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诗经
- 诗经疏义会通
诗经疏义会通
周豳【附】
后稷 不窋 鞠陶 豳公刘 庆节皇仆 着弗 毁隃 公非 髙圉亚圉 公叔祖类 岐周太王 王季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懿弟】 夷王【懿子】厉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平孙】庄王 厘王 恵王 襄王 顷王匡王 定王【匡弟】 简王 灵王 景王悼王 敬王 元王 贞定王 哀王思王【哀弟】 考王【哀弟】 威烈王 安王 烈王显王 慎靓王 赧王
周公封鲁【侯爵】
周公 伯禽 考公 炀公【考弟】 幽公魏公【幽弟】 厉公 献公【厉弟】 真 武【真弟】懿 伯御【懿弟】 孝 恵 隠
桓【隠弟】 庄 闵 僖【闵庶兄】 文
宣 成 襄 昭 定【昭弟】哀 悼 元 穆 共
康 景 平 倾
召公封燕【侯爵】
召公【儿世至】恵侯 厘 顷 哀
郑 缪 宣 桓 庄
襄 宣 昭 武 文
懿 恵 悼 共 平
简 献 孝 成 湣
厘 桓 文 易王 子哙昭 恵 武成 孝 王喜
邶
鄘【二国封爵世次未详】
卫【侯爵】
康叔 康伯 考伯 嗣伯 疌伯靖伯 贞伯 项伯 厘侯 共伯武公【共弟】 庄 桓 宣【桓弟】 恵
黔牟【羣公子】懿 戴【公子顽子】 文【戴弟】 成
穆 定 献 殇【定弟】 襄【献子】灵 出【灵孙】 庄【出父】 班师【襄孙】 君起【灵子】悼【出季父】 敬 昭 懐【羣公子】 慎【敬孙】声 成 平侯 嗣君 懐
元 君角
郑【伯爵】
桓公 武 庄 厉 昭
子亹【昭弟】 子婴【亹弟】 文 穆 灵
襄【灵弟】 悼 成【悼弟】 厘 简
定 献 声 哀 共【声弟】幽 繻【幽弟】
齐【侯爵】
太公 丁公 乙 癸 哀
胡【哀弟】 献【哀弟】 武 厉 文【胡子】成 庄 厘 襄 桓
孝 昭 懿【孝弟】 恵 顷
灵 庄 景【庄弟】 安孺子 悼【景子】简 平【简弟】 宣 康
魏【毕公髙之后封爵世次未详】
唐晋曲沃【附侯爵】
唐叔 晋爕 武侯 成侯 厉
靖 厘 献 穆 殇【穆弟】文【穆子】 昭 孝 鄂 哀
小子侯 缗【哀弟】曲沃武公 献 君卓恵【卓兄】 懐 文【献子】 襄 灵
成【褒弟】 景 厉 悼【襄曾孙】 平
昭 顷 定 出 哀【昭曽孙】幽 烈 孝 静
秦【伯爵】
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庄公襄公 文 宁【文孙】 出子 武【出子兄】徳公【武弟】 宣 成【宣弟】 穆【成弟】 康
共 桓 景 哀 恵【哀弟】悼 厉共 躁 懐【躁弟】 灵【懐孙】简【灵季父】 恵 出 献【灵子】 孝
惠文王 武王 昭襄【武弟】 孝文 庄襄始皇 二世 子婴
陈【侯爵】
胡公 申公 相公【申弟】 孝【申子】 慎
幽 厘 武 夷 平【夷弟】文 桓 厉【桓弟】 庄【厉弟】 宣【庄弟】穆 共 灵 成 哀
恵【哀孙】 懐 湣
桧【祝融之后封爵世次未详】
曹【伯爵】
振铎 太伯 仲君 宫伯 孝伯夷伯 幽伯 戴伯 恵伯 石甫缪公【甫弟】 桓 庄 厘【羣公子】 昭
共 文 宣 成 武
平 悼 声【悼弟】 隠【平弟】 靖
伯阳
作诗时世图
商诗【五篇】
太甲【以后】
颂【三篇】
那 烈祖 长
祖甲【以后】
颂【二篇】
鸟 殷武
周诗【三百六篇】
文王【世】
正风【二十四篇】
周南闗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麟之趾 桃夭 芣苢兎罝【并周国诗】汉广 汝坟【并南国诗】
召南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驺虞【并南国诗】
武王【世】
颂【二篇】
时迈 雝
武王【以】后
正风【一篇】
召南何彼秾矣【南国诗】
正小雅【二十二篇】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杕杜 南陔 白华 华黍鱼丽 由 南有嘉鱼 崇丘
南山有台 由仪 蓼萧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成王【世】
变风【七篇】
豳七月 鸱鸮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防
正大雅【十八篇】
