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
南北沙参(各三钱) 连皮苓(四钱) 生白术(三钱) 淮山药(三钱) 左牡蛎(四钱) 花龙骨(三钱)
川贝母(三钱) 甜光杏(三钱) 汉防己(二钱) 鲜冬瓜汁(冲服,二两) 滋肾通关丸(包煎,一钱五分)
另单方:每日虾士蟆(二钱),泛水如银耳状,煮服。
连蟆肉食之,如法食两天后,即小溲畅行,且时时频转矢气,肿胀渐消。按虾士蟆为益肾利水之品,故能应效,洵治虚胀之妙品也。
文右 旧有脘痛,继则腹满作胀,食入难化,面黄溺少。此肝气怫郁,木乘土位,湿热浊气,凝聚于募原之间,三焦气机流行窒塞,书所谓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也。两关脉弦,寸部郁涩,急拟疏肝解郁,运脾逐湿。
银州柴胡(一钱) 生白术(二钱) 枳实炭(一钱) 连皮苓(四钱) 陈广皮(一钱) 大腹皮(二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带壳砂仁(八分) 冬瓜皮(三钱) 鸡金炭(一钱五分) 炒谷麦芽(各三钱) 小温中丸(每早吞服,三钱)
杨左 形瘦色苍,木火体质,抑郁不遂,气阻血痹,与湿热凝聚募原,始则里热口干,继而大腹胀硬,自夏至秋,日益胀大,今已脐突,红筋显露,纳谷衰少,大便色黑,小溲短赤,舌灰黄,脉弦数,此血臌之重症也。气为血之先导,血为气之根据附,气滞则血凝,气通则血行。先拟行气去瘀,清热化湿,然恙根已深,非旦夕所能图功者也。
银州柴胡(一钱) 生香附(二钱) 连皮苓(四钱) 紫丹参(二钱) 粉丹皮(一钱五分) 赤芍(二钱)
藏红花(八分) 当归尾(三钱) 绛通草(八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泽兰叶(一钱五分) 青宁丸(包,三钱)
卷五 肿胀案
附:肿胀概论
灵枢胀论谓:五脏六腑,皆各有胀,诸胀者,皆因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故凡治胀病,必会通圣经诸条之旨,然后能识脏腑之部分,邪气之盛衰,盖名曰厥气者逆气也,寒气者浊阴也,逆气下塞,浊阴上干,卫气滞留,营血凝止,营卫不调,寒邪得以乘虚而入,真邪相持,互结不解,脏虚邪即入脏,腑虚邪即入腑,故有五脏六腑诸胀之见症,治法分别列后。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寒邪来犯,心阴郁遏,阴阳交战则短气,火被水克为心烦,心肾不交,则卧不安也。当宜发扬神明,以安心脏,俾离火空照,则阴翳自散。
川桂枝(四分) 光杏仁(三钱) 生甘草(五分) 朱茯神(三钱) 酸枣仁(三钱) 紫丹参(三钱)
炙远志(一钱) 川郁金(一钱五分) 琥珀屑(冲服,六分) 姜皮(五分) 沉香片(四分) 朱灯心(二扎)
肺胀者,虚满喘咳。肺为至高之脏,位主上焦,职司清肃。寒客于肺,肺气壅塞,清肃之令,不得下行。先哲云:喘咳之为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肺金之实喘也。宜温肺散寒,射干麻黄汤加减,如寒包热者,麻杏石甘汤治之。
净麻黄(四分) 嫩射干(八分) 光杏仁(三钱) 生甘草(六分) 象贝母(三钱) 仙半夏(二钱)
薄橘红(八分) 桑白皮(二钱) 炙款冬(一钱五分) 栝蒌皮(二钱) 清水炒枇杷叶(去毛、包,二钱)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脾为太阴而主四肢,脾弱生湿,湿阻中宫,真阳不运,土德日衰,寒邪乘之,浊阴凝聚而为哕,为体重,为烦 也。脾与胃为表里,脾病胃亦病,胃不和则卧不安。宜温运太阴,而化湿浊。
熟附片(一钱五分) 生白术(一钱五分) 炮姜炭(八分) 云茯苓(三钱) 仙半夏(二钱) 青陈皮(各一钱) 大砂仁(八分) 炒薏仁(八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制川朴(一钱)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胁乃肝之分野,少腹乃厥阴之界,寒客厥阴,木失条达,厥气横逆鸱张,故胁满而少腹痛也。宜疏泄厥气,而散寒邪。
软柴胡(一钱) 炒赤白芍(各一钱五分) 金铃子(二钱) 延胡索(一钱) 细青皮(一钱) 春砂壳(八分)
川郁金(一钱五分) 广木香(六分) 青橘叶(一钱五分) 小茴香(八分) 台乌药(一钱) 江枳壳(一钱)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肾为水脏,腰为肾府,寒着于肾,下元虚寒,真阳埋没,阴邪充斥,故腹满而腰髀痛也。宜温肾助阳,而驱浊阴,俾得阳光普照,则阴霾自消。
