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葱啖熨法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者。

  葱一束,以索缠如饼馅大,去根叶,唯存白长二寸许,先以火 一面令通热,勿至灼人,乃以热处着病患脐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遇一饼坏,不可熨,即易一饼。候病患醒,手足温,有汗乃瘥,更服四逆汤良。

  卷之四

  阳毒证治

  阳毒为病,躁热,面赤咽痛,身斑色如锦纹,下利赤黄,内外结热,舌焦鼻黑,类如烟煤,妄言狂走。多因肠胃燥热,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妄服燥药、热食所致。

  卷之四 阳毒证治

  升麻汤

  治阳毒。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见鬼,或下利,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下脓血,脉大浮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半两) 犀角屑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并进三四服,温覆汗出为度。

  卷之四 阳毒证治

  栀子仁汤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

  栀子仁(炒)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两) 升麻 黄芩 石膏 杏仁(去皮尖,各二两)

  柴胡(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姜三片,豉二十粒,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

  卷之四

  结胸证治

  结胸证者,心下坚满,按之石硬而痛,心膈高起,手不得近,项强如柔 状。

  此本伤寒身热,医下之早,热气乘虚而入,痞结不散之所致也。若脉浮大,皆不可下,下之则死,尚宜发汗。若沉紧者,宜以大小陷胸汤量轻重而下之。又结胸有不按而痛者,有按而痛者;有水结在胸胁间,但头汗出者;有热实结者,有寒实结者。治之不可不知其轻重也。

  各有正方。

  卷之四 结胸证治

  大陷胸汤

  治伤寒表未解,而医反下之,鬲内拒痛,手不可近,短气烦躁,心中懊,心下硬,大便不通,舌燥而渴,热实,脉沉而紧。又治身无大热,有水结在胸胁间者。

  大黄(半两) 芒硝(四钱) 甘遂(半钱)

  上各为末。水三盏,先煮大黄至一大盏,入硝煮熔,下甘遂末,煮一沸,分二服,得利止。

  卷之四 结胸证治

  小陷胸汤

  治结胸病,正在心,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黄连(一分) 半夏(汤洗去滑,六钱) 栝蒌实(不用,四分之一)上为锉散。水二盏,先煎栝蒌,至盏半,入前药,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利黄涎沫即安。

  卷之四 结胸证治

  大陷胸丸

  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项强如柔状,下之则和。

  大黄(二两) 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炒) 芒硝(各三分)

  上前二味为末,将杏仁、芒硝合研为脂,和药,取如弹子大一枚,别杵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一大匕,水二盏,煎至七分,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甘遂性猛,宜斟酌虚实入之。

  卷之四

  胸痞证治

  胸痞证者,胃中不和,心下坚硬,干呕,恶寒汗出,噫气不除;亦有因伤寒身冷,医反下之,遂成胸痞。

  卷之四 胸痞证治

  枳实理中丸

  治伤寒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膈高起急痛,手不得近。

  枳实(去瓤面炒)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蜜和,一两作四丸。热汤化下。渴,加栝蒌根;下利,加牡蛎粉各等分。

  卷之四 胸痞证治

  桔梗枳壳汤

  治中寒气痞,胸满欲死。

  桔梗 枳壳(麸炒去瓤,各一分)上为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四 胸痞证治

  三黄汤

  治伤寒阴证,下之太早,致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主之;若表未解,未可攻,宜先随风寒二证投桂枝麻黄汤,表解已,即服此方。

  大黄(蒸) 黄连 黄芩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沸汤二盏,热渍之一时久,去滓分二服暖服。或汗出恶寒,加附子,别煎汁入一协议服。

  卷之四 胸痞证治

  半夏泻心汤

  治心下痞满而不痛者。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一钱)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两半) 黄连(半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温服。或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者,加甘草半两、人参一两,名甘草泻心汤。或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水鸣,下利者,加生姜一两,减干姜一两,余如正方,名生姜泻心汤。

  卷之四

  劳复证治

  伤寒新瘥后,不能将摄,因忧愁思虑,劳神而复;或梳沐洗浴,作劳而复,并谓之劳复。或饮食不节,谓之食复。此皆大病后,精神、血气、肠胃并虚之所致也。论有正方,可根据证调治,唯犯房室,为女劳复,多死不治。

  卷之四 劳复证治

  白术散

  治伤寒气脉不和,憎寒壮热,鼻塞脑闷,涕唾稠粘,痰嗽壅滞;或冒涉风湿,憎寒发热,骨节烦痛;或中暑呕吐眩晕;及大病后,将理失宜,食复劳复,病证如初,悉主之。又治五劳七伤,气虚头眩,精神恍惚,睡卧不宁,肢体倦怠,潮热盗汗,脾胃虚损,面色痿黄,饮食不美,口吐酸水,脏腑滑泄,腹内虚鸣,反胃吐逆,心腹绞痛,久疟久利;及膈气咽塞,上气喘促,坐卧不安;或饮食所伤,胸膈痞闷,腹胁 胀;妇人产前产后,血气不和,霍乱吐泻,气厥不省人事。常服辟四时不正之气及山岚瘴疫,神效不可具述。

  白芷 甘草(炒) 青皮 陈皮 白茯苓 桔梗 山药 香附(去毛,各三两) 干姜(半两)

  白术(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木瓜干一片,紫苏两三叶,煎七分,食前服。若吐泻,入白梅煎;喘,入桑白皮、杏仁煎;伤寒劳复,入薄荷;膈气,入木通三寸、麝香少许;中暑呕逆,入香薷;产前产后,血气不和,入荆芥煎;霍乱,入藿香煎;气厥,入盐汤调下。

