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徐 曰。先府君既作自序。方期顶祝圣恩。闭户着书。以终余年、忽一日叹曰。吾自审脉象。恐不逾今岁矣。

  惟觉心中有未了事。亦不自解其因。至十月二十五日。奉旨复召入都。恍然曰。向觉有未了者。此耶。时方卧 。

  强起入都。大中丞暨诸大宪亲诣舟次。府君感沐圣恩。力疾登程。 随侍中途。疾亦渐已。精神转旺。餐饭有加。

  腊月初一日抵都。精力复衰。越三日。府君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并自作墓前对联。有满山芳草仙人药。

  一径清风处士坟之句。至夜谈笑而逝。额驸尚书福公入奏。是日上赏白金一百两。赠儒林郎。并传旨谕 护丧以归。明春扶榇旋里。葬越来溪之牒字圩新阡。伏念府君以诸生达九重。两膺征召。生前知遇。身后宠荣。遭逢盛世。千载一时。 虽自愧无文。谨就府君自序所未竟者。附缀数行。以志不朽云。(同上)

  袁枚曰。乾隆二十五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公患病。天子访海内名医。大司寇秦公首荐吴江徐灵胎。天子召入都。命视蒋公疾。先生奏疾不可治。上嘉其朴诚。欲留在京师效力。先生乞归陶里。上许之。后二十年。上以中贵人有疾。再召入都。先生已七十九岁。自知衰矣。未必生还。乃率其子 载 以行。果至都三日而卒。

  天子惋惜之,赐帑金。命 扶榇以归。呜呼。先生以吴下一诸生。两蒙圣天子蒲轮之征。巡抚司道。到门通驾。

  闻者皆惊且羡。以为希世之荣。余好。急思采其奇方异术。奋笔书之。以垂医鉴。而活苍生。仓猝不可得。今秋访 于吴江。得其自述纪略。又访诸吴人之能道先生者。为之立传。传曰。先生名大椿。字灵胎。晚自号洄溪老人。家本望族。祖 。康熙十八年鸿词科。翰林纂修明史。先生生有异禀。聪强过人。

  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长于医。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瞠心骇。帖帖慑服。

  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先生长身广颡。音声如钟。白须伟然。一望而知为奇男子。少时留心经济之学。于东南水利。尤所洞悉。先生隐于洄溪。矮屋百椽。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如儿孙拱侍状。先生啸傲其间。人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际也。所着。有难经经释。医学原流等书。凡六种。其中 HT 利弊。剖析经络。将古今医书。存其是指其非久行于世。子 字榆村。傥 有父风。能活人济物。以世其家。(随园文集)

  〔黄氏(元御)难经解〕二卷 未见四库全书提要曰。难经之出。在素问之后。灵枢之前。故其中所引经文。有今本所不载者。然其文自三国以来。不闻所窜乱,元御亦谓旧本有讹。复多所更定。均所谓我用我法也。(存目)

  〔戴氏(震)注难经〕未见李斗曰。戴震字东原。休宁人。为汉儒之学。精于音韵律算。乾隆壬午。举于乡。奉诏重辑永乐大典。与邵晋涵周永年杨昌森余集同入馆。分纂四库全书。尝注难经伤寒论金匮诸书。亦未卒业。(扬州画舫录。)

  〔唐氏(千顷)春秋本难经注疏〕未见曹锡端江宁广文唐先生传曰。先生娶严氏吴氏陈氏子二。长方沂。次方淮。今名千顷。入太学。好经术。着书二十种。更通岐黄。尝活人。孙秉钧幼博览群书。能标卓识。见者莫勿惊奇器重。

  〔唐氏(秉钧)内难语要〕未见按上二书见于文房肄考艺文志。

  卷八

  医经(八)

  〔岐伯经〕隋志十卷 佚〔白氏(阙名)内经〕汉志三十八卷 佚〔外经〕汉志三十六卷 佚〔旁篇〕汉志二十五卷 佚〔扁鹊内经〕汉志九卷 佚〔外经〕汉志十二卷 佚〔扁鹊镜经〕一卷 佚南史张邵传曰。徐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HT 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

  〔灵元经〕艺文略三卷 佚

  卷九

  本草(一)

