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寒邪入少阴里症也。宜温之。四逆汤。

  鳌按。此条但就脉言。曰沉曰细。俱是少阴。固不得与柴胡汤。惟推出头汗。则犹有少阳现症。

  而非尽在里矣。虽脉已属少阴而仍与柴胡也。且三阴脉不至头。其脉止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结则汗在头。今阳微结。虽曰少阳而微恶寒。毕竟尚有太阳表症之意。所以此条仍列入太阳恶寒门类。

  卷二

  恶风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恶寒有属阳。有属阴。恶风则悉属阳。三阴症并无恶风者。以此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不同。无汗恶风为伤寒。当发汗。汗出恶风为中风。当解肌。里症虽具。恶风未罢。当先解外。

  赵献可曰。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使遍体微润连日。当自解矣。

  王履曰。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故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

  恶寒恶风。俱为表症。但恶风比恶寒为轻耳。恶寒者。虽不当风而时自怯寒。恶风者。居密室帏中。则无所畏。或当风。或挥扇。则淅淅然而恶也。

  柯琴曰。风为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少。阳浮故热自发。阴弱故汗自出。中风恶风。类相感也。风性散漫。脉应其象。故浮而缓。若太阳初受病。便见如此脉症。即可定其为中风而非伤寒矣。二条。是桂枝汤本症。合此症即用此汤。不必问为伤寒中风杂病也。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三条。乃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非谓凡中风者盒饭主桂枝也。(明了。)二条脉症。是概风寒杂病而言。三条加中风二字。

  其脉其症。悉呈风象矣。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目】朱肱曰。此症当温其经。故桂枝加附子也。

  刘完素曰。汗多亡阳。则卫不固。是以恶风也。桂枝加附子。温其经而固其卫也。

  陶华曰。恶风者。风邪伤卫。腠理不密。由是恶风悉属于阳。非比恶寒。乃有阴阳之别者。

  鳌按。此四症并见。却以汗不止小便难为重。以二者由于心肾。故专治之。而恶风四肢急俱痊也。盖太阳虽当汗。汗不止则亡阳。风乘虚入。故又恶风。汗多必津竭。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亡则不能荣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

  【纲】仲景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目】刘完素曰。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甘草附子汤。所以散其湿而实其卫。

  柯琴曰。身肿痛剧。不得屈伸。湿感于外也。恶风不欲去衣。风淫于外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风邪。佐术、附、甘以除湿而调气。

  鳌按。此风湿为病。而湿尤中于周身营卫之间。不能推布其患。为尤重者。故小便不利身肿二句。最宜着眼。

  卷二

  振战栗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而振。皆由虚寒。盖以欲汗之时。

  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振近战。而轻者为振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栗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惟耸动而振也。下后复发汗振寒者。为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气血俱虚也。诸如此者。止于振耸耳。其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二者皆发汗过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矣。

  此二汤。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纲】仲景曰。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汗。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目】韩祗和曰。汗下后战者。与救逆汤。微减。与羊肉汤。再投而战解。若阴气内盛。正气大虚。心栗鼓颔。身不战者。遂成寒逆。宜灸之。或用大建中汤。仲景治尸厥战而栗者。刺期门巨阙。

  吴绶曰。凡战者。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予曾用人参养荣汤得效。

  又一人身摇不得眠者。以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而愈。内经曰。寒之伤人。使人毛发毕直。鼓颔战栗而无汗。按此表寒而战栗也。此言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其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又曰。脉阴阳俱停。以三部浮沉迟数脉同等。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若脉浮数。

  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虚者。则汗出解不战也。若不战而心栗。此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凡正气怯弱。

  寒邪在内。必为栗也。宜详究焉。

  【纲】仲景曰。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战与栗二者。形相类而实非一。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摇。栗者。心战是也。经曰。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即此观之。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

  战之与栗。战外而栗内也。战栗者。皆阴阳之争。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

  则便汗出而不发战。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则战。战退正胜而解矣。其战而汗。因得解者。其人本虚。是以发战。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乃其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是为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方其里气不守。而为邪中乎中气。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伤寒六七日欲解之时。当战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症多不得解。何者。

