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大白
伤寒大白
柴胡桂枝汤柴胡 桂枝 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 半夏 生姜支结有二条:若少阳阳明见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太阳少阳见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汤。一以痰热结于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内传心胸,故合桂枝、芍药。
枳桔汤枳壳 桔梗仲景以枳术汤,治脾虚食滞之痞;以泻心诸汤,治伤寒热病之痞,今立枳桔汤,以豁胸前气痞,兼治胸胁支结。
卷三
咳逆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嗽,不独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别经亦有之,于是详列十二经络主咳症形以治内伤。至《伤寒论》太阳篇,论咳两条,皆曰心下有水气,皆用小青龙汤。此以水饮内伏,心下太阳表症未解,用发散心下水饮主治。其少阳篇云:咳者,小柴胡汤。此以邪传少阳主治。其少阳篇两条,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苓汤。二者皆阳邪传入阴经,当以湿热主治。《伤寒论》惟有太阳少阳少阴三经致嗽,非《内经》详而仲景略也。盖因内伤门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然外感者,六气皆能致也。伤寒致咳,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肺素无热,外受寒邪,未经郁热,冬月可用三拗汤。肺热感寒者,羌防泻白散。伤风致咳,头痛额痛,发热多汗,脉浮而缓,荆防饮。以上二条,表邪利害,宜散表。伤热致咳,喉痛声哑,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脉沉而数,黄芩泻白散加荆芥、薄荷;兼风者,加防风。伤燥致咳,口渴唇焦,内热烦躁,时常有汗,干嗽无痰,连嗽不已,时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脉急数,泻白散加石膏、黄芩。风湿致咳,泻白散合防风神术汤。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经主病,又当究何气致病,因寒散寒,因风散风,有热清热,有湿利湿,必当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气自复。例如热病,初起不咳,后致咳,皆因热邪伏于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热邪。
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当从外散表。若初起先见咳嗽,即为肺家受邪,单治肺邪。若见左胁作痛,即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热,乘克少阳肝胆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胆之药,如泻白散加柴胡、黄芩,以清少阳。惟先见少阳寒热症,后变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阳火邪刑伤肺金而为咳嗽,宜清少阳,佐以清肺之药,如泻清各半汤等,加桑白皮、桔梗。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言外有太阳表邪,内有水饮伏结,上则干呕发喘咳,下则小便不利,小腹满,故以小青龙汤辛散内伏之水饮,敷布胃中,从发表之药作汗外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重申太阳经,心下有水气喘咳,发热不渴,可用小青龙汤。服小青龙汤已发渴者,此寒饮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 白芍药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甘草此方泛视杂合,细玩有苦心。原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皆以小青龙汤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气内伏,又非麻黄桂枝大青龙三方所能治。故以干姜、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饮,先散中焦,续得麻桂、细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药敛住肝家营血,五味子敛住肾家阴津。但欲辛散心下内伏水饮,作汗发出皮毛,内散水饮,外解表邪,不欲其阳液阴津,亦从麻、桂、细辛而出。夫大青龙汤,行周天之云雨;小青龙,地下之蛟龙。初起但发山中内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干姜、半夏先散水饮,徒用麻、桂散表,则伏内之水饮不散。若用十枣汤等下水饮,太阳之表邪,乘虚内陷。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同一少阳病,有呕吐,加半夏;有烦渴,去半夏,易以栝蒌根。
