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
四库全书提要曰。明堂灸经八卷。题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许人。与铜人针灸经。俱刊于山西平阳府。其书专论灸法。铜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则兼及侧伏。较更详密。考唐志。有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兹或其遗法欤。其曰明堂者。钱曾读书敏求记云云。今考旧唐书经籍志。以明堂经脉。别为一类。则曾之说信矣。古法多针灸并言。或惟言针以该灸。灵枢称针经是也。自王焘外台秘要方。始力言误针之害。凡针法针穴。俱删不录。惟立灸法为一门。此书言灸不言针。盖犹焘意也。
〔直鲁古针灸书〕佚按上见于辽史本传。
〔吴氏(复 )小儿明堂针灸经〕宋志一卷 佚〔王氏(唯一)铜人 穴针灸图经〕崇文总目三卷 存夏竦序曰。臣闻圣人之有天下也。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王泽不流。则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气不荣。则 动于体。故谨医砭以救民。昔我圣祖之问岐伯也。
以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之数十有二。人经络以应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人气血以应之。上下有纪。左右有象。督任有会。 穴有数。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始命尽书其言。藏于金兰之室。洎雷公请问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门灸针刺之备备矣。神圣工巧之艺生焉。若越人起死。华佗愈 。
王纂驱邪。秋夫疗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去圣浸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诀。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艾而坏肝。投针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赎。庸医承误而不思。非夫圣人。孰救兹患。洪惟我后。勤哀兆庶。
迪帝轩之遗烈。只文母之慈训。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太医以谨方技。深惟针艾之法。旧列王宦之守。人命所系。
日用尤急。思革其谬。求济于民。殿中省尚药奉御王唯一素授禁方。尤工厉石。竭心奉诏。精意参神。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 募。增古今之救验。刊日相之破漏。总会诸说。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人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着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腑脏。旁注 谷。井荣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在昔未臻。惟帝时宪。乃命侍臣。为之序引。名曰新铸铜人穴针灸图经。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将使多瘠咸诏。巨刺靡差。案说蠲 。若对谈于涪水。披图洞视。如旧饮于上池。保我黎蒸。介乎寿考。昔夏后叙六极以辨疾。帝炎问百药以惠人。固当让德今辰。归功圣域者矣。
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谨上。
赵希弁曰。铜人 穴针灸图经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明堂者。谓雷公问道。黄帝授之。故名云。
王应麟曰。天圣五年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 穴铜人式二。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先是上以针砭之法。传述不同。命尚药奉御王唯一。考明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又纂集旧闻。订正讹谬。为铜人穴针灸图经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颁行。翰林学士夏竦序。以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上。七年闰二月乙未。赐诸州。
明一统志曰。三皇庙。在顺天府治南明照坊。元元贞初建。内有三皇并历代名医像。东有神机堂。内置铜人针灸图二十有四。凡五脏旁注。为 谷所会。各为小窍。以导其源委。又刻针灸经于石,其碑之题篆。则宋仁宗御书。元至元间。自汴移置。此洪武初。铜人取入内府。图经犹存。
