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以上二条,皆阴症似阳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汤。

  《金匮》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此痉病门面赤色。仲景论痉,专主血虚液燥,故即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面赤,尚禁发汗。详痉病加减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 柴胡 干葛 广皮 甘草色赤表热,欲汗之候,又见浮大急数之表脉,故用此方。

  加减防风汤 见头痛。

  面赤自汗,身热不减,脉见浮缓者,以此方治之。

  葛根汤 见恶寒。

  阳明病,禁用麻、桂,今以无汗脉浮紧,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同一阳明面赤,前条无汗脉浮紧,则用干葛汤。今有汗脉洪长,则用此方。

  柴胡羌活汤 即小柴胡汤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阳阳明,即少阳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汤加羌活、防风。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前方治少阳太阳表邪者,此方治少阳表里兼见者。

  知母石膏汤知母 石膏 门冬 竹叶 粳米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阳明里热、上冲头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凉膈散 见发狂。

  阳明里热、口渴消水之面赤,则用知母石膏汤。若胃热上冲而刑肺金,则用此方。大便结,加玄明粉。腹胀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气汤。

  防风石膏汤 即干葛石膏汤加防风。

  阳明风热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汤 见身痛。

  面赤色皆是阳邪,然阴症中又有虚阳上浮者,故用此方。

  卷三

  胸满

  胸满在心之上,故多表症。盖表邪传里。必先胸至胁,然后入里者也。胸满症必内有痰涎,外邪传里,互相交结致是。故胸满胸痹之症,多用栝蒌等豁痰,或用瓜蒂散吐法。伤寒胸满心烦发热者,柴胡陷胸汤。胸满连胁,加青皮、枳桔。若尚带太阳表症,加散表药。寒热胸满而呕苦,通用小柴胡汤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汤。故胸满症,栝蒌、枳、桔为必用之药。惟呕多者用半夏,不用栝蒌。若夹食胸满,见嗳气饱闷,用保和平胃散消导法。有表邪者,兼散表;有里热者,兼清热;有痰饮,导痰汤等。另有不发热,口不渴,唇不焦,二便清利,六脉沉迟,此阴寒胸满,另用温散。

  太阳病,下之,脉促,胸满,微恶寒,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表症误下,则变脉促胸满,因尚有微恶寒表症,故用桂枝。去芍药者,因胸满症,忌血药凝滞耳。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

  三阳合病而喘,表邪未伸,故不可下,而用麻黄汤。

  若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

  汗后烦热,不可再汗,下后烦热;不可再下。汗下后烦热胸中窒者,即烦闷懊 ,故用栀子豆豉汤。未汗下者,表症胸满,吐法不中用也。

  病如桂枝症,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当吐之。

  如桂枝症,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非桂枝症。胸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此胸中有寒饮,故吐之,非言里气虚寒用此法。

  少阳中风,耳无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若吐下之,则悸而惊。救逆,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

  少阳中风,言有汗发热少阳症。少阳之脉,起目锐 ,入耳中;其支者,贯胸膈。故少阳症则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若以吐下除烦,则悸而惊,故以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定悸安神。

  阳明潮热,大便溏,小便可,胸胁满,属阳明。

  阳明潮热,大便硬,小便不利,乃是里症。今大便溏,小便又利,且胸胁满,属阳明表症。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太阴之脉,络胃统腹,故腹满吐食自利,时腹自痛。本非下症,若误下之必胸中结硬。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此热邪传入少阴,故以猪肤润燥滋阴。

  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胸中,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瓜蒂散。

  厥阴病,手足厥冷,脉本沉迟。今乍紧急,此阳邪传入厥阴之病,病在胸中,故用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苦瓜蒂一两,为细末吹鼻。

  黄水蓄于中焦,此方吹鼻得嚏,则目出泪,鼻出水矣。然内有黄水者可用。

  柴胡陷胸汤柴胡 栝蒌 半夏 黄连 甘草 青皮 枳壳此即小陷胸汤,加柴胡、青皮、枳壳。大凡治凝结之症,必开豁气道。

  小柴胡加枳桔汤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枳壳 桔梗前方因热痰凝结,故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此条但是热邪结聚,故不合陷胸汤,但加枳壳、桔梗。

