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卷中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辨上痞候并方

  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后方。

  桑白皮(阔一寸。长一尺) 槟榔(一枚) 木通(一尺去皮。一本作一两) 大黄(三分。湿纸煨) 黄芩(一分) 泽泻(二两)

  上锉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一本作三。)服。食后临卧服。

  卷中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辨中痞候并方

  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槟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为末。生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午。日进二服。未减。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

  桂(五钱。不见火) 槟榔(一个) 黑牵牛(四两。生为末二两)

  上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利为度。

  卷中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辨下痞候并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謇滞。腰背疼痛。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后方。

  瞿麦头子(一两) 官桂(一分) 甘遂(三分) 车前子(一两炒)

  上件为末。以 猪肾一个。去筋膜。薄批开入药末二钱。匀糁。湿纸裹。慢火煨熟。空心细嚼。温酒送下。以大利为度。小便未利。脐腹未软。更服附方。

  葱白一寸。去心。入 砂末一钱。安葱心中。两头以线子系之。湿纸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空心服。以效为度。

  卷中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夫病者。有宜汤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种种之法岂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难为取愈。其庸下识浅。乱投汤丸。下汗补吐。动使交错。轻者令重。重者令死。

  举世皆然。且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祛分邪恶。润泽枯朽。悦养皮肤。益充气力。扶助困竭。

  莫离于汤也。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症。消积聚。进饮食。舒荣卫。开关窍。缓缓然参合。无出于丸也。散者。能祛风寒暑湿之气。摅寒湿秽毒之邪。发扬四肢之壅滞。除剪五脏之结伏。开肠和胃。行脉通经。莫过于散也。

  下。则疏豁闭塞。补。则益助虚乏。灸。则起阴通阳。针。则行荣引卫。导引。则可以遂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蒸熨。辟冷暖。洗生阳。悦愉。爽神。和缓。安气。若实而不下。则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肿。若虚而不补则使人气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脱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则使人毛孔关塞。闷绝而终合吐而不吐则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当灸而不灸。则使人冷气重凝阴毒内聚。厥气上冲。分遂不散。

  以致消减。当针而不针。则使人荣卫不行。经络不利。邪渐胜真。冒昧而昏。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则使人冷气潜伏渐成痹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则使人阳气上行。阴邪相害。不当下而下。则使人开肠荡胃。洞泄不禁。不当汗而汗。则使人肌肉消绝。津液枯耗。不当吐而吐。则使人心神烦乱。脏腑奔冲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

  内蓄炎毒。反害中和致于不可救不当针而针。则使人气血散失。关机细缩。不当导引而导引。则使人真气劳败。邪气妄行。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 胀。筋骨舒张。不当蒸熨而蒸熨。则使人阳气偏行。阴气内聚。不当淋渫而淋渫。则使人湿侵皮肤。热生肌体。不当悦愉而悦愉。则使人神失气消。精神不快。不当和缓而和缓。则使人气停意(此下。赵写本俱缺。)折。健忘。伤志。大凡治疗要合其宜。脉状病候少陈于后。凡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疾数。不可以下。心胸不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荣卫不壅。不可以针。阴气不盛。阳气不衰。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悦愉。气不急奔。勿和缓。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脉病之法。备说在前。

  卷中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根据。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实为痛口其大法。列之于后。

  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

  论吐衄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

  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

  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

  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

  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

  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知者死。

  病耳无闻。其脉浮大而涩者死。

  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

  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下痛而脉病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应。脉绝者死。

  病患脉宜大。反小者死。

  肥人脉细欲绝者死。

  瘦人脉躁者死。

  人脉本滑利。而反涩者死。

  人脉本长。而反短者死。

  人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死。

  温病。三四日未汗。脉太疾者死。

  温病。脉细微。而往来不快胸中闭者死。

  温病。发热甚。脉反小弱者死。

  病甚。脉往来不调者死。

  温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病疟。腰脊强急。螈 者死。

  病心腹胀满。痛不止。脉坚大洪者死。

  痢血不止。身热脉数者死。

  病腹满四逆。脉长者死。

  热病七八日。汗当出。反不出。脉绝者死。

  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脉反细弱者死。

  热病。未汗出。而脉大盛者死。

  热病。汗出而脉未尽。往来转大者死。

  病咳嗽。脉数身瘦者死。

  暴咳嗽。脉散者死。

  病咳。形肥。脉急甚者死。

  病嗽而呕。便滑不禁。脉弦欲绝者死。

  病诸嗽喘。脉沉而浮者死。

  病上气。脉数者死。

  病肌热。形瘦。脱肛。热不去。脉甚紧急者死。

  病阳癖。转筋。脉极数者死。

  病中风。痿疾不仁。脉紧急者死。

  病上喘。气急四匝。脉涩者死。

  病寒热。螈 。脉大者死。

  病金疮。血不止。脉大者死。

  病坠损。内伤。脉小弱者死。

  病伤寒。身热甚。脉反小者死。

  病厥逆。汗出。脉虚而缓者死。

  病洞泄。不下食。脉急者死。

  病肠 。下白脓者死。

  病肠 。下脓血。脉悬绝者死。

  病肠 。下脓血。身有寒。脉绝者死。

  病咳嗽。脉沉坚者死。

  病肠中有积聚。脉虚弱者死。

  病水气。脉微而小者死。

  病水胀如鼓。脉虚小涩者死。

  病泄注。脉浮大而滑者死。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病冷气上攻。脉逆而涩者死。

  卒死。脉坚而细微者死。

  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久病脉实者死。

  又虚缓。虚微虚滑。弦急者死。

  卒病。脉弦而数者死。凡此凶脉。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卷中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

