。此一要谛也。

  柯琴曰。上条。风胜湿轻。故脉阴阳俱浮。有内热。故汗自出。宜桂枝汤。下条。湿胜风微。

  故脉浮虚而涩。内无热。而不呕渴。故可加附子。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龚信曰。此从吐下复汗脉微。看出是虚烦。则其余症象。皆当于虚中求之。而不得误为实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病发于阳。误下热入之症也。脉微而沉。宜四逆汤救之。此因误下。热邪随经入腑。结于膀胱。致血燥而蓄于中。惟攻其里而表自解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抵当汤主之。

  【目】喻昌曰。小便不利。何以见非血症耶。盖小便不利。乃热瘀膀胱无形之气病。为发黄之候也。小便自利。则膀胱之气化行。然后少腹满者。允为有形之蓄血矣。庸工不能辨一实。于此等处。

  未着眼耳。

  柯琴曰。沉为在里。凡下后热入之症。如结胸发黄蓄血。其脉必沉。或紧或微或结。在乎受病之轻重。而不可以因症分也。

  【纲】仲景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盛。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大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伤寒脉浮。医以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程郊倩曰。脉浮热甚不可灸者。以营分受邪束血为实故也。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

  尤不可灸。虚邪因火内入。上攻则为烦为逆。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加火。则为逐实。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盖气主 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更滋荣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形立见。纵善调。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

  魏荔彤曰。伤寒脉浮而不言紧。此风多寒少之症。应斟酌青龙越婢之间发汗。乃以火迫劫取之。

  火邪入而真阳出。名曰阳亡。真阳出而神明乱。惊狂遂见。程注所谓汗者。心之液是也。以火劫取汗。火邪入心。阳随汗亡。惊狂而起卧不安。皆有伤心液。无以养心之神。而空虚之地。邪火更易为害也。法不可单治表。当兼治里也。

  或问。汗。阴液也。误发而何以阳亡。所用桂枝及蜀漆等皆阳药。又何以益阴生液。答曰。汗液为阴而实由阳化。故汗出而阳微。诸药为阳。生阳所以安阴。阳气聚则阴敛生津。阳气亡则阴扰耗津。阴阳相济吉。相悖凶。虽阴阳皆有邪正。初无二气。能于屈伸往来间。调停均平。此大寿之基也。

  鳌按。古来灸法。本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首条固属虚症。但阴阳俱竭。一加烧针。必致发热烦躁。津液耗亡。此虚者尚不可以火劫也。下四条。俱言灸之之变。腰下重而痹。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血。由于阳盛。比衄更甚也。至焦骨伤筋。血难复则无生理。惊狂起卧不安。并方寸元阳之神飞腾散乱矣。烧针火灸。不可妄用如此。仲景所以再三告诫也。后人每遇风寒。即加针灸。

  不大昧仲景之旨乎。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吴绶曰。阳脉本当浮也。今反沉。非营气微乎。沉而兼细者。非阳气少乎。其不成痉者几希。

  【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目】柯琴曰。浮为风。细为湿。太阳脉本浮。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浮虚而涩。今关节烦疼。脉反沉细者。是发汗不如法。但风气去。湿流骨节为着痹也。

  【纲】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目】柯琴曰。脉大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目】柯琴曰。身热脉微。本是暑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因寒水沐浴。留在皮肤而然。弦细芤迟。不得连讲。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如脉浮而紧者。曰弦。

  弦而细。则为虚矣。脉弦而大。则为芤。芤固为虚。芤而迟。更为虚矣。以此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

  【纲】仲景曰。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阳病。

  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

  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自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不汗出也。

  【目】柯琴曰。首条。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矣。二条。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与阴脉微对。太阳病本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数。即是阴阳俱微。脉但浮者阳盛。阳脉微者阳虚。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重可知。三条。紧与数相似不同。盖有虚实之别。又必按之芤不芤。

  而虚实之真伪毕定。四条。内无津液。阴阳岂能自和。必当调其阴阳。不然。脉微则为亡阳。将转成阴症矣。五条。即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为欲愈之义也。此微与前条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亡。故三日自解。阴平阳秘。不须汗出。正教人不宜妄汗耳。

  卷一·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附东垣辨脉

  李杲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此辨固是。犹有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症。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

  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见乎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或三倍。内伤饮食。则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及两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

  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若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必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以此辨也。岂不明白易见乎。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寒伤营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肉烦疼。当发其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