  小陷胸汤栝蒌 熟半夏 川连 甘草按小柴胡汤加枳、桔,治少阳表里有邪者;柴胡陷胸汤,治少阳表里热邪,兼有痰结者;小陷胸汤,治内有热痰,外无表症者。加枳、桔则力专;加甘草则力缓。

  保和散楂肉 麦芽 莱菔子 半夏 连翘 香附 枳壳痰食胸满者,宜用此方。尚有表邪,仍兼散表。

  平胃散熟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外感发热,不用燥药。但湿邪满闷,非此不能治。

  二陈汤 见似疟。

  胃中有痰饮,则呕恶饱满,豁痰和胃,对症之药。

  导痰汤 见似疟。

  痰结上焦,用二陈汤。若痰结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

  栀子豆豉汤 见懊 。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即柴胡二陈汤。

  小柴胡汤,不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苓汤;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胡二陈汤。总之,热痰凝结,以半夏黄芩同用;水饮凝结,则去黄芩而以半夏茯苓同用。

  卷三

  胁满

  胸胃皆在中。胁肋在身之侧。故胁肋之症,在杂症门,以肝胆肺三经所主;外感门,一惟少阳,盖表邪传里,必由胸以至胁,故胸满多是表症,腹满方是里症,若满胁痛,皆是半表半里之症。然伤寒发热胁满痛,亦有兼太阳阳明表邪者,故无汗脉浮,恶寒胁痛,先用羌活柴胡防风汤,发散表邪,然后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枳壳、桔梗、山栀、青皮治之。若有痰饮内结,再加豁痰药。另有一起,即从少阳发寒热,或两肋或一肋刺痛,甚则痛极而死,此感时行燥热,伏积于中,又被风寒外束,郁于少阳,名肋刺伤寒。又名沙胀是也。若无汗恶寒,脉浮紧,先用羌活败毒散发散表邪,随用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苏梗、木通,疏散少阳。若是燥热,加知母、石膏,则汗出邪散。不愈,刺委中三里,并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法。另有胁痛,寒热,又见咳嗽气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又有胆经有火,刑克肺金,名木火刑金。此二症最重,初起发热,脉浮无汗者,防风泻白散加枳壳、桔梗;若无汗,恶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脉沉数,用黄芩泻白散,合栀连枳桔汤;若燥热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见少阳胸胁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为重,当清肺燥,禁用辛温;若无肺经喘咳之症,则单治少阳。按外感胁痛,最重刺肋伤寒,以时行厉气,害人最速,宜详岁运何气司政。余故分详少阳胁痛、肺邪胁痛二条。其下手认症处,以不咳嗽为少阳,以咳嗽为肺邪;以左胁痛为少阳,以右胁痛为肺邪。其认脉处,以左手脉病为少阳,以右手脉病为肺邪。其论治法,以脉浮身热无汗,先散表;以脉沉里热,时时有汗,清里热。其有服发汗之药,汗大出,邪不解,表药中重加黄芩、山栀、枳壳、青皮以清少阳,重加知母、石膏、枳壳、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重用木通、苏梗疏通经络,得和解之力而愈者。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加入和解方中,以治无汗胁痛身痛,汗必出,痛必减。以木通通窍,苏梗疏散耳。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煎汤,治发热胁痛,多有发 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药未尝治痛,今以之疏通经络,则不痛矣。按此二味药未尝主发 痧,今以之疏通经络,则邪散而 出矣。

  太阳病,十日外表已解也。若胸胁痛,小柴胡主之。若脉浮者,仍与麻黄汤。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太阳病十日外,胸胁痛,是邪传少阳,当用小柴胡汤。设脉浮者,尚是太阳表脉,尚宜散表。若四五日身热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则热邪内传,当用小柴胡汤,去半夏辛温,易天花粉润渴。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不得利。今反利,知误以丸药下之。先以小柴胡汤以解表,后加芒硝汤主之。

  十三日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未应利而利,必误下而然。故先解表,后用芒硝治潮热。

