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语录
- 读书录
读书录
只是合当如是便是理
圣人之言虽零碎説而合辏起来则皆贯于一诸子之书非无嘉言但欲一一合辏为一则有不通者矣理直是难説谓无形则须有理谓有理则又无形惟黙识之可也
理直要心得难以言语形容之
五性之用知最先如开眼作事便要见是非岂不是知在先
理气不可分先后只如太极图可见
太极动而生阳虽自动处説起而其根却自静中来如天之四时贞下起元是也然静又根于动动又根于静所谓动静无端隂阳无始也
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如太极动而生阳动前便是静静便是气岂可説理先而气后也
□此图中一小圏即无极而太极动而生阳是右邉隂为之根静而生隂是左边阳为之根方其动也则太极附动而行方其静也则太极依静而立隂阳相根理气混合元无间断先后
一阳止于二隂之上山之象一阳刚也石也二隂柔也土也观之山可见
心一收而万理咸至至非自外来也葢常在是而心存有以识其妙耳心一放而万理皆失失非向外驰也葢虽在是而心亡无以察其妙耳
如手足耳目口鼻之类皆人也其理则道也须是于手足之类事事操持其理斯存所谓人能道也若手足之类不加操持则理岂能自存哉此道不能人也古语曰敬徳之聚也此语最宜潜体葢道妙莫测靡有攸定惟敬则能凝聚得此理常在如心敬则凝聚得徳在心上貌敬则凝聚得徳在貌上以至耳目口鼻之类无不皆然或有不敬则心君放逸而天徳亡百体懈弛而物则废虽曰有人之形其实块然血气之躯与物无以异矣此敬之一字乃聚徳之本而为践形尽性之要也欤
周子太极图朱子之解以心契心者也熟读精思二三十年庶得其防趣之妙殆非浅近之功所可得而窥测也
余见説太极者多矣茍非实得真説梦耳
朱子曰聚散者气也若理则只洎在气上初不是凝结自为一物但人分上合当然者便是理不可以聚散言也
理既无形安得有尽
理如月气如水或一海水或一江水或一溪水或一沼水或一钟水或一盂水水虽不同莫不各得一月之光或一海水尽或一江水尽或一溪一沼一钟一盂水尽水尽时各水之月光虽不可见而月之本体则常存初不与水俱尽也以是观之则气有聚散而理无聚散也又可见矣
易有太极言气以原理太极动而生阳言理以及气有形者可以聚散言无形者不可以聚散言
后人开口论性天道而其理益隠矣
近世儒者割裂经史子集百家之説区别门类缀集成书务欲包括古今问目以为决科之利使后学转相剽窃但资侥幸利达而无以资身心之用其弊也甚矣为科目而著书者皆非为己之学也
圣贤专以为己之学教人而犹有为人者况以科举为人之学教人乎
子贡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近见性与天道诚有不可得而闻者
一部论语圣人所以教人者率多孝弟忠信仁义之道至于性天道仅见于子贡之语而夫子之语则终未之及也后之学者开口即论性天道之微竟不知实于此理为何如
俗儒不知教人之本或为讲语之类使学者诵习全文为説书应答之用其壊人才也甚矣
诸子百家皆有可取之言但欲句句求实用则有不通者矣故曰致逺恐泥
圣贤之书统体纯粹而不杂诸子之言杂驳中亦有纯粹者节取焉可也
江边石壁无寸土而草木生之尤可见刚阳之气无物有大于理者天地虽大亦一物耳
诚知此理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气象
读朱子语录杂书断不若读其手笔之书
后儒纂集杂説语录附诸经书条下有语同而数处皆见者几于曰若稽古三万言矣
各经四书注脚之注脚太繁多窃谓不若专读各经四书正文传注熟之又熟之以待自得之可也小注脚太繁多不惟有与经注矛盾处亦以起学者望洋之叹学者于正经传注尚不能精熟即泛观小注中诸儒之説愈生支节而莫知其本若传注精熟之余有余力而参防之可也
外慕者皆不知其味也
知礼之大则知万物之小形而上者无穷也
天地间无别事只一理隂阳五行化生万物而已太极图右半隂中之阳即程子所谓静中有物乃十月纯坤中之阳也
理一分殊开眼便见
理虽微妙难知实不外乎天地隂阳五行万物与夫人伦日用之常善观者于此黙识焉则其体洞然矣耳顺非特闻人言语为声入心通虽风雷禽鸟一切有声之物接于耳者无不悟其妙也张子喜闻驴鸣之意亦如此
触目皆物物识其理所谓眼底无全牛也
要当于有形处黙识无形之理所谓费而隠也物格知至则识太极矣
孔子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是知言行之至小者皆当谨信而不可忽今人日用言行将谓小事都不谨信此徳业所以不广崇也
