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知母石膏汤知母 石膏 麦门冬 粳米阳明纯表邪症,则用升麻干葛汤。表有邪,里有热,则用干葛石膏汤。若表邪已解,里热自汗,则以此方单清里热。

  三黄解毒汤 见发狂。

  三乙承气汤 见便结。

  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 黄连 黄芩 甘草阳明里有燥热而自汗,用干葛石膏汤。阳明里有温热而自汗下利,则用葛根黄连汤。阳明受热,肺受火制,则用干葛芩连汤,兼清肺胃。然又有热在气分而多汗,则用干葛知母石膏汤。热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汤。

  十枣汤 见结胸。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且见于汗下后,乃是肺家内有积热,外冒寒邪。内有积热,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发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气,借麻黄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内热,从越婢汤中化出辛温变辛凉之法,并开后人双解肺经表里之法也。

  大柴胡汤 见潮热。

  甘草附子汤 见身痛。

  甘草干姜汤 见烦躁。

  芍药甘草汤 见烦躁。

  桂枝葛根汤桂枝 葛根 白芍药 甘草 大枣太阳发热,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当用桂枝汤。今加入干葛者,以项强自汗兼见阳明耳。

  卷三

  头汗

  外感发热,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气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赖胃阳敷布,而能升降阴阳发越毛窍者也。故凡中焦无病,则上下通达,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则热结、水结,寒结、痰结、气滞、夹食、蓄血,皆能壅滞经络,但头有汗,遍身无汗,邪气不能外解。是以头汗非轻症也,然亦有各条分别。外邪传入少阳,结于胸胁,上薰于头,则心烦懊而头汗,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烦渴多饮,温热不得发越,上冲头角,而发黄头汗者,神术干葛汤。若见背强身痛,不能转侧,恶寒而头汗者,当治太阳,用羌活胜湿汤。水饮蓄结中焦,怔忡上攻,但结胸无发热,但头微汗无表症者,半夏茯苓汤,甚者陷胸汤。若瘀血在上,红花桃仁汤。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头汗者,桃仁承气汤。若热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谵语而头汗者,归芍柴胡汤。甚则刺期门,以泻血室之热。中焦痞结,子和每用吐法。痰饮食积,凝结中焦,但头有汗,遍身无汗,家秘用干葛、柴胡、防风三味煎汤,调保和散,频服神效。若有燥火,冲葡萄汁、竹沥。若里热火闭无汗,用山栀、豆豉、葱头、滑石。夫柴胡、干葛、羌活、防风,但能发在表无汗,不能发在里火闭无汗。栀子、豆豉、滑石、葱白,但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麻黄、桂枝,但能发寒邪外束,内无积热无汗,不能发风热外闭,内有积热之无汗。凉膈泻心汤,但能发热结肠胃无汗,不能发在表风寒闭郁之无汗。是以外有表邪,内有积热,妙在双解表里。胸前凝塞,胃阳不能敷布而无汗者,妙在开发胸前,升扬胃气。是以治头汗之症,必要互参无汗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水结胸胁也。但头微汗,大陷胸汤。详注结胸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与夫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干姜汤。

  此申明头汗症之未解者。头汗微恶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症也。表里两见之症,若脉数大,可以双解。今脉细则未能解,又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反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遍身无汗,又寒热心烦,少阳太阳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汤。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弱,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燥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阳中风,阳邪也,以火劫之,血气沸腾,灼其身发黄。火伤阳分,上冲作衄;火伤阴分,小便遂难。阴阳俱伤,身枯燥,但头汗。火伤脾肺,则腹满而喘,口干咽烂,大便不行。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扰乱。此时惟赖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阳病,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此条详注结胸。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又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此二条反复明头汗身无汗,湿热不得内外分消,必发黄而小便不利。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

  此言阳明病下后,外有热,手足温,则表邪尚未内陷,当解表。今因心中懊 ,但头汗,故用栀子,去烦涤热,豆豉宣散,胃阳敷布,作汗外解。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然汗出而愈。

  阳明有热,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扰神明,则下血谵语,如见鬼状。热邪闭而不宣,故但头汗。刺期门,则营卫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见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不从少阳起见,乃清解厥阴邪热。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不从厥阴起见,清解少阳邪热也。

  小柴胡汤 见恶寒头眩。

  栀子豆豉汤 见懊 。

  干葛神术汤干葛 苍术 防风 石膏阳明湿热,闭郁中焦,胃阳不能敷布,但头汗周身无汗,故以此方宣发胃气。

  羌活胜湿汤 见身重。

  阳明头汗,用前干葛神术汤。太阳头汗,当用此方。

  半夏茯苓汤熟半夏 白茯苓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逐胃家水饮,则胃气清和,而 汗出。

  红花桃仁汤血瘀上焦,常有发黄头汗者,此方瘀血散则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红花桃仁汤。若血瘀下部,头汗而脐腹硬满者,当用此方。

  归芍柴胡汤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当归 白芍药 牡丹皮 地骨皮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汤治之。家秘重加当归、白芍药,则功力愈专;加二皮,则身热易退。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大陷胸汤 见结胸。

