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戴云:积聚 瘕,有积聚成块,不能移动者是 ;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积聚 瘕,朱先生医台州潭浦陈家,用蜀葵根煎汤,去渣,再入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汤,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块下。如病重者,须补接之,后加减再行。

  入方 消块丸 即《千金方》硝石大黄丸,止可磨块,不令人困,须量度虚实。

  硝石(六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大黄(八两)上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又云三斗),置瓷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柱中,先纳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则丸如鸡子中黄大。每一丸,米饮下。如不能大丸,作小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服后当下如鸡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后避风冷,啖软粥将息之。

  三圣膏 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提出火,候热稍减。次下大黄末一两,就炉外炒,候热减。下桂心末半两,略炒,入米醋熬搅成黑膏,浓纸摊贴患处。

  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加补气药,先须断浓味。

  又方 琥珀膏 大黄 朴硝(各一两)上为末,大蒜捣膏和贴。

  又方 治茶癖。

  石膏 黄芩 升麻上为末。砂糖水调服。

  又方 一人爱吃茶。

  白术 软石膏 片芩 白芍 牛胆星 薄荷(圆叶大者)上为末,砂糖调作膏。食后津液化下。

  又方 治胁下有块。

  龙荟丸(二钱半) 姜黄(五钱) 桃仁(五钱)上为末,蜜丸服。

  又方:龙荟丸和鹁鸽粪,能大消食积。或入保和丸治块,看在何部分。

  治血块丸 瓦楞子能消血块。

  海粉(醋煮) 三棱 莪术(醋煮) 红花 五灵脂 香附 石碱上为丸。白术汤吞下。

  又方 治妇人血块如盘,有孕难服峻利。

  香附(醋煮,四两) 桃仁(去皮) 白术(各一两) 海粉(醋煮,二两)上为末,神曲糊丸。

  又方 治妇人食块,死血痰积成块,在两胁动作,腹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男黄连(一两半,一半用吴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用益智炒,去益智) 山栀(炒) 川芎 三莪术(醋煮) 神曲 桃仁(去皮,各半两) 香附(童便浸,一两) 萝卜子(炒,一两半) 山楂(一两上为末,蒸饼丸服。

  又方:有青皮半两,白芥子一两半炒。

  保和丸 治一切食积。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又方 山楂(四两) 白术(四两) 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如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

  又方 山楂(三两) 白术(二两) 陈皮 茯苓 半夏(各一两) 连翘 黄芩 神曲 萝卜子(各半两)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阿魏丸 治肉积。诸阿魏丸,脾虚者,须以补脾药佐之,切不可独用。虚虚之祸,疾如连翘(一两) 山楂(二两) 黄连(一两三钱) 阿魏(二两,醋煮作糊)上为末,醋煮阿魏作糊丸。服三十丸,白汤下。

  小阿魏丸 山楂(三两) 石碱(三钱) 半夏(一两,皂角水浸透晒干)上为末,粥糊丸。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饱食停滞,胃壮者宜此,脾虚勿服。

  山楂 萝卜子 神曲 麦芽 陈皮 青皮 香附(各二两) 阿魏(一两,醋浸软另研)上为末,炊饼丸。

  又阿魏丸 去诸积聚。

  山楂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皂角水浸) 麦芽(炒) 神曲(炒) 黄连(各一两) 连翘阿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佐脾丸 山楂(三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连翘 陈皮 萝卜子(各半两)上为末,粥丸服。

  小温中丸 青皮(一两) 香附(四两,便浸) 苍术(二两) 半夏(二两) 白术(半两) 陈皮(一两) 苦参(半两)黄连(一两,姜汁炒) 针砂(二两,醋炒)上为末,曲糊为丸。

  又方 针砂(醋煮三次) 香附(童便浸,四两) 山楂(二两) 神曲(炒,二两) 黄连(姜汁炒,一两半山栀(炒) 浓朴(姜汁炒) 苍术(一两) 半夏(一两) 台芎(半两)一方加人参、炒白术一两半,有苦参用白术,用苦参不用黄连。

  枳实丸 白术(二两) 枳实 半夏 神曲 麦芽(各一两) 姜黄 陈皮(各半两) 木香(一钱半) 山楂(一上为末,荷叶蒸饭为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后姜汤下。

  大温中丸 又名大消痞丸。

  黄连(炒) 黄芩(六钱) 姜黄 白术(一两) 人参 陈皮 泽泻(二钱) 炙甘草 砂仁 干生姜炒曲(二钱) 枳实(炒,半两) 半夏(四钱) 川朴(三钱) 猪苓(一钱半)上为末,炊饼丸。

