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卷五

  形声门

  发乃血之余,肾之苗也。小儿发久不生,虽生不黑而稀,此由肾气衰,则血气不足之故也,地黄丸主之。

  齿乃骨之余,骨者肾所主也。齿久不生,虽生而不齐者,此肾虚故也, 地黄丸主之。

  行迟者, 何也?盖骨乃髓之所养,血气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不能行。此由肾与肝俱虚得之。盖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早行;肾主骨,骨弱而不坚。加昧地黄丸主之。

  脚细者,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肌肉瘦薄,骨节俱露,如鹤之膝,此亦由肾虚,名鹤膝节。加味地黄丸主之。

  小儿大病后,手足痿弱,及惊风后手足痿缓,并宜加减地黄丸主之。

  语迟者,由儿在胎之时,母受惊邪之气乘心,儿感母气,心神不定,不能荣舌,故而语迟。菖蒲丸主之。

  凡吐泄及大病之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进药,此外,失音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地黄丸主之。

  有卒暴寒冷而声不出者,此肺风邪也。加味泻白散主之。

  龟胸者,其胸高肿,状如龟样,此肺热也。加减葶苈丸主之。

  龟背者,坐卧伛偻,状如龟背,由客风吹脊入于骨髓, 此症多成痼疾。间有灸肺俞二穴(第三椎骨节下两旁各寸半)、膈俞穴(第七骨椎下两旁各寸半),如此而收功者,然未尽见效也。以积壳丸主之。

  卷五 形声门

  地黄丸

  熟地黄(酒蒸)八钱,山茱萸(去核)、山药各四钱,泽泻、白茯苓、丹皮各三钱,肾弱失音者,加巴戟(去心)、石菖蒲各三钱,炼蜜为丸,麦冬汤下。

  卷五 形声门

  加味地黄丸

  虎胫骨(酒炙)、生地黄、酸枣仁(炒)、辣桂、防风、白茯苓、当归。如惊后得前症者,加姜活,炼蜜为丸, 白汤下。

  卷五 形声门

  菖蒲丸

  人参、石菖蒲、麦冬(去心)、远志肉(姜汁炒)、川芎、当归各三钱,滴乳香、朱砂各一钱。因子惊得者,加牛胆南星三钱,炼蜜为丸,米饮下。

  卷五 形声门

  加减葶苈丸

  大黄(煨)、天冬(去心)、杏仁(去皮尖,另研)、百合、桑白皮(炒)、木通、甜葶苈(炒)。蜜丸,液白水送下。

  卷五 形声门

  囱巅诗(七言)

  乳食不常饥饱起,寒热积脾气上冲。致成此症随轻重,风热相交未易攻[]。治宜退热疏风症,泻青丸子显神功。

  卷五 形声门

  囱陷诗(七言)

  泻泄久而气血虚,不能上冲元气亏。狗脊炙黄为细末,鸡蛋白调服即愈。药用参苓白术散,服之此症顷能除。

  卷五 形声门

  滞颐诗(七言)

  脾胃虚寒涎自流,不能收敛渍颐谋。半术姜陈青皮末,一岁一丸米饮投。

  卷五 形声门

  语迟诗(七言)

  受胎母即有惊邪,二气乘心舌未加[]。菖蒲茯神参远志,麦冬当归乳香砂。蜜丸粟大吞二十,薄荷汤下可见瘥。

  卷五 形声门

  行迟诗(七言)

  肝肾二经俱不足,肝主筋兮肾主骨。若要二经气血充,加味地黄能助补。

  卷五 形声门

  龟胸诗(五言)

  小儿龟胸症,肺热胀如胸。加减葶苈丸,服之有神功。

  卷五 形声门

  龟背诗(五言)

  龟背为恶症,肾风入骨髓。内服积壳丸,炙法宜相继。

  卷五 形声门

  发齿生迟诗(七言)

  发久不生生不黑,齿久不生生不齐。肾虚血弱成斯症,地黄丸子俱能医。

  卷五 形声门

  解颅(四言句)

  解颅八物,有热加连,以绵系束,香附白敛。

  卷五 形声门

  鹤膝(四言句)

