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一得集
一得集
卷中医案
静修庵尼湿热痢治验
郭通圆静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鱼脑。腹与胁牵引而痛。气时下堕。肛门肿痛。缠绵月余。面黄肌瘦。里急后重。脉象虚大。余曰。湿热郁蒸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与病不合。故不能愈。乃与大豆黄卷、鲜藿香、黄连、黄芩、防风、木香、佛手柑、萝卜子、茅术、车前、薏苡、泽泻、白芷、荷叶、青蒿脑、滑石等。服两剂而病减半。乃去白芷、豆卷、茅术。加石斛、茯苓。又四剂而病去其七八。后以调胃和中化湿之剂而愈。
卷中医案
肠痈治验
又静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许。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诊之右关脉洪大搏指。余部浮数。余问腹旁痛处。有无微肿。脚挛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块。坚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肠生痈。非痧症也。彼大骇。
余曰无妨。肠痈初起。医治不误。十可痊十。大忌外科开刀。腐肠穿膜。为不治耳。乃用银花、当归、大黄、桃仁、丹皮、乳香、没药、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两剂而脓血从大便下。臭秽难闻。肿消脚伸。腹亦不痛。但续续下痢脓血。复排脓消毒之品。如银花、生甘草、桃仁、归芍、丹参、丹皮、薏苡、乳香、没药、白芷、贝母等数剂而愈。凡诊脉如一部独异。须当深究根源。痛处拒按。微肿。非损伤血瘀。定是内痈。须平日留心临症。方能知之。
卷中医案
陈铬甫痿症治验
牛羊司巷陈铬甫世兄。年十三。身长如二十余。十二岁而阳已发动。是以骨力不坚。试观草木易于荣长者。而枝干必娇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体倦。两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则遗精。甚至日间心有所思。夜则梦寐不安。乃延余治。诊脉左关弦数。右关虚大。两寸两尺。俱虚软无力。余曰。症属木强土虚。肾气不坚。心火刑克肺金。治当先保肺胃之阴。取土金相生之义。且胃为后天之本。土能生化万物。经云。纳谷者昌。待胃气渐旺。然后可用血肉有情。同类相感。补精益血。病自渐愈。于是先用桑叶、沙参、钗斛、炒麦冬、枇杷叶、白蒺藜、仙半夏、橘红、竹茹、谷芽、茯苓、茯神、紫菀、百合、毛燕屑、女贞子、莲子、淮山、芡实等清淡之品。出入为方。服二三十剂。
而痰渐少。胃气开。乃用舒养筋脉。滋血和肝之药、如归芍、金樱子、钗斛、山药、山萸、续断、杜仲、麦冬、西洋参、五味子、阿胶、沙苑蒺藜、参贝、陈皮、人乳蒸茯神、龙骨、牡蛎、芡实、丹参等又三十余剂。遗精梦寐等皆愈。但足仍无力。后用血肉有情之品。收合成膏。如吴鞠通天根月窟膏法。每服五六钱。一日早晚两次。至戊子春。步履如常。
强壮逾于平昔。可见补益之药。必久服乃效。
卷中医案
李封翁痰火症治验
李荔翁年近花甲。宿患痰火。累年医治。不能除根。去岁余用轻清之品。治之而愈。今春晚膳毕。正与诸孙嬉戏。
忽觉右半身麻木不仁。少顷舌本连头俱麻。急来召余诊之。右三部脉俱洪大而数。左关尺脉劲滑利。余谓痰火上升。阻遏脉络所致。先刺两手曲池、少商、出血。方用羚羊角、桑叶、钓藤、橘红、川贝、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远志、神砂、茯神、竹茹、竹沥等一剂而愈。次日再诊。脉平人安。乃用宁神和中略佐化痰。以善其后。乃郎今年北上。高捷翰苑。诸孙皆眉目清秀。俊雅能文。其浓福正方兴而未艾也。
先甫与心禅交有年矣。每遇急症。延师延医。无不应手而愈。去秋感冒微寒。师一下指。即有疑难之色。予心知为不祥。至季冬时果遭大变。心禅师可谓神明其技。而予则永为无父之人矣。悲哉。(棘人李鹏飞泣血书于苫次。)
卷中医案
桑观察痰火上攻上实下虚治案