  茵陈汤 见发黄。

  发黄头汗症,皆系湿热,治分发表清里二条。前方干葛神术汤发表之法,此方清里之法也。

  卷三

  盗汗

  盗汗者,睡中乃出,醒则止矣。杂症门,责之血虚有火,故用当归六黄汤等补血凉血。外感盗汗,是邪热在半表半里之间,故用小柴胡汤。然不独少阳一经,有盗汗,三阳三阴,皆有盗汗也。三阳盗汗,皆邪热未尽;三阴盗汗,皆热伏血分。故盗汗之症,有热无寒者也。治太阳盗汗,羌活冲和汤。阳明盗汗,干葛石膏汤。少阳盗汗,小柴胡汤。三阴盗汗,当归六黄汤。在厥阴,倍生地、白芍药;在少阴者,倍生地、黄柏、黄连;在太阴者,倍当归、黄芩。仲景论中,但有三阳盗汗,无三阴盗汗,以盗汗皆表症耳。今见热邪传入三阴,亦有盗汗者。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详注结胸宜参看。

  阳明病,脉浮而紧,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前条申明太阳脉浮动数,盗汗症,表邪未解,误下而变结胸发黄。此条申明阳明脉浮而紧,潮热发作有时症,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脉之但浮不紧,亦必见盗汗之表症。详注潮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脉浮,太阳也。脉大,阳明也。上关上,少阳也。欲眠睡,合目则盗汗,此热在胆也,用小柴胡汤、泻心汤。今余推展清胆汤,重加柴胡、黄芩,互注合病,互参看。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仲景治盗汗,惟以小柴胡汤主治。盗汗尚见太阳表症者,家秘用此汤治之。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盗汗而见太阳表症,用羌活冲和汤;盗汗而见阳明表症,化立此方。太阳不用败毒散,用冲和汤;阳明不用干葛汤,用此方,以盗汗表里症,宜和解耳。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当归六黄汤当归 地黄 黄 黄连 黄芩 黄柏此治血中伏火,内伤盗汗。家秘去黄 。加柴胡、白芍药,治外感盗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专。

  大陷胸汤 见结胸。

  盗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后,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结胸为急。

  清胆汤柴胡 黄芩 竹茹 浓朴 广皮 甘草合目则汗,胆经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脉大,是胆涎沃心,家秘加陈胆星、川黄连;兼小便不利,合导赤各半汤;左关数大,合龙胆泻肝汤,加归、芍、山栀、牡丹皮。

  卷三

  懊

  《伤寒论》言懊 ,惟太阳阳明发汗吐下后有此症,则知是三阳经阳邪内陷,郁结心胸,而为半表半里之症,非三阴症。故仲景虽立大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 条归重于栀子豆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表症,用葛根汤合栀子豆豉汤。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不见表症,而有热邪内结,则以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推展之法也。

  太阳病,脉浮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内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因结胸症兼懊 ,故治结胸。详注结胸、头汗、发黄门。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病欲解也,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栀子豆豉汤治之。

  首条言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尚在,心中结痛,病未解也,故用栀子豆豉汤。第二条言若发汗,又下之,胸中烦热窒塞者,允宜栀子豆豉汤。第三条言发汗又吐又下后,其人虚烦,直至不得眠。若更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较之前两条虽甚,然不脱栀子豆豉汤者,以懊 惟此为正法耳。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章先分发汗、烧针、下之三条,误治后,立三方治法。心中懊 ,舌上白苔,故用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豆豉汤主之。

  此申明表邪误下,身热仍在,阳邪未内陷,不作结胸,但成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必宜以栀子豆豉汤治之。互注头汗条参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阳明下后,懊 烦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满而不大满,肛门初头之屎虽硬,后必溏薄,不可攻之。

  栀子豆豉汤栀子 豆豉此仲景治懊 原方也。以懊 症,心下烦热致病,故以栀子豆豉汤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烦热懊 者,家秘故有三阳表药加入之法。如羌活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羌活,以宣发太阳。干葛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干葛,以宣发阳明。柴胡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柴胡,以宣发少阳。

  栀子豆豉枳实汤懊 热而无滞,止须原方。若有食滞,当加枳实,此开消导之法,非止用枳实一味也。

  栀子豆豉陷胸汤栀子 豆豉 半夏 川连 栝蒌霜因结胸以致懊 ,故有大陷胸汤治法。若痛而不实,当以栀子豆豉汤合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 见结胸。

  人参白虎汤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懊 症,渴能消水,则阳明里热,故以此方清阳明。

  猪苓汤 见小便不利。

  懊 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则利小便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阳明里热耳。

  卷三

  不得卧

  不得卧,杂症多属内火。伤寒则有有表热,里热,热在半表半里,热在气分血分;有汗下太过,虚烦不得眠;有瘥后余热未尽不得卧。如脉浮数,身发热疼痛,无汗不眠者,太阳表症,宜羌活汤。若发热多汗,口渴,小便不利,不得眠者,太阳热结膀胱,五苓散。阳明目痛鼻干,不得眠,身热脉长,阳明表症也,干葛汤。若烦渴消水,舌燥唇焦,脉长而数,阳明里症也,人参白虎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蒸蒸发热,手足多汗,大便硬,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若少阳胆热,脉弦而紧,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若脉弦而数,栀连柴胡汤加竹茹。若表邪已解,肝胆里热,龙胆泻肝汤。有下症者,大柴胡汤。若热病初愈,食谷太早,日暮微烦,减其饮食,栀子豆豉汤加枳实。若热病后,火旺烦躁,黄连泻心汤。若汗下太过,虚烦不得眠,秘旨安神丸。若胆涎沃心,胆火成痰,家秘胆星丸。《准绳》云:不得眠,皆是热症表有邪者,邪扰经络,宜发表。里有邪者,火扰于内,宜清里。半表半里有邪,胆经有火,宜清少阳。若阳明有热,而胃不和,宜彻热和胃。余热未除而烦躁,热耗真阴。宜养阴清火。汗下虚烦而神气不足,宜养阴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