熊均曰。宋咸淳间。翰林医宦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王唯一编修铜人 穴针灸图经五卷。
高武曰。铜人针灸图三卷。宋仁宗诏王维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
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然其 穴。比之灵枢本输骨空等篇。颇亦繁杂也。
明英宗御制序曰。人之生。禀阴阳五行而成。故人之身。皆应乎天。人身经脉十二。实应天之节气。周身气穴。
三百六十。亦应周天之度数。其理微矣。而医家砭 之功。尤神且速。欲后之造其突奥。识其微妙。厥亦难哉。
宋天圣中。创作铜人 穴针灸图经三卷。刻诸石。复范铜肖人。分布 穴于周身。画焉窍焉。脉络条贯。纤悉明备。考经案图。甚便来学。其亦心前圣之心。以仁夫生民者矣。于今四百余年。石刻漫灭而不完。铜象昏暗而难辨。朕重民命之所资。念良制之当继。乃命砻石范铜。仿前重作。加精致焉。建诸医官。
式广教诏。呜呼。保民者君人之事。医虽其道之一端。然民命所系。故圣人肇之。历代尚之。夫使斯民。皆获保终其天年者。宜必资于此。斯朕所为 体前圣之仁。以贻无穷也。来者尚敬之哉。故引诸其端。大明正统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按先子曰。读书后志。唯一作惟德。针灸聚英。古今医统亦同。可疑。咸淳。南宋度宗时号。而此书旧凡三卷。其为五卷者。金大定中所刻。补注本也。熊氏云。宋咸淳间。王唯一编。书五卷。误甚。针科医官山崎子政先生善曰。明滑寿着十四经发挥。一据金兰循经云。然其所引循经文。与此书毫无差异。乃知循经全取诸铜人。
而滑寿未尝见铜人图经也。盖元明之际。隐晦罕传。英宗之重修。抑由此乎。
〔亡名氏补注铜人 穴针灸图经〕五卷 存按此书不知出于何人。第三卷。载大定丙午岁上元日。平水闲邪 叟针灸避忌太一图序。序后有书轩陈氏印行木记。考丙午,金世宗大定十六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也。涉园山崎子政先生尝得此刻。将重雕行于世。使余序之。先子称虽天圣之旧。尤可贵重焉。
〔铜人 穴针灸图经都数〕一卷 存按此明英宗重修石本所附。徐三友校刊。为第四卷。盖非宋板之旧也。
〔王氏(唯一)明堂经〕宋志三卷 佚〔亡名氏灸经背面相〕宋志二卷 佚〔许氏(希)神应针经要诀〕宋志一卷 未见宋史本传曰。许希。开封人。以医为业。补翰林医学。景 元年。仁宗不豫。侍医数进药不效。人心忧恐。
冀国大长公主荐希。希诊曰。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左右争以为不可。诸黄门祈以身试。试之无所害。遂以针进。
而帝疾愈。命为翰林医官。赐绯衣纸鱼及器币。希拜谢已。又西向拜。帝问其故。对曰。扁鹊臣师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之赐。安敢忘师乎,乃请以所得金。兴扁鹊庙。帝为筑庙于城西隅。封灵应侯。其后庙益完。学医者归趋之。因立太医局于其旁。希至殿中省尚药奉御。卒。着神应针经要诀。行于世。录其子宗道。为内殿崇班。
〔王氏(处明)玄秘会要针经〕宋志五卷 佚〔亡名氏明堂玄真经诀〕宋志一卷 佚〔刺法〕宋志一卷 佚〔刘氏(元宾)洞天针灸经〕佚按上见于安福县志。
〔赐大师刘真人大本琼瑶发明神书〕二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大本琼瑶发明神书二卷。旧本题赐太师刘真人撰。不着其名。前有崇宁元年序。则当为宋徽宗时人。然序称许昌滑君伯仁。尝看经络专专。(案专专二字疑误。姑仍原本录之。)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也。观其图彰训释。(案图彰二字未详。今亦姑仍旧本。)纲举目张云云。伯仁。滑寿字也。元人入明。明史载之方技传。崇宁中人。何自见之。其伪可知矣。书中所言。皆针灸之法及方药。盖庸妄者所托名也。
〔琼瑶真人针经〕读书敏求记三卷 未见钱曾曰。题云赐大师刘真人集。未详何时人。神农煮针法。他书俱失载。独备于此。亦可宝也。
〔琼瑶真人八法神针紫芝春谷全书〕读书敏求记二卷未见钱曾曰。峨眉山人黄士真序而传之。录于至正乙未仲秋。
〔庄氏(绰)膏肓 穴灸法〕宋志一卷(书录解题。作二卷。)存跋曰。余自许昌。遭笋狄之难。忧劳难危。冲冒寒暑。避地东下。丁未八月。抵渭滨。感 疟。既至琴川。
为医妄治。荣卫衰耗。明年春末。尚苦 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足重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
专为灸膏肓愉。自丁亥至癸巳。积三百壮灸之。次日即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甲午已能肩舆出谒。
后再报之。仍得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特新旧间见此殊切。灸者数人。宿 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一绘身指屈伸坐立之像。图于逐篇之后。令览之者易解。而无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盖广于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朝奉郎前南道都总管同干办公事赐绯鱼袋庄绰记。