荆防饮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杏仁此方治伤风咳嗽,用桔梗开肺窍,桑白皮、杏仁泻肺气,加荆芥、防风将肺中之风轻轻泻药出。
黄芩泻白散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黄芩三拗汤,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荆防饮,治肺受风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广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风热加防风、石膏;风湿加防风、苍术;痰多者加栝蒌、海石。
卷三
呃逆
《伤寒论》有哕无呃。按《灵枢》治哕篇,以草刺鼻作嚏,嚏已无息,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推之即今外治呃逆之法。方书以干呕与哕,妄拟咳逆。夫咳逆者,以咳嗽气逆立名。呃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逆。呃逆之症,若身发寒热,呕逆作呃,此表邪传少阳也。若见左脉浮紧,身热无汗,羌活柴胡汤主之。若有汗,脉数,小柴胡合清胆汤。若内热口渴,呃声作止,时时汗出,唇焦便结,右脉沉数,此阳明里热上冲也,干葛竹茹汤,竹茹清胃汤。若里热便闭,六脉数大者,用泻心汤,凉膈散。有下症者,承气汤。若胃热兼虚者,人参橘皮竹茹汤。若中脘多痰,右脉滑大者,二陈竹茹加枳桔。有痰有火,脉沉而数者,栀连二陈汤加葛根、竹茹,或导痰汤下之。若食滞中焦,气口脉滑者,平胃保和散。若误服寒凉,六脉沉迟,中焦凝滞者,宜大顺饮温中保和散。若阴火上冲而呃逆者。知柏四物汤。另有初起不发热,口不渴,二便清利,六脉沉迟而见呃逆,此阴症寒呃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丁香柿蒂汤主治。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脉弦,少阳也。脉浮大,太阳也,腹满胁下及心痛,少阳症也。鼻干不得汗,嗜卧,面目悉黄,有潮热,时时哕者,阳明症也。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则用小柴胡汤,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脉但浮无余症者,则以麻黄汤。
引阳明之邪,从少阳而出,如法治之。若原不尿,腹满反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热必哕。
阳明不能食,有寒热二条:胃热不能食,攻其热则愈:胃寒不能食,攻其热必哕呃。下文申明二条。
又云:脉浮而迟者,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水饮则哕。
言阳明里寒不能食,不但寒凉而哕,即饮水亦哕。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言阳明胃实,哕而腹满,当视前后何窍不利,以利之。
羌活柴胡汤羌活 柴胡 防风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寒热呕苦,耳聋胁痛而呃,当治少阳。见恶寒头痛,即为少阳太阳,故以此方兼治太阳。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少阳太阳呃逆,以前方发散。若无太阳表邪,竟以此方加竹茹、浓朴,即合清胆汤。
承气汤 见大便结。
泻心汤 见痞满。
中焦有痰火,寒凉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黄连、干姜同用,调其里气,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见呕吐者,加竹茹、藿香;气逆阻滞者,加枳壳、浓朴。
凉膈散 见发狂。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故阳症呃逆,热而无滞,则以此方清之。若见下症,加玄明粉。
人参橘皮竹茹汤橘皮 竹茹 生姜 浓朴 半夏 甘草 人参 藿香呃逆见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栀连竹茹汤、栀连二陈汤;冷热不调,用半夏泻心汤。今因表邪已解,里无实热,惟是胃虚呃逆,故以此方补胃和中。
二陈竹茹汤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竹茹 枳壳 桔梗胃热呃逆,用凉膈散;冷热不调,泻心汤;胃虚呃逆,人参橘皮汤。今以痰凝气窒,故以二陈汤加竹茹、枳、桔。栀连二陈汤,加干葛、竹茹。
呕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栀连二陈汤,加竹茹清胆火,干葛宣扬胃热,不惟治呃逆,且治呕吐。
平胃散 见谵语。