  传经热邪,胁满干呕,大柴胡汤主之。

  传经热邪,当用攻里。今因胁满干呕,尚非承气汤症,故用大柴胡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十枣汤主之。

  太阳症表解, 汗出,发作有时,形容里症可攻。心下痞硬,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的,是无寒热短气之实症。即其头痛,亦是悬饮上攻头痛,故用十枣汤。夫小青龙汤,治冬月太阳表症,干呕胁痛也;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干呕胁痛也;十枣汤治表邪已解,痰饮内结,干呕胁痛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小柴胡汤主之。

  潮热,阳明里症,法当清下。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则里无结热,且见胸胁满。尚是柴胡汤症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主之。

  胁下硬满,不大便,理宜下矣。然呕而见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汤症。

  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者,属少阳。

  胁满,少阳也;干呕,少阳也;往来寒热,少阳也。言属少阳,小柴胡汤也。

  羌活柴胡汤羌活 柴胡 防风 枳壳 青皮 甘草胁痛无汗,脉浮,恶寒身热,为太阳、少阳,故用此汤。家秘用苏梗、木通,取通则不痛也。

  小柴胡汤 见寒热。

  此方治少阳胁痛。若见太阳表邪,加羌活;阳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栀、青皮、木通、苏梗。热痰胶结合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见结胸。

  败毒散 见发热。

  防风泻白散防风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此方本治肺风痰喘,故胁痛若见咳嗽气逆,用此方。

  黄芩泻白散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前方泻白散加防风,开示肺冒风邪胁痛;此方去防风加黄芩,开示肺中伏火胁痛。

  栀连枳桔汤山栀 黄连 桔梗 甘草 青皮 木通 苏梗胸胁作痛,气道壅滞者,多以栀连;加入气分药中,则火痛可除。然此方治里热作痛者,若外有表邪,仍加散表之药。

  芒硝汤芒硝 枳壳 浓朴胁痛上焦病,无下行法。今以误下症后复见下,不得已而用之。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前方柴胡、芒硝各用,此先表后攻之法。此方柴胡、大黄合用,此双解表里之法。前方用芒硝,重在下秽腐;此方用大黄,重在清里热。

  十枣汤 见痞气。

  三阳表邪尽解,胁下仍见硬痛,此悬饮结聚,故以十枣汤下痰饮水积。

  卷三

  心下满

  心下满,属阳明胃家。故曰邪结心下,满而烦,饥不欲食,心胸嘈杂,或见冲逆作呕,此胃家有火之痰饮食积也。宜栀连平胃散、二陈汤调服。心下满而不饥不食,不见嘈杂者,此无火之痰饮食积也。若初起恶心胀痛,宜先吐之,随用消食化痰,不用苦寒抑遏。若热邪聚胃,心下痞满,方可用枳壳川连汤、栀连保和散,清热积,栀连二陈汤化热痰。家秘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消食滞饱闷。若里有热,煎凉药以汤调服,忌燥者冲竹沥、莱菔汁最妙。

  总之,胸前饱闷,宜消不宜补,宜散不宜收。若有停滞,切忌寒凉生冷。若胸前真有凝结,即见烦躁谵语等症,宜察食气痰凝,慎勿误认里热谵妄,误投凉剂攻下。大凡胸痛胃满,皆是上部之病,非下部肠病,故禁下法也。惟心下硬痛,大便不通者,方用攻下。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

  脉浮而大,不当攻。今心下反硬,有热属脏,形容热已深入,而结藏于里,故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

  前条浮大表脉,尚曰可攻。此条同一硬满,何曰不可攻?前条有有热属脏,内已包藏,便硬消水,口燥唇焦,种种里热之症,故曰攻之。此条无有热属脏,恐食滞痰饮硬满。言此条不可攻,则上条可攻,愈有下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可去,心下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

  伤寒大下后,若身热去,心下结痛,此为结胸,当用陷胸汤。今身热不去,心下结痛,当用柴胡汤。不用柴胡而用此汤者,以汗下后,身热里烦,心下结痛耳。

  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大陷胸汤主之。

  此分别同是下后,上条身热不去,心下结痛,与此条日晡潮热,小腹硬痛,治分上下。夫大便不通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且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则成结胸症,故用陷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