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越十八年。而乘雅乃成。于是注伤寒。越五年。而伤寒金针亦成。于是注金匮。自言参核本草毕。而右目眇。疏钞金针终。而左目又眩。大抵由心劳血耗所致。至五十六。两目遂蒙。于时论疏金匮。甫及其半。不能复亲书卷。

  时从冥目晏坐中。摩索其义。有所得口授子婿陈曾篁录出之。遂以摩索名其书。年届六十。始获成编。此皆其书中自叙。有岁月可考者也。诊则不知起于何时。小叙中并不纪岁月。大抵先已具稿草创。至摩索告成。始着意剪裁。未及六年。子繇即世。臆揣此编殆未成之书耶。观其前半。纵横错综。俱有条贯。然二帙之末。所谓六部四时寸口三条。只列其目。其辞缺焉。若三四两帙。则文本讹落。兼有错乱。所引内经。删节字句。全失义理者有之。又其叙次分起条目。与一帙之连章累牍。脉络贯注者。迥乎不同。核以小序所云。一意就绪。恐难饰会者。

  殊不相合。又云。简阅诊则。破讹转甚。扶疾命曾篁对读。庶得无漏者。亦殊不然。大抵由易稿时。书人倦堕。

  故遗落其字句。

  子繇既抱西河之疾。不能亲自校勘。即命子婿对读。一时未遑卒业。迁延岁月。而观化之期已至。故前后异同若此。断以为未成之书。殆无疑矣。世之读是书者。于前半。苦其段落之联缀。而起止难辨。于后半。苦其文义之有重有缺。而头绪纷错。至援引灵枢素问之辞。文奥意深。理精旨远。俱无训诂。校会尤难。往往读未终帙。倦而思弃者有矣。余为此惜。乃详加考订。随其文义。区分而界隔之。使检阅者易。于寻索。诠论者便于研求。至于理旨深邃者。搏采名贤之论。而折衷焉。音释未明者。旁求字学之书。而参考焉。庶几疑义可以冰释。诵读得无舛错乎。若夫鱼豕混淆。文句遗漏。或更字以正其讹。或增字以昭其义。总蕲完此书之眉目。而不使有残缺失次之嫌。亦兼以启后人之愤悱。而得以有辨惑释疑之益。非敢于先哲妄起异同也。后之学人。于此四帙。果诵而能解。解而能明、明而能会通以用之。又安有心中之未了。而指下之难明哉。虽然诊脉。特四要之一耳。昔人谓医有四要。犹人有四肢。一肢废不成完人。一要缺不成上医。余尝晤先生之曾孙玉成。知其家藏。固有未刊色诊一编也。学人更能精究于是。而复益之以闻。参之以问。四要全而脏腑阴阳虚实。自能辨晰其精微矣。奚待饮长桑君药。而始有洞垣之视也夫。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五月丁丑朔。胥山老人王琦述。

  〔李氏(中梓)诊家正眼〕二卷 未见〔尤氏(乘)增补诊家正眼〕二卷 存自序曰。西晋王叔氏所着脉经。其理渊微。其文古奥。读者未必当下领会。以致六朝高阳生伪诀。得以行于世。而实为大谬。士材李夫子以良相之才。而屡困场屋。数奇未遇。旁通岐黄之学。遂登峰造极。足以继前贤而开后学。着为正眼一书。真暗室一灯。与叔和脉经并不朽于霄壤间。就谓良医之功。不与良相等哉。向有原刻。始于本朝庚寅。惜乎即罹散失。越十年。予重加考订。付之剞劂。后复校本草通玄。病机沙篆。合为三书。行世已来。将五十年。使遐陬僻壤。咸得私淑李夫子矣。奈其板将颓。且更思有未详。如四诊之类。僭补无遗。重登梨枣。今四方君子。读之悟其理。以大其用。而医士之不易为者。可共为焉。岂不甚快。吴下门人尤乘拜题。

  〔李氏(中梓)脉鉴〕未见 按〔蒋氏(示吉)望色启微〕三卷 存自序曰。慨自书之兴也有运。书之衰也有劫。何以故。上古典谟。遭秦火而殆尽,至汉绛帐传经。迄今以为美谈。况三坟在唐虞之前者乎。至扁鹊起。而仓公华佗诸公。递相授受。而后彰显。其文类多汉时语。自后学者多习汤液之术。置灵素二书。深微莫究。至唐太仆令王冰。始释素问。后发明者不一家。独灵枢九卷。宋元以前。无有注者。及太医玄台马氏为之注释。五千余年未明之书。一旦豁然。实希有之事也。奈为读者珍藏。未易得见。甲申乙酉间。际沧桑之变。避兵于赤松子采药处。案头惟有灵枢原文一部。取而读之。至五色篇。心入其奥。忘飧废寝。胸中如有未了事状。若是者一年。揣摹始成。释其文绘其图。犹恐千虑一失。藏而不露。后复取希夷风鉴诸书。阅其部分。较之灵枢。若合符节。予喟然叹曰。书之宜明也。亦有运乎。更将灵素望色之旨。反覆绎。一句二句。阐化一章。日之月之。积而成集。其间增删较改。殆经七易。欲商同志。不克就梓。置之匮中久矣。辛亥秋。吾友日生柳子见而喜甚。参酌尽善。分为三册。付之镌者。以公天下。呜呼。此书之成也。参之则虚空欲碎。书之则铁砚将穿。非遇沧桑之劫。宁有暇至此乎。劫乎亦运乎。若因劫以为运。吾亦不知其为解矣。

