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桂枝越婢证三(太阳三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申明上二章之义前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形作伤寒而其脉不弦紧而微弱者以血藏于肝而内胎君火实以阴质而抱阳气血虚脉弱是无阳也其恶寒虽少不可不解发热既多不可不清但不可更以他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重泄营血轻泄卫气而兼清内热则表里全瘳矣此无阳也即前章阴阳俱虚意此不可更汗发明前章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句义言寻常汗吐下法俱不可更用当另有汗法桂枝越婢是也(此章包上发热脉浮意)二章是首章脉微恶寒一条治法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桂枝二越婢一汤(四)
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三钱) 麻黄(十八铢) 石膏(十四铢)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桂二麻一证四(太阳三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总申明上三章之义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而表未解而脉又洪大(洪大即脉浮之变文)是表有寒而里有热此亦桂枝越婢证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而加越婢也若前证之形如疟状而无洪大之脉寒热日仅再发不能二三度者是正气虚不能频与邪争也其风邪多而寒邪少宜桂枝二麻黄一重泄营血而轻泄卫气乃为合法也此章是首章一日二三度发者一条治法以其不能二三度发是为未欲愈故也 前章脉微脉弱脉浮脉微弱脉洪大总对弦紧言微弱即不弦紧洪大即浮意勿泥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桂枝二麻黄一汤(五)
桂枝(一两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 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伤寒大青龙证(二章)
太阳中风脉缓头痛汗出而不烦躁此其脉紧身痛无汗而烦躁者卫闭而营不能泄也故其脉证似伤寒太阳伤寒脉紧身疼此其脉缓而身不疼者营闭而卫不能泄也故其脉证似中风中风卫闭而营郁阳盛者固宜青龙然当防其肾阴之旺故立真武之法伤寒营闭而卫郁阴盛者固宜真武然当防其胃阳之旺故垂青龙之方灵通变化元妙无穷也首章名曰中风次章名曰伤寒俗手妄缪以为风寒双感误世非小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大青龙证一(太阳三十二)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入阳明去路)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方在少阴十九太阳入少阴去路)
营性发扬而寒性固涩伤寒营欲发而寒闭之故脉紧而无汗卫性敛闭而风性疏泄中风卫欲闭而风泄之故脉缓而有汗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寒热无汗脉证悉同伤寒此卫阳素旺气闭而血不能泄也卫气遏闭营郁热甚故见烦躁大青龙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生姜杏仁降其肺气麻桂泄其营卫之郁闭石膏清神气之烦躁也盖气欲闭而血欲泄血强而气不能闭则营泄而汗出气强而血不能泄则营闭而无汗营热内郁外无泄路是以脉紧身痛寒热无汗而生烦躁异日之白虎承气诸证皆以经热之内传者也早以青龙发之则内热不生矣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中风之脉证如旧而阳虚阴旺不可服此服之汗出亡阳则四肢厥逆筋惕肉 为害非轻矣盖四肢秉气于脾胃阳亡土败四肢失温所以逆冷筋司于肝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寒土湿木郁风动故筋脉振惕而皮肉 动真武汤苓术燥土而泄湿附子温经而驱寒芍药清肺而息风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大青龙汤(六)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鸡子大一块打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朴之(牡蛎粉止身汗)一服汗出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大青龙证二(太阳三十三)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紧身疼痛缘表被寒束而经气壅塞也此脉浮缓而身不痛但觉体重而已然亦乍有轻时是非外寒之微而实里热之盛再于他处征之别无少阴证者宜大青龙外发表寒而内清里热也 风脉浮缓浮紧者必传入阳明以营郁而生里热卫闭而不能泄也寒脉浮紧浮缓者必传入阳明以卫郁而生里热营泄而不能外闭也(阳明腑热则气蒸汗泄寒不能闭)中风多传阳明若其脉微弱无阳明证而将入少阴则又用真武阳明多传少阴若其脉浮缓无少阴证而将入阳明又用青龙风寒对举参伍尽变立法精矣伤寒阳明太阴脉俱浮缓(阳明篇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谓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大青龙之浮缓则阳明之缓非太阴之缓也脉法寸口脉微而缓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津液五别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胃缓是以脉缓缓者胃气之脉也或改此条作小青龙证不通之极脉法紧则为寒小青龙证内外皆寒其脉必紧安有浮缓之理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伤寒小青龙证
(三章 太阳入太阴少阴去路)
中风大青龙之证外有风而内有热也伤寒之小青龙证表有寒而里有水也大小青龙外之解表则同而内之温清大异大青龙可以泄里热而不可以温内寒小青龙所以佐大青龙之不逮也伤寒之人或表邪外郁而宿水里发或渴饮凉水而停留不消是以多有水气之证以其热渴双解表里之寒小青龙乃不易之法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小青龙证一(太阳三十四)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证不解而水停心下阻肺胃降路胃气上逆而生干呕肺气上逆而生咳嗽或火升金燥而为渴或气阻肺胀而为喘或浊气上嗳而为噫或清气下泄而为利或小便不利而少腹满急凡此皆水气瘀格之故宜小青龙汤甘草培其中气麻桂发其营卫芍药清其风木半夏降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逆而止咳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小青龙汤(七)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三两洗) 