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十四 水肿证治脉例

  第一退水丸

  能化气,退水肿,去苑 ,利湿,通小便。

  蓬术(炮) 三棱(煨) 桂心 青皮 益智(各半两) 巴豆(二两,去皮,出油,别研)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用黄栀十个劈破,荆芥、黑牵牛、酸浆草各少许煎汤,空腹下二三十丸。

  卷之十四 水肿证治脉例

  第二退水饼

  服前药未效,即服此方。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为末,入面打水调为饼,如棋子大,火煨熟。五更淡茶汤嚼下一饼。

  卷之十四 水肿证治脉例

  第三大腹子散

  取转后,调正胃气,进食。

  大腹子(炒) 桂心 茴香(炒) 陈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卷之十四 水肿证治脉例

  桃红散

  治正水胀急,大小便不利,逆欲死方。

  甘遂(半两,半生半炮) 坯(十文,别研)上为末,研匀。每用一钱,以白面四两水调,入药搜和,切作棋子,白水煮浮,更不得使盐料物,只淡食,候大小便利去五六分,却用后药调补。

  平胃散(一两) 附子(炮) 白术(各一两) 丁香(半两)

  上为末,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三枚,煎七分,不拘时候,日三五服。

  若脚未退,可灸三阴交及风门穴,肿退必矣。

  卷之十四 水肿证治脉例

  大丸

  治通身肿满,及痰气食积,伤寒感风,脾气横泄。

  羌活 白术(各半两) 陈皮 木通 黄 桑白皮(各三分) 木香(一分) 黑牵牛(五两,炒,五两,生)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治风痰,散腹胁壅滞,清头目,浓煎生姜汤下;取食伤,止赤白痢,煎枣汤下;小便不利,灯芯汤下;伤寒,葱茶下。如未快,用稀粥投之;用热茶汤亦可。须七日后方可服,已得泻,急欲止之,投冷白粥,即自止。妇人产前并宜服之。既服此药,须住他药三日,及不得吃生冷荤腥及滋味一日,只软饭淡粥可也,次日早进千金散。

  藿香 甘草(炙) 干姜(炮) 神曲(炒) 茯苓(各一两) 人参 桂心(各半两) 陈皮 浓朴(制,各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盐一捻,通口服。

  卷之十四 水肿证治脉例

  葶苈大丸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

  甜葶苈(纸隔炒) 荠菜根(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

  卷之十四

  料简

  病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皆与正水同,为治自别。

  卷之十四 料简

  大豆汤

  治风水,通身肿,骨节疼,恶风自汗,眼合不得,短气欲绝,其脉浮。

  大豆 杏仁(炒去皮尖) 麻黄(去节) 防风 防己 猪苓(去皮,各四两) 泽泻 黄乌头(炮,各三两) 半夏(汤,七次) 茯苓 白术(各五两) 甘遂(炒) 甘草(炙,各二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酒半盏,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计时服,以大小便利,肿消则停药。未知,加生大戟五两、葶苈二两纸炒香,无不快利。甘草反甘遂,似不当同用之,却效,非人情所可测也。

  卷之十四 料简

  五皮饮

  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亦浮。

  大腹皮(炙) 桑白皮(炙) 茯苓皮 生姜皮 陈橘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

  卷之十四 料简

  泽漆汤

  治石水,四肢瘦,腹肿不喘,其脉沉。

  泽漆(洗去腥,五两) 桑白皮(六两,炙) 射干(泔浸) 黄芩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 防己(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乌豆一合,煎二盏,纳药,同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三。

  黄汗,根据五疽法治之,用黄 酒。

  卷之十四

  料简

  病有水肿相类者,曰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脾气横泄五种,治法亦复不同,除鼓胀见胀满门,肠覃、石瘕见妇人门,今具肤胀及脾气横泄如后。

  卷之十四 料简

  附子绿豆汤

  治寒客皮肤,壳壳然而坚,腹大身肿,按之陷而不起,色不变,病名肤胀。一剂未知,再作。

  大附子(重七钱者,一只,生,去皮脐,半破) 绿豆(二两)

  上以生姜一两切,水二碗,煎至一碗,绞去滓,分三服,空腹温服;次日将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绿豆二两、姜一两,如前煎服;第三日,复将附子作八片,如前煎。

  卷之十四 料简

  无碍丸

  治脾气横泄,四肢浮肿,心腹胀满,喘不得卧。

  蓬术(煨) 三棱(煨,各一两) 大腹皮(炙,二两) 木香(炮) 槟榔(一分,生)上为末,炒麦 捣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小三棱煎