  小儿鹤膝,此属肾虚,地黄加味,服却无虞。

  卷五

  诸疮门

  小儿初生,遍身生虫疮及流水疮、风疮,皆胎毒也。切勿搽药,恐逼毒入腹,宜服胡麻丸。

  凡有误用搽药,逼毒入腹,以致腹胀者,解毒丸主之。

  凡有头面遍身生疮,非干搽药,忽然自平,加痰喘者,切不可解利。当以连翘汤治之。以上数症,俱是胎毒,不可用灸法。

  其有一岁以上,生流水疮者,此血风疮也,胡麻丸主之。

  痘疮后,生脓胞疮者,此痘风疮也,以胡麻丸治之。

  以上二症,俱是风热,宜灸风池穴、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各灸三壮。

  卷五 诸疮门

  连翘汤

  连翘、人参、川芎、黄莲、生甘草、陈皮、白芍、木通,水煎入竹沥服。

  小儿生痈毒肿疖者,旨因气血凝而热乘之。内服解毒汤,外用点药。如已溃者,内服大补汤,外用紫金锭涂之。

  卷五 诸疮门

  解毒汤

  玄参、连翘、升麻、黄芩、赤芍、当归、姜活、防风、生地、甘草、荆芥穗。秘结者,加大黄、木通。

  卷五 诸疮门

  大补汤

  人参、黄?、川芎、连翘、白芷、白茯苓、当归、生地、白术、甘草、赤芍,姜枣引。

  紫金锭山慈姑三两,五倍子三两,大戟两半,续随子肉一两,麝香三钱,雄黄、朱砂各一两,为末,糯米糊作锭子, 磨水搽。

  贴药黄芩、黄连、黄柏各二钱,大黄、蒲黄各三钱,血竭、乳香各二分,没药二分,麝香少许。共为末,取生姜自然汁。和鸡蛋清打匀,调药贴之。

  头上生软疖,脓水不干者,用紫金锭搽之,自愈。用单方搽亦效。

  单方用上好磁器,不拘多少,研为极细末,鸡子清调搽。

  又方大积壳一个,去赢,令空磨,令口平,以面糊涂抹积壳四围,安贴于疖上,自破。令脓血流尽,先于一边以灯草一根通之,疖痊便无痕迹。

  又方用石灰筛过,以鸡子清和灰为丸,入炭火烧炼通红,如此捶和三次,根据法锻炼,取研细,香油调敷。

  颈上生核, 肿胀发热者,内服连翘丸,外用五倍子为末,淡米醋调敷,一日二次易之,效。

  卷五 诸疮门

  连翘丸

  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牡丹皮、防风、黄柏、肉桂、豆豉、独活、秦艽各五钱,桑螵蛸三钱半。

  为末,炼蜜丸,灯心汤下。

  西江 月小儿遍身疮疥,虫巢脓血浸淫,此由胎毒内藏深,故有许多形症。凉血杀虫解毒,胡麻丸子通神,切防搽洗毒归心,腹痛神昏命尽。

  若是要用搽药,瘙痒无过蛇床,螶虫作楚用雄黄, 痛肿寒水为当。不痒须加狗脊,喜盐汤火硫磺,斑猫同研熟尤良,手擦鼻闻搽上。

  卷五

  丹毒门

  小儿赤游丹毒,虽有十种,皆由心火内盛,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疗此症者,其法必先用表药,以解热毒,方可搽敷。若遽用药搽,便气无所泄,而入于里,伤人者多矣。

  小儿丹毒,一岁以上者,易治。未周岁者,难治。

  有因惊后而发丹者,此毒气由内出外,易治。有先发丹而后惊者,此毒气由外入内者,多死不治。

  一从头项起着,名飞灶丹。

  二从头上起者,名走灶丹。

  三从面上起者,名鬼火丹。

  四从背上起者,名天火丹。

  五从两手起者,名天灶丹。

  六从两胁起者,名水丹。

  七从脐起者,名葫芦丹。

  八从两脚起者,名野火丹。

  九从两脚背起者,名烟火丹。

  十从阴上起者,名胡漏丹。

  飞灶丹:先用葱白取自然汁搽。

  走灶丹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擦。

  鬼火丹:用伏龙肝、鸡子清调搽。

  天火丹:用桑白皮末,羊脂调搽。

  天灶丹:用柳木烧灰,水调搽。

  水丹:用生铁锈末,猪油调搽。

  葫芦丹:用槟榔末,米醋调搽。

  野火丹:用乳香末,羊脂调搽。

  烟火丹:用猪槽下土,清油调搽。

  胡漏丹:用屋漏处的土,羊脂调搽。

  以上十种丹毒,俱先服防风升麻汤,以解其热毒。次用蜞针法,以去其毒血,如无蜞针,用砭针法,然后用救急法。

  卷五 丹毒门

  防风升麻汤

  升麻、防风、山栀仁、甘草、麦冬(去心)、荆芥穗、木通、葛根、薄荷叶、玄参、连翘、牛蒡子。

  便秘者加大黄,水煎服。

  卷五 丹毒门

  蜞针法

  用水蜞[]数条,放于红肿处,令吃出毒血,立愈。

  卷五 丹毒门

  砭针法

  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

  卷五 丹毒门

  急救法

  取灶心对锅底焦土,研末,以新汲水调搽,干则易之。

  小儿丹毒,腹胀,气喘,闷乱,不乳,反惊搐者,皆不可治。

  小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两眼胞红晕微起,面青黯色,夜则烦哭,或脸如胭脂,此因伏热在内,发之于外,初则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至颈项,赤如丹砂,名为惊丹[]。以三解散治之。

