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寻源


  上集

  阳明问答七

  问曰。阳明病传入少阳。其状何若。答曰。凡邪入阳明之府者不传。其在经者有传有不传。

  其必欲传者。在阳明病一见少阳证。盒饭从少阳和解。故仲景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若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亦当与小柴胡汤。此正阳明传入少阳之候。亟当从少阳逆夺其邪。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则胃气和而病自解。喻嘉言谓阳明之邪。来自太阳。去自少阳。太阳欲传阳明者。当推其邪使速还太阳来路。阳明欲传少阳者。当推其邪使速往少阳去路。此非深得仲景三昧者。不能有些微论。且阳明病一见少阳证。即从少阳逆夺其邪。不惟少阳证罢。即阳明证亦罢。且从少阳传入三阴之证。一罢而无不罢。必识此意。始足与语伤寒之传变。而豫防于未然。否则必待传到一经。专治一经。总使辨证无讹。总属粗工。非圣法也。

  上集

  少阳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为少阳病。答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以足少阳胆。与三焦相火合化。此经受邪。多从升处而走所络之空窍。故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括少阳病之提纲。至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皆邪入少阳当然之证。其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此又少阳病中或然或不然之证。总不离一小柴胡汤加减之法。故又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又少阳受病。其脉尺寸俱弦。故仲景言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此又不从证而从脉。虽见头痛发热之表证。不责太阳而责少阳。则可见弦为少阳之定脉。有此定脉定证。以审实少阳之为病。自不至误汗误下。犯少阳之大禁矣。

  上集

  少阳问答二

  问曰。少阳病。尽传自阳明乎。答曰。此不尽然。内经谓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凡邪中太阳。有阳明以为之迎。正赖有少阳以为之拒。伤寒以出表为顺。入里为逆。设非少阳之枢居中拦截。则外来之邪长驱直入而无所御。是少阳一经。关系甚钜。太阳病往往有初得之二三日。不传阳明。迳传少阳者。有太阳与少阳同时病见者。正不必尽俟阳明经尽。

  始传少阳。且邪入三阴之后。亦有还返少阳而解者。总以定证定脉为据。就脉证上审实其为少阳病。即可主用少阳之治法而无疑矣。

  上集

  少阳问答三

  问曰。少阳病不解。即传三阴乎。答曰。有传有不传。仲景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谓三阴不受邪也。若此者。其病机本不传。又少阳证一见。

  即从少阳治法而病速已。则亦不传。凡阳经之病。在太阳则头痛发热。阳明则潮热汗自出。

  少阳则往来寒热。若久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之候。其中具有先见之机。然则治伤寒家。何如乘其机之未动。亟从少阳解去其邪。以预弭阳去入阴之变。何便如之。

  上集

  太阴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为太阴病。答曰。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循膝股内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连舌本。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属太阴之为病。盖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太阴受病。不能为阳明行其津液。而少阴肾水。因泛浸而无所制。故见吐利满痛等证。仲景以是为太阴病之提纲。太阴属里。吐利满痛。皆里证也。凡伤寒之邪。在阳经误治。转陷入阴者。必种种表证全罢。但见吐利满痛等证。却是邪入太阴之候。然又必以脉为辨。故仲景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本当沉。今反浮。则是虽见太阴病。而邪尚逗遛于表。仍可逆挽其邪。

  使从表解。由是推之。则太阴之脉必主沉。又不必言矣。太阴证具。而脉又沉。即宜专就太阴论治。若邪直犯太阴。不因传经而本经自病者。亦当专就太阴论治。内经言三阴之离合。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饮食入胃。全恃太阴司转输之职。太阴受病则转输之道窒。

  故食不下。腹满时痛。因之上涌则吐。下注则利。其主治之法。大约宜扶植中州阳气。使复其转输之常职。则病自已。仲景辨列六经。而太阴独略。然就此义而引伸触类。大旨初不越乎此。奚俟繁言哉。

  上集

  太阴问答二

  问曰。太阴病治宜主温乎。答曰。此不可执一而论。寒邪直中太阴。而本经自病者。是当急温无疑矣。其有阳经之邪。热过寒生。而转入太阴者。亦当主温。若属热邪陷入太阴。而见吐利满痛等证者。纯温非宜。纯清亦不可。则惟有和之一法。如所谓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逆挽其陷入之邪。仍从外解。而方中甘芍姜枣。亦足以奠安太阴。是和法也。若本太阳病。因误下而腹满时痛。转属太阴者。用桂枝加芍药汤。此仍用桂枝升举阳邪。但倍芍药以收太阴之逆气。是亦和法也。若大实痛者。不下则痛势须臾难缓。峻下又恐脾阴随下利而尽泄。故仍用桂枝升举阳邪但加大黄以微和胃气。是亦和法也。三阴经中。以少阴厥阴。