   治如前。(方见 瘕门)

  卷之十四 料简

  茯苓分气饮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满,饮食不进,呕吐不止;兼脾气横泄,四肢浮肿。

  五味子 桔梗 茯苓 甘草(炙) 陈皮 桑白皮 草果 大腹皮(各二两半) 紫苏叶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盐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十四 料简

  麻黄甘草汤

  治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以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当以此汤发汗。

  麻黄(二两,去节汤) 甘草(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

  卷之十四 料简

  茯苓苏子丸

  治面肿,小便涩,心腹胀满。

  茯苓 苏子 杏仁(去皮尖,各二两) 橘皮 防己 葶苈(纸炒,各一两一分)上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桑白皮汤下三十丸,食后服。

  卷之十四

  料简

  夫洪肿,门类极多,自正水之余,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等,分入水门,如脾气横泄,香港脚支满,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与夫造作干犯土气,皆作浮肿,属血属气,理自不同。奈外证相类,未易甄别,若不预学,临病必迷,错乱汗下,皆医杀之。更有气分血分,亦入肿门类,治法颖别,其可不学?古方类例虽明,多见不学人抄写数方,一道施治,倘非其病,妄投其药,盛者致困,困者必死,况有饮食禁忌,种种不同,学人勉HT 。不可轻玩,以病试药,甚为不仁,戒之戒之。(血分方见妇人门,气分方论附于后)

  卷之十四

  气分证治

  气分与胸痹、中满皆相类,但胸痹属气实,中满为气虚,气分则挟涎饮。气为涎饮所隔,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乃知气挟涎饮之所为也。其脉寸口迟而涩,迟则为气不足,涩则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寒,斯证也,名曰气分。

  卷之十四 气分证治

  桂附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桂心(三两) 甘草(炙) 麻黄(去节汤,焙干秤) 细辛(去苗,各二两) 附子(四个,炮去皮脐)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卷之十四 气分证治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卷之十四

  阴叙论

  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世多不识,谓之外肾,非特名义差错,亦使五内不分,其可不辨。古方虽出四证,但曰肠 、气 、水 、卵胀,殊不别其所因。如肠 ,则因房室过度,元脏虚冷,肠边 系不收,坠入 中,上下无定,谓之肠 ,属不内外因;病者久蓄忧思,恐怒兼并,随脏气下坠阴 ,肿胀急痛,名曰气 ,属内所因;病者久坐冷湿,湿气下袭,致阴肿胀,名曰水 ,属外所因;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亦属不内外因。有小儿生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

  卵胀、肠 ,皆难治;气 、水 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世人因此并以 病为疝气,不审之甚。妇人阴门挺出,亦称 病,名义不分,有如此者。

  卷之十四

  阴证治

  凡 病,唯肠 无问贵贱多有之,有睡卧 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及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

  卷之十四 阴证治

  茱萸内消丸

  治阴 偏大,上攻脐腹 痛,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腰腿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辛,服之内消,不动腑脏。

  川楝(三两,锉炒) 大腹皮 五味子 海藻(洗) 玄胡索(各二两半) 茴香(炒) 桂心 川乌(炮去皮尖) 吴茱萸 石茱萸 白蒺藜(各二两) 枳实(麸炒去瓤) 橘红 桃仁(麸炒,各一两,别研) 木香(一两半) 桔梗 青皮(各二两) 山茱萸(二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温酒下三十丸。

  卷之十四 阴证治

  大戟丸

  治阴 肿胀,或小肠气痛。

  大戟(去皮锉,炒黄,半两) 葫芦巴(四两,炒) 木香(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舶上茴香诃子(煨去核) 槟榔(各一两) 川楝(五两,后入) 麝香(半钱,别研)上为末,独留川楝,以好酒一二升,葱白七枚长三四寸,煮川楝软,去皮核,取肉,和上件药,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下五七丸至十丸;姜汤亦得。潮发疼痛,炒姜热酒下十五丸。

  卷之十四 阴证治

  炼阴丹

  治阴器下坠肿胀,卵核偏大,坚如石,痛不可忍。

  玄胡索(微炒去壳) 海藻(洗) 昆布(洗) 青皮 茴香(炒) 川楝(去核) 马蔺花(各一两) 木香(半两) 大戟(酒浸三宿,切片焙干,一分)上为末,别将 砂、阿魏、安息香各一分,用酒、醋各一升淘三物,去砂石,熬成膏,入麝香一钱、没药一分,入前药和丸,如绿豆大。用绵灰酒下十丸至十五丸,空心服。

