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三 三阴并合香港脚治法
乳香宣经丸
治体虚为风湿寒袭,四气相搏,半身不遂,手足顽麻,骨节烦疼,足胫浮肿,恶寒发热,渐成香港脚,肝肾不足,四肢挛急,遍身攻注;或闪肭打扑,内伤筋骨;及风邪内搏;男子疝气;妇人经脉不调。常服活血止痛,补虚壮筋骨。
威灵仙(去芦,洗) 乌药(去木) 茴香(炒) 川楝子(锉炒) 牵牛子(炒) 橘皮(去白)萆 防风(各二两) 五苓脂 乳香(各半两) 草乌(黑豆一协议煮,竹刀切看透黑为度,去皮焙秤,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盐汤任下;妇人醋汤下,食前服。
卷之三 三阴并合香港脚治法
大犀角丸
治脾肾经,脚胫肿痹,小腹顽麻,上攻头面,通身洪肿,小便不利,上气喘满,闷绝欲死。
犀角(镑) 黄芩 旋复花 白术 桂心(不焙) 防己(各二两) 香豉(略炒) 橘皮 茯苓(各三两) 前胡 桑白皮(炙,四两) 紫苏茎叶(四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喘,加杏仁。
卷之三 三阴并合香港脚治法
四蒸木瓜丸
治肝肾脾三经气虚,为风寒湿搏着,流注经络, 日旷岁,治疗不痊,凡遇六化更变,七情不宁,必至发动,或肿满,或顽痹,憎寒壮热,呕吐自汗。
威灵仙(苦葶苈同入) 黄 (续断同入) 苍术(橘皮同入) 乌药(去木,与黄松节同入)上各半两,以大木瓜四个,切盖去瓤,入前件药,仍用盖簪定,酒洒蒸熟,三蒸三晒,取药出,焙干为末,研瓜为膏,搜和捣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世传木瓜丸最多,惟此方有效,当敬之。黄松节即茯苓中木。
卷之三 三阴并合香港脚治法
迮毒汤
治肝脾肾三经,为风湿寒热毒瓦斯上攻,阴阳不和,四肢拘挛,上气喘满,小便秘涩,心热烦闷,遍身浮肿,脚弱。
半夏(四两,汤洗) 黄 甘草(炙) 当归 人参 浓朴(姜汁制) 独活 橘皮(各一两)
熟地黄 芍药 枳实(麸炒,去瓤) 麻黄(去节汤,各二两) 桂心(不焙,三两) 贝子(二十一个)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三夜一。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千金》香港脚论,在诸风之前,良有以也。方论虽多,识病者少,或觉之伤晚,或狐疑不决,枉死者半,信不诬矣。凡有此证,最宜急治,缓则入腹攻五脏,虽神丹亦无如之何。又久患续生诸病,如大小便不利,肿满,饮食伤等,不妨分别为治,所谓先去新病,病当在后,若总而治之,则亦庶乎其可也。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乌药平气汤
治香港脚上攻,喘满;及五脏偏胜,诸气不和,喘咳奔冲,坐卧不安,头晕脚弱,上实下虚。
乌药(去木) 人参 白术 川芎 当归 茯神(去木) 甘草(炙) 白芷 木瓜干 五味子紫苏子(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温服;或作细末,汤点下。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紫苏子汤
治脚弱上气,阴阳交错,清浊不分,上重下虚,中满喘急,呕吐自汗,无复纪律。《千金》云:宋湘王在南州,患香港脚困笃,服此得效。
紫苏子(略炒) 半夏(汤洗,各五两) 前胡(去苗) 浓朴(去皮制) 甘草(炙) 当归(各二两) 桂心(不见火) 橘皮(各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两个,煎七分,去滓食后服。人谓俞山人降气汤是也,好事者复加附子、黄 ,又改其分两,亦班入太医方,用者宜知之。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木瓜牛膝丸
治寒湿香港脚,冷湿下注,脚弱无力,或肿急疼痛。兼治妇人血风。大固肾气,活血壮筋络。
木瓜(大者,三四个,切开盖,去瓤,先用糯米浆过,盐焙干,为末,却将盐末入瓜内令满,仍用盖针定,蒸三次,烂研作膏) 川乌(大者,去皮尖,用无灰酒一升浸薄切,酒煮干研为膏,三两) 牛膝(酒浸) 萆 茴香(炒) 羌活 青皮 青盐(别研入) 狗脊(燎去毛)巴戟 海桐皮(九件各一两)
上为末,入青盐和匀,将前二膏搜为丸,如硬,再入酒,杵数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盐汤、盐酒任下。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茱萸丸
治香港脚入腹,腹胀不仁,喘闷欲死。
吴茱萸(汤洗) 木瓜(去瓤,切作干)上等分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或以木瓜蒸烂,研膏为丸尤妙。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黑附丸
治干湿香港脚。
