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后举于乡。嘉靖戊戌上春官不第。归于舟中。取诸家本草玩之。深以浩瀚不可记忆为病。然既不得其详。复不得其略。亦自负也。于是杂举众药。意味相对者。属之以词。各以所长。着其用焉。 为骈丽。以便诵读。凡一帙。

  题曰药性粗评。夫一药而该群用。独取其长。绩之略也。药品溢于一千。而所收五百余条。录之略也。所采有时月。而岁功隐。所产有州郡。而道地微。推举之略也。曰草木。而不类其大乔。曰玉石。而不类其轻重。曰禽虫。而不别其水陆。有贵贱。而不别其上下。

  检点之略也。谓之粗评固宜。既成。至辛丑北上。中途以不及返舟中。自谓粗评之作。终以一二略者为遗恨。于是复取诸家本草玩之。详其所生所产。与其功用。各注其条下。而每寓以绪论。又略载其单方。庶几为成书焉。

  既成。厘为四卷。而粗评之名不易。自以一得之愚。或有裨于初学也。不惜寡昧。出与四方共之。我朝以医术名者。曰丹溪先生。彼学人由药性以习脉候。观会通以达病机。期周官之十全。等孙武子之百胜。不待得之三折肱也。又岂但丹溪之徒而已哉。

  〔赵氏(星南)上医本草〕四卷 未见〔贺氏(岳)药性准绳〕未见海盐县志曰。贺岳字汝瞻。初因母病。尽购岐黄书诵之。且从四方国手讲究。遂精其术。病者圭勺沾口即奏功。群邑藩臬。皆延致之。加以宾礼。所着明医会要。医经大旨。诊脉家宝。药性准绳诸书。业医者宗之。

  〔俞氏(汝言)本草摘要〕未见按上见于浙江通志经籍部。

  〔薛氏(己)本草约言〕四卷 存自序曰。夫人凭车而历垣道。登舟而泛安澜。情与境俱适。逮至临大行孟门。瞿塘滟 。则靡不惕然惊。而又辐脱焉。辔委焉。橹折而帆破焉。则其呼号必倍。而垂援也必力。何也。安危异也。故古先圣人。惟稷教稼。

  惟契明伦。而神农氏独于洪荒以前。举凡若草若木。若虫鱼玉石之类。无不备尝而昭示之。宁舍教养。而为此不急之务哉。诚旷观天下。业已茹毛饮血。老死不相往来。一切经纶。徐听之异日。而独是风者寒者。暑者湿者。与夫喜怒忧思悲惊恐者。氓之蚩蚩。何所不有。须臾之间。生死判焉。而得不力为垂援。其如此呼号望救者何哉。故医之道。倍急于教导。而功亦与稷契等。昔人称山中相业。良不诬也。自是陶弘景而后。增补非一。有所谓唐本蜀本。计一十六家。而言亦弥广。余生也晚。幸秘笈无不发之藏。故余得游息其间。积有年所。时就本草中。辑其日用不可缺者。分为二种。且别以类志约也。韦编几绝。丹黄斑驳不复识。因思神农生人之泽。昭垂万祀。而全本浩汗难竟。则斯帙也。其径捷。其功逸。其神不劳。寓目之余。条分缕指。无不备具。所谓开卷一读。生气满堂者。其在斯乎。因命曰约言。公之海内。庶几案头箧际。可披可携。

  一切苦卷帙之繁者。不至尘封简蠹矣乎。嗣是求之素问灵枢诸书。不可谓非登高行远之助云。不然。 在前。

  风波在后。而弃尔辅舍尔楫。将车覆康庄。舟横野渡矣。冀其终逾绝险。转危为安也。有是理哉。今天下司农司铎。盖不乏人。而神农一任。所系尤急。则翼斯人于不死。而因以仰赞稷契之功。端在是矣。毋曰非博观也忽之。

  古吴薛己立斋甫题。

  苏州府志曰。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性颖异。过目辄成诵。尤殚精方书。于医术无所不通。正德时。选为御医。擢南京院判。嘉靖间进院使。所着有家居医录十六种。医家多遵守之。

  〔程氏(伊芳)释药〕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陈氏(嘉谟)本草蒙筌〕医藏目录十二卷 存自序略曰。本草旧多有刻。如大观。则意重寡要。如集要。则词简不该。至于吾邑汪石山续集会编。喜其详略相因。工极精密矣。惜又杂采诸家。而讫无的取之论。均未足以语完书也。予时侨居郡城。适从游者日益进。思欲厘正是书。以引来学。而求免三者之弊。乃取诸旧本。曾通而折衷之。先之气味升降。有毒无毒。次之地产优劣。采早采迟。又次之诸经所行。七情所具。其制度其藏留。与夫治疗之宜。及诸各贤方书应验者。靡不殚述。