五味(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水邪侮土加芫花以泄水也)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栝蒌根清金止渴也)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寒水侮土浊气上逆则为噫加附子暖水而降逆也)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茯苓以泄满也)若喘者加杏仁半斤去皮尖(杏仁利肺而止喘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小青龙证二(太阳三十五)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申明上章小便不利少腹满之义小便利者津液渗泄则必发燥渴渴而饮水多者土湿木郁必心下动悸木郁不能泄水而小便少者水积少腹必苦腹里满急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小青龙证三(太阳三十六)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服汤已而渴者表寒已解里水亦去津液乍耗是以作渴渴者是表解寒去水积化汗而外泄也大青龙证是表阳之盛内有火气小青龙证是里阳之虚内有水气阴阳一偏逢郁即发大小青龙外解风寒而内泄水火感证之必不可少者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伤寒白虎证四章
(太阳入阳明去路)
阳盛之人表寒里热则用大青龙表寒解而里热盛于是有白虎清金之法肺金清而胃热消可无异日阳明之证矣至于汗后阳虚之渴则于白虎而加人参凉金益气生津化水清涤烦渴之妙超人巧而绝天工制方立法神化难追然白虎汤证虽皆伤寒之条其实来自中风者多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为风证甚明以中风多传阳明白虎汤证乃承气证之初气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一(太阳三十七)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四肢厥逆而脉见迟涩是为里寒厥而脉滑是里有热也盖燥热内郁侵夺阴位阴气浮散外居肢节故肢冷而脉滑白虎汤石膏清金而退热知母润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补中而化气生津而解渴也胃阳素盛之人阴虚火旺一被感伤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则成阳明下证而胃火未盛肺津先伤是以一见渴证先以白虎凉金泄热滋水涤烦膈热整肃则不至入胃而致烦热亡阴之害矣白虎证即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从前之大青龙证而表寒已解者也表寒已解故不用麻黄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汤(八)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二(太阳三十八)
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此申明上章未显之义脉滑者里有热也厥者表有寒也此不言厥者诊脉浮滑已知是表寒外束里热内郁不必问其肢节之厥热矣若里热外发则脉变实缓不复浮滑也浮滑者阳气郁格之象也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寒邪之外淫不然表寒未解无用白虎之理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三(太阳三十九)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浮发热无汗是表未解也此合用大青龙双解表里不可与白虎汤但清其里若渴欲饮水而无表证者是汗出而热退也汗后阳泄宜防知膏伐阳白虎而加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汗后解渴之神方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加人参汤(九)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于白虎汤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方法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四(太阳四十)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解故无大热背微恶寒即前章表有寒也阳乘阴位而生里热则阴乘阳位而生表寒远则客于肢节近则浮于脊背脊背肢节皆阳位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风寒五苓散证三章(太阳入太阴去路)
太阳表证未解而里有水气小青龙五苓散皆解表泄水之剂而小青龙之表药则用麻黄五苓散之表药则用桂枝其里水则同而表证之风寒则异也小青龙但用麻黄发汗以泄水其于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五苓散则兼用二苓泽泻泄水以发汗以风家内热燥渴甚于伤寒是以燥胜其湿则火亦偏旺湿胜其燥则水亦偏多其传阳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其传太阴而用五苓湿盛者也伤寒多传太阴病水者固众中风多传阳明病水者亦繁此燥证之所以少而湿证之所以多也(温疫水证最多亦以饮冷不消故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散一(太阳四十一)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多服暖水蒸泄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散(十)
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证二(太阳四十二)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茯苓甘草汤(十一)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卷三 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证三(太阳四十三)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方在太阳一百十七)白散亦可服五苓散证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病在阳分应当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乃反以冷水 之灌之皮肤得冷汗孔皆阖表热被冷水却逐而不得外去弥更益其烦躁卫郁欲发升于孔窍而外寒阖秘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肉上如粟粒凝起经热内蒸烦热作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其实反不渴者宜服文蛤散文蛤利水解渴也若不瘥者则是水旺湿多文蛤不能胜任仍与五苓散若寒邪上逆实结胸膈肺郁生热而外无热证则表邪已退宜与小陷胸汤黄连栝蒌泄热而涤郁半夏降逆而开结也白散桔梗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实寒令其涌泄而去以绝根株亦可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