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邵评:寒热相阻。则为格症。寒热相结。则为痞症。此病轻于痞。故用泻心之半。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吐之。此因三法后。正气虚实。邪虽去。

  而其余邪。因虚留于上焦。结于肺胃之间。非汗下所能除者。惟吐之。则余邪结气无不出矣。

  邵评:阳明之虚烦。与太阳不同。心胸居胃上。即阳明之表。凡心胸有病。皆阳明表邪。其治法亦与太阳大异。太阳之表。当汗而不当清宣。阳明之表。当清宣而不当汗。太阳之里。当利小便而不当下。阳明之里。当下而不当利小便。今人但知汗为解表。故于仲景大法中。但知汗下而遗其清宣之法耳。栀豉汤本为烦躁设。又可以清宣阳明之虚烦。乃阳明之表剂也。

  卷二

  救逆新法

  古人云。汗多亡阳者。因发汗太过。身之阳气。随汗而走泄也。下多亡阴者。因屡下而重伤阴血也。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因表实无汗。阳气内盛。误投桂枝。如抱薪救火也。承气下咽。阴盛则亡者。症非阳明。不可攻下。误用硝黄。阳气灭绝也。要知汗多亡阳。是卫气本虚之人。阳盛则毙。是阴液本亏之症也。下多亡阴。由其阳气本盛。止伤阴分。阴盛则亡。由其阳气本衰。不禁阴药也。故论症于今。当以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为戒。盖汗本津液所化。而风药尤能燥其阴血。胃中本无热邪。而承气即能销灭真阳。用录救误诸条。以佐古法所未逮。

  伤寒如经发表多者。则津液内竭。血不荣筋。以致手足挛疼。二便艰涩。当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枸杞、钩藤。

  邵评:过表汗多。阴液伤耗。而筋脉失养。则手足挛疼。津枯热结。则二便艰涩也。

  养血荣筋。兼以疏利。的是正法。

  伤寒过表。二候三候不解。大汗不止。舌卷而黑。气促似喘。六脉洪数无根者。已成败症也。当以大剂左归合生脉投之。汗止喘定。有得生者。

  伤寒过经不解。舌燥口渴。小便不利者。此发表风药太过。津液源竭也。宜左归饮去茯苓。加麦冬、归、芍、以救津液。自然行矣。

  伤寒过经不解。发表攻里不当。以致真阴耗竭。二便燥结不出。胃阴大伤。不纳不饥。宜一味养正滋阴。使胃阴充足。自能纳谷知饥。宿垢自下。左归合生脉。或甘露加人参。

  邵评:病久元气已虚。复误表误攻。阴液耗而胃气受伤。致便闭不纳。治当滋阴养胃。大忌消导攻伐。

  伤寒如遇过表。大汗不止。身肉 动。头眩不起。振振欲擗地者。此阳津阴液俱脱也。急以左归合参、麦、五味挽之。

  邵评:表汗过多。阴伤而虚阳浮越。阴阳两脱之候也。用左归合参、麦。救阴扶元。

  固是。但当参用和阳镇逆之品。如龙、蛎、龟版、白芍之类。更妥。

  伤寒误表大汗不止。津液外泄。胃阴虚馁。以致呕恶不已。食入即吐者。宜金水六君煎。加麦冬、沙参。和中以复津液。自然呕止而纳谷矣。

  邵评:此误表汗多。阴液耗而有痰热。胃气上逆之救误法。

  如过表大汗。胃阴空乏。以致干呕呃逆不止。水浆不进。亦宜金水六君合生脉。加丁香、柿蒂、胡桃肉、代赭石之类止之。如不应。宜都气饮加人参、胡桃肉、紫石英之类以纳之。不用磁石者。因过表伤肺。恐吸其气也。

  邵评:此过表汗多。肺胃阴伤。气逆不降之救误法。

  有阴虚挟感之症。误用柴、葛、犀角升提之药发表。以致虚阳上冒。膈闷呕恶。烦躁不宁。六脉洪大。按之无力者。亦宜金水六君合参麦加代赭。和中以益少阴。则阴阳和。熟睡而解矣。

  邵评:阴虚受邪。误用升散。阴伤而阳不附阴。呕恶烦躁。脉大无根。当加育阴潜阳为是。

  有营虚卫弱之人挟感。恶寒发热。腰疼骨痛。不可峻汗。误用表药。汗大泄反加恶寒身痛。发热不止。当以归 建中汤调和营卫。则诸症自解矣。

  邵评:营卫虚而挟邪。当调和营卫治之。

  凡遇外感表症。诊得两手脉寸软尺迟。舌润无苔者。营卫两虚之症也。当以黄 建中汤加防风汗之。(以上误汗例)

