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邵评:此着眼小便不利。虽有表症。但利水而不兼散。与小青龙五苓散不同法。

  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之表里症悉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如少阴病。当欲寐。至七八日。反心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邪上扰也。下利而渴。咳呕。

  小便不利者。是水饮停蓄也。宜猪苓汤以利水去热。此少阴阳邪停水。

  邵评:少阴病本欲寐。至七八日心烦不得眠。是邪热耗阴。挟心火而上扰也。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而心火不降也。小便不利者。水饮邪热蓄于下焦也。故用猪苓汤。利水滋阴。而升津液。斯上焦如雾而咳渴除。中焦如呕而烦呕静。下焦如渎而利自止矣。此治少阴阳邪停水之正法。

  如少阴病。至四五日。四肢沉重疼痛。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也。真武汤主之。温中以消阴水。必少阴阴邪停水。

  邵评:此少阴寒邪。阳微而气不化。水积下焦。小便不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重痛。皆水气为患。因小便不利所致。用真武汤。壮肾阳而消阴水也。

  王晋三先生曰。小青龙。治动而逆上之水。五苓散治静而不行之水。十枣汤。大陷胸丸。治中焦之水。泻之于内也。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治下焦之水。引而竭之也。十枣汤治弥漫之水。大陷胸治痞满之水。真武汤。治沉着之水。小青龙。入太阳治阳水。功兼外散。真武汤入少阴治阴水。功专下渗。小青龙。治寒邪未解之水。故温以汗之。十枣汤治阳邪未解之水。故引而竭之。

  邵评:治水之方。有寒热表里利散之不同。医者必须辨明。

  卷三 伤寒变症

  心下悸(述古)

  心下悸者。心下筑筑惕惕。怔忡不宁之状也。

  邵评:悸者。心中跳动也。有虚实之分。心虚血少。则悸。水饮凌心亦悸。肝胆痰火上逆亦悸。

  务须辨清用药。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在胃。必作利也。

  邵评:伤寒寒胜则厥。心下有水则悸。厥而心悸者。寒中于阴。而水聚于心下也。

  宜以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水去然后治厥。否恐水渍入胃而作利。利作。则厥不回矣。盖心下悸。是有水气。乘其未渍胃时先治之。不致厥利相连。此治法之次第也。

  如饮水多而小便少。心下悸。乃水停心下。水气犯心也。茯苓甘草汤以治其水。

  邵评:饮水多而小便少。水无出路而停于心下。水气上逆作悸。亦用茯苓甘草汤。甘淡利水。而益中气。水去则心悸自止。

  若心下悸而厥冷。身 动者。因虚而肾水上犯也。宜真武汤。以镇肾水。

  邵评:心下悸。是水气之征。此肾阳外亡。肾水凌心。故厥冷而身 动。心属火而水乘之则悸。肾虚火炎。水邪因得上侵。用真武汤降火利水而镇逆。此治少阴阳虚。肾水凌心而悸之正法。以上数条。水气凌心作悸。

  若汗后。心中悸而烦者。虚也。宜小建中汤。以补心气。

  邵评:阳气内虚则心悸。阴气内虚则心烦。悸而烦者。正不足而欲入内也。不可攻其邪。当用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之虚。中气立。则邪自解。即不解。而攻取之法。亦可因之而施矣。

  又评:小建中汤。治虚悸虚烦。若水气冲心而悸。热邪壅膈而烦者。此汤不宜轻用。

  若伤寒邪入厥阴。已成败症。脉结代。心动悸者。阴液涸也。炙甘草汤主之。

  邵评: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营卫之气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都城震惊也。

  此邪气深入厥阴。阴液几涸。故用复脉汤阴阳并调之。然此邪入深沉。阴阳并耗。脉失常度而见结代。

  是阴脉也。伤寒有此。是阳症见阴脉。故多死。不得已。用此方以背城借一耳。

  若病后心气虚。而怔忡不宁。闻声即惊者。宜镇心神以补心气。如茯神、远志、枣仁、丹参、当归、龙齿、辰砂、金箔之类。

  邵评:病后阴伤营弱。血少不能养心。心气大虚。虚火上扰而怔忡惊悸也。治以养营补心安神一法。此病后心虚营弱而怔忡心悸之正法。

  如因惊而得怔忡者。亦由心虚有痰也。宜茯神、枣仁、川贝、天竺黄、钩藤、丹参、竹茹、半夏、辰砂、金箔之类。镇心神以去惊痰。

  邵评:惊则气乱、扰动。肝火上逆。其人心气素虚。内有伏痰。肝胆木火乘虚凌心。

  而怔忡心悸也。宜以清心涤痰降火之剂。此治心虚有痰。因惊而怔忡者。的是良法。以上四条。由虚而心悸。

  卷三 伤寒变症

  呕吐(新法兼参叶案)

  按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夫木动必犯土。呕吐出于胃。而致病之由在肝。胃病治肝。不拘伤寒杂症皆然。不可专以胃火胃寒为治。