  〔神农本草经〕隋志三卷 佚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夭伤之命。五姓日用而不知。着本草四卷。汉书平帝纪曰。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国小史。编方术本草。及目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又楼护传曰。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

  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

  贾公彦曰。张仲景金匮云。神农能尝百药。则炎帝者也。(周礼正义。)

  嵇康曰。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访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大平御览。引养生论。)

  葛洪曰。神农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又曰丘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又曰。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抱朴子)

  又曰。按本草药之与他草同名者甚多。唯精博者能分别之。不可不详也。(抱朴子。)

  陶弘景曰。旧说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着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本草经集注序)

  又曰。凡采药时月。皆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本草总序例)

  颜之推曰。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家训。)

  苏敬曰。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班固论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

  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韩保升曰。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掌禹锡等曰。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而英公李世 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惟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或疑其间所录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矣。盖上世未着文本。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见于经录。(嘉 补注本草序)

  又曰。陶弘景序云。今之所存。有此四卷。唐本亦作四卷。韩保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今按四字当作三。传写之误也。何则。按梁七录云。神农本草三卷。又据今本经陶序后朱书云。本草经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别有序录。明如韩保升所云。又据误本妄生曲说。今当从三卷为正。(序例注)

  赵德邻曰。滕元发云。一善医者。唯取本草白字药用之多验。苏子容云。黑字者是后汉人益之。(侯鲭录)

  王应麟曰。今详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

  托名炎帝耳。(困学纪闻)

  杨慎曰。白字本草。相传以为神农之旧。未必皆出于神农。后人增之尔。然其中如肠鸣幽幽。又云劳极洒洒。

  又发 疗小儿痫大人 。仍自还神化。又云。立冬之日。菊卷柏先生为阳起石桑螵蛸。凡十物。使主二百草为之长。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为柴胡半夏。使主头痛。四十五节。立夏之日。蜚廉先生为人参茯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夏至之日。豕首茱萸先生为牡蛎乌喙。使主四肢二十三节。立秋之日。白芷防风先生为细辛蜀漆。

  使主胸背二十四节。此文近素问。恐非后世医能为也。又据此文以立冬为首。别考纬书。谓三皇三世。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农。周建子。宗黄帝。

  所谓正朔三而改也。立夏之后。复例夏至而后言立秋。与素问长夏之说同。所谓五气顺布行四时也。(升庵文集)

  寇宗 曰。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补注总叙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而不经。平帝纪元始五年。

  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不着本草之名。此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也。(本草衍义)

  卷十

  本草(二)

  〔雷公集注神农本草〕隋志四卷 佚〔陶氏(阙名)名医别录〕(艺文略作陶弘景撰) 隋志三卷 佚〔陶氏(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录七卷 佚自序曰。隐居先生在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由辞。幽 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着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

  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铭时用上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梁书曰。陶弘景。字通明。丹阳人。性爱林泉。尤好着述。常曰我读书未满万卷。以内典参之。乃当小出耳。

  先生性好医方。专以拯济欲利益群品,故修撰神农本草经三卷为七卷。撰真诰十卷。集验方五卷。广肘后为百一之制。世所行用多获异效焉。(太平御览)

  唐书于士宁传曰。帝曰本草别录何为而二。对曰。班固唯记黄帝内外经。不载本草。至齐七录乃称之。世谓神农氏尝药以拯含物。而黄帝以前。文本不传。以识相付。至桐雷乃载篇册。然所载郡县。多在汉时。疑张仲景华佗窜记其语。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华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

  张舜民曰。陶隐居不详北药。时有诋谬。多为唐人所质,人固有不知。无足怪也。(画漫录)

  朱子曰。陶隐居注本草不识那物。后说得差背底多。缘他是个南人。那时南北隔绝。他不识北方物事。他居建康。(语类)

  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要。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三百六十五种。谓之名医别录。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一品。草一品。木一品。果菜一品。

  米食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进上梁武帝。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按据隋志。名医别录与本草经某注。各自单行。而若别录。唯着陶氏撰。不审其果为弘景否。查证类本草五石脂女萎雷丸玄石。弘景集注所引别录之文。与黑字所记不异。苏敬新修本草注曰。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开宝重定本草序曰。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书。朱墨杂书。时谓明白。又曰白字为神农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