熟附块(一钱五分) 生白术(二钱) 西秦艽(二钱) 川牛膝(三钱) 浓杜仲(三钱) 补骨脂(一钱五分)
青陈皮(各一钱) 台乌药(一钱) 小茴香(一钱) 广木香(六分) 嫩桑枝(四钱) 生姜(三片)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胃为阳土,主司出纳,寒邪乘之,胃气不通,不通则痛。胃既受病,水谷停滞中宫,欲化不化,反变败浊,故鼻闻焦臭而妨碍饮食也。谷气不行,阳不通达,受盛传导,皆失所司,故大便难,与腑实便闭者不同。宜平胃散合脾约麻仁丸加减。
制苍术(一钱) 制川朴(一钱) 陈广皮(一钱) 细青皮(一钱) 江枳壳(一钱) 大砂仁(研,八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全栝蒌(切,三钱) 脾约麻仁丸(包,五钱) 广木香(四分)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而出焉,寒客大肠,变化无权,清浊混淆,则生飧泄;虚寒气滞,则肠鸣而痛濯濯也。宜温中化浊,分利阴阳。
熟附块(八分) 炮姜炭(六分) 生白术(二钱) 广木香(八分) 陈广皮(一钱) 猪茯苓(各三钱)
大砂仁(研,一钱) 制小朴(八分) 大腹皮(二钱) 六神曲(三钱)
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位居胃之下口,大肠之上口,寒客小肠,物无由化,水液不得渗于前,糟粕不得归于后,故为少腹 胀,引腰而痛,小溲必不利也。宜通幽化浊,滑利二便。
细青皮(一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台乌药(一钱) 细木通(酒炒,一钱五分) 栝蒌仁(研,三钱)
车前子(二钱) 广木香(六分) 江枳壳(二钱) 青橘叶(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 生姜(三片)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寒客膀胱,湿郁下焦,气化不及州都,水道窒塞不通,故少腹满而气癃,即今之癃闭也。宜打开上闸,以通下源,如提壶挈盖之意。
苦桔梗(二钱) 光杏仁(三钱) 云茯苓(三钱) 细木通(八分) 车前子(三钱) 瞿麦穗(二钱)
冬葵子(四钱) 怀牛膝(二钱) 滋肾通关丸(包,三钱) 荸荠梗(三钱)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三焦即募原,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寒气逆于三焦,决渎失职,气与水逆走腠理,其水不得从膀胱而泄。气本无形,水质不坚,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与肤胀等耳。当行气利水,五苓五皮加减。
川桂枝(五分) 生白术(一钱五分) 桑白皮(二钱) 鲜姜皮(一钱) 陈广皮(一钱) 赤猪苓(各三钱)
江枳壳(一钱) 福泽泻(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广木香(六分) 冬瓜皮(一两,煎汤代水)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惟其气血皆少,为清净之府,而内寄相火。寒客于胆,胆与肝为表里,胆病而肝亦病,胆汁上溢,故口苦;肝气怫郁,故胁痛胀善太息也。宜和解枢机,而泄厥阴。
柴胡(一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栀子皮(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云苓(三钱)
陈皮(一钱) 枳壳(一钱) 合欢皮(二钱) 川郁金(一钱五分) 佛手(八分)
由是观之,五脏六腑之胀,属寒者多而属热者少,属实者多而属虚者少。中满分消,治寒胀也;丹溪小温中丸,治热胀也;金匮工在疾下,治实胀也;济生肾气,治虚胀也。为司命之职,苟不辨明清切,而笼统处方,岂不自欺欺人乎?
卷五
香港脚案
何左 湿浊之气,从下而受,由下及上,由经络而入脏腑,太阴健运失常,阳明通降失司,腿足浮肿,大腹胀满,胸闷气逆,不能平卧,面色灰黄,脉左弦右濡滑,香港脚冲心重症,香港脚谓之壅疾。急拟逐湿下行。
紫苏梗(一钱五分) 连皮苓(五钱) 陈木瓜(五钱) 苦桔梗(一钱) 海南子(三钱) 陈广皮(三钱)
汉防己(三钱) 淡吴萸(一钱五分) 生熟苡仁(各五钱) 福泽泻(二钱) 连皮生姜(三片)
