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斋直指方论


  半夏(汤洗七次) 干葛 细辛 白术 麦门冬(去心) 柴胡 茯苓 桂心(不见火)

  防风 干姜(炮) 黄芩 小草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服。热闷加竹沥;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大黄左经汤(《三因方》)治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经,使腰脚赤肿,痛不可行,大小便秘,或恶闻食气,喘满自汗。细辛(去苗) 茯苓 防己 羌活 大黄(蒸) 甘草(炙) 前胡枳壳(去瓤,炒) 浓朴(去皮,炒) 黄芩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热服。腹痛加芍药;秘结加阿大料神秘左经汤(《三因方》)治风寒暑湿流注三阳经,腰足拘挛,大小便秘涩,喘满烦闷,并皆治之。

  半夏(汤洗七次) 干葛 细辛 麻黄(去节) 麦门冬(去心) 小草(即远志苗) 白姜浓朴(姜制,炒) 茯苓 防己 枳壳(去瓤,炒) 甘草(炙) 桂心 羌活 防风 柴胡黄芩(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自汗加牡蛎、白术,去麻黄;黄肿加泽泻、木通;热甚无汗减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或利,去黄芩,加芍药、附子;大六物附子汤(《三因方》)治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手足或时浮肿。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防己(各四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六分,食前温服。

  当归拈痛汤(《拔粹》方)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于足胫,痛不可忍。

  羌活 甘草(炙) 黄芩(酒浸) 茵陈(酒炒。各五钱) 人参(去芦) 升麻 苦参(酒洗) 葛根 苍术(各二钱) 防风(去芦) 当归身 知母(酒洗) 茯苓(炒) 泽泻猪苓(各三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

  乌药平气汤(《三因方》)治香港脚上攻,头目昏眩,脚膝酸疼,行步艰苦,诸气不和,喘满迫促,并皆治之。

  茯神(去木) 甘草(炙) 白芷 当归 白术 川芎 五味子 紫苏子 干木瓜 人参乌药(去木。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温服。

  东垣羌活导滞汤 治香港脚初发,一身尽痛,或股节肿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药导之,后用当归拈痛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当归(各三钱) 大黄(酒浸,煨,一两) 枳实(炒,二钱)

  上 咀。每服五钱或七钱,水煎服。

  金匮八味丸 治足少阴经,香港脚入腹,腹胀疼痛,上气喘急,肾经虚寒所致也。此证最急,以肾乘心,水克火,死不旋踵。(方见补损门。)

  加味败毒散 治足三阳经受热,毒瓦斯流注,脚踝上 赤肿痛,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 桔梗 甘草 人参 茯苓 川芎 大黄 苍术等分上 咀。每半两,入姜煎。

  五积散(《和剂方》)治寒湿流注,两脚酸疼。有兼痰气者,用之尤宜,内加木瓜。(方见中寒门。)

  健步丸(方见痿门。)

  生 (半两) 归尾 芍药 陈皮 苍术 牛膝(各一两) 吴茱萸 条芩(各半两) 桂枝(二上为末,蒸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煎白术、木通汤下。

  防己饮(丹溪方)

  白术 木通 防己 槟榔 川芎 甘草梢 犀角 苍术(盐炒) 生 黄柏(各酒炒)

  大便实加桃仁;小便涩加牛膝;有热加黄芩、黄连;大热及时令热加石膏;有痰加竹沥、姜

  卷之四 脚气

  脚气治例

  《心法》附录曰:香港脚有湿热,有食积流注,有风湿,有寒湿。

  胜湿以仙术、白术、防己、川芎为主,或六物附子汤,或当归拈痛汤。

  香港脚气郁甚者,舟车丸、除湿丹;有饮者,东垣开结导饮丸。

  香港脚解表用麻黄左经汤等药,随经选用;有兼痰气寒湿者,五积散加木瓜。

  若双解,以大黄左经汤、东垣羌活导滞汤。

  若理血,以八味丸或四物加羌活、天麻,又或四物加黄柏、南星,或健步丸。

  若疏风养血,用独活寄生汤最效。

  春夏气溢肿而痛者,用香苏散加五加皮、木瓜、槟榔、川楝子。

  热而红肿者,败毒散加木瓜、苍术。

  秋冬以后,用五积散加木瓜、牛膝、槟榔、吴茱萸。

  卷之四 脚气

  附:足跟痛

  丹溪曰:有痰,有血热。血热,四物加黄柏、知母、牛膝之类;有痰唾者,五积散加木瓜。

  四物汤(方见补损门。)

  五积散(方见中寒门。)

  舟车丸、除湿丹(俱见湿类。)

  开结导饮丸(方见痰涎门。)

  治脚转筋,疼痛挛急,用松节二两,锉细,乳香一钱,以银石器内,慢火略炒焦存性,研细,每服一钱至二钱,木瓜酒调下。

  治香港脚筋骨疼痛,用金银花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或锉碎,同木瓜、白芍药、官桂、当归、甘草,酒水各半钟煎,去滓,空心热服。

  卷之五

  诸气

  (附梅核气、积聚、症瘕、痞块)

  卷之五 诸气

  诸气方论

  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 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

  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气。七气者,寒、热、怒、恚、喜、忧、愁,或以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皆通也。然则均调是气将何先焉?曰: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如七气汤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盖良法也。况夫冷则生气,调气虽用豁痰,亦不可无温中之剂,其间用桂,又所以温其中也,不然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满艰食,或上气喘急,曰气隔、曰气滞、曰气秘、曰气中,以至五积六聚,疝癖瘕症,心腹块痛,发即欲绝,殆无往而不至矣。

