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素问注〕未见〔李氏(中梓)内经知要〕二卷 存江南通志曰。李中梓字士村。华亭人。少博学。习岐黄术。凡奇证遇无不立愈。所着有士材三书。颐生微论。医统若干卷。

  〔靳氏(鸿绪)内经纂要〕未见仁和县志曰。靳鸿绪字若霖。读书。工文章。内行尤挚。笃于孝友。先世以儿医显。而鸿绪术尤精善。内经纂要。阐发精微。

  〔王氏(佑贤)内经纂要〕未见钱塘县志曰。王佑贤字圣翼。孝友天性。甫九龄。七日中父母相继殁。哀毁逾成人礼。孤贫励学。旁通医术。

  急人病。不以门第为等差。所全活人无算。家居力行。皆盛德事。尤好刊格言。以训后学。国朝牟直指云龙旌善士。裒然居首。所着有格物近编。内经纂要。

  〔张氏(志聪)素问集注〕九卷 存纪略曰。一本经章义错综。变化隐见离奇。或彼章微露。别篇显言。义虽专称。词难概论。是以注中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读者细研。庶知心苦。一是集惟以参解经义。不工词藻。然就经解经。罔敢杜撰一语。

  贻笑大方。阅者勿以固陋见唾。一经义深微。阐发艰甚。故集中有不厌烦琐。重复谆切者。然非赘也。尚有未尽余意。标于格外。设或疏义旨有微分。亦不妨两存之。以俟后贤之参订。敢自是哉。

  汪昂曰。张隐庵素问集注。刻于康熙庚戌。皆其同人所着。尽屏旧文。多创臆解。恐亦以私意测度圣人者也。

  〔高氏(世 )素问直解〕九卷 存凡例曰。一素问内经。乃轩岐明道之书。开物成务。医道始昌。虽秦火煽毒。而医书独全。后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删改字句,剽窃说道。实开罪于先圣。如灵素合刻。纂集类经。是已。惟王太仆马玄台张隐庵注释。俱属全文。然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余细为考较。确参订正。庶几上补圣经。下裨后学。 一素问一经。各家虽有注释。余详视之。非苟简隙漏。即敷浅不经。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颜曰直解。世之识者。尚其鉴诸,一隐庵先有集注之刻。不便雷同。故曰直解。注释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非如张太岳四书直解。其训诂有不可读者。一素问八十一篇。原遗阙二篇。今已搜补矣。每篇名目。俱当诠解。兹刻不第诠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为拈出。一篇之中。分为数节。盖以词论冗繁。略分节旨。使观者易于领会耳。

  〔何氏(镇)素问钞〕未见(按上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黄氏(元御)素问悬解〕十三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元御是书。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着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为参互校正。

  如本病论。刺志论。刺法论。旧本皆谓已亡。元御则谓本病论。在玉机真藏论中。刺志论。则误入诊要经终论中。

  刺法论。则误入通评虚实论。未尝亡也。又谓经络论。乃皮部论之后半篇。皮部论。乃十二正经。经络论之正文。如此则三奇经。与气府论之前论正经后论。奇经三脉无异。故取以补阙。仍复八十一篇之旧。考言经文错柬者。起于刘向之校尚书。(见汉书艺文志)犹有古文可据也。疑经文脱柬者。始于郑玄之注玉藻。(见礼记注)然犹不敢移其次第。至北宋以后。始以己意改古书。有所不通。辄言错文。六经遂几无完本。余波所渐。刘梦鹏以此法说楚词。迨元御此注。并以此法说医经。而汉以来之旧帙。无能免于点窜者矣。揆诸古义。殆恐不然。其注则间有发明。如五运六气之南政北政。旧注以甲己为南政。其余八千为北政。元御则谓天地之气。东西对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一日之中。天气昼南而夜北。

  一岁之中。天气夏南而冬北。则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东。三年在南。三年在西。在北则南面。而布北方之政。是谓北政。天气自北而南升。在南则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谓南政。天气自南而北升。则自卯而后。天气渐南。总以南政统之。自酉而后。天气渐北。总以北政统之。东西者。左右之间气。故不可以言政。此南北二极之义。其论为前人所未及。然运气之说。特约举天道之大凡。不能执为定谱。以施治疗。则亦如太极无极之争耳。(存目)

  又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损其目。遂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大抵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

  罕能免其诋诃者: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周易县象注)

  〔张氏(琦)素问释义〕十卷 存自叙曰(缺)

  卷五

  医经(五)

  〔黄帝针经〕隋志九卷。(旧唐志并作十卷)佚〔杨氏(玄操)针经音〕本朝现下书目一卷 佚〔席氏(延赏)针经音义〕宋志一卷 佚〔灵宝注黄帝九灵经〕旧新唐志十二卷 佚〔黄帝九虚内经〕宋志五卷 佚〔内经灵枢经〕艺文略九卷 存皇甫谧曰。九卷。是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甲乙经序)

  林亿等曰。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卷。

  即内经也。素问外九卷。汉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为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卷。杨玄操云。

  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按隋志无九灵之目)

  宋史哲宗纪曰。元 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江少虞曰。哲宗时。臣寮言。窃见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九卷。据素问序。称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与此书各九卷。乃合本数。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学人诵习。伏望朝廷详酌。下尚书工部。雕刻印板。

  送国子监。根据例摹印施行。所贵济众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及令本省详定讫。根据所申施行。(宋朝类苑)