  卷五 丹毒门

  三解散

  人参、防风、天麻、郁金、茯神、白附子、大黄、黄芩、僵蚕、全蝎、枳壳、薄荷叶、粉草、赤芍,灯心引。

  小儿惊风后,风从气行,血从气使,毒气蓄于皮肤,流为肿毒,多在腮颊、耳根间,成痈成疖,谓之毒风。宜内服当归百解散,外用拂毒散敷之。

  卷五 丹毒门

  当归百解散

  当归、赤芍、大黄、川芎、升麻、薄荷叶、干葛、麻黄、黄芩、甘草、枳壳、皂角刺,葱萎引。

  卷五 丹毒门

  拂毒散

  半夏一钱,贝母、大黄、朴硝、五倍子各二钱半。

  共为末,淡醋调敷患处,干则易之。

  小儿或因跌仆,刀斧破伤皮肤,风邪侵袭伤处,发此谓之破伤风。宜内服疏风活血散,外以紫金丹涂之。

  疏风活血散当归、生地、川芎、赤芍、荆芥、防风、甘草、红花、苏木。水煎服,入酒少许。

  西 江 月小儿赤游丹毒,虽有十种原根,皆由心火热多深,上下游移不定,其色泽如丹石,故称丹毒之名,治法方册甚分明,全在医家体认。

  小儿流丹最毒,十种发出不同,自上而下莫至胸,上下至肾可恸,半周之内休见,满周病此宜攻,蜞针的的有神功,内解外敷兼用。

  内解归梢赤芍,羌活荆芥防风,升麻甘草地黄通,竹叶玄参煎用。外用益元敷贴,更加寒水相同,三朝五日急相攻,惊搐灵丹如梦。

  治丹用功次第,从头一一铺陈,解表下毒药先行,次用蜞针吮进。若是蜞针不便,须臾急用砭针,然后涂药救孩身,此法前人已定。

  捷法先须解毒,或将利药疏通,初起涂敷莫胡攻,毒入于里遏壅。解毒无价散子,防风升麻汤同,利药灵应有神功,只在医人善用。

  经验治丹妙法,而今说与后人,先将灵应涤病身,下后才施涂润。田螺捣饼敷贴,或用水调灶心,又将南星大黄停,芒硝研匀水浸。

  烘热衣与儿,火丹遂成之。芒硝寒水石,青黛石膏奇。赤痣因何起,胎中受热多。原来无大害,不必请医和。

  卷五

  斑疹、隐疹门

  小儿斑疹,其掀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也,谓之斑。红点在皮肤之中不出者,厉少阴君火也,谓之疹。

  其症有阴阳轻重之别,阳斑用托里消热,化斑凉血,此急治其标也。阴疹用调中温胃,其疹自消,此缓则治其本也。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首尾不可妄下。

  阳毒者,或发于面部,或发于背部,或发于四肢,极其稠密,状如锦纹。红赤着,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一则下之早,其热乘虚而入胃,一则下之晚,其胃热不得发越,当服消斑青黛饮。

  阴疹者,或出于胸背、手足稀而小者,此由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薰于肺,传于皮肤,而成斑点,如蚊蚋蚤虱所咬,而非锦纹也。宜服理中汤主之,其火自降,其斑自退矣。

  斑疹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因其毒气,上下皆出,宜调中气。若吐泻之后,遍身发斑如锦纹者,此热即乘虚入胃,其症多得于夏天,化斑汤主之。

  卷五 斑疹、隐疹门

  消斑青黛饮

  黄连、甘草、石膏、知母、柴胡、山栀仁、玄参、升麻、生地、黄芩、人参、青黛,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引。

  卷五 斑疹、隐疹门

  调中汤

  苍术、陈皮、砂仁、白芍(炒)、甘草(炙)、藿香叶、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壳、川芎,姜三片引。

  卷五 斑疹、隐疹门

  化斑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水竹叶,粳米引。

  如斑红者易治,黑者难治。

  小儿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或不红者,并风与湿而成也。加味羌活散治之,或加减攻毒散亦效。

  卷五 斑疹、隐疹门

  加味羌活散

  羌活、前胡、人参、桔梗、甘草、薄荷叶、枳壳、川芎、天麻、茯苓、蝉退,姜三片引。

  卷五 斑疹、隐疹门

  加减攻毒散

  羌活、枳壳、前胡、柴胡、当归、川芎、枳壳、桔梗、茯苓、人参、甘草、薄荷叶、防风、荆芥、苍术、芍药、生地,姜枣引。

  续诸疮验方小儿眉丛中生疮,浸淫不干者,名曰链银疮。用穿山甲前膊上甲,炙焦为末,入轻粉少许,清油调敷。

  冻耳成疮者,内服防风通圣散,外用铅粉,以水擂细,将艾揉烂,焚成乌色,研末敷之。

  卷五 斑疹、隐疹门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薄荷叶、大黄(炒)、山栀仁、赤芍、麻黄(去节)、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荆芥、白术、甘草,加干葛,生姜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