〔明堂针灸经〕书录解题二卷 佚〔王氏(执中)针灸资生经〕读书附志七卷 存赵希弁曰。上王执中所编也。执中。东嘉人。尝为从政郎澧州教授云。
徐正卿序曰。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胆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血肉。
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
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该括行。古圣贤活人之意。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对病。凡百氏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卫世杰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锓木庚司。以补惠民之阙。时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议郎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徐正卿序。赵纶后序曰。予得 澧阳。吏以图经来迓。暇日阅之。见文籍之目。有灸经焉。
意其非明堂。即铜人也。只役以来。亲故惠书。及士夫之经从者。多以印置此书为托。扣其所以。乃前郡博士王君执中之所编着也。求其版则亡之矣。岂好事者。携之以去。或守藏者不谨。而散逸之邪。然是经流传既久。岂无存者。冥加搜访。竟未得之。忆箧中有淮东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针灸资生经。取而视之。其序引。历述东嘉王叔权发明编类之功。且谓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则知王君之用心。亦仁且至矣。
所谓叔权者。其王君之字欤。一日出示医谕刘 。刘一见惊且喜曰。王君所刊。正此书也。今之刻画精致。视昔有加。究所由来。盖徐君尝主民曹。于是邦得此书。归而刊之耳。吁是经也。王君首刊之澧阳。今不复存。徐君继刻之海陵。其存与否。又未可知。版之不存。则二君之志。将遂湮微。岂不惜哉。予负丞于此。适携以偕。殆非偶然者。亟命工锓梓。以广其传,使是书得不泯绝,其于卫生。岂曰小补。绍定四年四月望。朝散郎澧阳郡丞赵纶后序。
高武曰。资生经。东嘉王执中叔权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属病。盖合铜人千金明堂外台。
而一之者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针灸资生经七卷。旧本题叶氏广勤堂新刊。盖麻沙本也。不着撰人名氏。前有嘉定庚辰徐正卿初刊序。称东嘉王叔权作。又有绍定四年赵伦重刊序。称澧阳郡博士王执中作。而疑叔权为执中字。以字义推之。其说是也。其书第一卷。总载诸穴。二卷至未。分论诸证。经纬相资。各有条理。颇为明白易晓。旧本冠以徽宗崇宁中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校奏医书一表。与序与书。皆不相应。考裴宗元陈师文等。即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人。殆书贾移他书进表。置之卷端。欲以官书取重欤。然宋代官书。自有王惟德铜人针灸经。曷可诬也。”〔闻人氏(耆年)备急灸法〕一卷 存题词曰。古人云。凡为人子。而不读医书。是谓不孝。则夫有方论。而不传诸人者。宁不谓之不仁乎。然方书浩博。无虑万数。自非夙者究心。未易寻检。本朝名医团练使张涣着鸡峰普济方。外又立备急一卷。其方皆单行独味。缓急有赖者。张公之用心。其可谓切于济人者矣。仆自幼业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请求其要。居乡几四五十载。虽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仆今齿发衰矣。每念施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今将已试之方。编述成集。锓木以广其传。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其有稍涉疑难之穴。见诸图画。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几少补云。宝庆丙戌正月望。杜一针防御婿 李闻人耆年述。
〔杨氏(阙名)玉龙歌〕读书敏求记一卷 未见钱曾曰。玉龙一百二十穴。有穴行针。恐时人有差别。故作此歌。以为卫生之宝焉。
〔葛氏(可久)十二经络〕佚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卷二十二
明堂经脉(二)
〔李氏(庆嗣)针经〕一卷 佚金史本传曰。李庆嗣。洛人。少举进士不第。弃而学医。读素问诸书。洞晓其义。大德间。(按大德夏崇宗乙卯所改年号。当金熙宗天会十三年。而金人不可称之。疑是当作大定。)岁大疫。广平尤甚。贫者往往阖门卧病。庆嗣携药与米分遗之。全活者众。庆嗣年八十余。无疾而终。所着伤寒纂类四卷。考证活人书二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