  朱熹曰。素问语言深。灵枢浅较易。

  赵希弁曰。灵枢经九卷。王冰谓此书即汉志内经十八卷之九也,或谓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抄出之。名为古书也。未知孰是。王应麟曰。黄帝灵枢经九卷。黄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答问之语。杨上善序。凡八十一篇。针经九卷。大抵同。亦八十一篇。针经以九针十二原为首。灵枢以精气为首。又间有详略。王冰以针经为灵枢。故席延赏云。灵枢之名。时最后出。(玉海)

  史崧序曰。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

  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六十五篇。

  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由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

  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

  根据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令崧专访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吕复曰。内经灵枢。汉隋唐艺文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及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于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即隋志针经九卷。苟一书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也。所谓灵宝注者。乃扁鹊太玄君所笺。世所罕传。宋季有灵枢略一卷。今亦湮没。绍兴初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而复其旧。较之他本颇善。学人当与素问并观。盖其旨意。互相发明也。(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徐渭曰。黄帝时未闻宦寺。而灵枢中问答。乃有宦者去其宗筋。固知此书非岐黄笔也。然其本旨授受。疑非岐黄则决不能。所谓夫有所受之也。可疑不特一宦寺。始笔其易知者耳。(路史)

  马莳曰。灵枢者。内经篇名。盖内经为总名。中有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晋皇甫士安以针经名之。

  按本经首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又素问八正神明论。亦岐伯云。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是素问之言。亦出自灵枢首篇耳。后世王冰释素问。以灵枢针经杂名。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及各医籍。凡引灵枢者。皆不曰灵枢。而曰针经。其端皆始于皇甫士安也。但针经二字。止见于本经首篇。其余所论。营卫输穴。关格脉体。

  经络病证。三才万象。靡不森具。虽每篇各病。必用其针。自后世易灵枢。以针经之名。遂使后之学人。视此书止为用针。弃而不习。以故医无入门。术难精诣。无以疗疾起危。深可痛惜。岂知素问诸篇。随问而答。头绪颇多。入径殊少。灵枢大体浑全。细目毕具。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

  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也。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是书之功。何以异是。

  张介宾曰。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王九达曰。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天论。欲若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

  杭世骏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卷当之。唐启玄子王冰遵而用之。素问之名。见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针经则谧所名也。隋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经十二卷。元沧洲翁吕复云。苟一书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据复所疑九灵是九灵。针经是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

  王冰以九灵名灵枢。灵枢之名。不知其何所本。即用之以法素问。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岐伯之言不类。又似窃取素问之言而铺张之。其为王冰所伪托可知。自冰改灵枢后。后人莫有传其书者。唐宝应至宋绍兴。锦官史崧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是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经高保衡林亿等校定也。孰能辨其真伪哉。其中十二经水一篇。无论黄帝时此名。而天下之水。何止十二。 以十二经脉。而以十二水配。任意错举。水之大小不详计也。

  尧时作禹贡。九州之水始有名。湖水不见于禹贡。唐时荆湘。文物最盛。洞庭一湖。屡咏歌于诗篇。征引于杂记。冰特据身所见。而妄臆度之耳。挂漏不待辨而自明矣。(道古堂集)

  四库全书提要曰。灵枢经十二卷。按据晁公武读书志。及李濂医史所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则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其考证尤为明晰。然李杲精究医理。而使罗天益作类经。兼采素问灵枢。吕复亦称善学人。当与素问并观。其旨义互相发明。盖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合古经。

  具有源委。譬之梅赜古文。杂采逸书。联成篇目。虽 牾罅漏。赝托显然。而先王遗训。多赖其搜辑以有传。不可废也。此本前有绍兴乙亥史崧序。称旧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又目录首题鳌峰熊宗立点校重刊。末题原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是此本为熊氏重刊所并。吕复称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以复其旧。殆误以熊本为史本欤。

  姚际恒曰。灵枢经。晁子止曰。或谓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抄出之。恒案此书。又下素问一等。

  (古今伪书考)

  按先子曰。灵枢单称九卷者。对素问八卷而言之。盖东汉以降。素问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则素问亦当称九卷尔。而灵枢之称。 于唐中叶。王冰注素问。或曰灵枢。或曰针经。林亿因谓王冰名为灵枢。不可定。然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题曰集注而其实原文尔)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是经亦成于众手。犹素问也。然素问各篇。文本多深奥。灵枢则不过数篇。马仲化谓功当先于素问。其说未可信焉。

  玉海曰。灵枢以精气为首。今本以九针十二原为首。而甲乙经。以精气为首。不知当时所见。与今本同体异名者欤。林亿等校正素问。在仁宗嘉 中。后哲宗元 八年。高丽始献是经。其相距四十余年。则亿等不及寓目完书。故注中有云灵枢文不全。(案调经论王冰注引针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新校正曰三部九候论注引之曰灵枢而此云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考今素问注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又亿等校素问甲乙经等。所引九虚文。今并见灵枢中。则九虚亦是经之别本。非全帙者。要之曰灵枢。曰九虚。曰九灵。并是黄冠所称。而九卷针经。其为旧名也。夫为灵枢者。王冰以前。不有载之者。故亿等以为冰所命。而杭世骏直为冰之赝鼎者。更为疏妄。甲乙之书。撰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素问明堂之外。乃针经文。悉具于灵枢。则实是为古之针经无疑矣。其文有少异者。传写之差误耳。如十二经水。甲乙亦有之。若据杭言。甲乙亦为唐人之伪托乎。盖素问灵枢。并秦汉人所撰。如宦者湖水之类。无害其为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