附子(八钱重,去皮脐) 黑豆(半斤,入瓷瓶内慢火煮,以附子烂为度)上熟豆一合,同附子研为饼,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两丸,空心麝香酒嚼下。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木通散
治香港脚服补药太过,小便不通,淋闭,脐下胀。
当归 栀子仁(炒) 赤芍药 赤茯苓 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服。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白皮小豆散
治香港脚,小便涩,两脚肿,气胀。
赤小豆(半升) 桑白皮(二两) 紫苏(一握) 生姜(半两)
上锉散。水三升,煮豆熟,取豆食,去滓,仍取余汁饮之。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胜骏丸
治元气不足,真气虚弱,及诸虚寒湿气进袭,手足拳挛,脚指连脚面拘急,走注疼痛,筋脉不伸,行步不随。常服益真气,壮筋骨,黑髭须,滑皮肤,一切足弱鹤膝诸风。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当归(酒浸一宿) 天麻(酒浸) 牛膝(酒浸) 酸枣仁(炒) 熟地黄(酒浸) 防风(去叉,各二两) 木瓜(四两) 乳香(半两,别研) 麝香(一分,别研) 全蝎(去毒)木香 没药(别研) 羌活 甘草(炙,各一两)上件为细末,用生地黄三斤,净洗,研烂如泥,入无灰酒四升,煮烂如膏,以前药匀和,杵令坚,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细嚼临睡酒下。地黄膏,春夏极多,遇冬,或无地黄,只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温酒下。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加减法
槟榔 萆 肉苁蓉(酒浸) 破故纸(炒) 巴戟(去木)上五味,各添一两,内熟地黄、当归,各减一两尤妙。如服此药五七日,或半月日,见效甚速,行步如飞,千里可至,乃名胜骏。
卷之三 香港脚总治
换腿丸
治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进袭,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香港脚,行步艰难,足心如火,上气喘急,全不进食。
石南 天南星(炮) 石斛(酒浸) 牛膝(酒浸) 羌活 薏苡仁(炒) 防风(去叉芦) 萆黄 (蜜炙) 天麻 当归(酒浸) 续断(各两半) 木瓜(四两) 槟榔(二两半)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卷之四
叙伤风论
经云:春伤风,夏飧泄,此乃四时之序也。或表中风在经络中,循经流注,以日传变,与伤寒无异。但寒泣血,无汗恶寒;风散气,有汗恶风,为不同。仲景正以此格量太阳经伤寒伤风,用药不同。而纂集者不识门类,遂双编二证,使后学混滥,卒不知归。甚者,以伤风暑湿,时气疫疹,凡曰太阳病者,皆谓之伤寒。晋人不经,类皆如此,固不足道,但名义乖错,惑于后世,不可不与之辨。今别立伤风一门于四淫之前,且根据先哲以太阳为始,分注六经,学人当自知。
卷之四
伤风证治
足太阳膀胱经伤风,有汗恶风,不恶寒,头项强,腰脊痛。以其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故太阳诸证如是。治之宜桂枝汤。
卷之四 伤风证治
桂枝汤
治太阳伤风,脉阳浮阴弱,荣弱卫强,头痛鼻鸣,干呕发热,自汗恶风;或烦热汗出则解,有如疟状,脉浮洪虚大者。
桂枝(去皮) 生姜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大枣(六枚,擘)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温覆,令遍身微汗愈。或发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加熟附子一分;或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加葛根一两三钱;或汗出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加芍药生姜各半两、人参一两半;或下后,脉促,胸满者,去芍药;若微寒,乃加附子;或下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去桂,加茯苓、白术各一两半。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挟热,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加人参一两;或下之微喘者,加浓朴六钱三字、杏仁十七粒;因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灸其核各一壮,加桂一两与服;因烧针烦躁者,去芍药,减桂一两,牡蛎、龙骨各一两,可代救逆汤。
