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语录
- 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集释
明朝太宗实录上书四年六月己巳,下书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庚午,正是史臣实书,与前代合,但不明书建文年号,后人因谓之革除耳。【沈氏曰】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三年九月,礼官范谦等因给事中杨天民、御史牛应元,请改正革除建文年号。覆奏宜命史局于高庙实录终,摘洪武三十二年逮三十五年遗事,复称建文年号,辑为少帝本纪,诏以建文事迹附太祖高皇帝之末,而存其年号。成祖初,尝有旨称建文为少帝,故礼官云然。万历十六年,司业王祖嫡以建文不宜革除,与景泰不宜附录,并奏。上从礼臣沈鲤议,改正附录一事。圣安纪事云,崇祯十七年七月戊子,追复懿文皇太子庙谥曰兴宗孝康皇帝。上建文帝谥曰让皇帝,庙号惠宗。追上景皇帝庙号代宗,盖从礼臣顾锡畴所拟。英宗实录上书景泰八年正月辛巳,下书天顺元年正月壬旬有六日,而不没其实。且如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若依温公例取泰昌之号,冠于四十八年春正月之前,则诏令文移一一皆当追改,且上诬先皇矣。故纪年之法,从古为正,不以一年两号、三号为嫌。【沈氏曰】礼未逾年,不改元,明代遵之。光宗一月而崩,犹在万历四十八年,熹宗既即位,明岁当改为天启之元年,登极以后不称泰昌,则光宗之纪年废矣。于是用廷臣议,自八月朔至十二月终,俱称泰昌元午,如唐顺宗永贞年号附于德宗贞元后之例。【杨氏曰】正当分注,还以初号为主,如万历四十八年下注云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之类,其光宗之纪则直称元年八月。【沈氏又曰】神宗实录,万历廿二年八月癸酉,礼科左给事中孙羽侯条奏纂修正史,议本纪则建文、景泰两朝宜详稽故实,创立二纪,勿使孙蒙祖号,弟袭兄年。其德、懿、熙、仁四祖之发祥,固当列高庙纪首。而献皇帝庙貌虽崇,神器未履,宜遵前例,冠于世庙本纪,以体追王之心。议列传则贵贱并列,美恶皆书,不得序达官而遗卑秩,褒高贤而漏巨奸。至如以方正学为乞哀,于肃愍为迎立,是非刺谬,亟当改正之也。
年号古今相同
水经注谷水下千金堨前云太和五年,曹魏明帝之太和也。后云朝廷太和中,元魏孝文帝之太和也。
割并年号
唐朝一帝改年号者十余,其见于文必全书,无割取—字用之者。至宋始有熙丰、政宣、建绍、干淳之语,已是不敬,然犹一帝之号自相连属,无合两帝而称之者。又必用上一字,惟元丰以元字与元佑无别,故用下字。本朝文人有称永宣、成弘、嘉隆,合两帝之号而为一称。【原注】天启六年,部疏称正统、正德为二正,奉旨,列圣年号昭然,如何说二正?近又有去上字而称庆历、启祯,更为不通矣。
地名割用一字,如登莱、如温台,则可。如真顺、广大,则不通矣。然汉人已有之。史记天官书,勃碣海岱之间,气皆黑。货殖传,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注云,勃海、碣石。汉书王莽传,成命于巴宕。注云,巴郡宕渠县。魏晋以下始多此语。常琚华阳国志,分巴割蜀,以成犍广。是犍为、广汉二郡。左思蜀都赋,跨蹑犍牂。是犍为、牂牁二郡。魏都赋,恒碣碪●于青霄。是恒山,碣石二山。
人名割用一字者,左传以太皞、济水为皞济,【原注】僖二十一年。史记以黄帝、老子为黄老,【原注】曹相国世家,张释之、田叔、魏其、郑当时列传。以王乔、赤松子为乔松,【原注】蔡泽传。以伊尹、管仲为伊管,【原注】邹阳传。以绛侯、灌婴为绛灌。【原注】贾生传。
孙氏西斋录
唐人作书无所回避。孙樵所作西斋录乃是私史。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视孔子之沟昭墓道,不书定正,而抑且过之矣。
此说本之沈既济驳吴兢史议,谓当并天后于孝和纪,每岁书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则纪称孝和而事述太后,名礼两得。至于姓氏名讳,入宫之由,历位之资,及才艺智略,年辰崩葬,别纂入皇后传,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题其篇曰则天顺圣武皇后云。事虽不行,而史氏称之。【原注】其后宋范祖禹作唐鉴,竟用此书法。