  卷之四

  阴阳易证治

  阴阳易者,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里急,腰踝连腹内痛;妇人病新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痛不欲举,眼中生花。盖男女病相换易,故谓之阴阳易证治。

  卷之四 阴阳易证治

  烧KT散

  治伤寒阴易,其人身体重,少气,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悉主之。

  妇人KT 裆(烧灰)上细研。以方寸匕,水调服,小便利,阴头痛即愈。

  卷之四 阴阳易证治

  鼠粪汤

  治丈夫伤寒病后,女人与之交接,名曰阳易。

  韭根(去青,一握,约径寸半) 鼠粪(十四枚,两头尖者是)上二味,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温顿服,粘汗出为效;未知再作。

  卷之四

  发斑证治

  伤寒发斑者,盖不当下而下之,热则乘虚入胃;当下而失下,则胃热不得泄,二者皆能发斑。其状如锦纹,赤者易治,黑者难治,盖热毒入胃深也。

  卷之四 发斑证治

  玄参升麻汤

  治伤寒失下,不当下而下之,热毒在胃,发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

  玄参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锉散。每服五钱匕,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温毒亦能发斑。

  卷之五

  坏伤寒证治

  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瘥,阴阳无复纪律,皆名坏病。

  卷之五 坏伤寒证治

  知母麻黄汤

  治坏伤寒。以伤寒瘥后,经久精神不守,言语错谬;或潮热颊赤,寒热如疟,昏沉不愈,皆由汗下不止,毒在心包间所致也。

  知母(半两) 麻黄(去节) 甘草(炙) 芍药 黄芩 桂心(各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若心烦欲饮水,稍稍与之。

  卷之五 坏伤寒证治

  无忧散

  治伤寒调理失序,毒瓦斯内结,胸腹胀满,坐卧不安,日久不瘥,狂躁妄语,大小便不通,或复吐逆。

  腊月黄牛胆(以天南星为末,入胆内缚令紧,当风避日悬之,候干取用)上为末,以人参半两,煎汤七分盏,调末二钱,乘热服。迟顷,更以热人参汤投之,或睡,便溺下黄黑恶物是效。

  卷之五 坏伤寒证治

  黑奴丸

  治伤寒调理失序,医所不治;及时行疫病,六七日不汗,脉洪数,面赤目瞪,身热烦躁,狂言欲走,大渴;或口噤,精魂已散,但心下暖,斡开口,灌药下咽即活。

  治阳毒发斑。

  麻黄(去节) 大黄(各二两) 芒硝 釜底煤(别研) 梁尘(别研) 小麦奴 灶突墨(各一两,别研)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与冰水,尽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瘥。须病患大渴,乃可与之,不渴者莫服。

  卷之五

  狐惑证治

  狐惑证者,默默欲眠,目不得瞑,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齿无色,舌上白,声嗄咽干。此因大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嗄;食下部,则为狐,其咽干。当看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卷之五 狐惑证治

  桃仁汤

  桃仁(去皮尖) 槐子(碎) 艾(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大盏,姜三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卷之五 狐惑证治

  黄连犀角汤

  治伤寒及诸病后,内有疮,出下部。

  黄连(半两) 犀角(一两,无则以升麻代) 乌梅(七个) 木香(一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五 狐惑证治

  雄黄兑散

  治下部 疮。

  雄黄(研)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研,一分)上为末,以生艾捣汁丸,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扁竹汁更加;无艾,只用绵裹散子纳下部亦得。

  卷之五

  谵语证治

  病有言语错谬者,其证有二,有虚有实。虚则郑声,实则谵语。伤寒胃实及三阳合病,妇人热入血室及下利而谵语者,皆属实;大小便利,手足逆冷,脉微细,言语郑重者,皆属虚寒。治之各有方,虚寒,当温之,如四逆汤之类;胃实,宜下,承气汤。妇人热入血室,下小柴胡汤。若谵语而反四逆,脉沉细者,不治。

  四逆汤

   (方见两感门)

  柴胡汤

   (方见少阳经)

  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经)

  卷之五

  病后虚烦证治

  大病后,心虚烦闷,发热,与伤寒相类,但不恶寒与不头疼为异。汗,与人参竹叶汤;呕者,橘皮汤。诸病后,多有此证,各见本门。

  卷之五 病后虚烦证治

  人参竹叶汤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竹叶(二把)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半夏(二两半) 石膏 麦门冬(各五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米熟,去滓,食前服。

  卷之五 病后虚烦证治

  橘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 ,恶寒,食则反呕,谷不得入,宜服此方。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分) 竹茹(半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卷之五

  料简

  凡伤寒中杂病,证状非一,当随门类,量酌施治可也。如发黄,则多用五疸中药,只根据黄胆治之。发狂,已见阳毒门;吐衄,便利瘀血,见失血门;下痢,见滞下;奔豚,见五积;阴阳厥,见厥论;呕哕喘咳,各见本门。其他更不繁录。

  卷之五

  伤暑叙论

  伤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以暑消气,气消血散,与伤寒相类。此是夏间即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当以脉别之。伤暑脉虚无力,盖因气血消散,致血虚弱;伤寒则泣血而闭,脉紧而有力,大不同也。《要略》言伤寒家别有 病。盖诠次者,见其一条别在后,故有是说。轻重不同,识者当自知之。

  卷之五

  伤暑证治

  病者身热恶寒,头疼,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背寒面垢,泄泻,昏闷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也。

  卷之五 伤暑证治

  却暑散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利,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切,搜面令匀)上为末。每服两钱,新汲水调下;或汤点服,不拘时候。

  卷之五 伤暑证治

  五苓散

  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胆湿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