  卷之十四 阴证治

  抵圣丸

  治膀胱有热。多因天气热而发阴 ,肿满赤痛,大便秘,欲饮水,按之脐腹痛。

  续随子 薏苡仁 郁李仁 茵芋 白牵牛(各一钱,略炒)上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五丸。用《博济方》香姜散咽,黄昏服,五更利下恶物效。

  卷之十四 阴证治

  兼金丸

  治热入膀胱,脐腹上下兼胁肋疼痛,便燥,欲饮水,按之痛者。

  大黄(湿纸裹煨,八钱) 硝石 桂心 甘草(炙,各四两) 桃仁(四十个,去皮尖)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五七丸至十丸。妇人血闭疼痛,亦宜服之。

  卷之十四 阴证治

  应痛丸

  治败精恶物不去,结在阴囊成疝,疼痛不可忍,久服去病。

  阿魏(二两,醋和,用荞麦面作饼浓三指,裹阿魏慢火煨熟) 槟榔(大者,二个,刮作瓮子满盛的乳香,将刮下末用荞麦面拌作饼子,慢火煨熟)上同研为末,入 砂末一钱、赤芍药末一两,同为面糊搜和丸,如梧子大。温酒、盐汤下十丸至二十丸,食前服。

  卷之十四 阴证治

  蒺藜丸

  治囊核坚大,行动艰辛,发作牵连,偏坠疼痛。

  白蒺藜(微炒,去刺) 海藻(浸,洗去咸) 泽泻(各一两) 茴香(炒,一两半) 桂心 木通牛膝(锉酒浸) 五味子 木香(煨) 槟榔(各二两) 茯神(去木) 人参 远志(水浸,去心,姜汁炒,各三两) 川楝(去皮核,麸炒) 桃仁(去皮尖炒,别研) 赤芍药 续断 山茱萸苁蓉(酒浸) 青皮(各四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下三五十丸。

  卷之十四 阴证治

  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 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略炒,二两) 白术(半两) 桑白皮 陈皮 木通(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腹服,初进一服未觉,再进。此药不损脏气,只导利留滞。疝方大率多用热药,此方唯壅热证宜服之。

  卷之十四 阴证治

  蜘蛛散

  治阴狐 气,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胀人。

  蜘蛛(十四个,熬焦) 桂心(半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

  卷之十四 阴证治

  牡丹散

  治 偏大,胀不能动,坐卧不安。

  牡丹皮 防风(等分)

  上为末。酒服方寸匕。《短剧》有桂枝、豉、铁精共五味。婴儿以乳汁调一字许。

  卷之十四 阴证治

  香附散

  治 胀。

  香附子(不拘多少)

  上为末。每用酒一盏,煎海藻一钱重,至半盏,先捞海藻,嚼细,用所煎酒调香附末二钱服。

  卷之十四 阴证治

  雄黄散

  治阴肿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

  雄黄(一两,研) 矾(二两,研) 甘草(生,半两)上为锉散。以水五升煎,洗之。

  卷之十四

  痈疽叙论

  发背痈疽者,该三因而有之。论云: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亦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又论云:身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泣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成则肉腐为脓者,此乃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爆、酒面,温床浓被所致;又尽力房室,精虚气节所致者,此乃因不内外所伤而成也,故知三因备矣。又论云: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如是但阴阳不平,有所壅节,皆成痈疽。又曰: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治之之要,虽有四节八事,所谓初觉,则宣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消肌内塞,恶肉尽;则长肌敷痂。次序固明,若不别其因,施治亦昧。故治法中,有用远志宣热者,得非内因乎;至于外因,则用大黄;不内外因,则用甘草。世医但泥方书,多用五香连翘与漏芦二汤,更不知三因所自,其可守一法而普攻之。既得其因,又须观病浅深,与证候吉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导以针石,灼以艾炷,破毒溃坚,以平为期,各有成法。近胡丞得一方,甚宝秘之,持以献洪丞相,丞相与之作序,言重于世,已遍行矣。其方乃《千金》内补散添黄 加人参减桂。间有轻者,服之稍效,若真痈疽,为害反甚。内补散当用在第四节,当前服内消等药,俟脓尽,方得投。苟专用之,亦所谓守一法也。孔子不尝未达之药者,良有旨哉。士夫当深味斯言,无轻信医方,误天下后世。谨之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