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
名曰增释南阳活人书。可谓勤且博矣。自言暮齿骏骏。不欲为私藏。将板行于世。来求一言。余好医而不能学。
与之论辨,皆有据根据。学人可按而求。求而得其用。始知此书之为有功也。然尝闻之老医京师李仁仲之子。云。
前朝医官。虽职在药局方书。而阶官与文臣同。活人书既献于朝。蔡师垣当轴。大加称赏。即令颁行。而国医皆有异论。蔡公怒。始尽改医官之称。不复与文臣齿。不知当时具论之详。若许学士知可。近世推尊其术。本事方之外。为活人指南一书。谓伤寒惟活人书最备。最易晓,最合于古典。余平日所酷爱。观许公之言。则无求子所着。可轻訾乎。因并书之。(吴兴艺文补)
按医统正脉所辑增注类证活人书。不记成乎谁手。今考诸楼氏此序。即知王作肃所撰。唯作增释为异耳。
〔卢氏(祖常)拟进活人参同余议〕佚卢祖常曰。愚尝究朱肱之误。着于拟进活人参同余议之中矣。(续易简方)
〔杨氏(士瀛)活人总括〕七卷 存闽书曰。怀安故县人杨士瀛。字登父。精医学。着活人总括。医学真经。直指方论。行于世。
汪琥曰。伤寒活人总括。宋三山杨士瀛登父撰次。书凡七卷。其第一卷。活人证治赋。第二卷。曰伤寒总括。
调理伤寒统论起。至六经用药格法止。第三卷。曰伤寒证治。表里汗下二证起。至痰证伤食类伤寒止。第四卷。
发热证起。
至不可下证止。第五卷。懊 证起。至失音证止。第六卷。怫郁证至阳证似阴。阴证似阳止。第七卷。小柴胡汤加减法起。至产科小儿伤寒止。其书大旨以仲景论。并活人书。总括成书。每条以歌诀贯其首。虽于张朱两家之外。间有附益处。要之据证定方。毫无通变。使后学习之。宁无所误耶。
〔李氏(辰拱)伤寒集成方法〕佚亡名氏胎产救急方序曰。延年李辰拱。壮岁游三山。获从仁斋杨先生游。气味相投。因以伤寒总括见授。且语之曰。治杂病有方。治伤寒有法。一既通。其余可触类而长矣。来归旧隐。乃取先生活人括例。演而伸之。编为伤寒集成方法。研精覃思。三十余年。方克成编。
〔李氏(庆嗣)考证活人书〕(旧脱考证二字。今据金史补订。)续文献通考二卷 佚〔王氏(好古)活人节要歌括〕佚熊均曰。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先生。东垣弟子也。着仲景详辨一卷。活人节要歌括。三备集。医垒元戎。
汤液本草。 疹论。光明论。标本论。小儿吊论。杂着有伤寒辨惑论。辨守真论。十二经药图解。仲景一集。此事难知。(医学源流)
〔戴氏(启宗)活人书辩〕佚吴澄序曰。汉末张仲景着伤寒论。予尝叹东汉之文气。无复能如西都。独医家此书。渊奥典雅。焕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观仲景于序。卑弱殊甚。然后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伤寒论。即古汤液论。盖上世遗书。仲景特编纂云尔。非其自撰之言也。晋王叔和重加编次。而传录者。误以叔和之语。参错其间。莫之别白。宋朱肱活人书括。一本仲景之论。书成之初。已有纠弹数十条者。承用既久。世医执为伤寒律令。夫孰更议其非。龙兴路儒医教授戴启宗同父读书余暇。兼订医书。朱氏百问。一一辨正。凡悖于伤寒论之旨者。摘抉靡遗。如法吏狱辞。只字必核。
可谓精也已。然窃有间焉。请以吾儒之事揆之。由汉以来。大学中庸。混于戴□。孟子七篇。侪于诸子。河南程子。始提三书。与论语并。当时止有汉魏诸儒所注。舛驳非一。而程子竟能上接斯道之统。至章句集注或问诸书出。历一再传。发挥演绎。愈极详密。程学宜有嗣也。而授受四书之家。曾不异于记诵辞章之儒。书弥明。道弥晦。何哉。然则轮扁所以告桓公。殆未可视为庄生之寓言而少之也。今同父于伤寒之书。有功大矣。不知果能裨益世之医乎。(吴文定公集)
〔吴氏(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三卷 未见自序曰。疾患无测者。惟诸风与伤寒也。盖风百病之长。以其善行而数变。伤寒则表里隐显。阴阳交互。疑似之间。千万之隔。其可畏者。尤甚于杂病也。仲景以圣哲之资。簪绂之贵。为伤寒论。始可宗而习之。后世方书。叠出散漫。深严无阶可进。今以仲景南阳诸书。裒其精粹。划为列图。号曰活人指掌。纵横治证。下附其说。
及以变异诸证。赋为八韵。表之于前。盖取其易简也。及有富春涵翁陆氏。日加劝勉。因成此书。涵翁常施药乡闾。活人甚众。得此尤便观览。亦幸同志者共之。钱塘蒙斋吴恕谨书。
熊均曰。吴恕。号蒙斋。元至元中钱塘人。精熟医家。以伤寒证类。画列成图。详其证治。名曰伤寒指掌图。
钱塘县志曰。吴恕。字如心。博学而贫。善治疯疾。征至京师,授太医院御医。恕念伤寒为病。传变不常。
张仲景伤寒论。旨意深幽。莫窥其要。乃潜心研究。为赋以发其隐。复纂指掌图。以开示后学。仲景奥旨。阐发无遗。
业医者往往宗之。