  邵评:此凭脉用药。调和营卫。兼以散邪之良法。

  如经攻里不当。以致下利不止。百骸解散。无气以动。用大剂补中益气加炮姜。温之提之。如兼汗出而喘。急用参附汤加熟地。大温大补之。

  邵评:此误攻中气大伤。脾肾阳虚之救误法。

  如经攻里太过。以致下焦受伤。肠胃并连。直漏直泄。利无关闭者。阳明关闸已撤也。急用桃花汤。重加人参主之。

  邵评:此过用攻下。肾命火衰。胃肠亏乏。滑脱不守。用桃花汤涩以固脱。极是。

  有胃中谷食未化。误下之。食为寒凝。以致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治宜温胃和中。

  二陈汤、加炮姜、枳实、浓朴、楂肉之类。温以化之。(以上误下例)

  邵评:此下早伤中。寒药与之。食滞凝结。治以温中开化。亦属救误之正法。凡停食症初起。所停之物。未化糟粕。在胃之上脘。大忌早下。宜运中导滞。误下则寒药与食互结。愈不能化。症似结胸。必待其已化糟粕。停在胃之下脘。近肠腑者。方可攻下。切记切记。宿食在胃之上脘。可用吐法。

  卷二

  瘥后诸病述古

  大病后。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水气)

  此脾胃气虚。土不能摄水。故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

  腰以上肿者。当发汗。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喜唾)

  邵评:唾。涎沫也。中土阳虚。不能收摄津液。而冷涎上泛也。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温纳之。

  胃中虚寒。则津液不能收摄。故喜唾。宜温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欲吐)

  此津液不足。故虚羸少气。虚火上炎。故气逆欲吐。宜养肺胃之阴。则津液复。诸症自除矣。

  邵评:肺胃津亏气馁。余热挟胃火上升。竹叶石膏汤。却是正法。惟竹叶宜易竹茹。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人微烦。损谷则愈。(日暮微烦)

  阳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此劳复。因病后气虚。邪气又结于上焦。其症不一。故不着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劳复)

  邵评:正虚而复受外邪。病之变见不一。故不定症形。当随症治之。

  有宿食加大黄。此指劳复之有宿食在肠胃者。故可下。非治食复也。若宿食在胃脘。当消导。在上脘。吐之亦可。

  卷二

  瘥后诸病新法

  瘥后浮肿 伤寒瘥后。肢体浮肿者。脾虚有水故也。须实脾利水。宜冬术、茯苓皮、米仁、扁豆、山药、木瓜、车前、泽泻之属治之。或以米仁、糯米煮粥食。佳。

  邵评:有不因于水而亦浮肿者。此元气大虚。肝木侮土。名为气肿。与水肿见象不同。须分别治之。

  瘥后昏沉 伤寒瘥后十余日。或半月。渐至昏沉者。皆缘发汗未尽。余邪在于心包故也。或兼潮热。或兼寒热似疟。宜连翘、栀子、豆豉、麦冬、菖蒲、淡竹叶、钩丁、丹参之类。清之解之。

  邵评:邪在心包。症见昏沉。然有痰热内伏者。亦见昏沉。宜分辨之。

  汗后头疼 伤寒发汗后。热势略减。头痛仍在者。邪未尽也。宜再汗之。若汗后反剧。而烦扰者。必挟火挟痰。或挟斑疹未透也。宜细审之。凡大汗后。热不退。脉不静者。作危症断之。或误发温病湿温之汗。亦反剧。

  邵评:头疼虽是表症。然有肝阳痰火独热上攻诸内因。且有虚实不同。当审因治之。

  解后额热 如热退后。额热未除。目神似觉呆钝。此胃中余滞未清。额属阳明。故独热。宜清疏之。二陈、加连翘、黄芩、山楂、神曲之类。清之和之。

  邵评:胃中痰食邪热逗遛。故额热未除。阳明行身之前。额为阳位。阳盛则热也。清和的是正法。

  解后腹热 如已身凉。独腹热未除。此脾火内甚也。养阴药中。加生白芍。自除。

  瘥后耳聋 伤寒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乃余邪留于少阳故也。宜养阴药中加柴胡、菖蒲、钩丁、池菊、通草、荷叶之类。以清解少阳之郁。

  邵评:耳聋一症。半属少阳。然其因不一。有虚实之不同。肾开窍于耳。肾虚精脱。

  则耳聋也。痰火上升。阻闭清窍。其耳亦聋。又温暑热病之耳聋。由于阴亏邪盛。

  不关少阳。禁用柴胡升提。种种各因。虚实不同。当分别施治。

  瘥后语蹇 伤寒热退之后。其舌转动不灵。语言蹇涩不清者。亦系邪留肝脾所致。宜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生地、钩藤、菖蒲、蒺藜、天虫之类。

  邵评:心脾肾三经之脉。皆萦绕于舌。心肾虚。则舌不灵动。痰阻脾络。肝风内扰。

  则语言蹇涩不清。总是虚风痰火为病。须分因治之。

  瘥后不寐 伤寒热退之后。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温胆汤和之。惊悸不宁者。心气虚也。加枣仁、远志。