  间亦旁掇旧文。窃附臆见。以扩未尽之旨。且虑其繁而不整也。为之砌辑章句。排偶声律。重者删。略者补。吻者取。乖者遗。内附同种堪治者。并朱书。外续异名相类者。加圈别。首尾该贯。纤悉着明。其义增前。其文减旧。俾读者易记。无龃龉之患。考者易寻。免琐属之劳。初学由此。日渐造夫精微。亦庶乎行远升高一助也。是书也。创自嘉靖己未。凡五易稿。七阅岁而始成。题其篇曰本草蒙筌。以授诸弟子。佥曰。先生嘉惠后学之心盛矣。岂惟以训二三子。须以公诸人人可也。固请寿诸梓。因述颠末。以识岁月云。嘉靖乙丑春二月吉旦。新安八十翁月明陈嘉谟廷采序。

  李时珍曰。本草蒙筌。书凡十二卷。祁门医士陈嘉谟撰。谟字廷采。嘉靖末。根据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日蒙筌。诚称其实。

  〔蔡氏(承植)本草蒙筌撮要〕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方氏(谷)本草集要〕明史十二卷 未见〔姚氏(能)药性辨疑〕未见浙江通志曰。姚能字懋良。号静山。海盐人。善谈论。好吟诗。精于医理。着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诸书。

  〔李氏( )汤液本草〕未见按上见松江府志艺文部。

  〔李氏(中)本草辨正〕三卷 未见〔黄氏(渊)本草考证〕二卷 未见〔严氏(萃)药性赋〕未见按上三种。见于浙江通志经籍部。

  〔冯氏(淑沙)本草病因〕医藏目录一卷 未见〔张氏(梓)药性类明〕(通行本。作药证类明。)医藏目录二卷 存〔吴氏(维贞)药性赋大全〕医藏目录十二卷 存〔皇甫氏(嵩)本草发明〕医藏目录六卷 存自序曰。医之为道。莫要于识药性。药性明。斯能处方用药以印病。如尺度权衡以应物。而毫末不爽焉。医道可明矣。本草一经。药品性味具备。补注训义亦详。诚济世之书也。第诸家辏集。各附见闻。其中治病之说。

  类多繁衍。每一品药。该疗诸病。多者十数证。少者三四证。漫无专治监治之法。俾用药者。莫知取裁。是以近世方家。务求简便。乃舍本经专读药性赋等歌括。托为东垣快捷方式之法。而不加察。狃于目前常用之药。于本经中所载奇异药品。率莫之究。执此以疗病。未免略而弗详。局而弗备。往多缪误。殊戾经旨。至投剂无效。良由药性不用。制用未当也。嵩承祖父业。深为此虑。于是儒之暇。究心于医。搜辑方书。推本内经。爰及诸本草东垣汤液丹溪药性等书。参阅考订。求其旨要。着为本草发明六卷。卷分列上下部。其间如某药专治某病。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君。某药佐之为引用。分专治监治之法。各有攸宜。于常用要用药品列在上部。更加详着。其稀用奇品。列于下部者。亦发明之。以备参用。虽未敢云窥羲黄之奥。溯汤液之源。然经义略明。而临证用药处方者。

  庶知旨要。不致泛泛无从矣。用是汇诸编以俟明者裁之。时万历戊寅夏。武林皇甫嵩述。

  〔王氏(文洁)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八卷 存〔李氏(中立)本草原始〕医藏目录八卷 存马应龙序曰。医虽方伎尔。然理微而道大。用广而功切。故称仁术焉。上古神农氏始尝百草而知药。轩辕氏咨访岐伯伯高少俞而知脉。后世始有生生之术矣。夫人之五脏六腑。气脉周流。阴阳穴络。上按天道。下俾地理。非冥心聚精。博考沉思。不能入其奥妙。而况粗浮之气。疏略之见。又何当焉。余幼善病。留心此技。二十余年。仅得其梗概以自卫。宰杞时。得李中立氏。年幼而姿敏。多才艺。其医虽不敢即谓与古人方驾。而偏至之能。有足取焉。所着有本草原始。夫本草者。医之肯綮也。之生而致死。之死而致生。所系在呼吸间。可弗慎乎。

  李君核其名实。考其性味。辨其形容。定其施治。运新意于法度之中。标奇趣于寻常之外。皆手自书。而手自图之。抑勤且工矣。书成遣人邸中。丐余一言以传。余以为昔人读尔雅不熟。为蟛蜞所误。考白泽不审。陷 囊于亡然。则非有易牙之口。不能辨淄渑之水。非有师旷之聪。不能 劳薪之味。故古人不三折肱。不称良医。吾与子固无所用其患矣。特以告夫来者。

  朱彝尊高士李君塔铭曰。君先世曰尚衮。曰中立。皆举进士。尚衮未授官。中立为大理寺右评事。

  〔贾氏(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 存李延 序曰。古谓用药救生。用兵救乱。其事急。其义一也。故处方犹之五花八阵。而药者特其甲仗之属。