金衢严桑观察。过于劳顿。虚阳上冒。更挟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体质偏阳。头晕脚弱。患此数年。退归静养。医治罔效。召余治之脉浮滑数大。溢上鱼际正脉法所云高章之脉也。余曰高年亢阳为患甚多。徐洄溪云。凡年高福浓之人。必有独盛之处。症似不足。其实有余也。夫头面诸窍。乃清空之地。六阳经脉之所会聚。上窍皆奇。尤为阳中之阳。厥阴风火内旋。蒸腾津液。如云雾之上升。清阳不利。则为眩晕。且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有余即是火。其冲于上也。则为眩晕。流于下也。则成痿痹。入于肢节。则如瘫痪。藏于胞络。则为痫厥。阴不足而阳有余。所谓上实下虚是也。治以清痰火为先。次熄肝风。终以养血潜阳。徐图奏效。方用鲜橄榄数斤。敲碎煮汁。人乳蒸西洋参、川贝母。钗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麦冬、山栀皮、竹沥。少佐姜汁同熬膏。入生矾末。每清晨用开水冲服三四钱。服之颇安。再诊改用茯神、人乳蒸西洋参、石斛、山栀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蛎、甜杏仁、川贝母、麦冬、石菖蒲、竹沥、姜汁等。调理两月。渐能步履。而头晕终不能瘥。总须慎阴为是。
卷中医案
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验
祖庙巷高太太。年三十余。平素肝阳极旺。而质瘦弱。患痰火气逆。每日吐痰一两碗。喉间咯咯有声。面赤烦躁。
舌苔中心赤陷无苔。脉弦细虚数。乃感受风邪。少阳木火偏旺。风得火而愈横。风火相扇。肺金受制。阳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尽。痰吐多而肾液立伤。故内热。素问云。大颧发赤者。其热内连肾也。痰随气以升降。气升痰亦升。治当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气为主。火降气降。而痰自瘥矣。方书治心肝之火以苦寒。治肺肾之火以咸寒。古有成法。方用咸苦寒降法、丹皮、山栀、青黛、竹茹、竹沥、杏仁、黄连、黄芩、羚羊角、石决明、川贝母、旋复花、海浮石。加指迷茯苓丸三钱。连服三剂。气平热退。痰喘俱瘥。安卧如常。后用清肺降火化痰之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竹茹、青黛、山栀、牡蛎、鳖甲、阿胶、川贝母、海石、茯苓、仙半夏、橘红、首乌、雪羹等。出入为方。调理数剂而愈。
卷中医案
陈姓子痰痫宿病治验
宁波西郊陈姓子年十七。患痫症三四载矣。初则数月病作。后乃渐近。甚至一日数发。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脉右三部洪滑流利。左关弦而抟指。左寸上溢鱼际。余谓症属痰火充斥。上蒙胞络。闭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黄清心丸用竹沥一杯。入生姜汁二三滴化服。复以鲜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羚羊角、桑叶、钩藤、橘红等宣络道而清疏之。继则用宁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复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榄膏入矾末少许。用开水冲服四钱。服月余而病不复作矣。
卷中医案
来某痰火症治验
萧山来某。素病痰火。作时言语謇涩。手颤足疲。频年医治罔效。就诊于余。脉洪大而滑。溢出寸口。大便常秘。
而胃口颇旺。余曰。是痰火为患也。以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竹沥。少加姜汁、麦冬、远志、石斛、黄连、竹茹、茯神、生地、川贝母等为剂。并令吞白金丸三钱。接服数日。脉敛音清。手亦不颤。诸恙降序。乃去羚羊、竹沥、黄连、白金丸。加牡蛎、西洋参、生枣仁、龟版、阿胶、杞子、白蒺藜、天王补心丸。调理数剂而愈。至次年新正。因纵酒而痰火又升。声音又涩。又就余治。余曰。痰为易生之物。若旧症复发。仍用前方常服。当以西洋参、辰砂、茯神、麦冬、淮山、菊花、杞子、蒺藜、石斛、远志、石菖蒲、橘红、牡蛎、川贝母、龙骨、竹沥为剂。青果膏入矾末少许。每早开水冲服四钱。惟酒宜少饮为妙。从此相安年余。后因不戒酒。且食浓味。而病又作。劝其行倒仓法吐去其痰。以清胃府。复疑惧交集。致病终不脱体。
卷中医案
气血两虚半身不遂治验
一徽州客。年五十许。忽一日右半身如瘫痪。卧床不能转动。筋脉不拘急。亦无痛苦。召余诊之。右脉沉细如丝。