通鉴书改元
晋书载记,十六国时,嗣位改元者皆在本年,此史家取便序事,连属书之,其实皆改明年元也。不容十六国之中,数十王皆不逾年而改元者也。【杨氏曰】内自有当年改元者,如苻生是也。亦必有逾年而称元者,直史家不考耳。
金石录据赵横山李君神碑石虎建武六年,岁在庚子,与载记合。若从帝纪,则建武六年当是己亥。今此碑与西门豹祠殿基记皆是庚子,以此知帝纪之失,此是差一年之证。然载记亦不尽合,昔人作史,但存其年号而已,初不屑屑于岁月也。
续纲目景炎三年五月以后为帝昺祥兴元年,非也。黄溍番禺客语,改元在明年正月己酉朔。盖亦是即位之初改明年元耳,史家省文,即系于前年月日之下,曰改元祥兴。以此推十六国事,必当同此。
后元年
汉文帝后元年,景帝中元年、后元年,当时只是改为元年,后人追纪之为中为后耳。若武帝之后元元年则自名之为后。【钱氏曰】吴仁杰谓后元乃承征和而言,本云征和后元年耳,其说可从。光武之中元元年,梁武帝之中大通元年、中大同元年,则自名之为中,不可一例论也。
元顺帝至元元年,重用世祖之号,后人追纪之,则曰后至元元年。
李茂贞称秦王用天佑年号
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封岐王李茂贞为秦王。比得薜昌序所譔凤翔法门寺碑,天佑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称秦王,则前乎同光之二年矣,盖必茂贞所自称。【钱氏曰】茂贞于唐昭宗时已封秦王,通鉴谓茂贞自称岐王者误也。又史言茂贞奉天佑年号,此碑之末亦书天佑十九年,而篇中历述前事,则并以天复纪年,至天复二十年止,亦与史不合。
五代史李彦威传,是时昭宗改元天佑,迁于东都,为梁所迫。而晋人、蜀人以为天佑之号非唐所建,不复称之,但称天复。前蜀世家则云建与唐隔绝而不知,故仍称天复。其说不同。按此碑则岐人亦称天复,史失之也。
又今阳城县有后周显德二年徐纶撰龙泉禅院记内述天佑十九年。按此地本属梁,此记乃追削梁号,而改称天佑者。
通鉴书葬
通鉴书外国之葬,如晋纪义熙六年九月下云,甲寅,葬魏主珪于盛乐金陵。不言魏葬,而言葬魏。或以为仿春秋之文,愚以为非也。春秋书葬宋穆公、葬卫桓公之类,皆鲁遣其臣会葬,故为此文。【原注】徐邈曰,凡书葬者,据我而言葬。若南北朝时,本国自葬,则当书魏葬。如宋纪,景平元年十二月庚子,魏葬明元帝于金陵。元嘉二十九年三月辛卯,魏葬太武皇帝于金陵。则得之矣。
通鉴书闰月
通鉴书闰月而不着其为何月,谓仿春秋之法,非也。春秋时,闰未有不在岁终者。【钱氏曰】春秋时,闰不皆在岁余。【汝成案】其说详见四卷闰月条。自太初暦行,每月皆可置闰,若不着其为何月,或上月无事,则后之读者必费于追寻矣。新唐书亦然,惟高宗显庆二年正月无事,乃书曰,闰正月壬寅,如洛阳宫。
史书人君未即位
史书人君未即位之例,左传晋文公未入国,称公子,已入国称公。史记汉高帝未帝称汉王,未王称沛公。五年,将战垓下,而曰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至其下文乃曰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于言为不顺矣。
沈约作宋书,于本纪第十卷,顺帝升明三年四月壬申始书进齐公爵为齐王,而前第八卷明帝泰始四年七月庚申,已书以骁骑将军齐王为南兖州刺史,自此以下,齐王之号累见于篇,此言之不顺也。【原注】萧子显南齐书亦同此例。
史书一人先后历官
汉书沟洫志先称博士许商,次称将作大匠许商,后称河堤都尉许商,此书一人而先后历官不同之法。书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伊尹、保衡,一人也,汤时未为保衡,至太甲时始为此官,故变文以称之也。
史书郡县同名
汉时,县有同名者,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盖本于春秋之法。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是其例也。若郡县同名而不同地,则于县必加一小字,沛郡不治沛,治相,故书沛县为小沛。广阳国不治广阳,治蓟,故书广阳县为小广阳。【钱氏曰】耿弇传、马武传。丹阳郡不治丹阳,治宛陵,故书丹阳县为小丹阳。【原注】今顺天府保定县称小保定,宁国府太平县称小太平。【钱氏曰】晋书陶回传、吴志吕范传。后人作史多混书之,而无别矣。