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陈氏(治)药理近编〕一卷 存〔王氏(子接)绛雪园得宜本草〕一卷 存〔黄氏(元御)长沙药解〕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长沙药解四卷。国朝黄元御撰。张机伤寒论。共一百十三方。金匮玉函经。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书所用之药。共一百六十种。元御各为分析排纂。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某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然药有药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药有用药之经纬。此无定者也。故有以相辅而用者。有以相制而用者。并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此当论方。不当论药。但云某方有此药。为某证而用。某方有此药。又为某证而用。是犹求之于筌蹄也。

  〔玉楸药解〕四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玉楸药解四卷。国朝黄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别号也。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议论有可用者。

  有不可用者。乃别择而为此书。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

  〔吴氏(仪洛)本草从新〕六卷 存自序曰。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

  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夫医学之要。

  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故拙着医学十种。其一曰一源必彻。其二曰四诊须详。于经义病情。必斟酌群言。而期于至当也。而又念天之生药。凡所以济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能精悉其气味。则于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然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自来注本草者。古经以下。代有增订。而李氏纲目。为集大成。其征据该洽。良足补尔雅诗疏之缺。而备医学之用。则病其稍繁。踵之有缪氏之经疏。不特着药性之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中多所发明。而西昌喻嘉言颇有异议。最后新安汪氏祖述二书。着备要一编。卷帙不繁。而采辑甚广。宜其为近今脍炙之书也。独惜其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余不揣固陋。取其书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旧文。参以涉历。以扩未尽之旨。书成。名曰本草从新。付之剞劂。庶几切于时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余数种。将次第刊布。与有识者商之。乾隆丁丑岁三月上巳日。澉水吴仪洛遵程书于硖川之利济堂。

  〔沈氏(金鳌)要药分剂〕十卷 存自序曰。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经。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

  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甚详。而十剂之说。诚足尽药之用。以为根据矣。隐居陶氏续入寒热二条。仲淳缪氏以寒有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二剂。夫缪之訾陶。其说良是。但即升降二义绎之。十剂中。如宣轻则兼有升义。泻滑则兼有降义。且诸药性。非升即降。

  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别无不升不降。专为宣通等性者。则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药。不得别立二门。次于十剂后。宜之才以十剂为药之大体。靡所遗失也。自神农着本经。

  历代药性书。悉以草木金石等。根据类相次。读者几忘十字之义。并忘药有此十种之性。宜其制方用药。相反相戾。

  错杂以出之也。余辑是书。爰据十剂。以分门类。非敢好异。欲阅者晓然于药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庶临症时可无背云尔。沈金鳌自书。

  〔赵氏(学敏)本草话〕二十二卷 未见〔奇药备考〕六卷 未见〔药性元解〕四卷 未见按上见于汇刻书目。

  卷十五

  食治

  〔神农黄帝食禁〕汉志七卷 佚〔神农食忌〕宋志一卷 佚〔黄帝杂饮食忌〕七录二卷 佚〔老子禁食经〕隋志一卷 佚〔崔氏(浩)食经〕旧唐志九卷 佚自序曰。余自少至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供祭祀。虽有功力。

  不任僮使。常自亲焉。昔遭丧乱。饥馑仍臻。 蔬糊口。不能具其物用。十余年间。不复备设。止妣虑久废忘。

  后生无所知见。而少不习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聪辩强记。皆此类也。亲没之后。遇国龙兴之会。平暴除乱。招定四方。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浓。牛羊盖泽。资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粱肉。

  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不可复得。故序遗文。垂示来世。(北史本传)

  〔刘氏(休)食方〕七录一卷 佚隋志注曰。齐冠军将军刘休撰。

  〔崔氏(禹锡)食经〕(旧阙禹锡名。今据本朝现下书目订补。)隋志四卷 佚按是书。源顺类聚钞所引字训。较诸本草。及国小之书。有不同者。盖以菌为葺。芥为辛菜。萍蓬为骨蓬。

  款冬为 。斑鸠为 。告天子为云雀。秧鸡为蛙鸟。棘鬣鱼为鲷。赭鲈为 。香鱼为 之类是也。想举当时之名称而所记。后世字书。遂失其训者。犹篁之为竹田。岚之为猛风。帐之为簿。均是六朝间之称。今人视为国语也。医官田泽温叔(仲舒)录出禹锡之说。散见于古书中者。裒为二卷。虽未为完帙。足以知鼎味矣。