二诊 昨进逐湿下行之剂,大便先结后溏,气逆略平,而大腹胀满,腿足浮肿,依然如旧。面无华色,舌苔白腻,脉左弦细,右濡滑。蕴湿由下而上,由经络而入脏腑,脾胃运化无权,香港脚重症,还虑冲心之变。前法既获效机,仍守原意出入。
照前方加川牛膝(三钱)、冬瓜皮(五钱)。
三诊 腿足肿略减,两手背亦肿,大腹胀满虽松,胸闷气升,难以平卧。身热不壮,口干且苦,面色无华,舌苔薄腻微黄,脉象濡小而滑。脾主四肢,脾弱水湿泛滥,浊气上干,肺胃之气,失于下降,恙势尚在重途,未敢轻许不妨。再仿五苓合鸡鸣散加减,逐湿下行。
川桂枝(五钱) 福泽泻(二钱) 陈木瓜(三钱) 大腹皮(三钱) 酒炒黄芩(八分) 猪苓(三钱)
川牛膝(二钱) 淡吴萸(八分)
连皮苓(五钱) 陈皮(三钱) 冬瓜皮(五钱) 汉防己(三钱) 生熟苡仁(各五钱) 连皮生姜(三片)
四诊 香港脚肿势减,大腹胀满亦松,小溲渐多,水湿有下行之势。身热时轻时剧,口苦且干,面无华色,舌苔腻黄,脉象濡小而滑。浊气留恋募原,脾胃运化无权,能得不增他变,可望转危为安。香港脚壅疾,虽虚不补,仍宜五苓合鸡鸣散加减,逐湿下行,运脾分消。
前方去吴萸,加地枯萝(三钱)。
五诊 肿势大减,大腹胀满渐松,小溲渐多,水湿有下行之渐。纳少嗳气,且见咳嗽,舌苔薄白而腻,脉象弦小而滑。浊气聚于募原,水湿未能尽化,太阴健运失常,阳明通降失司也。前法颇合,毋庸更张。
川桂枝(六分) 泽泻(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光杏仁(三钱) 连皮苓(四钱) 生熟苡仁(各三钱)
陈皮(一钱) 淡吴萸(八分) 陈木瓜(三钱) 连皮生姜(三片) 粉猪苓(二钱) 牛膝(二钱)
汉防己(三钱) 地枯萝(三钱)
六诊 肿势十去七八,胀满大减,小溲渐多,水湿浊气,已得下行,沟渎通则横流自减,理固然也。
苔腻未化,纳谷不旺,余湿未楚,脾胃运化未能如常。去疾务尽,仍守前法。
前方去地枯萝,加生白术(一钱五分)、冬瓜皮(四钱)。
赵左 香港脚上冲入腹,危险之极,变生顷刻,勉方作万一之幸,破釜沉舟,迟则无济矣。
熟附子(五钱) 云茯苓(八钱) 陈木瓜(五钱) 花槟榔(三钱) 淡干姜(三钱) 生白术(三钱)
淡吴萸(二钱) 黑锡丹(包,三钱)
卷五
黄胆案
朱右 温病初愈,因饮食不谨,湿热滞互阻中焦,太阴健运无权,阳明通降失司,以致脘腹胀闷,不思纳谷,一身尽黄,小溲短赤如酱油色,苔薄腻黄,脉濡滑而数,黄胆已成,非易速痊。拟茵陈四苓合平胃加减。
西茵陈(一钱五分) 连皮苓(四钱) 猪苓(二钱) 陈广皮(一钱) 黑山栀(二钱) 福泽泻(一钱五分)
炒麦芽(三钱) 制苍术(一钱) 制川朴(一钱) 六神曲(三钱) 炒苡仁(三钱)
陈左 喉痧之后,滋阴太早,致伏温未发,蕴湿逗留募原,着于内而现于外,遂致遍体发黄,目珠黄,溺短赤,身热晚甚,渴喜热饮,肢节酸疼,举动不利,苔薄腻黄,脉濡数。温少湿多,互阻不解,缠绵之症也。姑拟清宣气分之温,驱逐募原之湿,俾温从外达,湿从下趋,始是病之去路。
清水豆卷(八钱) 忍冬藤(三钱) 连翘壳(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西茵陈(一钱五分) 黑山栀(二钱)
猪苓(二钱) 制苍术(七分) 粉葛根(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鸡苏散(包,三钱) 甘露消毒丹(包煎,八钱)
孔左 素体阴虚,湿从热化,熏蒸郁遏,与胃中之浊气相并,遂致遍体发黄,目黄溲赤,肢倦乏力,纳谷减少,舌质淡红。从阳疸例治之。
西茵陈(二钱五分) 赤猪苓(各三钱) 通草(八分) 冬瓜皮(四钱) 黑山栀(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白茅根(去心,两扎) 生白术(一钱五分) 杜赤豆(一两)
韩女 室女经闭四月,肝失疏泄,宿瘀内阻,水谷之湿逗留,太阴、阳明、厥阴三经为病,始而少腹作痛,继则脘胀纳少,目黄溲赤,肌肤亦黄,大便色黑,现为黄胆,久则恐成血臌。急拟运脾逐湿,祛瘀通经。
陈广皮(一钱) 赤猪苓(各三钱) 杜红花(八分) 制苍术(一钱) 大腹皮(二钱) 桃仁泥(包,一钱五分) 制川朴(一钱) 福泽泻(一钱五分) 延胡索(一钱) 西茵陈(二钱五分)
苏木(一钱五分) 青宁丸(吞服,二钱五分)
高左 身热旬余,早轻暮重,夜则梦语如谵,神机不灵,遍体色黄,目黄溺赤,口干欲饮,舌干灰腻,脉象左弦数右濡数。伏邪湿热逗留募原,如 酱然。湿热挟痰,易于蒙蔽清窍,清阳之气失旷,加之呃逆频频,手足蠕动,阴液暗耗,冲气上升,内风煽动,湿温黄胆,互相为患,颇虑痉厥之变!急拟生津而不滋,化湿而不燥,清宣淡渗,通利三焦,勿使邪陷厥阴,是为要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