  尚有实热之证。可用大寒大下者。太阴湿土。位处中州。全赖阳气布护。以资健运转输之力。病在太阴。虽属热因。切不可用寒凉直折。遏抑阳气。阴邪愈锢。故仲景又谓太阴为病。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观此则太阴病之治当主温。可知矣。而治太阴之病不可呆执温法。又可知矣。不知温法者。不可与议太阴本脏虚寒之病。徒执温法者。不可与议太阴他经传变之病。仲景治太阴病法。大约以升举阳气为主。或当急温。或宜兼清兼下。随证变通。后世李东垣脾胃论。殆能觑破此旨。其处方似甚夹杂。而于阴阳升降之机。庶乎其得之矣。

  上集

  少阴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少阴之为病。答曰。少阴肾水。上承心火合化。人身之元阴元阳。根蒂于此。

  故脉法以两尺属肾。分发水火。为人一身之根本。此经之病。热因寒因。变幻不一。其中阴阳消息之机甚微。不得呆执一证论治。故仲景独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之提纲。以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邪入少阴。则气行于阴。不行于阳。故但欲寐。少阴病本在里。无论阴寒直中于本经者。脉固微细。即由阳邪陷入少阴者。虽属热因。其脉亦必微细。则是微细为少阴之定脉。但欲寐为少阴之定证。缘少阴病所见各证。或恶寒发热。与太阳证易混。或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与阳明证易混。或呕咳欲吐。与少阳证易混。或下利不止。与太阴证易混。

  甚或手足逆冷。更与厥阴证易混。总凭此定脉定证。以审实其病之不在他经。只在少阴。或当急存其阴。或当急回其阳。丝毫不容误治。伤寒之邪。以出表为顺。入里为逆。三阳在表。三阴在里。三阳经中。惟太阳头绪最繁。三阴经中。惟少阴头绪最繁。然太阳病误治致逆。尚有种种救逆诸法。邪入少阴。急救已危。若更误治。死可立待。尚何及救哉。吁。可惧也已。

  上集

  少阴问答二

  问曰。少阴病。传经属热。直中属寒。然否。答曰。论中所列一二日二三日之少阴病。

  即直中之邪。五六日七八日之少阴病。即传经之邪。传经固多热。而亦有从寒化者。直中固多寒。

  而亦有由热伏者。脉微细但欲寐。是少阴病之定脉定证。而寒热之分。要在兼证上推详。寒不至于过甚者。犹当温经以散寒。若阳将脱。非急温不足以回阳。热不至于过亢者。尚可润燥以清热。若阴将涸。非急下不足以存阴。病机至此。不惟不容误治。即因循瞻顾。亦足误人。然非辨之至确。鲜有不生疑畏者。则平日体认工夫。自不容已矣。

  上集

  少阴问答三

  问曰。有犯房劳而病伤寒者。责在少阴否。答曰。不然。伤寒病适当房劳后而发。仍当责其本病。阳经之证。仍责阳经。阴经之证。始责阴经。仲景于汗下诸法。兢兢必顾其人之津液。虚家患伤寒。原有不从正治之例。正不必问其曾犯房劳与否。虚象果见。即非房劳。亦不得妄施汗下。若房劳之后。而所患仍系实证。则应汗者仍当汗。应下者仍当下。邪去而正自安。所谓阴病者。必实见有三阴证也。房劳后之伤寒。亦有阳证。不得概从阴病论治。此说前贤久经辨正。而近日医家。犹沿其陋。我见有误补致邪壅而死者。有误温致阴竭而死者。既死而犹归咎于房劳。惑滋甚矣。

  上集

  厥阴问答一

  问曰。何以识为厥阴病。答曰。厥阴之为病。其证亦错杂不一。而仲景以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括厥阴病之提纲。盖以厥阴当两阴交盖。其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邪入厥阴。循经上逆。致见前证。又厥者逆也。逆则阴阳不相顺接。故又因之致厥。厥阴乃阴尽之脏。阴尽则阳生。阴阳消长。大伏危机。此际出表则生。入里则死。故仲景以厥多热少为病进。热多厥少为病退。然邪入既深。