  〔亡名氏食经〕七录二卷 佚〔食经〕七录十九卷 佚〔食经〕隋志十四卷 佚〔四时御食经〕隋志一卷 佚〔太官食经〕七录五卷 佚〔太官食法〕七录二十卷 佚〔食法杂酒食要方白酒并作物法〕七录十二卷 佚〔家政方〕七录十一卷 佚〔食图四时酒要方〕七录一卷 佚〔马氏(琬)食经〕隋志三卷 佚〔诸葛氏(颖)淮南王食经并目〕(旧阙撰人名氏。今据唐志订补。)隋志百六十五卷。大业中撰。(旧唐志。作一百三十卷。目十卷。新唐志。作二百三十卷。音十三卷。食目十卷。)佚〔亡名氏膳羞养疗〕隋志二十卷 佚〔竺氏(暄)食经〕旧唐志四卷 佚〔赵氏(武)四时食法〕旧唐志一卷 佚〔卢氏(仁宗)食经〕旧唐志三卷 佚〔孟氏(诜)食疗本草〕艺文略三卷 佚旧唐书本传曰孟诜汝州梁人也。举进士。垂拱初。累迁凤阁舍人。诜少好方术。尝于凤阁侍郎刘 之家。

  见其敕赐金。谓 之曰。此药金也。若烧火其上。当有五色气。试之果然。则天闻而不悦。因事出为台州司马。后累迁春宫侍郎。睿宗在藩。召充侍读。长安中。为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初致仕。归伊芳阳之山第。以药饵为事。诜年虽晚暮。志力如壮。尝谓所亲曰。若能保身养性者。

  当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睿宗即位。召赴京师。将加任用。固辞衰老。景云二年。优诏赐物一百段。又令每岁春秋二时。特给羊酒糜粥。开元初。河南尹毕构以诜有古人之风。改其所居。为子平里。寻卒。年九十三。

  诜所居官好勾剥。为政虽繁而理。撰家祭礼各一卷。丧服要二卷。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

  掌禹锡曰。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凡三卷。

  〔严氏(龟)食法〕新唐志十卷 佚新唐志注曰。震之后。镇西军节度使撰子也。昭宗时。宣慰汴寨。

  〔昝氏(殷)食医心鉴〕宋志二卷(艺文略作三卷)佚郑樵曰。成都医博士昝殷撰。

  按此书。医方类聚所援。有论十三首。方二百九首。尚得知其梗概矣。

  〔陈氏(士良)食性本草〕艺文略十卷 佚掌禹锡曰。食性本草。伪唐陪戎副尉。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以古有食医之官。因食养以治百病。故取神农本经。洎陶隐居苏敬孟诜陈藏器诸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说。又载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集贤殿学士徐锴为之序。

  〔王氏(易简)食法〕艺文略十卷(宋志作五卷)佚〔亡名氏养身食法〕宋志三卷 佚〔娄氏(居中)食治通说〕宋志一卷 佚陈振孙曰。食治通说一卷。东虢娄居中撰。临安药肆金药臼者也。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赵忠定丞相跋其后。书凡六篇。大要以为食治则身治。此上工医未病之一术也。(文献通考作十六篇)

  〔郑氏(樵)食鉴〕宋志四卷 佚〔忽氏(思慧)饮膳正要〕医藏目录三卷 存自序曰。伏睹国朝奄有四海。遐迩罔不宾贡。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

  傥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于进献。则食之恐不免于致疾。钦惟世祖皇帝圣明。按周礼天官。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分职而治。行根据与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

  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积制。所职何人。所用何物。进酒之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品等盏。斟酌适中。执事务合称职。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至于汤煎琼玉黄精天门冬苍术等膏。牛髓枸杞等煎。

  诸珍异馔。咸得其宜。以此圣祖皇帝圣寿延永无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宝位。国事繁重。万机之暇。遵根据祖宗定制。如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进加日新。则圣躬万安矣。臣思慧自延 年间。选充饮膳之职。于兹有年。久叨天禄。退思无以补报。敢不竭尽忠诚。以答洪恩之万一。是以日有余闲。与赵国公臣普兰奚。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煎膏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