虚软无力。左脉和缓无病。细审毫无风象。体肥肌丰。又非痰火。乃气血两虚。归并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补阴还阳五汤法。用黄 四两。当归五钱。赤芍二钱。干地龙、川芎各一钱。续断、忍冬藤各三钱。红花一钱。丹参三钱。服三剂。而右脉渐大。手足略能展动。八剂而起居如常矣。方信归并之说为不谬。后以归、芍、参、 、苓、草、丹参、桂枝、木瓜、红花、川芎、牛膝、续断、狗脊等养血补气。舒经活络。嘱其浸酒常服。
卷中医案
沈某神虚痫病治验
山阴沈某年四十许。偶一烦劳。则痫病即发。神不自主。谵言妄语。不省人事。或语鬼状。诊之两寸空大无伦。两关弦紧。舌中心陷有裂纹。余谓病属虚症。神不守舍。神虚则惊。非有鬼祟。神气浮越。故妄见妄言。用桂枝龙牡汤加龙眼肉膏。嘱其守服三十剂。服二十剂。而病已不复发矣。按此症与前陈姓案。乃一虚一实之对症。总须审症的确。指下分明。庶所投辄效。病症万端。治不执一。要不外乎虚实寒热四字。桂枝龙牡汤。有旋转乾坤之妙用。非熟读金匮者不知也。
卷中医案
金彩眉百合病治验
定庠生金彩眉。其夫人丙戌秋病霍乱卒。渠亦患湿热症。是年定海之霍乱。经余治愈者甚多。及彩眉之遇余也。
则在仲冬时矣。盖渠自秋间患湿温之后。失于清解。留邪在络。且丧偶悲郁。再有烟癖。耗伤精血。烦躁不寐。目不交睫者匝月。日间坐卧不安。百感交集。欲食而不能食。欲卧而不能卧。饮食或宜或不宜。神识似痴。脉之空大。指下极乱。余曰。此正金匮所云百合病也。再兼痰上冲。遂与百合地黄汤。加清痰降火之药。两剂稍能寐。而神志仍似痴呆。乃专清其痰火。而加宁神定志之品。出入加减。至丁亥春始痊。
卷中医案
赵忠翁头风抽掣治验
赵忠翁。年近八旬。前任镇海教谕。常患头风。发则日夜无度。左颊上额及巅。经络不时抽掣。自觉如放烟火冲状。
通夜不能寐。脉虚滑流利。有时弦劲而大。余谓风阳上扰。阳明少阳之火挟痰而逆冲于上。额旁及耳前后两颊。
现青络甚多。法当尽刺出血。灵枢云。诸络现者尽泻之。乃刺两颊及眉心出血。复针颊车、地仓、承浆、率谷、百合、迎香等穴。行六阴数。凡针四次。筋不抽掣矣。方用僵蚕、桑叶、麦冬、山栀、石斛、丹皮、竹茹、青黛、丝瓜络、牡蛎、阿胶等品。养血和络。调理数剂而安。次年立春后复发。但不如前之甚也。时值六出纷飞。不能用针。改用推法。
以指代针。推后痛稍缓。雪消天霁。复针率谷、风府。方药如前法。服数剂而又愈。以后每少发。投前方辄效。徐洄溪云。凡经络之病。不用针而徒用药。多不见效。其信然矣。
卷中医案
又赵孙媳血虚头痛治验
忠翁孙媳。亦患头痛。嘱余诊之。其脉浮取颇大。而沉按无力。两尺尤甚。左关略兼弦数。余曰。此属肝血内虚。
奇经失荣养之司。病虽在上。而根源实在于下。其所以头痛者。督脉上循于巅顶也。药须补下。即内经上病治下之法也。用四物加杞子、山药、杜仲、续断、苁蓉、阿胶、鹿角霜、金樱子、石斛、菊花等数剂而愈。此两症亦一虚一实之对证也。
卷下医案
魏掾痰火上冲惊悸不寐治验
藩司掾魏某。患怔忡惊悸不寐。两月有余。施医局友作虚症治。愈治愈剧。乃就余诊。脉浮滑鼓指。目黄舌苔白腻余谓阳明不阖。痰火上冲。湿热内蕴之候也。与半夏秫米汤。加橘皮、竹茹、川连、茯神、枣仁、山栀、杏仁、泽泻、滑石、作甘澜水煎。炊以苇薪。二剂能寐。而怔忡惊悸悉减。复以清痰降火化湿之剂。目黄渐退。胃亦渐旺。诸恙悉痊矣。患此症者甚多。若作虚治。是抱薪而救焚也。
卷下医案
任佃夫血风治验
定海佃夫任姓。年四十余。四肢手足心皆生白屑。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肤浓如牛领。裂缝中血流淋漓。肤热如烙。痒甚必搔出血始已。患此数年。内外科皆不识其何病。丙戌夏就诊于余。脉六部俱浮洪散指。余曰。此症重者即是大麻风。眉鼻柱肢节皆能脱落。吴越人患此绝少。惟岭南感受毒瘴者有之。乃风湿之邪。从外入于肌肤。以致脉络留而不去。转入转深。入于血分化热。热与风湿相搏。致成白屑。层层如曲 之发斑。故脱之不尽。宜驱经络之湿。清血分之热。润肌肤之燥。可望渐瘥矣。渠云。化湿之药。已服百余剂矣。一无所效。余曰。化湿乃通称。而药味配合。各有不同。是症湿在脉络。若徒用渗利苦燥。以治脏腑。无益耳。方用银花二两。麦冬六钱。生甘草八钱。当归八钱。僵蚕三钱。芥穗、防风、木瓜、威灵仙、黄芩、丹皮、丹参各三钱。生首乌一两。薏苡、生白芍各六钱。羌活钱半。细生地二两。长流水三大碗。用大砂锅煎成一大碗。缓缓服之。外用麻黄、羌活、白附子、僵蚕、威灵仙、蛇床子、苦参、川楝子、黄连、黄芩、当归、银花各三钱。用真麻油十两熬枯沥净渣。再下血余八钱。黄腊二两。生猪脂一两。枯矾二钱。
痒时用新夏布蘸药擦之。如法月余果愈。凡平时罕见之症。只须静与心谋。据理揣合。无不应手取效。即考之古法亦不相迳庭云。
卷下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