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伤寒补亡论


  庞氏曰。天下豌豆疮。自汉魏以前。经方家不载。或云建武中南阳征虏所得。俗呼虏疮。其后名医虽论发斑候。是发汗吐下后。热毒不散。表虚里实。热气凑于外。故身体发斑。又说豌豆 疮。表虚里实。一如发斑之理别之。热毒内盛。攻于脏腑。余气流于肌肉。遂于皮肤毛孔中。结成此疮。既是里实。热毒内盛。则欲发未发。疮斑未见。皆宜下之。疮已瘥。则再下之。此病有三种。一则发斑。俗谓之麻子。其毒犹轻。二则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温所变。凡觉冬间有非节之暖。疮毒未发。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预防之药。则毒瓦斯内消。不得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时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虽有治法。而不详备。疑当时热毒不甚。鲜有死者。近岁此疾。岁岁未尝无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虽则毒瓦斯内坏不治。因医为咎。又大半矣。若身痛壮热头疼。不与小汗。何由表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胁。或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反增热毒。若势太甚。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气者。亦可通用。若寒气阻滞。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阻表里气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只是遭遇轻疾。以自瘥为功。若值重病。则拱手待毙也。世有权贵自信。不任医师忌冷热汗下。病或不救。则责医者谬误。斯又可为伤叹。小儿多染此患。故此方多用小汤剂。大人宜倍用之。活人书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

  皆宜服升麻汤。

  又曰。伤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并宜犀角地黄汤以消化瘀血。及疮疹出得太盛。亦以此汤解之。

  又曰。天行热毒。生豌豆疮。出不快。益烦躁昏愦。或虽出。身体尚热者。宜麻黄黄芩汤以发其表。无汗者。宜用之。有汗者非。

  又曰。小儿时行。疮豆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宜升麻黄芩汤加木香一钱半以杀其毒。有汗者尤宜服。

  又曰。小儿疮豆。已出未出。并宜服化毒汤、紫草木通汤。

  又曰。豆疮欲出。未透皮肤。热气攻咽喉。眼赤心烦。宜鼠粘子汤。

  又曰。天行头痛。壮热一日二日。及疮 未出。烦躁。或出尚身体发热者。宜水解散去大黄芍药。只用四味。

  又曰。疮子不出。宜活血散。以白芍一钱。温热水调下。

  又曰。疮子倒靥。宜猪尾膏。小猪儿尾。铁刀刺血一两。入生龙脑少许。同研。和水调下。

  又曰。疹疮有一切恶候及黑陷。并宜服无比散。取下恶物便安。

  又曰。豌豆疮出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或已发而陷伏。皆宜速治。宜龙脑膏子。

  又曰。痘疮入眼生翳。有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皆宜择而用之。

  庞氏曰。温毒发斑大疫难救兼治豌豆疮不出。宜地黄膏。

  又曰。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皆恶物也。

  又曰。凡觉冬温。将来春夏必发斑豆。小儿辈于冬暖时。预服漏芦汤下之。下后。逐日空心饮甘草汁。直候腹疼乃止。或下后饮羊血一盏。则不发。

  雍曰。冬温时。小儿逐日宜服鼠粘子汤。则斑豆喉痹赤目口疮皆不发。下后。煎甘草黑豆竹叶汤亦好。三晋人不用黑豆。用槐豆尤胜。羊血。当根据外台法。若下后服之。非宜。

  又曰。时行豌豆疮。以槿皮二两。细切。水一升。煮半升。去渣。

  分服之。此晋王中令方也。

  又曰。初得病。便惊狂不眠。浑身热。汗出。问之。身不憎寒。亦不恶风。其脉如数。以漏芦根汤下之。甚数者。以大承气汤下之。疮豆伤寒亦然。

  又曰。小儿时行疮豆。恐相传染。先服漏芦汤下之。本治热毒痈疽赤白诸丹毒疮疖。雍曰。今根据朱氏法。但存其说。

  又曰。疮豆毒瓦斯不出。烦闷。热毒瓦斯攻腰。或胁腹疼不可忍。大便不通。五杏汤主之。

  又曰。热气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不散。烦躁谵语。

  此为表虚里实。热气燥于外。故身发斑如锦文。或不因汗下。始得病一日二日便发。皆由温疫热毒瓦斯使然。甚则发豌豆疮。其色白或赤。

  发于皮肤。头作浆。戴白脓者。其毒则轻。其紫黑色者作根。隐隐在肌肉里。其毒则甚。十死一生。甚者五内七窍皆有疮形如豌豆。故以名焉。脉洪数者。是其候也。雍曰。疮靥则有紫黑色。初生者。皆赤根白头。