  以阴气内盛。正气大虚。不能胜邪。反为邪所胜也。非大热剂与灼灸。又焉得而御之。

  张介宾曰。战与栗异。战由外。栗由内也。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人正气内实。邪不能争。

  则但汗出。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则振。甚则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夫战则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盛邪。而反为邪胜。凡遇此症。非大温热不可。

  柯琴曰。阳脉微二句。承上之辞。不得作三段看。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微。

  即是阴阳俱停。病虽不解。已是调和之脉。其解可知矣。脉但浮者为阳盛。必先烦而有汗。阳脉微者为阳虚。必先振栗而汗出。振栗。是阴津内发之兆。汗出。是阳气外越之征。此阴阳自和而愈也。

  卷二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纲】仲景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目】赵嗣真曰。详仲景论中。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脉筋骨五者。素问以为五脏之合。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脏曰腑。方可言表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

  骨髓即皮肤之下。外部深沉之分。与经络脏腑属里之例不同。况仲景出此症在太阳篇首。其为表症明矣。是知虚弱素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以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药宜辛温。至于壮盛素热之人。或酒客重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乎伏热。

  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宜辛凉。必也一发之余。

  既散表邪。又和正气。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肤为表。骨肉为里。则麻黄症骨节疼痛。其可名为有表复有里也乎。

  危亦林曰。热在皮肤一条。仲景不立方治。宜先与阳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温其表。

  鳌按。本条自成注以表里释皮肤骨髓。后人宗之。误也。仲景论言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症甚多。

  宁此条不曰表里。而偏曰皮肤骨髓耶。其可知矣。故独赵氏之说。披剥精当。识见过人。足以破千古之惑。至表热里寒。乃少阴症。详少阴篇中。

  卷二

  热多寒少

  【纲】仲景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宜桂枝麻黄合半汤。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目】朱肱曰。太阳热多寒少。有此二症。其用药皆不同也。二条。以脉微弱。故不可发汗。

  若脉浮。虽热多寒少。亦可发汗也。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寒极则生热。治法。多用冷药。故令热不去。仲景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不渴。外有微热者。用小柴胡加桂汤。皆温表之义也。近时多用小柴胡汤。不问阴阳表里。凡伤寒皆令服此药。往往有因服小柴胡而成阴症者。仲景虽云伤寒中风。有小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为是少阳症。

  当用小柴胡。不必少阳症悉具耳。况本方又有随症加减法。古人方治。审谛如此。

  赵嗣真曰。详论中热多寒少。止此二症。其一症。仲景之意盖以得病七八日如疟状。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十六字。为自初至今之症。以下乃是以后拟议防变之辞。当分三截看。若其人不呕。

  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为欲愈。此一节。乃里和无病而脉微缓者。邪气微缓者。阴阳同等。脉症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也。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更下也。此一节。宜温之。若面色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宜各半汤。此一节。必待汗而后愈也。活人书未详文义。却将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欲愈之症。反以他症各半汤汗之。又将不可汗吐下及各半汤症语句。并脱略而不言。反将其中欲愈之症。而用彼药汗其所不当汗。何也。其一症。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亡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活人书于脉微弱上添都大二字。岂以仲景论脉为未足。而故加之也乎。

  刘完素曰。仲景一书。只有热多寒少之条。无寒多热少之症。

  卷二

  下之热不退

  【纲】仲景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者。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此条病因。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脉微涩。夏月四句。是写寒热发作时状。

  是设辞。勿以无休止时。作连绵冬夏解也。

  卷二

  头痛项强

  【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朱肱曰。头疼者。阳症也。太阳症头痛。必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有汗桂枝。若已发汗。

  或未发汗。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服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

  成无己曰。头痛。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也。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故阳明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症。虽有风寒之不同。必待发散而后已。

  李杲曰。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盖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总其体之常也。然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宜川芎。阳明宜白芷。少阳宜柴胡。太阴宜苍术。少阴宜细辛。厥阴宜吴茱萸。

  王肯堂曰。伤寒头痛。虽属三阳。惟太阳经独多。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主表。虽有伤寒六七日。头痛不大便。有热而与承气汤下之者。却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是知头痛属表明矣。太阴少阴之脉。从足至胸而还。不上循头。故无头痛。惟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