圣人大公无我真天地之气象后人区区小智自私昼夜图为无非一身佚欲之计宜其气象之卑陋也实当脩其在己名无恤其在外
己未善人誉之不足喜己有善人毁之不足怒
静思善皆已分之当为初与人一毫无与若才为善即有求名之心乃人欲而非天理矣
在外者皆不可必在己者皆所当求
太极反之于身精而约者也
太极理虽至妙而其实不外乎身心动静五常百行之间后人论太极即作髙逺不可防诘之理求之去道逺矣
只于身心口鼻耳目手足动静应事接物至近至小处防太极尤分明不必专论于千古之上六合之外也然近者小者既尽则逺者大者可黙识而一以贯之矣太极乃至精至约之理全之者圣脩之者贤
伏羲观象以画卦周子原理以作图其义一也
疾恶之心固不可无然当寛心缓思可去与否审度时宜而处之斯无悔切不可闻恶遽怒先自焚挠纵使即能去恶己亦病矣况伤于急暴而有过中失宜之乎经曰勿忿疾于顽孔子曰肤受之愬不行皆当深味事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观圣人之去小人皆从容自在若无事者所谓可怒在彼已何与焉者也
观太极图得一静字为处事之本
凡事皆当谨始虑终
从事于主敬者斯得太极之妙
亦足以发只是尊所闻行所知耳
他人闻圣人之言便休顔子于圣人之言句句无不识其理而践其实故曰亦足以发
不为耳目口鼻所役觉得心常泰然
萤随时而出虫应节而鸣无非教也
万物尽天地老超然独存再造天地万物者其太极乎如崖石上草木岂有种皆气化而生也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上山下火火为山揜明不烛逺故有此象
天地之初总是气化今则气化形化并行而不息天地之初人物无种纯是气化自人物有种之后则形化虽盛而气化亦未尝息自今观之人与禽兽五谷之类凡有种者皆形化至若昆虫草木之类无种而生者尚多试以一片白地验之虽掘至泉壤晒焚烧其土俾草木之遗种根蘖皆尽然一得露滋泽风日吹晅则草木复生其处此非气化而何又若腐草为萤朽木生蠧湿气生虫人气生虱之类无非气化也或谓形化盛而气化消者窃以为不然
石壁上草木最可见生物自虚中来虚中则实气是也知此直使人有手舞足蹈之喜
一切有形之物皆呈露出无形之理来所谓无非至教也
人读书果能于圣人之言句句皆体之身心而力行之即是顔子亦足以发之意
读书只当以正文传注为本正文传注已通析尚有可疑者乃可参考语录诸说窃见传注之外皆有诸儒小注经文不过数语而小注乃至数千百言其实学者不但不能周览并经文传注亦不能精矣若有大圣贤作必重加芟削矣
人果能诚心求道虽五经四书正文中亦自有入处若无诚心向此虽经书一章反复以数万言释之人亦不能有得也
二程因遗经而得不传之遗绪今之传注可谓发挥详且明矣而学者莫肯尽心其间何邪
识髙则量大气盛则声宏
圣贤教人皆畧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如夫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程子曰易传只说得七八分待人自去体防朱子释顔乐章曰今亦不敢妄为之説如此之类甚多圣贤之心非不欲一言而使学者尽得其义其实道体深妙有非一言所能尽者而言之轻适足以使聼之者易彼必不能深思而自得也故必畧启其端使彼深思而自得之则守之固而不防矣后之人有于圣贤引而不发者极论其底蕴使学者一见之顷即谓吾已尽领其妙而不复致思其实不能真得于心而徒增口语之哗耳以是知圣贤立教为虑甚逺而有益于学者甚大
易书春秋诚有不可强通者只当缺其疑
文中子曰古之从仕者飬人今之从仕者飬已切中后世防仕之病
易书春秋以数千年简编之传写岂无一言半句之磨错必欲字字释其义难矣不若守朱子读书之法通其可通者缺其不可通者
密汝言和汝气
仲长子光曰在险而运竒不若宅平而无为
薛收问仁文中子曰五常之始也问性五常之本也问道五常之一也
自有天地即有圣人之教西方之学果是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三代之世又何为不出邪果非邪何其既出而好之者众邪西方之学未出而天下之治靡所缺既盛而前代之治有所忽其殆有所乗而至邪抑气化消息邪正相胜而然邪余皆不知其故也
三教之説其来乆矣使教有三则天地之化亦有三矣观竒偶则知邪正有迭胜之理扶阳抑隂距邪闲正非圣贤吾谁望邪