  又曰。天行热毒未解。欲生豌豆。发热疼痛。宜解肌发汗。葛根石膏汤。

  又曰。斑豆始有白 。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有脓。日夜啼叫烦乱。宜郁金散。

  又曰。此疾小便涩。有血者。中坏也。疮黑靥无脓。十死不治。斑豆烦喘。小便不利。鳖甲汤。定烦喘。竹沥饮子。又定烦喘。麻黄甘草汤。

  又曰。常行豆疮。紫草汤最良。患其服之太少。不能中病。但多槌切好紫草以沃之。候温去渣服。紫草半升。汤一升为准。

  又曰。疮出不快。碎红花子一合。水半升。煎百沸。去渣服。

  又曰。斑豆已出。不可发表。更增斑烂。以虚故也。

  又曰。疮出不快。表里不解。烦喘。大便闭。气攻腹满。宜犀角升麻汤。

  又曰。斑豆服凉药太过。咳嗽。手足冷。脉迟。甘草干姜汤。

  又曰。豆疮已出定。芒硝猪胆汁和。研匀涂之。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黄土末上良。

  又曰。天行豆疮。预服三豆饮则不发。

  又曰。疮豆发斑。下利赤黄。或脓血。遍身发热。宜栀子薤豉汤。(八卷)

  雍曰。庞氏钱氏诸方。如活人书有缺药症及用之不应者。则取之。

  钱氏曰。凡小儿面燥。囟赤。目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眠。并疮疹症。惟用温凉药治之。

  又曰。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

  皆如五脏之液。雍曰。世医言初年不出。至老亦出。此说不经见。庞氏亦无是说。第俚俗有此言。恐钱朱未能免俗也。

  又曰。发热潮热三日以上。热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咳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

  又曰。疮疹尻凉者。顺候也。若疮黑陷。耳尻反热者。逆也。用牛李膏、百祥丸。多至三服。若不愈者。死病也。

  又曰。凡疮疹一发便出尽者。必重。疮夹疹出者。半轻半重也。

  出希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大重。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满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疮当令乳母忌口。不可令小儿饥。

  及受风冷。必变紫黑。难治。

  又曰。有大热者。宜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切不可下。

  又曰。疮疹更看时月逆顺。大抵属阳。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

  又曰。春脓泡。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为顺。雍谓钱氏大抵拘于脏。谓脓泡为肺金。黑陷为肾水。斑子为心火。疹子为脾土。

  皆克四时。故不为顺也。然则黑陷者。何时不为逆也。

  又曰。重病犹十活四五。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或寒战噤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汗出。耳轮反热者。死病也。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之。宜解毒。不宜妄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者。可下之。雍曰。平时医者有候疮痂头焦而下者。云欲下余热。不作 痈也。若症中果见有余热。及疮后脉不衰。信可下。若症无余热。脉已衰弱。则如何敢下。

  疮后儿已虚。又下则重虚之。非惟将息不起。又因虚别成大病。脏腑脆弱。故病未已。新病复加。则难治。不可不慎也。但当解余热。

  又曰。身热烦渴。腹满加喘。大小便涩而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若六七日痂未焦。是内发热。热气蒸皮肤。故不得痂焦也。宣风散导之。磨生犀角解之。

  又曰。若疮入腹为脓血。及连痂皮得出者。脾气实也。出则安。

  若泻米谷及乳不化者。是脾虚自泻也。必难治。

  卷二十

  小儿疮疹下十八条

  雍论曰。朱氏作活人书。亦多取蕲水庞安常之说。至论疮泡。则二家之说如冰炭。朱氏谓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庞氏谓未发欲发。疮斑未见。皆宜下之。疮已瘥而再下之。何其一说相戾如此。雍曰。考汉魏医方无所见。至东晋王 。始有治时行热恶毒疮方。随巢元方始有疫疠 疮论候。其言皆不甚详。此大疾也。杀人不异伤寒。何其轻易简略如此。故庞氏疑当时热毒未甚。鲜有死者。雍谓不然。上古岐黄之时。其病尚与今日无异。安有中古反不同也。王中令既以属时行。巢氏又以为疫病。则此疾当详见于时行疫病中。今亡矣。伤寒以仲景论故存得详备。时行瘟疫以无仲景治法。故后世之说不得同。仲景金匮玉函之书。千百不存一二。安知时行疫疾不亡逸于其间乎。然疮疹舍庞氏朱氏二家。则别无可取之论。雍疑其相反。无所适从。尝闻先兄子若曰。朱氏之论。后世不可易之常道也。此法当独得于朱氏。雍曰。然则庞氏之言失乎。兄曰。医道精微。言所不能尽述。使医之明如庞氏。则可用庞氏之法。不然。则一从朱氏。虽不肖者。亦可 而及也。闻此方释然。又有东平钱乙仲阳。以治小儿名家。及论疮疹。亦稍支离。滞于五脏五色。究其说终不出于二氏之门。然仲阳老于医。论症用药。有可取者。故系于朱庞二氏之后。