  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

  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

  循摸衣缝者死。

  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死热病即不死。

  尸臭不可近者死。

  面目直视者死。

  肩息者。一日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无光。牙齿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黄。实时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眉系倾者。七日死。

  齿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发直者。十五日死。

  遗尿不觉者。五六日死。

  唇口乍干黑者死。

  爪中青黑色死。

  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

  舌卷卵缩者死。

  面黑直视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黄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发如麻。喜怒不调者死。

  发肩如冲起者死。

  面色黑。胁满不能反侧者死。

  面色苍黑。卒肿者死。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唇反。人中满者死。

  阴阳俱绝。目匡陷者死。

  五脏内外绝。神气不守。其声嘶者死。

  阳绝阴结。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阴阳俱闭。失音者死。

  荣卫耗散。面目浮肿者死。

  心绝于肾。肩息。回眄。目直者。一日死。

  肺绝。则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又曰。足肿者九日死。

  脾绝。口冷。足肿胀泄不觉者。十二日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实时死。

  胃绝齿落面黄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凡此察听之。更须详酌者矣。

  卷下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万应丸甘遂(三两) 芫花(三两) 大戟(三两) 大黄(三两)

  三棱(三两) 巴豆(二两。和皮) 干漆(二两炒) 蓬术(二两)

  当归(五两) 桑皮(二两) 硼砂(三两) 泽泻(八两)

  山栀仁(二两) 槟榔(一两) 木通(一两) 雷丸(一两)

  诃子(一两) 黑牵牛(五两) 五灵脂(五两) 皂角(七定。去皮弦)

  上件二十味。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炒。为黄色。存性。入后药。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肉桂(一两。去皮) 肉豆(一两)

  白术(一两) 黄 (一两) 没药(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茯苓(一两) 赤芍药(一两) 川芎(二两) 牡丹皮(二两)

  白牵牛(二两) 干姜(二两) 陈皮(二两) 芸台(二两。炒)

  地黄(三两) 鳖甲(三两。醋炙) 青皮(三两) 南星(二两。浆水煮软。切焙)

  上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度谨具如下。合时须在一净室中。

  先严洁。斋心涤虑。焚香。精诚。恳诸方圣者。以助药力。尤效速也。

  结胸伤寒。用油浆水下七丸。当逐下恶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动。(再服)。

  多年积结。 食 块。临卧水下。三丸至五丸。每夜服之。病即止。如记得因伤物作积。即随所伤物下七丸(小儿妊妇老人勿服)。

  水气通身肿黄者。茯苓汤下。五丸。日二服。水消为度。如要消酒进食。生姜汤下一丸。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汤下七丸。

  膈气噎病。丁香汤下三丸。(夜一服。)

  因伤盛劳。鳖甲汤下七丸(日三服。渐安。减服。)

  小肠 癖气。茴香汤下三丸。

  大小便不通。蜜汤下五丸。(未通。加至七丸。)

  九种心痛。茱萸汤下五丸(立止。)

  尸注走痛。木瓜汤下三丸。

  香港脚。石楠汤下五丸(每日食前服。)卒死。气未绝。小便化七丸。灌之立活。

  产后血不行当归酒下三丸。

  血晕、血迷、血蛊、血痢、血胀、血刺、血块、血积、血症、血瘕、并用当归酒下二丸。逐日服。

  难产横倒。榆白皮汤下二丸。

  胎衣不下。烧称锤。通红。以酒淬之。带热下二丸。惟孕妇患不可服。产急难方可服之。

  脾泻血痢。干姜汤下一丸。

  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一丸。

  赤痢。甘草汤下一丸。

  白痢。干姜汤下一丸。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汤下二丸。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热醋盐汤下三丸。

  如常服一丸。临卧茶清下。

  五烂疾。牛乳下一丸(每日二服。)

  如发疟时。童子小便酒下十丸。化开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

  疗万病六神丹雄黄(一两。研) 矾石(一两。烧) 巴豆(一两。去皮) 附子(一两。炮)

  藜芦(三两) 朱砂(二两。一两别研。一两为衣)

  上为未。炼蜜为丸。如小豆大一等作黍米大。男子百疾。以饮服二丸。小儿量度与小者服。得利。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