  邵评:呕吐为胃气上逆。其胃气之所以上逆。因肝木犯胃所致。夫呕吐之因不一。有胃阴亏者。有胃阳虚者。有胃火盛而热邪内结者。有胃中寒而浊阴干犯者。有胃中有痰饮而气不下降者。虽有多因。总因肝火上升。乘虚犯胃。以木土相仇。肝木克土。而顺乘阳明也。治呕吐者。当两和肝胃为法。

  肝火犯胃 凡痞胀。食入即吐。并呕酸水。口渴舌黄。此肝火犯胃。恒因恼怒而得。

  宜吴萸、川连、半夏、茯苓、浓朴、枳实、姜汁、竹茹之类主之。

  邵评:此方平肝火而和胃。最效。

  胃火冲逆 凡阳明热病。舌苔燥黄。烦渴呕恶。脉来洪滑。米饮入口即呕。惟凉水可纳者。宜白虎汤。重加活水芦根主之。

  邵评:此方清胃经火热。极效。

  肝火冲逆 凡伤寒热盛之时。自觉气自左升。呕吐。勺水不纳。脉弦数。舌燥刺。或呕吐酸苦黄水。此肝火上乘于胃。宜左金、半夏、陈皮、黑栀、(姜汁炒)茯苓、椒梅等。降之泄之。或用姜汁炒川连。或用吴萸汤炒川连。治呕最验。

  胃脘阳虚 凡食入呕吐。或纳少不变。脉细小而弦。或右脉弦大。脘中满痛。大便欲解未通。此胃脘阳虚。肝木未亢。治宜专益胃阳。人参、半夏、茯苓、陈皮、干姜、吴萸主之。

  胃气不降 夫脾主升。胃主降。若因怫怒动肝。肝木犯胃。胃阳受伤。不能传及小肠。变化失司。

  大便不解。纳谷不饥。吞噫酸水。甚至胃底酿积之物。上涌为吐。此胃气不主下行故也。法当温胃阳制肝逆为治。宜熟附、干姜、白芍、吴萸、枳实、炒白粳米主之。

  邵评:脾以上升为宜。胃以下行为顺。因怒动肝。肝逆乘胃。胃气不得下行。食不变化。挟肝火上升而呕吐也。此与上条不同。上条只胃脘阳虚。无肝木乘侮。专理胃阳为治。此则胃阳受伤。因怒而肝火上升犯胃。故吞噫酸水。酸为肝味也。

  胃升不降。甚至胃底上泛。涌逆吐出。其胃阳之衰弱已极。肝木之亢逆莫制。几有胃阳虚脱之变。急当温胃通阳。制肝降逆为治。

  肝逆犯肺 凡病气自左升。腹中膨胀。呕吐涎沫酸苦黄水。则咳呛不已。此肝气逆乘。过胃犯肺。法宜制肝和胃。须陈皮、半夏、茯苓、川椒、乌梅、萸汤炒川连。姜汁炙枇杷叶主之。

  邵评:气自左升者。肝气也。肝气升则为腹胀。犯胃上逆。则吐涎沫酸苦黄水。肝挟相火。木火刑金。乘肺而作咳呛。已过胃而上升莫制矣。宜平肝和胃治之。

  阴浊犯胃 有气从小腹上冲。为呕为胀。所吐皆黑绿苦水。此属下焦阴浊。冲逆犯胃。厥阴秽气上逆也。宜川椒、乌梅、连制茱萸、茯苓、川楝子、(醋炒)小茴香、(盐水炒)黑栀子(姜汁炒)等。以制肝逆。胃气虚者加人参。