胃家湿郁食滞,亦发呃逆。大抵右脉实大不数,即为食满呃逆,不可妄用寒凉。胃实者,此方加枳实、莱菔子、青皮;呕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 见胸满。
湿郁食滞,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则功愈专。然必详审所伤何物,加对病之药,更效。
大顺饮 见腹痛。
痰火呃逆,用栀连二陈,然皆胃无停滞者方可。若有食滞,又被寒冷抑遏,当用缩砂、草蔻温燥,以开寒凝,浓朴青皮辛散,以散滞气,然后再合平胃保和。
温中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顺饮,加苍术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结停滞,然内无燥热可用。
理中汤 见腹痛。
阳症呃逆,则用栀连二陈汤;阴症呃逆,则用理中汤。虚阳上浮,加黄连以向导。
四逆汤 见厥冷。
阴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汤。
知柏四物汤阴火呃逆,以此方敛而降之,此即滋阴降火法也。
丁香柿蒂汤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阳症呃逆,大谬。
卷三
腹痛
伤寒腹痛,寒、热、血、积四条,大节目也。有太阳症,失散表,误用承气下早,阳邪内陷阳明,身反不热,脉沉而紧,自胸至腹皆痛,名大小结胸症,用大小陷胸汤。不比误下,阳邪内陷太阴腹痛,脉沉而细,用桂枝芍药大黄汤者。若太阳症失于散表,误用承气下早,不成上部结胸,阳邪内陷太阴,成腹满腹痛之症,脉必沉细而数,用桂枝芍药大黄汤。不比阳邪内陷阳明,脉大汗出,而用大陷胸汤者。又有太阳症,误用承气下早,阳邪不结心下,不结太阴,内陷大肠与燥屎食积结聚,小腹作痛,汗出心烦,脉沉数,此阳明大肠腹痛,用不得桂枝、大黄,而用承气再下者。又有不因误下,热邪自传入里,下结大便,唇焦口燥,满腹作痛,脉见沉数,潮热自汗,用三承气正下者。又有热邪传里,时或下利,腹痛频并,此有热无结,三阳协热下痢等症,宜黄连枳壳汤。若腹痛大便结,寒热未除,尚带三阳表邪者,即有下症,未可攻下,止以大柴胡汤双解表里。若小便不利,小腹硬痛,此为溺涩,八正散等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腹脐硬痛,漱水不欲下咽,或如狂喜忘,此蓄血腹痛也,桃仁承气汤下之。若初起本是阳症,或寒凉抑遏,寒凝太阴脾经腹痛,脉必沉迟,宜理中汤,建中汤。若本是阳症,或多食生冷,寒凝阳明肠胃腹痛,脉必沉大,宜大顺饮或平胃散,用生姜汤调服。更有初起不发热,脉沉迟,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三阴经阴症腹痛也,轻则理中,重则四逆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热,上焦热也。胃中邪气,中焦热邪也。腹中痛,下焦热也。三焦皆热而呕吐,故用黄连汤。
伤寒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条虽见四肢冷,然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乃是热痛,故用四逆散先治四逆。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法当先与小建中汤。不瘥,与小柴胡加芍药。
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似三阴腹痛,故先与小建中。设不瘥,乃是少阳郁火未伸,故脉弦涩,用小柴胡清少阳,加芍药和弦涩之脉。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呕,或下利,或小便利,真武汤主之。
此少阴经寒湿,传变太阴腹痛,用真武汤,补土中之火,以制水气下利。
厥阴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欲下利也。
阳邪传里,有燥屎,转矢气,下趋肛门,阴寒在里,欲下利,转气下趋小腹。盖热气欲出,直从肛门而出。阴寒欲出,则下趋小腹而止。
大陷胸汤 见结胸、痞满。
桂枝芍药大黄汤桂枝 白芍药 大黄 甘草承气汤,下阳明腹痛者,桂枝大黄汤,治太阴腹痛也。大肠热结,不用桂枝、大黄;脾家秽腐,不用承气汤。
三乙承气汤 见大便结。
三黄枳壳汤黄柏 黄连 黄芩 枳壳 木通腹痛大便秘结者,用承气汤。协热下利而腹痛,当用三黄汤。腹痛皆气结,故用枳壳、木通,分利两便。
大柴胡汤 见寒热。
桃仁承气汤桃仁 大黄 枳壳误下表邪,心胸痛连小腹,大陷胸汤。邪陷太阴腹痛,桂枝、大黄汤。太阳秘结腹痛,承气汤。挟热下利腹痛,三黄枳壳汤。腹痛表症未解,大柴胡汤。今以蓄血腹痛,用此方。
理中汤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阳症腹痛,当用清热;阴症腹痛,则用此方。
四逆汤 见身痛。
建中汤白芍药 桂枝 甘草中气虚而腹痛,用理中汤;真阳不足而腹痛,用四逆汤。肝脾血分虚寒,故以戊己汤加桂枝。
大顺饮缩砂 草豆蔻 浓朴 青皮阳症腹痛,当用清热;阴症腹痛,则用温经。今本是阳症,因过服寒凉,以致腹痛,故用辛散疏利。
黄连汤黄连 桂枝 干姜 半夏 人参 甘草 大枣误用寒药,痰饮热邪,痞塞中焦,故用泻心汤,寒热各半散之。今加参、枣,化泻心汤为和中散邪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