【沈氏曰】格论于此下又云,以今地理言之,如大名、宁国之类,法当直书其县,清河、永丰之类,法当并载其府。而宋史阙焉,故有一人而两地并祀者。【谢中丞曰】伏见江西省吉安、广信二府所属皆有永丰县,其印信篆文同一字样,共在一省之中,而有相同之印。倘奸徒假借,以此县所用印信朦混于彼县,恐一时难辨,易滋弊端。至此外江省州县又有同名于各省者,如江省有宁州,而陕西、云南所属皆有宁州。江省有长宁县,而奉天、四川、广东所属皆有长宁县。江省有新城县,而直隶、山东、浙江所属皆有新城县。江省有龙泉县,而浙江、贵州所属皆有龙泉县。再如江省有新昌县,而浙江亦有新昌县。江省有德化县,而福建亦有德化县。江省有安仁县,而湖南亦有安仁县。江省有广昌县,而山西亦有广昌县。江省有石城县,而广东亦有石城县。江省有兴安县,而广西亦有兴安县。江省有永宁县,而贵州亦有永宁县。其它各省之州与州同名,县与县同名者,并有府与府同名者,如奸徒有意作弊,则借此影射隔省,更无从辨察,皆应别改嘉名也。【汝成案】今天下各省府州县同名者不止此,如府则有太平府,安徽与广西同。州则有忠州,四川与广西南宁府同。通州,直隶顺天府与江苏同,开州,直隶大名府与贵州贵阳府同。永宁州,山西汾州府与广西桂林府、贵州安顺府同。赵州,直隶与云南大理府同。县则有会同县,湖南靖州与广东琼州府同。宝丰县,河南汝州与甘肃宁夏府同。海丰县,山东武定府与广东惠州府同。泸溪县,江西建昌府与湖南辰州府同。清溪县,四川雅州府与贵州思州府同。凤台县,安徽凤阳府与山西泽州府同。桃源县,江苏淮安府与湖南常德府同。龙门县,直隶宣化府与广东广州府同。石门县,浙江嘉兴府与湖南澧州同。东安县,直隶顺天府与湖南永州府、广东罗定州同。新安县,直隶保定府与河南河南府、广东广州府同。乐安县,江西抚州府与山东青州府同。永安县,福建延平府与广东惠州府同。甘泉县,江苏扬州府与陕西延安府同。石泉县,陕西兴安府与四川龙安府同。清河县,直隶广平府与江苏淮安府同。太和县,安徽颍州府与云南大理府同。山阳县,江苏淮安府与陕西商州同。海阳县,山东登州府与广东潮州府同。东乡县,江西抚州府与四川绥定府同。宁乡县,湖南长沙府与山西汾州府同。建昌县,直隶承德府与江西南康府同。唐县,直隶保定府与河南南阳府同。太平县,安徽宁国府与浙江台州府、山西平阳府、四川绥定府同。安平县,直隶深州与贵州安顺府同。乐平县,江西饶州府与山西平定州同。镇平县,河南南阳府与广东嘉应州同。清平县,山东东昌府与贵州都匀府同。华亭县,江苏松江府与甘肃平凉府同。西宁县,直隶宣化府与甘肃西宁府、广东罗定州同。广宁县,盛京锦州府与广东肇庆府同。武宁县,江西南昌府与湖南常德府同。咸宁县,湖北武昌府与陕西西安府同。新宁县,湖南宝庆府与四川绥定府、广东广州府同。兴宁县,湖南郴州府与广东嘉应州同。大宁县,山西隰州与四川夔州府同。山阴县,浙江绍兴府与山西大同府同。山水县,陕西邠州与广东广州府同。建始县,湖北施南府与四川夔州府同。宁海县,盛京奉天府与浙江台州府同。宁远县,湖南永州府与甘肃巩昌府同。怀远县,安徽凤阳府与陕西榆林府、广西柳州府同。定远县,安徽风阳府与陕西汉中府、四川重庆府、云南楚雄府同。安远县,江西赣州府与湖北荆门州同。宣化县,直隶宣化府与广西南宁府同。昌化县,浙江杭州府与广东琼州府同。安化县,湖南长沙府与甘肃庆阳府、贵州思南府同。永定县,福建汀州府与湖南澧州同。安定县,陕西延安府与甘肃巩昌府同。安福县,江西吉安府与湖南澧州同。永福县,福建福州府与广西桂林府同。长乐县,福建福州府与湖北宜昌府、广东嘉应州同。建德县,安徽池州府与浙江严州府同。而谢疏之与今异者,如宁州,甘肃庆阳府与云南临安府同。疏乃无甘肃,而有江西、陕西。广昌县,直隶易州与江西建昌府同。疏乃无直隶,而有山西。永宁县,江西吉安府与河南河南府、四川叙永厅同。疏乃有贵州而无河南、四川。长宁县,江西赣州府与四川叙州府、广东惠州府同。疏乃又有奉天。考之于今皆不合,相去百年,沿革攸殊。而今制,于府州县之同名者,印文各加省名某某以别之,是亦无虑奸徒之作弊矣。
郡国改名
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十七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又云,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上言章陵,见名也。下言舂陵,本舂陵候之宗室,不可因县名而追改之也。此史家用字之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