  借以克敌。若甲仗朽钝。是以卒予敌也。更或长短异宜。先后倒置。直可以不战而败。救乱云乎哉。则将以救生者。亦可以肃然惧惕然悟矣。着本草者。自神农以来。不下数十家。多繁简失中。读者尝苦其不适于用。余甲申游禾中。偶得贾君九如所着药品化义。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问其里人。有不闻其姓氏者。嗟乎。岂九如精技入神。世人不见贵重。故名没于州党。抑所号圣医者。学不必如九如。而已足擅名。皆不得而知也。是书藏之笥中甚久。戊午客浙西。伏暑中曝书。复见九如本。如逢故人。乃命儿子汉征。较正重梓问世。凡善读此书者。当处方之际。直令垒壁一新。岂独为九如重关生面也乎。

  按是书。题曰赵郡李延 期叔着。朱彝尊高士李君塔铭。又有补撰药品化义之目。然据李序。则全出于贾氏者也。

  卷十四

  本草(六)

  〔杜氏(文燮)药鉴〕二卷 存龚氏(廷贤)本草定衡 医藏目录十三卷 未见〔姚氏(浚)药品征要〕未见按上见于江南通志。

  〔亡名氏药性辑要〕一卷 未见按上见绛云楼书目。

  〔邢氏(增捷)本草辑要〕未见新昌县志曰。邢增捷少习儒不就。遂精素问内经丹溪东垣诸书。治剂无不立活者。其于证之险。方之奇左验。

  着医案心法数卷。又着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脉诀删补。为岐黄家指南。性冲和不计赠遗。尤善导引。盖养生以生人。有仁人之术者也。

  〔吴氏(文献)药性标本〕十卷 未见婺源县志曰。吴文献字三石。花桥人。幼好岐黄术。既补邑诸生。犹不废方书。久而曰。古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竟辞博士籍。殚精百家医。及素问等书。所着有三石医教四十卷。药性标本十卷。洪侍御觉山余司徒中宇序之。

  〔梅氏(得元)药性会元〕三卷 存陈性学序略曰。春三月。以岁清囹圄之役。奔走沅卢辰溆间。会平溪经幕钱塘梅元实。持所辑药性会元三卷。

  谒予于舟次。卒业之。词简而详。理约而明。指实而核。族类以部而分。方所以产而别。性味以品而殊。燮之以阴阳。

  别之以经络。济之以水火。参之以君臣佐使。附之以畏恶忌反。析明验于方施。识成功于已试。不必远稽古籍。

  近搜旁门。惟按类随索。如持左券。殆照心之方诸。辨昧之指南也。肘后神奇。至今珍之。此胡可秘。因授渠阳备司周南王君。梓以传焉。元实才如操割。谭如悬河。只以数奇。博官戎幕。初抵廨。值平溪亢阳疫甚。施药救之。所全活无算。甲午入棘闱供事。有分试刘司理疾笃。微息垂绝。群医视之。却步而走。元实植方进剂。起死回生。效捷于响。甫旬日康复如初。斯固医神药神。而实此书辨性之功神也。

  〔许氏(兆祯)药准〕(吴秀医镜序。作药径。)二卷 存〔吴氏(昆)药纂〕未见按上见于鹤阜山人小传。

  〔沈氏(愚)药能〕未见按上见于松江府志艺文部。

  〔万氏(全)本草拾珠〕未见〔卢氏(复)本草考汇〕二卷 未见〔杨氏(崇魁)本草真诠〕二卷 存〔张氏(懋辰)本草便〕二卷 未见〔亡名氏本草图形〕四卷 未见按上见于淡生堂书目。

  〔徐氏(凤石)本草大成药性赋〕五卷 存〔倪氏(朱谟)本草汇言〕二十卷 存凡例云。是书先尊神农本经。次录陶弘景别录。次唐本。唐新定本草。次甄权药性本草。次孙思逊千金食治。

  次陈藏器本草拾遗。次孟昶本草。次宋开宝本草。次宋嘉 本草。次日华本草。次东垣用药法象。次丹溪衍义补遗。

  以至会编蒙筌,并元明旧本。不下四十余种。最后李氏濒湖本草纲目。该博倍于前人。第书中兼收并列。已尽辨别之功。后贤证验确论。每多重载。谟更加甄罗补订。删繁去冗。名曰汇言。志核也。志纯也。一本草诸书。可云渊广。然历考之。主其说。而古今人有不然者。是知用药之神妙。非可执一。不容 弗辨也。谟搜辑往代名言。庶无渗漏。复自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

  一一核载。校李氏原本。稍有减增。用供国手之取裁。殊有大裨。一论药集方。必见诸古本有据。时贤有验者。

  方敢信从。每论每方。必注姓氏出处。公诸天下。犹恐字有讹脱。贻误于人。复再三考订而存之。缔观旁注。略见苦心。至于芟繁汰复。尤不待言。一神农尝百草而定药。故其书曰本草。意必先以草为正。嗣后果木金石禽鱼等继之。故集中先列草部。然取药求其切于治病耳。方士家谓可以供炉鼎服食。如先贤韩柳。历陈服钟乳金丹之误。不止一人。下及砒石可化热痰。生漆可补脑髓。一切荒诞之谈。误听之而横夭者多矣。概屏不录。所以正道术辟邪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