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王肯堂曰。凡伤寒坏病。前热未除。其脉阴阳俱盛。重感寒邪。变为温疟也。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者。小柴胡汤加芍药。少加桂枝主之。热多者。倍用柴胡。寒多者。倍用桂枝。热盛而烦渴。

  人参白虎汤。少加薄桂主之。单热无寒者。不用桂枝也。但有寒。必少佐之。如热多者。小柴胡合白虎汤。痰多而热者。小柴胡合二陈汤。若食少胃弱者。加白术。心下痞。加枳实、黄连。脉虚者。倍人参。口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邪热蕴结于里。大便秘实。脉滑大有力者。大柴胡汤下之。若变疟已正。宜与杂病中求之。

  卷七

  温疫

  【纲】仲景曰。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目】苏颂曰。此前热未已。又感温气。温热相合。故变为温疫也。

  王肯堂曰。按叔和伤寒例云。伤寒热病未已。再遇风寒湿而各变为一病也。何止于温。既曰再遇温热变为温毒矣。又曰再遇温气变为温疫。是何温之再遇。而有二病之异。且疫者。特感非时之气。众人病一般也。如冬应寒而反大温。人感冬温而病。则所谓温疫。如春夏应温热而反大寒。人感暴寒而病。则所谓寒疫也。何待再遇于异气耶。若云再遇温气。变为温疫。是伤寒再遇异气而变病也。再遇异气而变病。未必众病相似。安可以疫言。伤寒例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此温疫之脉也。活人书注此脉于冬温条下。是以温疫冬温合为一病。殊不知冬温特感非时之气耳。温疫是伤寒再遇于异气也。岂可合为一病。此理未明。故书此以俟明哲。愚谓感温热而为温毒。感温气而为温疫。此乃有微甚之分。但疫字疑误。恐当作疾字。若作疫字。则冬温又何一家长幼病相似也。

  一家病相似。方可言疫。况此伤寒热病未已。再遇温气而病。何至一家相似哉。

  卷七 温疫

  附录寒疫时疫论

  吴绶曰。寒疫。乃天之暴寒为病也。凡四时之中。天令或有暴风寒之作。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寒疫。其症与正伤寒同。但暴寒为轻耳。治法。若初作头痛憎寒拘急。或呕逆恶心。中脘痞闷。或饮食停滞不化。或腹中作痛。未发热者。藿香正气散。加减一二味主之。已发热者。十味芎苏散汗之。若身痛骨节疼而发热者。人参羌活散加葱白、葛根、生姜、汗之。或神术汤亦汗。若自汗者。不宜再汗。九味羌活汤。若热不解。或变别症。宜从正伤寒条内治之。

  朱肱曰。仲景云。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盖伤寒者。伤寒气而作。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遇。其治法不同。所施温凉寒热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症施治。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王肯堂曰。时疫者。乃天行暴厉之气流行。凡四时之令不正者。乃有此气行也。若人感之。则长幼相似而病。又互相传染。其作与伤寒相似。然伤寒因寒而得。此乃疫气。不可与寒同论也。法当辟散疫气。扶正气为主。若多日不解。邪热传变何症。宜从伤寒变症条内选用。惟发散药则不同。

  凡发散汤剂。藿香正气散、芎芷香苏散、人参败毒散、十味芎苏散、十神汤。皆可用。

  韩祗和曰。春应温而清气折之。责邪在肝。或身热头疼目眩呕吐。长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汤、解肌汤。四时通用败毒散。夏应暑而寒气折之。责邪在心。或身热头痛腹满自利。长幼率相似。

  射干汤、半夏甘桂汤。秋应凉而大热折之。责邪在肺。湿热相搏。民多病瘅。喘咳。金沸草散、白虎加苍术汤。病瘅发黄。茵陈五苓散。冬应寒而大温折之。责邪在肾。宜葳蕤汤。

  朱震亨曰。冬温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冬月严寒。君子当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中带表药。

  陶华曰。春分后夏至前。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用辛凉之药微解肌。不可大发汗。急症见者。

  用寒凉之药。急攻下。切不可误汗误下。当须识此。表症不与正伤寒同治。里症同。

  夏至后。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愈加热者。

  为热病。止用辛凉之药解肌。不宜大汗。里症见。急攻下。表症不与正伤寒同治。里症同。

  立秋后。霜降前。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身体痛小便短者。为温病。亦用辛凉之药加燥以解肌。

  亦不宜汗。里症见者。宜攻下。表症不与正伤寒同。

  卷七

  暑

  【纲】仲景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

  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于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目】张兼善曰。中 与伤寒相似而异。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风寒湿者。皆地之气。伤浊邪。

  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也。其症多与伤寒相似。但脉不同耳。夫伤寒虽恶寒发热。初病未至烦渴。惟暑初病即渴。所以异也。且伤寒之脉必浮盛。中暑之脉必虚弱。或弦细。或芤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至如太阳病。项背强KTKT 。反汗出恶风。若当炎暑。岂不与中 相似。惟其不渴。故与桂枝加葛根汤。凡居夏秋之令。

  炎暑之时。必当根据经详审。则无差失。

  王好古曰。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脉洪盛者。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也。

  治与伤寒同。然夏月药须带凉。如用麻桂青龙三方。须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夏至后。三方俱加知母、石膏。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症用。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可用。

  鳌按。夏月热病。而王氏主用麻桂三方。殊非良法。当斟酌之。

  庞安常曰。大抵热病。大热。须得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脉病相应。为可治。若小弱无力。难治。若人虚脉弱。宜以人参扶其元气。不可但攻其热。