足阳明胃经伤风,口燥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以其脉侠鼻,络目,下膈,属胃,络脾,侠脐,入气街,故阳明诸证如是。治之宜杏子汤。
卷之四 伤风证治
杏子汤
治阳明伤风,能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潮热而哕,其脉浮弦长而数,悉主之。
杏仁(去皮尖) 半夏(汤去滑) 五味子(各二钱半) 芍药 桂心 细辛 干姜(炮) 大黄(蒸) 甘草(炙,各三钱) 茯苓(四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足少阳胆经伤风,身热,恶风自汗,项强胁满。以其脉起于目兑 ,上抵头角,交出,入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循胁里,出气街,合髀厌中,故少阳诸证如是。治之宜柴胡加桂汤。
卷之四 伤风证治
柴胡加桂汤
治少阳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苦而渴,自汗,其脉阳浮阴弦;或发汗多,亡阳谵语,可以此和其荣卫,通其津液自愈。
柴胡(一两三钱) 半夏(汤去滑,四钱一字) 甘草(炙,三钱一字) 芍药 黄芩 人参 桂(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足太阴脾经伤风,自汗,胸满腹痛,四肢倦怠。以其脉入腹,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故太阴诸证如是。治之宜桂枝芍药汤。
卷之四 伤风证治
桂枝芍药汤
治太阴伤风,自汗咽干,胸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脉弦大而缓者。
桂心(半两) 白芍药(三两)
上 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温服。腹痛甚者,加大黄一两。
足少阴肾经伤风,口燥舌干,咽痛胸满,心烦自汗,腰连 骨酸痛。以其脉贯脊,属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少阴诸证如是。治之宜桂附汤。
卷之四 伤风证治
桂附汤
治少阴伤风,胸满心烦,咽喉痛,自汗,腰疼连 骨酸痛,呕吐涎沫,头痛,其脉沉弦者。
附子(生,去皮脐) 桂心 干姜(炮) 芍药 甘草(炙) 茯苓 桃仁(去皮尖,面炒,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三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或咽喉痛,加桂枝。
足厥阴肝经伤风,自汗恶风而倦,小腹急满。以其脉循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络胆,布胁,与督脉会,故厥阴诸证如是。治之宜八物汤。
卷之四 伤风证治
八物汤
治厥阴伤风,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其脉尺寸俱微而迟者。
桂心 当归 川芎 前胡 防风(各三分) 芍药(一两半) 甘草(炙) 茯苓(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煎八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四
叙伤寒论
经云:冬伤于寒,春为温病。以冬不即病,其寒毒藏于风府之上,至春,温暖之气发而为病,故曰温病。或愈,或死,死则六七日间,愈则多出旬日之外,世号为大病。要当随此经络传变,仍以脉证别之,乃可施治。治伤寒法,盖尽于此。至晋集仲景论,于太阳经,出麻黄桂枝二方治伤寒伤风,并录预备救失加减之法甚详。至阳明少阳与三阴经伤风证治,则蔑闻矣,故知仲景只就太阳一经格量二病,令勿差互。编集既不诠辨,后学懵无所知,昏翳典坟,千有余载,略不加省,良可叹息。今辄提其六经伤寒合用对治诸方,以为宗兆,其如坏证治法,除各见本门外,编集于后,使皂白自分,初不敢取诸胸臆,盖有所本于圣经也。
卷之四
伤寒辨正
《内经》论伤寒,惟说足三阴三阳,六经传受,愈否日数,及各随其脏腑经络,流注去处,而证以行汗下,并两感脉应病形而已。至张长沙以伊芳尹《汤液》作治法,兼述伤风暑湿等,详略不同,格量互显,使后学举隅而反。至晋不解其义,随行编集,遂行于世,此后蹈袭者,不可胜计。所谓《百问》、《证治》、《提纲》、《目录》、《撮要》、《备全》、《活人书》、《伤寒论》、乃至《图形》、《指脉》,皆剥采晋集,初无反隅,虽有意于广传,皆未明其义类,缘晋集不识偏正,以此类预备之方,杂于正治,而正治之方,多所简脱,故使典籍愈翳,后学固封,不削繁芜,罔知枢要,因别论于后云。
卷之四
伤寒证治
足太阳膀胱经伤寒,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恶寒。其经络流注去处,与伤风同,但脉浮洪紧数为异耳。惟足太阳寒水,为诸阳主气,故寒先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