  寒热错杂。极难辨认。喻嘉言谓厥阴篇中。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差多差少之证。有阳进欲愈。阴进未愈之证。复有阴居八九。阳居一二之证。厥而发热。热深厥深。上攻而成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脉微细欲绝。厥冷。灸之不温。恶寒。大汗大利。躁不得卧。与夫冷结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厥三日。热亦三日。厥五日。热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热在胸。水热在胃。此阴阳差多差少之证也。

  渴欲饮水。饥欲得食。脉滑而数。手足自温。此阳进欲愈之证也。默默不欲食。寸脉虽浮数。尺脉自涩。呕吐涎沫。腹胀身疼。此阴进未愈之证也。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本自寒下。复误吐下。脉沉微厥。面反戴阳。此阴居八九。阳居一二之证也。条分缕晰。序次最为明畅。厥阴皆里证。惟发热则有远出于表之机。大约病专属里者。亟当治其里。由表陷入者。宜挽之出表屡寒者利在急温。属热者不宜直折。予统会仲景大法如此。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上集

  厥阴问答二

  问曰。厥之寒热。何以别之。答曰。仲景言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又曰。厥阴下之。其语似涉两歧。然要认明病之来路。彼因四逆而厥。故不可下。此因发热而厥。故应下之。此中消息。言下本自跃然。再推厥深热深之义。温热病一二日或五六日。沉昏谵妄。手足厥逆。是热邪入膻之候。膻中属手厥阴是亦厥阴证也。仲景虽未明言。而厥深热深一语。已包括无遗矣。谁谓温热之法。不可向仲景推寻哉。

  上集

  统论六经

  仲景六经之法。一经有一经之证。先要分看。分看宜在有字句处精研。而或此经杂彼经之症。

  又要合看。合看全在无字句处善悟。而尤要在于辨似。有阳中之阴。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阳。有阴中之阴。有阳证似阴。有阴证似阳。有阳证转阴。有阴证转阳。有阳证杂阴。有阴证杂阳。有阴阳错杂非细心体认。恶能窥其万一。今人辄畏仲景书难读。而从事于后世之方书。是犹涉海问津。从仲景伤寒入手。始觉甚难。久之则其易焉者至矣从后世方书入手。始觉甚易。久之则其难焉者至矣。总之凡病不外此六经。能解仲景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伤寒。即推此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万病。伤寒既了然无遗。于杂证乎何有。此一以贯之之道也。故曰万病莫逃乎伤寒。

  中集

  发热

  凡发热必察其表里有无兼证。而后可穷其致热之因。其但发热而表里别无兼证者。此内伤发热。不在此例。所谓兼证者。以外兼头痛恶寒身疼腰痛等证。此邪在表者也。内兼烦渴胸腹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此邪在里者也。发热特其见端耳。必互勘明确。辨证方的。

  凡发热必责重太阳者。以太阳属表。统司营卫。而为诸阳之主气。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外邪之伤人。多由于卫之不固。故论外感病。必自太阳起。然太阳虽主表。而其根起于至阴。此实表里上下。互相呼应。故由太阳而阳明而少阳。以及三阴。皆互见发热证详列于后。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即发热也。其恶寒正发热之机也。论中所称为太阳病者。即指此脉此证而言。他经皆仿此。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其脉浮缓。风则伤卫。宜桂枝以解肌。太阳伤寒。发热无汗。其脉浮紧。寒则伤营。宜麻黄以发汗。然桂枝证全在热稀粥以助药力。取其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至麻黄证始取大发其汗。此麻黄桂枝分治风寒。截然二法。不能混同施治。其或风寒两伤。营卫同病。经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盖中风脉宜浮缓。而反见浮紧之脉。伤寒脉宜浮紧。而反见浮缓之脉。即易桂枝麻黄之成法。而主用大青龙汤大发其汗。此仲景治风寒之法。成方具在。而或谓仲景之法。详于风寒。略于温热。此大不然。仲景于风寒之外。特揭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其辨证最要之诀。所以与风寒异者。全在渴不恶寒四字。风寒发热。必兼恶寒。今不恶寒。此宜辨者也。风寒发热。口全不渴。必待传变之后。口始作渴。今病初起即渴。此又宜辨者也。又有所谓湿温者。经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又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此仲景但言湿不言温也。而以论中所列种种湿证。加以发热而渴不恶寒。则湿温之情状。自可比类而得。至于热病。仲景明云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此与温病同一口渴。而病恶寒。温病不恶寒。又自有别。仲景处以人参白虎汤。则不惟有其法而并有其方矣。此太阳病初起发热辨证之大法。乃伤寒切实下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