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一本而世以三教并称则是天之生物亦有三本邪
异服异音异行人皆知恶之而有不恶者何邪
脩已治人始终条理详偹者无如大学
他书非无脩已治人之法但散出而难得其要得其要者大学也
人心皆有所安有所不安安者义理也不安者人欲也然私意胜而不能自克则以不安者为安矣
大学全体大用之书也
大学文简而包括无穷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于千圣之书无不括尽
论治而不本于大学非所谓治也
大学八条目工夫一节不可缺
大学之道其至矣乎不行于世也古矣
有大学之工夫则有王佐之事业
大学乃诸书之括例
不观诸隂阳乎其化皆以渐而不骤人之处事如是则鲜失矣
经传究竟而不可言者所谓密也
理非利口辨舌者所能知惟黙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徳行者识之
政出于一则治有所统而民心信
唐虞百揆之职揆之一字最有深意政事可止可行莫不揆度其宜可则行否则止此所以政出于一而下无废事也
患知人之不明不患大臣之窃柄葢知人则所任者必君子何窃柄之患不知人则虽防忌大臣不使预事而左右窃柄者必有人矣观之后汉可见
舍大学之道而欲复三代之治未之有也
汉唐宋之治所以茍简而不能复三代之隆者皆不能尽大学之道耳
唐太宗欲兴礼乐可谓不度徳者也
或谓诚得大儒佐汉祖以礼乐为治其效当不止如叔孙通制礼之小窃谓汉祖以马上得天下不事诗书治家则以私昵为治则以杂霸于人伦之序与和者蔑如也使有大儒生其时果能变其已成之气习致君徳如三代之隆邪不然则亦无如礼乐何也
太极者万理之总名
三纲五常礼乐之本万事之原
圣人论治有本有末正心脩身其本也建置立法其末也
太极难说太极神妙不测不问逺近幽深大小精粗无乎不在
可见者是气气之所以然便是理理虽不离气而独立亦不杂气而无别
防来理一齐皆具而无一物能外之者
气则万变不齐理则一定不易
天地生人物不是渐安排个理来与他葢合下便已都定了无添无减无多无少万古只如是有此理便有此物有此物便有此理元不相离
以势利交者安得不终离
易之卦爻象数皆是天生的
为君所委任者当以诚报不可一事欺之
易从至微以到至着
惟以文辞名位自髙而贪鄙之行有不异常人者斯亦不足贵也已
画前之易冲漠无朕之中而万象昭然已具也
挺特自守者必君子攀援附和者必小人
太极图义理精而约该而偹
太极中无一物人能中虚无物则太极之妙可黙识矣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为气所隔昏蔽之极殆与物无异理明而观众论之得失了然
无毫髪欠缺无瞬息间断
此理真不得而名故夫子取无声无臭以形容之若以物喻之即滞于形器矣
不可以方所求
心存则因器以识道
防来学者不止应事处有差只小小言动之间差者多矣
释氏极论道妙而以金玉珍寳竒怪之物侈言之何邪圣人之心如天物有违忤者终无私怒也释氏极言其神妙无方慈悲忍辱至于一有毁谤其书不尊其教者即报之以种种之罪又何量之小而心之忮邪
大极图一以贯之
天体物而不遗仁体事而无不在吾道一以贯之圣人之言坦易明白读之千古可见其心老庄之言回邪艰阻使读者不可摸拟此其所以为异端也
圣人之心天地之理只是直
圣人闻人毁己誉已元不少动如浮云一过而太虚湛然
教人之法至程朱而复明
教人不以小学大学为学不由小学大学皆非教非学也
余少年学诗学字错用工夫多早移向此庶几万一治病不求其本除弊不自其源难也已
子产铸刑书叔向讥之此有深意
观孔门诸弟子之言从容和毅皆仿佛夫子之气象乃圣教涵煦而然也
不以礼制心其欲无涯
心无所止则一日之间四方上下安往而不至哉衣食之类本为飬生之具不可缺者故圣人为治必开衣食之源以厚民生故衣食饱暖足矣若过求华丽之衣欲以是夸人而有道者无足观也必有极口腹之欲养小以失大君子不为也是则衣食取足者天理之公过为华侈者人欲之私君子谨之
释老之髙只是无欲无欲而灭絶伦理故曰髙而无实后人只为多欲故为异端所小若能如圣人之无欲而常伸于万物之上彼乌得而小之
君子法干之健只无私便不息有私则息矣
读书录卷四
<子部,儒家类,读书录>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録卷五 明 薛瑄 撰
易大象
重坤相因其势极厚君子法之以厚徳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