  邵评:少腹为肝之部分。肝居下焦。其气上冲。则浊阴随之上逆。故呕而且胀。吐出黑绿苦水。是胃底之浊水。被下焦之阴浊冲逆而上泛也。急当镇胃平肝。通阳泄浊治之。

  肝络伏饮 凡气冲偏左。厥逆欲呕。呕尽方适。此伏饮在于肝络也。宜辛以通之。

  淡吴萸、(盐水炒)半夏、茯苓、姜汁、旋复花、代赭石主之。

  邵评:肝主一身脉络。从左上冲者。肝气也。肝挟饮邪上逆。入于络中。则厥而呕吐。宜和肝宣络涤饮治之。

  热邪内结 痞闷呕浊。不寐不饥。舌黄口渴。治宜苦辛泻心法。黄芩、川连、半夏、枳实、姜汁。

  邵评:热邪痞结阳明。治以苦辛开泄。

  暑秽内结 吸入暑秽。先走募原。募原是胃络分布。故上逆而为呕吐。脘闷而痛。

  寒热不解。舌黄而渴。宜泻心法。姜制川连、黄芩、半夏、枳实、藿梗、滑石、通草、郁金。

  邵评:暑秽自口鼻吸受。从上直行中道而走膜原。膜原者。脾与胃以膜相联。为半表半里之界。暑热秽邪。结于膜原。而呕吐寒热。宜苦辛开泄治之。然惟舌黄可用泻心法。

  又评:舌白苔者。不宜陷胸、泻心。宜杏、蔻、桔、橘。苦辛开肺。如邪入膜原。舌苔粉白。

  当用吴又可达原饮。舌黄腻浓者。非泻心不可。

  湿热相蒸 胃中有火。脾家有湿。湿热相蒸。以致呕吐不纳。时饱时饥。渴不多饮。

  舌苔微黄粘腻。此胃热蒸脾湿之验也。治宜寒热兼施。川连、干姜、茯苓、半夏、广皮、黄芩、泽泻、枳实、姜汁。

  邵评:脾湿胃热。蕴结中宫。格拒不开而作呕吐。治以和中开痞。清渗湿热为主。

  痰饮兼寒 呕吐不渴。舌苔白滑。或兼咳嗽者。此痰饮兼寒邪也。二陈汤加桂枝、干姜、姜汁。

  邵评:寒饮内伏于胃。上升射肺。故呕吐咳嗽。寒邪有饮。则口不渴。白滑苔者。寒痰也。故用涤痰温散之法。

  痰饮兼火 呕吐微渴。兼见咳嗽。舌苔淡红而鲜。或带微白者。此痰饮兼胃火也。

  温胆汤加枇杷叶、(姜汁炙)黑栀子。(姜汁炒)

  邵评:和胃化痰。宣肺清热。此方极效。

  胃中虚寒 纳谷不受。时呕涎沫。舌润不渴。右关濡软。六君子、加砂仁、干姜、呕涎沫者。加益智仁摄之。吐痰饮者。加桂枝、姜皮和之。

  邵评:寒邪格拒不纳。有寒饮则呕涎沫。无热则舌润不渴。脉濡软。胃虚也。故用补中化痰而温散。

  热伤胃津 暑热之邪不解。灼干胃中津液。舌红鲜泽。口渴。食入即呕。当戒腥油腻物。二陈汤去甘草。加钗斛、姜汁炒竹茹。或温胆汤去枳实、甘草。加栀豉、金斛。

  邵评:湿热暑疫之邪。入于阳明。胃中津液受伤。而呕吐津亏。胃热则舌鲜红而口渴。故以和胃生津化痰为治。

  胃阴虚馁 如大汗后。胃中津液大虚。呕吐不纳。口渴。舌苔白嫩者。宜金水六君煎。加麦冬、沙参。以和胃阴。

  呕吐不已 此有升无降。宜镇逆法。 旋复花、代赭石、半夏、茯苓、会皮。虚者加人参。

  邵评:胃不下行而上逆。气升呕吐。用镇逆降胃之法。极是。

  卷三 伤寒变症

  吐蛔

  胃气虚寒 素有内寒之人。复感寒邪。当温中散寒。若大发其汗。胃中谷气化汗外达。则胃气转馁。蛔失谷气以养。则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寒凉。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汤去甘草。加椒梅主之。

  盖蛔闻甘而起。遇酸而伏。见苦则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

  邵评:中阳虚而受寒。宜温中散寒为治。反大汗之。则胃阳益伤。不能化谷气以养蛔。则蛔上逆。而从口出也。盖阳虚而有寒邪。复发汗以伤其阳。则胃阳虚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汤法温之。

  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阴篇内。则为肝邪犯胃可知。凡伤寒如见寒热。

  干呕。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浊沫。或吐酸苦黄绿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属厥阴乘犯阳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连、桂枝、乌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吴萸、(盐水炒)黄芩、茯苓之类。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虚空若谷。客气逆犯上冲。须镇逆安胃。宜人参、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乌梅肉、川楝子之类。

  邵评:厥阴属肝木。为至阴之经。阴极则阳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传入厥阴。深沉之至邪。每挟木火内燔。势必顺阳明而犯胃。伤耗阴津胃液。而见症如此。治宜泄厥阴以安阳明为法。

  邪陷厥阴 伤寒暑湿温热之邪。上阻气分。则身热耳聋。入于营分。则舌绛神昏。

  治法当清解心营肺卫。如连翘、淡竹叶、滑石粉、川贝母、天竺黄、鲜菖蒲、炒竹茹、绿豆皮之类。以清上焦。若身热不解。口渴胸痞。耳聋干呕。吐蛔拒纳。此暑湿内蒸。其邪渐结厥阴之界。乃险症也。宜川连、半夏、枳实、菖蒲、茯苓、黄芩、干姜。苦辛以开内结。

  邵评:温热暑湿之邪。从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气分。或渐入营。与伤寒见症不同。

  治法亦异。当宗河间三焦立法。分心营肺卫论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伤寒。故治温暑与伤寒。始异而终同也。惟药味宜轻清。宣泄上焦。涤痰化热。

  邪结气分 如吐蛔与饮。脘闷口渴。舌苔白中带黄。此湿热结于气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陈加干姜、川连。(以上参叶案)

  邵评:此痰饮挟湿热。结于阳明气分。胃热气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热。则舌苔白中带黄。邪内结。则脘闷。用二陈以化痰。姜连以开痞达邪。

  卷三 伤寒变症

  噫嗳(述古)

  经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大抵此症。伤寒汗吐下后。或大病后多有。盖汗下后。邪气虽解。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失职。清不能升。浊不能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