  暑风者。由大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

  乃相火甚而行令也。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双解散加香薷。

  暑脉必虚。外症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或背恶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泄利。下血斑黄皆是。治以清心利小便为主。汗多者不利。宜白虎汤。次分表里。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或十味香薷饮。如在半表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

  热甚烦渴。益元散。若表解里热。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或老弱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

  或厥冷不省人事。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症。不可服诸热剂。致斑毒发黄。小便不利。闷乱而死。慎之。

  戴原礼曰。暑病有冒伤中三者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泄。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

  此二者冒暑也。可与黄连香薷饮。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为热伤肉分。当解毒。

  白虎汤加柴胡。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热伤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

  张从正曰。暑伤五脏。为症不同。如暑入心。则噎昏闷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嚏喘痿 。入肾。则消渴。

  李杲曰。脾胃虚弱。遇六七月湿旺。汗泄身重。短气。四肢痿软。脚 眼花。此肾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况汗大泄则亡津液。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庚金受囚。木无可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也。夫壬膀胱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宜补者。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冬、五味、滋水之源。泻丙火。补庚金。益元气也。

  长夏暑热蒸人。损伤元气。四肢困倦。精神短少。两脚痿软。早晚则发寒厥。日高之后。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也。或心胸痞满。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少。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自汗身重。此血先病而气不病也。若湿气先搏。脉必洪缓而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宜治以清燥。或远行大热而渴。则热舍于肾。故水不胜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也。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四肢如火。为热厥。四肢冰冷。为寒厥。寒厥腹中有寒。热厥腹中有热。脾主四肢也。

  虞抟曰。暑 之症。变异不等。非止归五脏。盖人之形气有虚实。感有轻重。则后时而发。至秋成疟痢是也。重则实时而发。如张氏所言诸症。至有轻变重。重变轻。亦自感有浅深。传有兼并。

  况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岂为无变异乎。四时之症皆然。

  杨士瀛曰。东垣论暑热症候则同。冬月伤寒传变为症之不一。彼为寒伤形。此为热伤气。若元气虚甚受病。忽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之盲 也。

  宜与痿门参看。

  陶华曰。中暑脉虚而伏。身热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四肢微冷而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

  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五苓散。

  凡中暑。小柴胡加香薷最良。脉迟。洒然毛耸。口齿燥。人参白虎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

  厥冷转筋。黄连香薷汤治之为要也。须冷服。热服反吐泻也。

  龚信曰。伤寒与伤暑所以异者。以伤寒伤暑俱有热。若伤暑而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暑伤形。

  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治宜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

  卷七

  湿痹

  【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

  则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目】李 曰。痹者。痛也。太阳病。脉沉而细。关节烦疼。皮肤麻木。自汗者。防己黄 汤。

  无汗者。五积交加散。然湿气四时有之。兼风兼热兼寒者。随症加减。兼风者。先伤湿而后伤风。

  风在上受。湿先下受。风湿相搏。风在外而湿在内。大汗则其气暴。而内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存。湿流入里则病重。微汗则其气缓。而内外之邪俱去。或湿症去而风症未去者。不久自解。寒热身痛。麻杏薏甘汤。身痛发热。小便不利。麻黄汤加苍术。肩脊腰背强痛者。羌活胜湿汤。肿痛微喘。杏仁汤。汗多。汉防己汤。虚者。身重难转侧。桂枝汤加白术。身重昏迷。自汗失音。下利不禁者。白通汤加术、草。身痛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身重走痛者。小续命汤去麻黄、附子。热而重痛烦渴者。败毒散去柴胡、人参。加栝蒌。小便自利。及下利不止者死。兼寒者。伤寒无汗。

  寒湿相搏而有汗。不能周身。惟在头耳。身背强者。表不利也。症与风湿相似。渗湿汤主之。带表。

  五积交加散。里寒。理中汤加附子。寒多浮肿。术附汤妙。

  徐彬曰。此论湿之挟风。而湿胜以致痹着者。谓发热恶寒。太阳病也。乃湿胜而疼痛。太阳病来。邪自表入。湿挟风。风走空窍。故流关节。关节者。机关腠会之处也。风气滞于中。故逼心而烦。然风为湿所搏。而失其风之体。故脉沉而细。则知湿胜即名中湿。亦曰湿痹。痹着不去也。气既为湿所痹。则气化不敏。或小便不利。大肠主津。湿则反快而不艰涩也。病风者多燥闭。故以湿胜而快者为反耳。但当利小便者。便利而气化。气化而湿行。见不必狃于太阳而治风。亦非痛在关节而当温散之比矣。

  鳌按。仲景论湿病。而湿痹其最重者。故列首条。其余若风湿。风湿相搏。寒湿相搏。头中寒湿。湿温。湿热。风寒湿杂为痹为痉。此数种。皆湿病也。俱列于后。

  卷七

  风湿

  【纲】仲景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冷所致也。

  【目】刘完素曰。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有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寒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杏薏甘汤。

  陶华曰。风湿必脉浮。先伤湿而后伤风也。其症肢体肿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恶寒不欲去衣。大便难。小便利。热至日晡而剧。治法。但微解肌。宜羌活冲和汤。咽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外不热。内不渴。小便利。术附汤。缓弱昏迷。腹满身重。自汗失音。大便不禁。白通汤去甘草加白术。身肿痛微喘恶风。杏仁汤。热而烦渴。小柴胡加花粉。中湿小便不利。一身尽痛。身黄。大便快。茵陈五苓散。大小便俱利。无黄者。术附汤。身痛鼻塞。小建中汤加黄芩。

  【纲】仲景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目】虞抟曰。以散表中风湿。若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此条。妙在脉浮虚而涩。脉若沉实滑大数者。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