钱曾曰。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三卷。恕号蒙斋。钱塘人。撰伤寒指掌图。刘以八韵赋。述传变之缓急。中则隐括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又述后代效验方法。横竖界为八十九图。至元间贾度尚从善为之序。而刊行之。汪琥曰。
活人指掌。元钱塘吴恕蒙斋图说。本宋双钟处土李知先歌括也。书凡十卷。其第一卷。前有指掌。亦吴氏所撰也。
其说不过以活人书中方论。补仲景之未备。至第十卷。则又蒙斋门人熊宗立所续编。乃四时伤寒杂证通用之方。
继之以妇人小儿伤寒方。其书于张仲景朱奉议二家之外。并无发明。止以便学人记习耳。
按是书。正统初熊宗立以李知先歌括。汇合为一。次前八韵赋。与后节目相贯。以李氏十劝。列诸篇端。为十卷。明季古吴陈长卿以宗立所编。厘为五卷。变图为正文。更附论辞。乃若其旧帙。殆不可见也。据钱遵王说。
旧有贾尚二序。今本又脱之。汪苓友所见。亦非其原书也。
〔童氏(养学)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三卷 存自序曰。补注辨疑者何。夫伤寒仲景尚矣。其书不可概见。而特见之活人指掌。故今之业伤寒者宗焉。夫指掌岂仲景之全书哉。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故不可不补注辨疑也。何也。风寒暑湿。各一其门。伤中感冒。各一其病。伤寒者。盖冬寒凛冽。为毒特甚。触之即病者。乃谓伤寒非三时感冒之寒化也。今活人书。不论天时。
不察虚实。不分感冒。直以麻黄桂枝。治冬月之正伤寒者。通治三时之寒。人之蒙其害者多矣。不特此也。伤寒有传经无直中。直中者。乃中寒之真阴证也。今活人书论三阴。曰自利。曰可温。是以直中混传经矣。伤寒在表则汗。在里则下。此定局也。今活人书论两感。救里以四逆汤。是抱薪救火。
以攻为救矣。论证用药。错乱若此。人之蒙其害者多矣。不特此也。伤寒自为伤寒。杂病自为杂病。当判若黑白。
毫不容紊也。今活人一书。以正伤寒六经。列之于首。而内以杂病实之。纳垢藏污。诸病渊薮。未入其门者。只妇人小儿两科。然则杂病皆伤寒乎。致令理伤寒者。如理乱绳。莫寻头绪。人之蒙其害者。抑又多矣。昔者杨墨塞路。孟氏辞而辟之廓也。余恐杂病之附于伤寒。犹杨墨之附吾儒也。故不得已而为之补注辨疑。辨其此为正伤寒。此为类伤寒。此为伤寒而变杂病。此为杂病而非伤寒。注其此为传经。此为直中。此为风温。此为暑湿。辨风温暑湿之为杂病。复辨风温暑湿之非伤寒。补注辨疑既明。治斯不忒。绳愆纠缪。活人书当以壮吾氏为忠臣。
夫医乃仁术。欲活人尚不足以活人。欲指掌尚不足以指掌。然则余之补注辨疑。岂尽当乎。犹俟后之明者。复正吾之是非。续(阙下)
〔赵氏(嗣真)活人释疑〕佚汪琥曰。活人释疑。赵嗣真所着。其书不传。其辨活人两感伤寒治法之误。又其论合病并病。伤寒变温热病。
能反复发明仲景大旨。其说载刘宗浓玉机微义中。琥按刘氏系盛明时人。则是释疑一书。大约是元末人所着也。
卷三十一
方论(九)
〔许氏(知可)注解伤寒百证歌〕书录解题三卷 存洪迈曰。许叔微。字知可。真州人。家素贫。梦人告之曰。汝欲登科。须积阴德。许度力不足。惟从事于医。
乃可。遂留意方书。久之所活不可胜计。复梦前人持一诗来赠之。其词曰。药有阴功。陈楼间处。堂上呼卢。喝六作五。既觉。姑记之于牍。绍兴壬子。第六人登科。用升甲恩数第五。得职官。其上陈祖言。其下楼材也。梦已先定矣。呼胪。谓胪传之义耳。(夷坚乙志)
陈振孙曰。伤寒歌三卷。许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三卷。辨类五卷。皆未见。
钱曾曰。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五卷。翰林学士白沙许叔微知可述。述者。推明仲景之意。而申言之也。(读书敏求记)
汪琥曰。伤寒百证歌。许学士述。书凡五卷。其自序云。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
于是取仲景方论。编成歌诀一百证。以便后学之记习。其中间或有仲景无方者。辄取千金等方以编入。其第三十证。则以食积虚烦寒痰香港脚似伤寒者。采朱肱孙尚之说以补入。又第五十一证发斑歌云。温毒热病。两者皆至发斑。
其注中。复采巢氏病源论以补入。此皆有裨于仲景者也。
〔徐氏(彬)注许氏伤寒百证歌〕未见徐彬曰。古来伤寒之圣。唯张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发明者。唯许叔微为最。自陶节庵之书出。而药味胡乱。
尽失张许之意。春初已注叔微伤寒百证歌。即欲付梓。使学人无临证之惑云。
〔许氏(叔微)发微论〕二卷 存汪琥曰。伤寒发微论。宋翰林学士白沙许叔微知可述。书分上下二卷。共论二十二篇。其首论伤寒七十二证候。次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三论伤寒慎用丸子药。六论伤寒以真气为主。十论桂枝肉桂。十五论动脉阴阳不同。
此皆发明仲景微奥之旨。书名发微。称其实矣。