  〔王氏(宏翰)四诊脉鉴〕未见按上见于吴县志。

  〔张氏(璐)诊宗三昧〕一卷 存四库全书提要曰。诊宗三昧一卷。国朝张璐撰。是书专明脉理。首宗旨。次医学。次色脉。次脉位。次脉象。

  次经络。次师传。次口问。次逆顺。次异脉。次妇人。次婴儿。其医学篇有云。王氏脉经。全氏太素。多拾经语。

  溷厕杂说于中。偶一展卷。不无金屑入眼之憾。他如紫虚四诊。丹溪指掌。撄宁枢要。濒湖脉学。士材正眼等。

  要皆刻舟求剑。挨图索骥之说。夫得心应手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能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上哉。其言未免太自诩也。

  〔何氏(镇)脉讲〕未见〔脉诀〕未见按二书。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程氏(云鹏)脉覆〕未见程云鹏曰。脉覆。叔和之书。伪乱难凭。李士材根据素问。考据甚悉。分列二十八字。窥深迎浮。后生小子。

  殊苦寻究。和气二气之说。又未能吻合岁运。是用正之。(慈幼 序)

  〔陈氏(治)视诊近纂〕二卷 存〔黄氏(韫兮)脉确〕一卷 存黄韫兮曰。脉理作为歌。便诵习也。其以浮沉至数。及不以浮沉至数辨者。各从其类。欲其易分别也。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字之韵。欲其不混淆也。脉之应病。以内经为主。内经未详者。以脉经补之。脉经未详者。以历代明医之说补之。欲其简而该也。有是脉。即有主是病之由。复逐句笺释于其下。欲明且畅也。较前人脉赋脉诗。颇有胜处。有志医学人。由此入门。虽曰快捷方式,实为正路矣。

  〔舒氏(诏)辨脉篇〕一卷 存自序曰。昔人云。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可言传者。迹象也。中有神理。必意会而心悟之。非言辞之所可达。此其欺我也。悟得到。便说得出。说不出者。必其悟不到者也。岂非其说之诞乎。盖仲景教人望闻问切。

  以临证不易之法也。望者。望其颜色气色。以察形体之荣瘁。闻者。闻其语言声息。以审内气之盛衰。复问其病起于何时。得于何因。所见之证。属于何经。或兼见何经之证。于是再问其平日有何旧病与否。其本气宜寒宜热。

  则病之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确有所据矣。而后切其脉以验证。不过再加详慎之意。并非尽得其证于脉息之中。

  倘脉证不符。犹必舍脉而从证。可见重在证。不重在脉。故以切为独后。彼不谙仲景之法者。藉脉理之说。文其陋而欺于世也。至于望闻问三字。不得其传。而病之六经阴阳表里。懵然不识。求其不杀人者。几希矣。且即以二十七脉言之。于中不无缺略。取义命名。亦有舛谬。譬如芤脉中空。谓其状若芤葱。曷若以离中虚状之。革脉浮大。中候沉候皆不见。谓其状若鼓皮。曷若以艮覆碗状之。牢脉浮大。浮候中候皆不见。谓其脉象牢坚。曷若以震仰盂状之。凡此岂非其取义之不精。命名之不当乎。又常有中候独见。而浮沉皆不见。状若坎中满者。有浮候不见。而中候沉候并见。状若兑上缺者。有见于中候浮候。而沉候不见。状若巽下断者。脉诀无此名目。岂非缺略乎。今皆不之较。第以人皆言脉。予亦毋庸不言。特不易言者。不欲以玄渺而无据者误人也。兹将二十七脉之迹象。逐一分疏。而复辨之以理。于中以浮沉迟数四者为纲。诸脉乃各从其类。列于其下。俾学人了然于心。即可畅然达之于口也。并将奇经八脉。妊娠诸诊。概为摘入。以备查考。至于主病。但以浮沉迟数。有力无力。验其表里寒热虚实而已。尚有不尽然者。而况其余乎。兹皆不录。大清乾隆四年己未。子月长至日。进贤舒诏驰远自识。

  〔沈氏(金鳌)脉象统类〕一卷 存沈金鳌曰。人之有病。七情所感。六淫所侵。重则脏受。轻则腑受。深则经受。浅则肤受。象现于脉。脉诊于指。人与人异。指与肉隔。气有长短。质有清浊。且阴阳殊其禀。寒热虚实互其发。而欲于三指之下。顷刻之间。脏腑毕现。洞幽彻微。不有犀照。何能毫厘不差。因着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俞 尊生序)