  冷气者,生冷伤脾,风冷入胃,或血海虚冷,冷则生气,用和剂七气汤、治中汤、沉香降气汤、大沉香丸。

  痰结者,三因七气汤、指迷七气汤、易简二陈汤。

  中满者,痞满不食,水气肿胀,面目俱浮,枳壳散加南木香、大流气饮、指迷七气汤、顺气木香散、三和散、五皮散加半夏、茯苓。

  上气者,气逆而上,呼吸喘促,分气紫苏汤、苏子降气汤,或嚼苏合香丸以秘传降气汤送下。

  气隔者,阴阳不和,中脘窒塞,五膈吐噫,食不能下,五膈宽中散、和剂七气东加木香、缩气滞者,滞于胸膈则胀满,滞于手足则浮肿,滞于腰间则坠痛。胀满用异香散、调气散、沉香降气汤,仍与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浮肿用三和散夹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局方流气饮加赤茯苓、枳壳;腰痛,俞山人降气汤、局方七气东加橘核或辣桂煎汤,点调气散,吞青娥丸。

  气秘者,停宿不消,肠胃留滞,大便不通,苏合香丸夹和感应丸,或杨氏麝香丸,局方麻仁丸,并用枳壳散送下。

  气疾之人,多因气不归元,遂成气中。状如中风,仆倒昏迷,牙关紧急,只是无痰。此为气中,不得误用风药及通关利腠等辈。先以姜汁泡汤,调苏合香丸,次用七气汤、大流气饮加石菖蒲,继之气顺而苏,即以治中东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气归常道。若更不能调,则气逆而厥,又有变证。

  五积者,五脏之所积,其病难医;六聚者,六腑之所聚,其病易治。挟水为癖,挟血为症,气血水饮皆能结块。轻者神保丸以麝香汤送下,或少与蓬煎丸、撞气阿魏丸、三棱煎丸;重者如意丸、顶珠丸酌量用。

  又一证漉漉作声,腹中缠滞,他无所苦。此为水饮,消饮丸、倍术丸、(方并见水饮类。)

  二姜丸夹和用之。

  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一种妇人,平时任气,易为七情所伤,适月事经季不行,一身百病,胸臆气填,呕恶全不入食,入食则吐痰涎。或一块如核,窒塞胸喉而痛;或一块如卵,筑触心下而疼;或腹中块物,动而作痛,攻刺腰背,时发哄热,四肢乏力,脚不能行,小便白浊浮油,带下淋沥,日就瘦弱,全似虚劳。然而谷虽不入,果子杂物常喜食枣、乌梅同煎。半夏理气消痰,缩砂安胎顺气,北梗以开胸喉之隔,服之自然安平。若妄以刚剂温胃,胎气必烦,病无由愈。白浊一节,谨勿燥涩,二陈东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方并见痰涎类)可也。若夫七情所发,逆气填胸,不惟核膜上塞咽喉,甚者攻击满闷欲绝,产后尤多有之。故曰产前安胎,产后调气。(男女或有胸喉间梅核作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冷。)

  卷之五 诸气

  诸气证治

  和剂七气汤 治七气所伤,痰涎结聚,心腹刺痛,不能饮食。

  半夏(制,焙,五两) 人参 辣桂(去粗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大盏,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食前服。

  和剂治中汤(方见脾胃门。)

  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交滞,心腹胀满,留饮停酸,积冷诸证。

  沉香(一两二钱) 缩砂仁(三两) 甘草( ,二两半) 香附(炒,净,一斤)

  上末。每一钱,盐一点,沸汤点下。

  大沉香丸 治一切冷气攻心,腹刺痛,胸膈噎塞,妇人血气刺痛,并宜服之。(方见心气类三因七气汤 证治如前,有热者可用此。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浓朴(制,三两) 紫苏叶(二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二枚,煎六分,不时服。

  易简二陈汤(方见痰涎门。)

  枳壳散(方见香港脚门。)治证同前,加南木香煎服。

  和剂流气饮调营卫,利三焦,行痞滞,消肿胀。

  橘红 青皮 紫苏叶 浓朴(制) 香附(炒,净) 甘草(炙。各四两) 木通(二两) 大腹皮 丁皮 槟榔 辣桂 木香 草果仁 蓬莪术(煨) 藿香叶(各一两半) 麦门冬 人参 白术 木瓜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制) 枳壳(制。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四片,枣二枚,煎服。(余见水肿门。)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疼。

  青皮 陈皮 桔梗 蓬莪术 辣桂 藿香 益智仁(各一两) 香附(一两半) 甘草(炙,三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四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时服。

  顺气木香散 治冷证肿胀泄泻。

  良姜 干姜(炮) 茴香(炒) 缩砂仁 辣桂 橘红 浓朴(姜汁炙,焙) 甘草( )

  苍术(炒) 丁皮 桔梗(各等分)

  上末。每二钱半,姜、枣煎,食前服。

  三和散 和畅三焦,治痞胀浮肿。

  大腹皮(炒) 紫苏茎叶 沉香 宣木瓜(切,焙) 羌活(各一两) 白术 川芎 木香甘草(炒) 陈橘皮(去白) 槟榔(湿纸煨。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