  〔附录〕五脏之积曰五积,六腑之积曰六聚。积有定形,聚无定处。不问何经,并宜服十味大七气汤,吞下尊贵红丸子。凡木香、槟榔,去气积;神曲、麦芽,去酒积;虻虫、水蛭去血积;礞石、巴豆,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雄黄、腻粉,去涎积; 砂、水银去肉积。各从其类也。肝积曰肥气,肺积曰息贲,心积曰伏梁,脾积曰痞气,肾积曰奔豚。

  其如积聚之脉,实强者生,沉小者死。

  附方 乌梅丸 治酒毒,消食化痰。

  乌梅(一斤) 半夏(八两) 白矾(八两) 生姜(一斤)上件石臼捣细末,新瓦两片夹定,火上焙,三日三夜为度。次入神曲、麦芽、陈皮、青皮、莪术、枳壳、丁皮、大腹子各四两,用酒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姜汤下。

  备急丸 大治心腹厥痛,食积胸膈,下咽气,便速行。

  大黄(一钱) 巴豆(去油膜心) 干姜(半钱)上用蜜丸。白汤下。

  治吐虫有积。

  上以黑锡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大七气汤 三棱 莪术(各一两半) 青皮(七钱半) 陈皮(一两半) 藿香 桔梗 肉桂(各七钱半) 益智(一两半) 香附(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上锉。水煎服。

  散聚汤 半夏 槟榔 当归(各七钱半) 陈皮 杏仁(炒) 桂心(各二两) 茯苓 甘草(炙) 附子(炮) 川芎 枳壳(炒) 浓朴 吴茱萸(各一两)上锉。水煎,姜三片。大便不利,加大黄。

  香棱丸 治五积六聚气块。

  三棱(六两,醋炒) 青皮 陈皮 莪术(炮或醋炒) 枳壳(炒) 枳实(炒) 萝卜子(炒)香附砂仁 归梢 木香 甘草(炙,各一两) 槟榔(六两) 山楂(四两)上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龙荟丸 见胁痛类。

  红丸子 见疟类。

  卷三

  香港脚五十五

  (附足跟痛)香港脚,须用升提之药,提起其湿,随气血用药,有香港脚冲心者,宜四物汤加炒黄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调敷上,以艾炙,泄引热下。

  入方 防己饮 白术 木通 防己 槟榔 川芎 甘草梢 犀角 苍术(盐炒) 黄柏(酒炒) 生地黄(大便实,加桃仁;小便涩,加杜牛膝;有热,加黄芩、黄连;大热及时令热,加石膏;有痰,加竹沥、姜汁。如常肿者,专主乎湿热,先生别有方。

  又方 治湿热食积痰流注。

  苍术 黄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槟榔血虚,加牛膝、龟板。

  上为末,酒糊丸服。肥人,加痰药。

  健步丸 生地黄(半两)归尾 芍药 陈皮 苍术(各一两) 吴茱萸 条芩(各半两) 牛膝(一两) 桂枝(二钱) 大腹子上为末,蒸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煎白术、木通汤下。

  又方 一妇人足胫肿。

  红花 牛膝(俱酒洗) 生地黄 黄柏 苍术 南星 草龙胆 川芎有筋动于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结了,乃因奉养浓,遇风寒,宜四物汤加酒芩、红花、苍术、南星、生姜煎服。

  湿痰香港脚,大便滑泄。

  苍术(二两) 防风(一两) 槟榔(六钱) 香附(八钱) 川芎(六钱) 条芩(四钱) 滑石(一两,二钱) 甘上为末,或丸或散,皆可服。

  脚软筋痛 牛膝(二两) 白芍(一两半) 龟板(酒炙) 黄柏(酒炒,一两) 知母(炒) 甘草(半两)上为末。酒糊为丸。

  应痛丸 治香港脚痛不可忍,此药为劫剂。

  赤芍药(半两,煨,去皮) 草乌(半两,煨,去皮尖)上为末,酒糊丸。空心服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香港脚肿痛。