  解后咳嗽 如热退之后。尚有咳嗽未除。此余热在肺也。宜滋养肺胃之阴。其嗽自止。如南沙参、麦冬、骨皮、知母、象贝、川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类。

  或加生地、玉竹之类。

  邵评:凡感外邪而有病者。症见咳嗽。其病为轻。以其邪传入肺。肺主皮毛。邪从外达也。内伤虚症。见咳则重。五脏传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故咳嗽一症。虚实病因。当细细分辨而治焉。

  瘥后盗汗 伤寒瘥后。余热盗汗不止者。阴虚有火也。当归六黄汤加减。无热恶寒。而盗汗不止者。阳虚也。黄 建中汤加减。

  邵评:阴亏火盛。内蒸燔灼。津液外泄也。育阴泻火固表为治。

  自汗不止者。阳虚也。玉屏风加牡蛎、龙骨收之。

  邵评:卫阳虚弱。不能固护腠理。表虚而自汗出也。实表固涩之法。此方极验。

  瘥后妄言 凡伤寒热病。每有身凉热退之后。其人如痴。言语谬妄者。此心神虚散不复所致。但当调养气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复。妄言自止。

  邵评:病退而妄言人痴。自是心神虚散。但痰火余邪。内伏包络肝胆诸经。亦有此症。当辨别论治。

  瘥后吐涎沫 此土虚不能摄水也。六君加益智仁摄之。若其稠饮。自下焦漾漾而起。溢退场门中者。此肾气不纳。浊阴上泛也。宜都气饮。加胡桃、补骨以纳之。或少佐熟附以收之。或佐白术以制之。

  邵评:涎沫者。寒饮也。其人胃有寒饮。病后脾虚。土不制水。水饮上逆而吐也。病属脾胃。尚在中焦。治以温胃和脾涤饮之法。若从下焦泛上而出者。是肾阳大虚。阴浊上干。是肾水上泛之症。急当温纳肾阳。镇逆制水主治。

  解后下血 伤寒解后。复有下血者。乃失汗之余邪也。当清之。生地、丹皮、地榆、川断、槐米、魁芍、薏苡仁、黑荆芥之类治之。自愈。

  邵评:病解下血。由于初起失汗。邪不外达而内入。阳邪热盛。热伤阴络。而血下溢也。治以清营凉血和络之法。

  瘥后颐毒 颐毒因汗下清解未尽。其邪结于少阳阳明二经。发于两颐者。阳明部位也。发于耳之左右者。少阳部位也。宜连翘败毒散。消散之。如二活、荆防、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之类。少阳加柴胡。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缓则成脓。如元气虚者。须兼归 补托。溃脓后。当大补气血为主。然发于阳明者易治。发于少阳者难治。

  邵评:阳明多气多血。且为中土。万物所归。无所传变。故易治。少阳属胆。胆为清净之腑。受邪则难治。

  瘥后酒复 伤寒身凉后。因饮酒复热。以酒性热有火。能助余邪故也。必兼烦闷干呕。口燥不纳等症。急用川连、葛花、连翘、生栀、枳实、乌梅、银花等解之。

  邵评:余邪未尽。得酒以助其湿火。胃热气升而复病也。宜清热和胃治之。

  瘥后食复 伤寒热退之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仍发热头痛。烦闷不纳。宜枳实栀子豉汤。加生楂肉、麦芽、连翘、莱菔子等凉疏之。无火。舌润。不渴者。调中汤亦可。

  瘥后劳复 伤寒瘥后。元气未复。余邪未清。稍加劳动。其热复作。即多语、梳头、洗面、更衣之类。皆能致复。既经复热。必有余火余邪结于中。所以仲景主以枳实栀子豉汤。盖豆豉撤表邪。栀子清里热。枳实开胸中余邪之结。凡治劳复。当以此方为主。如兼呕恶痞满。加半夏、竹茹。如见舌黄口渴。加黄芩、连翘。如兼饱闷挟食。加楂肉、麦芽。如兼头疼恶寒。加苏荷、葱白。如兼寒热。寒多加桂枝、紫苏。热多加柴、芩。一二剂后。必复汗而解。此屡试屡验者。不可妄投补中。以致闭邪增病。

  邵评:病后元虚。余邪余火。留结于中。又加劳动。复受外邪。而病。故名劳复。此虚而有邪。用表里并治之法。此与但虚无邪之劳复。自是二种。

  气虚劳复 亦有瘥后。余火余邪已尽。止因正气大虚。因劳复热。微兼恶寒。四肢倦怠。

  无气以动。脉虚右大。舌润无苔。胸膈宽畅者。此真气虚劳复也。宜补中益气汤。甘温补之。升柴须蜜炙。汗多恶寒。归 建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