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 次于水杨之类是也。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

  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出于开宝者。曰今注。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

  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凡药石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证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旧药九百八十三种。

  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旧着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赵希弁曰。补注神农本草二十卷。上皇朝掌禹锡等补注。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艺文志所不载。平帝纪诏天下举通知方术本草者。本草之名。盖起于此。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书中有后汉郡县名。盖上世未着文本。

  师学相传。至张机华佗。始为编述。嘉 初诏禹锡与林亿苏颂张洞等为之补注。以开宝本草及诸家参校。采拾遗逸。判定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总二十卷。

  〔苏氏(颂)图经本草〕读书后志二十卷目录一卷 佚序曰。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拯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汉魏以来。名医相继。传其书者。则有吴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苏恭等注解。国初两诏近臣总领上医兼集诸家之说。则有开宝重定本草。其言药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详矣。然而五方物产。风气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以虺床当蘼无。以荠 乱人参。古人犹且患之。况今医师所用。皆出于市贾。市贾所得。盖自山野之人随时采获。无复究其所从来。以此为疗。欲具中病。不亦远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

  复有图经相辅而行。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而明皇御制又有天宝单方药图。皆所以叙物真滥。使人易知原诊处方有所根据。二书失传且久。散落殆尽。虽鸿都秘府。亦无其本。天宝方书。但存一卷。类例粗见。本末可寻。宜乎圣君哲辅。留意于搜辑也。先是诏命儒臣重校神农本草等凡八书。光禄卿直秘阁臣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臣亿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臣颂殿中丞臣检光禄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编绎累年。

  既而补注本草成书奏御。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编述。臣禹锡以谓考正群书。资众见则其功易就。论著文本。出异手则其体不一。今天下绘事千名。其解说物类。皆据世医之所闻见。事有详略。言多鄙陋。向非专一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乃以臣颂向尝刻意此书。于是建言奏请。俾专撰述。

  臣颂既被旨。则裒集众说。类聚诠次。粗有条目。其间玉石金土之名。草木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

  有同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 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称。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若陆英为蒴 花。则据尔雅之训以言之。诸香本同。则用岭表录异以证之之类是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先。今时所宜次之。若菟丝生朝鲜。今则出于冤句。奚犹生于少室。今乃来自三蜀之类是也。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若赤箭本经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茎苗之类是也。生于外夷者。则据今传闻。或用书传所载。

  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于于阗。不究所得之因。乃用平居诲行程记为质之类是也。药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经为次第。其性类相近。而人未的识。或出于远方。莫能形似者。但于前条附之。若溲疏附于枸杞。珀琥附于茯苓之类是也。又古方书所载简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验。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诸郡医工。所陈经效之药。皆并载其方用。天宝一例也。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说浅见傅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又有今医所用。

  而旧经不载者。并以类次系于末卷。曰本经外类。其间功用尤着。与旧名附近者。次于逐条载之。若通脱次于木通。石蛇次于石蟹之类是也。总二十卷。目录一卷。撰次甫就。将备亲览。恭惟主上以至仁浓德。函养生类。一物失所。则为之恻然。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惠。无先医术。早岁屡敕近臣酬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丝。悯南方蛊惑之妖。于是作庆历普救方以赐之。思下民资用之阙。于是作简要济众方以示之。今复广药谱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物色万殊。指掌斯见。将使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未达之疑。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太平之致。兹有助焉。臣学不该通。职预编述。仰奉宸旨。深愧寡闻。嘉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知 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及管勾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

  赵希弁曰。图经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上皇朝苏颂等撰。先是诏掌禹锡林亿等六人重校神农本草。累年成书。奉御又诏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编述。于是颂再与禹锡等裒集众说。类聚诠次。各有条目云。嘉 六年上。

  李时珍曰。图经本草凡二十一卷。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

  或说是图非。如江州菝 乃仙遗粮。滁州青木香乃兜铃根。俱混列图。棠球子即赤瓜木。天花粉即栝蒌根乃重出条之类。亦其小小疏漏耳。颂字子容。同安人。举进士。哲宗朝位至丞相。封魏国公。

  〔陈氏(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二十三卷 佚林希序曰。世所传云神农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离以为七。唐苏恭李 之徒又附益为二十卷。别图药形以为经。其书略备矣。开宝中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考验得失,增药尤多。号为开宝本草。仁宗皇帝嘉 初又使掌禹锡林亿苏颂张洞为之补注。因唐图经别为绘画。复增药至千有余种。于是收拾遗逸。订正讹谬。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为寿养生人之术。无一不具。然世之医者。习故守陋。妄意穿凿。操数汤剂。幸而数中。自谓足以应无穷之病。诘其论说。则漠然不知。顾本草与图经殆虚文耳。况偏州下邑。虽有愿见者。何所售之。阆中陈氏子承。

  少好学。尤喜于医。该通诸家之说。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人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二十三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着其说。图见其形。一启帙而两得之。不待至乎殊方绝域。山巅水涯。而品类万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谈舆地者观于职方。阅战具者之入武库也。承之先世为将相。欧阳子所谓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孙。少孤。奉其母江淮间。闭门蔬食以为养。君子称其孝。间有奇疾。众医HT 眙。

  不知所出,承徐察其脉。曰当投某剂。某刻良愈。无不然者。然则承之学虽出于图书。而精识超绝。兹二者又安能域之者。鬼臾区岐伯远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视秦越人淳于仓公华佗辈为何如。识者当知之。元 七年四月朔。

  左朝请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充南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长乐林希序。