  芥子 白芷(等分)上为末,姜汁和敷贴。或用仙术、羌活、独活、白芷、细辛为末,入帛内作袜用。

  又方 炸洗香港脚。

  威灵仙 防风 荆芥 地骨皮 当归 升麻 蒴上煎汤炸洗。

  〔附录〕香港脚,有湿热,有食积流注,有风湿,有寒湿。胜湿以仙术、白术、防己、川芎为主,或六物附子汤,或当归拈痛汤。香港脚气郁甚者,舟车丸、除湿丹;有饮者,东垣开结导饮丸。香港脚解表,用麻黄左经汤等药,随经选用。有兼痰气寒湿者,五积散加木瓜。若双解,以大黄左经汤、东垣羌活导滞汤;若理血,以八味丸,或四物加羌活、天麻,又或四物加黄柏、南星,或健步丸;若疏风养血,用独活寄生汤最效。

  附方 六物附子汤 附子 桂 防己(各四钱) 甘草(炙,二钱) 白术 茯苓(各三钱)上 咀。每服半两,入姜煎。

  当归拈痛汤 羌活(半两) 人参 苦参(酒制)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炙甘草 黄芩(酒制) 茵陈(酒炒,各半两) 防风 归身 知母(酒炒) 泽泻 猪苓 白术(一钱半)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空心服,临睡再服。

  舟车丸 见水气类。

  除湿丹 槟榔 甘遂 威灵仙 赤芍 泽泻 葶苈(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一两) 牵牛(半两) 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上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水下。

  东垣开结导饮丸 白术 陈皮 泽泻 茯苓 神曲(炒) 麦 曲 半夏(各半两) 枳实(炒) 巴豆霜(各一钱半) 青皮 干生姜(各半两)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或七十丸,温水下。

  麻黄左经汤 麻黄 干葛 细辛 白术 茯苓 防己 桂 羌活 甘草 防风上 咀。每半两,入姜枣煎服。

  五积散 白芷(一两半) 陈皮(三两) 浓朴(姜制,二两) 桔梗(六两) 枳壳(三两) 川芎 甘草(炙) 茯苓(各一两半) 桂 芍药 半夏(泡,各两半) 当归(一两半) 麻黄(三两,去节) 干姜(三两) 苍术(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茎,煎至七分,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加茱萸,妇人调经催产入艾醋。

  大黄左经汤 细辛 茯苓 羌活 大黄(煨) 甘草(炙) 前胡 枳壳 浓朴(制) 黄芩 杏仁(等分)上 咀。每服半两,入姜枣煎。

  东垣羌活导滞汤 羌活 独活(各半两) 防己 当归(各二钱) 大黄(酒浸,煨,一两) 枳实(炒,二钱)上 咀。每服五钱或七钱,水煎服。

  八味丸 见诸虚类。

  独活寄生汤 见腰痛类。

  足跟痛,有痰,有血热。血热,四物加黄柏、知母、牛膝之类。

  卷四

  痿五十六

  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湿热,东垣健步丸,加沥、姜汁;气虚,四君子汤加黄芩、黄柏、苍术之类;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亦有食积死血妨碍不得下降者,大率属热,用参术四物汤、黄柏之类。

  〔附录〕谨按五痿等证,特立篇目,所论至详。后代诸方,独于此证盖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风条内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悯世之罹此疾者,多误于庸医之手。有志之士,必当究其心焉。夫陈无择谓痿因五内不足所致,诚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乃阴血也。

  方悉是补阳补气之剂,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且无择以三因立方,可谓诸方之冠。其余此证 附方 健步丸 (东垣方)防己(酒洗,一两)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栝蒌(酒洗,以上各半两) 泽泻防风(各三钱) 苦参(酒洗) 川乌(各一钱) 肉桂(五分)上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葱白煎愈风汤下(见中风类)。

  补阴丸 见诸虚类。

  清燥汤 治湿热成痿,以燥金受湿热之邪,是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

  黄 (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 白术 橘皮 泽泻(各半钱)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麦门冬 归身 生地黄 曲末 猪苓(各二分) 酒柏 柴胡 黄连(各一分) 五味子(九个) 甘草(炙,二分)上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

  卷四

  厥五十七

  (附手足十指麻木)厥,逆也,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因气虚为主,有因血虚。气虚脉细,血虚脉大,热厥脉数,外感脉沉实,有痰脉弦。因痰者,用白术、竹沥;气虚,四君子;血虚,四物;热厥,用承气;外感,用双解散加姜汁、酒。有阴厥阳厥,阴衰于下则热,阳衰于下则寒。

  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附录〕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证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姑撮大概,且如寒热厥逆者,则为阴阳二厥也。阳厥者,是热深则厥,盖阳极则发厥也,不可作阴证,而用热药治之,精魂绝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气汤,随其轻重治之。所谓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辈,仍速灸关元百壮。又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以苏合丸灌之。候稍苏,以附汤,中汤加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