〔伤寒治法八十一篇〕佚〔翼伤寒论〕二卷 佚〔辨类〕五卷 佚〔李氏(柽)伤寒要旨〕宋志一卷(书录解题作二卷)佚陈振孙曰。伤寒要旨二卷。李柽撰。列方于前。而类证于后。皆不外仲景。
〔汤氏(尹才)伤寒解惑论〕国史经籍志一卷 存自序曰。解惑论之作。非务新奇。而沽世誉也。一本于仲景之正经。且仲景之书。昔人以金匮名之。其贵重如此。无求子谓孙思邈未能详仲景之用心。夫如是。岂庸人粗工。能究其仿佛哉。愚因三余。将伤寒或两证相近。而用药不同者。或汗下失度。而辨证不明者。冷厥热厥之异宜。阳毒阴毒之异候。其间错综互见。未易概举。
辄修举而别白之。庶几洞晓。亦足以见解惑之深意矣。时干道癸巳中秋日。龙溪隐士汤尹才谨序。
按是书。附刊于钱氏百问首卷。末有淳熙壬寅韩玉跋。医藏目录。误为玉所着。
〔郭氏(雍)伤寒补亡论〕二十卷 未见宋史本传曰。郭雍。字子和。其先洛阳人。父忠孝。官至太中大夫。师事程颐。着易说。号兼山先生。雍传其父学。通世务。隐居峡州。游浪长杨山谷间。号白云先生。干道中。以峡守任清臣湖北帅张孝祥荐于朝。旌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孝宗稔知其贤。每对辅臣称道之。命所在列郡。岁时致礼存问。更封颐正先生。令部使者。
遣官就问。雍所欲言。备录缴进。于是雍年八十有三矣。淳熙初。学人裒集程颢程颐张载游酢杨时及忠孝雍凡七家。为大易粹言行世。淳熙十四年卒。
朱子郭冲晦医书跋曰。绍熙甲寅夏。予赴长沙。道过新喻。谒见故焕章阁学士谢公昌国于其家。公为留饮。
语及长阳冲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因出医书历书数帙曰。此先生所着也。予于二家之学。皆所未习。不能有以测其说之浅深。则请以归。将以暇日熟读而精求之。而公私倥偬。水陆奔驰。终岁不得休。复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几死。适会故人子王汉伯纪。自金华来访。而亲友方士繇伯谟亦自藉溪来。同视予疾,数日间乃若粗有生意。间及谢公所授长阳医书。二君亟请观焉。乃出以视。则皆惊喜曰。此奇书也。盖其说虽若一出古经。而无所益损。
然古经之深浅浩博难寻。而此书分别部居易见也。安得广其流布。使世之举为方者。家藏而人诵之。以知古昔圣贤医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难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长乐。疾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奸。既禁绝之。而又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
今闽帅詹卿元善实补蔡公之处。而政以慈惠为先。试以语之。傥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报曰敬诺。乃属二君。
雠正刊补。而书其本末如此以寄之。抑予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关尺之法为最要。
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编。则亦非下俚俗说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语。而并用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释之。夫难经则至矣。至于德用之法。则予窃急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得为定论也。盖尝细考经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关而前隙。以距乎鱼际尺泽。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今诸书无的然之论。唯千金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皆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不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独难经本指。然世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见其说于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庆元元年乙卯岁五月丙午。鸿庆外史新安朱熹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