  李时珍曰。宋哲宗元 中。阆中医士陈承。合本草及图经二书为一。间缀数语。谓之别说。

  〔唐氏(慎微)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艺文略作证类本草。读书附志同书录作大观本草。)宋志三十二卷 存艾晟序曰。昔人有云天地间物。无非天地间用。信哉其言也。观本草所载。自玉石草木虫鱼果蔬。以至残衣破革。飞尘聚垢。皆有可用以愈疾者。而神农旧经。止于三卷。药数百种而已。梁陶隐居因而倍之。唐苏恭李 之徒又从而广焉。其书为稍备。逮及本朝开宝嘉 之间。尝诏儒臣论撰。收拾采摭。至于前人之所弃。与夫有名而未用。已用而未载者。悉取而着于篇。其药之增多。遂至千有余种。庶乎无遗也。而世之医师方家。下至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所未知者。类盖非一。故慎微因其见闻之所逮。博采而备载之。

  于本草图经之外。又得药数百种。益以诸家方书。与夫经子传记。佛书道藏。凡该明乎物品功用者。各附于本药之下。其为书三十一卷。目录一卷。六十余万言。名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察其为力亦勤矣。而其书不传。世罕言焉。集贤孙公得其本而善之。邦计之暇。命官校正。募工镂板。以广其传。盖仁者之用心也。夫病未必能杀人。药之杀人多矣。而世之医者。不复究知根性之温凉。功用之缓急。妄意增减。用以治病。不幸而危殆者。时盖有之。兹何异操矛而刺人于衽席之上哉。傥能研思于此。因书以究其说。即图以验其物。与审方以求其效。则不待七十毒而后知药。三折臂而后知医矣。然则是书之传。其利于世也。顾不博哉。慎微姓唐。不知为何许人。传其书。失其邑里族氏。故不及载云。大观二年十月朔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勾学事艾晟序。

  赵与时曰。唐慎微蜀州晋原人。世为医。深于经方。一时知名。元 间师李端伯招之居成都。尝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盛行于世。而艾晟序其书。谓慎微不知何许人。故为表出。蜀今为崇庆府。(宾退录)

  赵希弁曰。证类本草三十二卷。古皇朝唐慎微纂。合两本草为一书。且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之于本条之下。殊为详博。

  陈振孙曰。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县尉艾晟作序曰。经史证类本草。案本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旧经止一卷。药三百六十五种。陶隐居增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注释为七卷。

  唐显庆又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开宝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种。蜀孟昶又尝增益。谓之蜀本草。

  及嘉 中掌禹锡林亿等重加校正。更为补注。以朱墨书为之别。凡新旧药一千八十二种。盖亦备矣。今慎微类复有所增益。而以墨盖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李时珍曰。宋徽宗大观二年。蜀医唐慎微取嘉 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合为一书。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孟铣食疗本草旧本所遗者五百余种。附入各部。并增五种。仍采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疗陈藏器诸说。收未尽者。附于各条之后。又采古今单方。并经史百家之书。上之朝廷。改名大观本草。慎微貌寝陋。而学该博。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按先子曰。金皇统三年。宇文虚中跋云。元 间虚中为儿童时。先人感风毒之疾。慎微疗之。乃为哲宗时人明矣。李东璧以为大观二年所着误也。艾晟序称不知何许人。若是同时。其言如此乎。今证类首卷载林希序。此艾晟所附。非慎微之旧也。本事方载剪草治吐血劳瘵方曰乡人艾孚先。尝说此事。渠后作大观本草。亦收入集中。

  孚先当是晟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 存曹孝忠序曰。成周六典。列医师于天官。聚毒药以共医事。盖虽治道绪余。仁民爱物之意寓焉。圣人有不能后也。国朝阐神农书。康济斯民。嘉 中两命儒臣图经补注。训义剖治。亦已详矣。而重熙累洽。文物滋盛。

  士之闻见益广。视前世书犹可缉熙而赓续者。蜀人唐慎微近以医术称。因本草旧经。衍以证类。医方之外。旁摭经史。至仙经道书。下逮百家之说。兼收并录。其义明。其理博。览之者可以洞达。臣因侍燕间亲奉玉音。以谓此书实可垂济。乃诏节使臣杨戬总工刊写。继又命臣校正而润色之。臣仰惟睿圣当天。慈仁在宥。诞振三坟。跻民寿域。肇设学校。俾革俗弊。复诏天下进以奇方善术。将为圣济经以幸天下万世。臣以匪才。叨列是职。兢临渊谷。而证类本草。诚为治病之总括。又得以厘而正之。荣幸深矣。谨奉明诏。钦帅官联。朝夕讲究。删繁缉紊。

  务底厥理。诸有援引误谬。则断以经传。字画鄙俚。则正以字说。余或讹戾淆互缮录之不当者。又复随笔刊正。无虑数千。遂完然为成书。凡六十余万言。请目以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云。政和六年九月一日。中卫大夫康州防御使句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举大医学臣曹孝忠谨序。

  宇文虚中跋曰。唐慎微字审元。成都华阳人。貌寝陋。举措语言朴讷。而中极明敏。其治病百不失一。一语证候。不过数言。再问之辄怒不应。其于人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其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

  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遂集为此书。尚书左丞蒲公传正欲以执政恩例奏与一官。拒而不受。其二子五十一五十四。(偶忘其名)及婿张宗说。字岩老。皆传其艺。

  为成都名医。元 间虚中为儿童时。先人感风毒之病。审元疗之如神。又手缄一书。约曰某年月日即启封。至期旧恙复作。取所封开视之。则所录三方,第一疗风毒再作。第二疗风毒上攻。气促欲作喘嗽。如其言以次第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