  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焉。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闲之际。鉴先圣之保摄。顺当时之气候。弃虚取实。期以获安。则圣寿跻于无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泽矣。谨献所述饮膳正要一集以闻。伏乞圣览下情。不胜战栗激切屏营之至。天历三年三月。饮膳太医臣忽思慧进上。

  〔吴氏(瑞)日用本草〕医藏目录八卷 存李汛序曰。此元天历中。海宁医学吴君瑞卿所编日用本草。是已岁久。旧板残缺殆半。其六世孙景素有祖风。

  尝有志翻刻。未克而没。其子世显继起卒事。而属予序。夫本草曰日用者。摘其切于饮食者耳。盖饮食所以养人。

  不可一日无。然有害人者存。智者察之。众人昧焉。故往往以千金之躯。捐于一箸之顷而不知。瑞卿悯之。于是类次食物。凡五百四十余品。共为八卷。曰日用本草。行于世。盖以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救也。其用心亦仁矣。

  然非上考神农疗疾本草。及历代名贤所着。与夫道藏诸方书。恶足以知之。虽曰四方之味。不止于此。而因是可推矣。抑观鲁记。宣父沽酒市脯不食。 馁败。色恶失饪。不时之物不食。则饮食固圣门所尝谨也。瑞卿可谓善学。继其先志。修复先世遗文。俾二百余年残仁断惠。续行于世如一日。世显可谓善绍。皆宜书此固然也。愚复窃谓是编。事虽近。而利则远。文虽浅。而意则深。不但泛泛误于饮食者可免而已。为人臣子。而欲尽忠爱于日膳者。皆不可以不知也。故为序之云。

  李时珍曰。日用本草。书凡八卷。元海宁医士吴瑞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为八门。间增数品而已。瑞字瑞卿。元。文宗时人。

  〔卢氏和食物本草〕二卷 存〔汪氏(颖)食物本草〕二卷 未见李时珍曰。食物本草。正德时九江知府江陵汪颖撰。东阳卢和字廉夫。尝取本草之系于食品者。次编此书。

  颖得其稿。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云。

  〔亡名氏日食本草〕未见徐春甫曰。益府长史着。(古今医统)

  〔宁氏(原)食鉴本草〕医藏目录二卷 存李时珍曰。食鉴本草。嘉靖时京口宁原所编。取可食之物。略载数语。无所发明。

  〔吴氏(禄)食品集〕医藏目录二卷 存〔穆氏(世锡)食物辑要〕医藏目录八卷 未见〔李氏(时珍)食物本草〕二十二卷 存按松平士龙(秀云)本草正讹曰。李时珍食物本草。所载与纲目不同。书中记崇祯丙子十一月食观音粉。考时珍子建元进本草纲目。在于万历二十四年。则崇祯中事。非时珍所知。是盖明季姚可成者编辑。托名于时珍耳。

  〔吴氏(文炳)食物本草〕四卷 存〔亡名氏食说〕一卷 未见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岳氏(甫嘉)食物辨真总释〕未见按上见于医学正印。

  〔沈氏(李龙)食物本草会纂〕十二卷 存〔宋氏(公玉)饮食书〕六卷 存〔施氏(永图)本草医旨食物类〕五卷 存〔夷白堂主人食物本草〕三卷 存

  卷十六

  脏象

  〔神农五脏论〕崇文总目一卷 佚〔黄帝五脏论〕崇文总目一卷 佚〔岐伯精藏论〕艺文略一卷 佚〔岐伯五脏论〕未见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张仲景五脏论〕崇文总目一卷 佚〔五脏荣卫论〕(崇文总目撰人阙)宋志一卷 佚〔华氏(佗)玄门脉诀内照图〕崇文总目一卷 存按是书胡文焕所刻。题曰华佗内照图。文本讹脱。殆不可读。友人奈须玄盅(恒德)所借一本。题曰玄门脉诀内照图。卷末云。绍圣二年三月日。秘阁秘书省正字臣沈铢校书。据此崇文总目所载。即此书也。首篇有欲知五脏之病。先须识脉诀语。是所以名脉诀欤。卷后。更有新添长葛禹讲师益之晋阳郭教授之才经验。妇人产育小儿方。运气节要。是则后人所附也。内照图所说。理趣肤浅。其为假托。不待辨而显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