  〔诸脉主病诗〕一卷 存题词曰。濒湖脉诀。各有主病歌辞。然只言其梗概。余撰脉象统类。各脉所主之病已详。但琐碎无文义相贯。

  难于记识。因仿濒湖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阅者读此。复按核统类。则某脉主某病。某病合某脉。庶益洞然于中矣。

  〔吴氏(仪洛)四诊须详〕未见按上见于本草从新序。

  卷二十

  诊法(四)

  〔亡名氏太素脉法〕读书敏求记一卷 未见钱曾曰。序云。仙翁不知何地人。隐崆同山。常带一粗丸药。出山救人。更于指下。决未兆古凶寿限。时人莫不神之。后不知所终。唐未有樵者。于其石室石函中得此书。以传于后。

  四库全书总目曰。太素脉法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其书以诊脉辨人贵贱吉凶。原序称唐未有樵者。于崆峒山石函得此书。凡上下二卷。云仙人所遗。其说荒诞。盖术者所根据托。此本只一卷,或经合并。或佚其下卷也。案太素脉。自古无闻。宋史载僧智缘事。王安石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则视父知子。亦何足怪哉。

  其引据亦自有理。然推绎传文。医和亦以人事断之。料其当尔。故其对晋侯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 。其对赵武曰。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 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何尝一字及于脉。且传曰视之。亦不云诊。是特良医神解。望其神色知之。安石所云。殊为附会。大抵此术与于北宋。故智缘以前。不闻有此。而罗扩作张扩传。称少好医。从庞安时游。后闻蜀有王朴善脉。又能以太素。知人贵贱祸福。从之期年。得衣领中所藏素书。尽其诀乃辞去。扩徽宗时人。则王朴当与智缘同时。足证其并出于嘉 间。观此书。原亦仅称唐末所得。其非古法审矣。此本所载。皆七言歌括。

  至为鄙浅。未必即领中之素书。殆方伎之流。又从而根据托也。(术数类)

  〔齐氏(能之)太素造化脉论〕一卷 存自序曰。太素之理。妙用莫测。变化难穷。余生以济人为心。以施药为事。遂研精医学。深究脉法。无穷之理。自得于心。验人贫富贵贱。寿夭忧乐。往往不期而言中。于是忘其浅陋。撰成造化脉论。不出于阴阳两字。

  测之然后知其为益深。穷之然后知其为益远。然亦安敢自是其是。姑志一得之愚。以俟知者正焉。新安实轩齐能之自叙。

  〔太素脉经诗诀〕一卷 存齐能之曰。造化脉论。已经山屋先生订正。然其理深远。观者未易穷测。遂并编述前贤诗诀于后。其间辞意有窒塞不通。隐奥难晓者。辄以己意。增减而润色之。盖脉论者。造化之根原。诗诀者。吉凶之克应。二者不可缺一。合而观之可也。

  〔杨氏(文德)太素脉诀〕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饶州府志曰。杨文德。乐平万全乡人。攻医。精内经太素脉。明初征诣太医院。洪武戊寅。乞归田里。明祖御书种德二字赐之。舟抵饶城。医者刘宗玉延之。文德为讲岐黄心法。以太素授之。紫极宫道士宋姓者疾。文德诊之曰。不数剂愈。宋以银饮器谢之。文德却不受。中途长啸。时宗玉子烈因问其啸之故。文德曰。明年春肝木旺。脾土受克。至期果死。黄复昌疾。文德诊之曰。一剂即瘥。官贵脉旺。秋当入仕。寻以荐授丹阳令。余皆类此。所着有太素脉诀一卷。

  〔赵氏(铨)太素脉诀〕未见庐陵县志曰。赵铨。字仲衡。与罗文庄善。赠以古风。称为石亭子是也。高唐里人。精岐黄家言。虽为制举业不废。以诸生入监贡。仕灵寿霍山两邑。夏贵溪大拜入京。取道吴城。即携与入京。会世庙不豫。太医束手。

  贵溪及大臣公卿。咸举铨入诊视。不终剂而龙体大安。铨既称旨。朝廷官之。而就令焉。铨意不欲久仕。解组归。

  惟着书修真而已。有乞医者即赴之。不责人金帛。而施药不怠。诊太素有神。所着有春风堂集。石亭医案。岐黄奥旨。诸家医断。太素脉诀。体仁汇编。

  〔彭氏(用光)太素原始脉诀〕一卷 存彭用光曰。假如诊得浮脉。缓缓如蝴蝶斗舞者。应在庚辛之日有喜。若太过不及者。有灾晦。若先期能预慎防闲。则或能减少。太素一书。正欲使人避凶趋吉。故程子曰。知之减半。慎之全也。余仿此。用光续修赵石亭条下。参验甚详。

  江西通志曰。彭用光庐陵人。善太素脉。言多奇验。所着有体仁汇编。医术家多循守之。

  〔詹氏(炎举)太素脉诀〕未见按上见于濒湖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