  雍曰活人书(下原文佚)病患肌肉发斑(下原文佚)

  疮疹始是温毒(下原文佚)伤寒(下原文佚)

  初言止此。不比其他。亦未尝言斑疹。岂言之而亡逸欤。故医家所论温毒等症。多非仲景言。时行温疫。至今未详者详此。或谓疮疹与伤寒相类。谓其头痛壮热之类同也。非谓所感之同也。仲景曰。其冬有非节之暖。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故庞氏曰。凡觉冬间有非节之暖。疮毒未发。即如法下之。则庞氏亦以为冬温之毒矣。然如朱氏二家论症。皆如温毒。而不欲明言者。以仲景无正说故也。以雍观之。疮疹即温毒之一。晋人既名为时行。热毒疮。即温毒疮矣。又何疑为。其感疾本与伤寒同。皆感于冬。藏于肌肤。至春而发。是其同也。而仲景言与大异者。伤寒感至寒之气。温毒感冬温之气。是其所以为异也。然有成疮疹者。亦有不成疮疹者。总其名。皆谓之温毒也。雍谓感冬温非节之暖。藏于皮肤之中。至春夏而其毒发。郁积之盛。熏炮肌骨已久。一旦发出于外。必皆溃烂为疮而后已。不但能为一汗而已。然温毒成疮有数种。曰脓胞。又名豌豆疮。

  曰水 。又名麻子疮。曰麸疮。亦名麸疹。又有瘾疹斑烂。皆其类。其轻者。世俗以其形象名之。本其所感深重为脓胞。千金之后。名曰豌豆疮。次者为水 。轻者为麸疮。脓胞生七日方长。贯脓成痂。然后愈。其日未满而干者。谓之倒靥也。水 生数日。圆满水出则愈。麸疮随出则焦。他处再出再焦。如是遍及其身。三者皆忌倒靥。大者倒靥则色紫。甚则脓血欲干。故变黑。有黑者一二日尚可以药再发。黑者多则难药已。水 疮水如铃。倒靥则色干不明。麸疮才出多。忽不见。是倒靥也。虽麸疮倒靥。亦能杀人。以温毒之气。复入五内也。非感温毒之气。因时行暴发者。多不杀人。故疮家畏风畏寒。畏涂凉水凉药。大畏下。皆恐毒瓦斯倒靥于内。当欲谨避风处。若时尚寒。则难出表。虽温不可太暖。不可服热药。朱氏所云但服升麻汤者。最为要法。疹病多暴感。非冬温之气所成。病甚轻。不成疮。但作瘾疹。起有赤白二种。世俗所谓风尸者是也。须服药。亦可涂治。虽无倒靥之患。亦有毒瓦斯入腹之忧。千金小儿泽兰汤。即其药也。又有一种。斑发如描画。遍身灿烂如锦文者。又如火丹发。虽无瘾疹。起亦如瘾疹。内外治之。色淡则愈。伤寒发斑。见本文。

  雍论曰。诸家论疮疹可下不可下。世人不能无惑。雍详二法本于伤寒。伤寒冬感至寒之气。藏于肌肤骨髓之中。为腠理闭密不得出。至春腠理开疏而后发于表。医者发表中病。则从经为汗而出于表。发不当。或遇毒瓦斯甚重。则不能出。因传阴经。遂入于里。至里无可发之理。候其入胃。则下之。五脏之毒。其根在胃。根去则诸脏之毒随去。若有余毒在里。表未能入。间值胃中毒根已下。则在表之毒。如断根之蓬。随其所在作汗而出矣。故伤寒有汗而愈。有下而愈。下者亦必先泄后作汗而愈也。疮 之家。本无汗下症。其初冬感于非节之温气。藏于肌骨。时方外寒。腠理闭密不得出。至春腠理开疏而发。其藏于肤腠者。发为麸疮。藏于肌肉者。发为麻子疮。藏于骨髓者。发为豌豆疮。既发为疮。则无发汗之理。惟用解肌药以托之。庶其易出也。毒瓦斯既作疮而出。不复入里。亦如伤寒大汗之后。

  不入阴经。自无可下之毒。故治伤寒之法。惟在汗下。而疮 之家。

  无汗下也。然诸家有言下者。亦有三说。其一方盛冬感非节之温气。

  腠理闭密不得出之时。其毒瓦斯无所宣泄。不过上攻头目胸膈。必头热眼赤。口疮喉闭。若见其症。预先下之。则温毒尽去。至春夏不复作疮 矣。此一可下之时也。庞氏所云。凡觉冬间有非节之暖。疮毒未发欲发时。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预防之药。则毒瓦斯内消。无使入里永不可出必毙而后已。此一可下之时也。其二则疮 黑陷倒靥。是大恶候。轻者犹可用药再发。发之不出。是疮毒入深。不能再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