文王 大明 緜 棫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生民
行苇 既醉 鳬鹥 假乐
笃公刘 泂酌 卷阿
颂【二十六篇】
清庙 维天之命 维清
烈文 天作 我将 思文
臣工 振鹭 丰年 有瞽
潜 载见 有客 武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丝衣
酌 桓 赉 般
康王【以后】
颂【二篇】
昊天有成命 噫嘻
昭王【以后】
颂【一篇】
执竞
厉王【世】
变大雅【四篇】
民劳 板 荡 桑柔
厉王【以后】
变小雅【十篇】
鸿鴈 庭燎 沔水 鹤鸣
祈父 白驹 黄鸟 我行其野斯干 无羊
宣王【世】
变风【一篇】
鄘柏舟【卫厘侯时】
变小雅【五篇】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黍苗
变大雅【六篇】
云汉 崧髙 烝民 韩奕
江汉 常武
幽王【世】
变小雅【八篇】
节南山 十月之交 小弁 何人斯巷伯 白华 苕之华 何草不黄
变大雅【二篇】
瞻卬 召旻
幽王【以后】
变风【二篇】
卫淇奥【武公时】
郑缁衣【桓公武公时】
变小雅
正月 雨无正 賔之初筵【卫武公诗】
平王【世】
变风【十一篇】
邶柏舟 绿衣 日月 终风【并卫庄公时】卫硕人【庄公时】
王黍离 之水
郑叔于田
唐之水【晋昭公时】 大叔于田
秦小戎【襄公时】
变大雅
抑【卫武公诗】
平王【以后】
变风【十二篇】
王君子于役 兎爰 葛藟
君子阳阳 中谷有蓷
丘中有麻 采葛 大车
唐椒聊
秦车邻 驷铁 终南
桓王【世】
变风【六篇】
邶燕燕 撃鼓【并卫州吁时】 新台
二子乗舟 式防 旄丘【并卫宣公时】
桓王【以后】
变风【三篇】
鄘墙有茨 君子偕老
鹑之奔奔【并卫恵公时】
庄王【世】
变风
齐南山 敝笱 载驱 猗嗟【并襄公时】
厘王【世】
变风【一篇】
唐无衣【曲沃武公时】
恵王【世】
变风【六篇】
鄘载驰【卫戴公文公时】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并卫文公时】
郑清人【文公时】
恵王【以后】
鲁颂【四篇】
駉 有駜 泮水 閟宫【僖公时】
襄王世
变风【四篇】
卫河广【宋襄公时】
秦渭阳【穆公时】 黄鸟【康公时】
曹候人【共公时】
匡王【以后】
变风【一篇】
陈株林【灵公时】
时世未详
变风【七十五篇】
邶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简兮 泉水 北门
静女
鄘桑中
卫考槃 氓 竹干 芄兰
伯兮 有狐 木
郑将仲子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溱洧
齐鸡鸣 还 着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甫田 卢令
魏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唐蟋蟀 山有枢 绸缪 杕杜
羔裘 鸨羽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秦蒹葭 晨风 无衣 权舆
陈宛丘 东门之枌 衡门
东门之池 东门之杨
墓门 防有鹊巢 月出
泽陂
桧羔裘 素冠 隰有苌楚
匪风
曹蜉蝣 鸤鸠 下泉
变小雅【三十二篇】
小旻 小宛 巧言 谷风
蓼莪 大东 四月 北山
无将大车 小明 鼓钟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华
桑扈 鸳鸯 頍弁 车牵
青蝇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栁 都人士 采绿 隰桑
緜蛮 瓠叶 渐渐之石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防通卷一 元 朱公迁 撰国风一
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风之为义如此】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防义按朱子谓凡国风皆诸侯采之以贡扵天子者此亦据成周时语之耳东迁以后未必然若卫有新台墙茨齐冇南山敝苟丑恶如此未必其君所贡者但风行地上无徃弗徧歌谣传诵随地而闲不必采而后得贡而后逹也故班固以为诗遭秦火而全者以其风诵而不独在扵竹帛故也夫其传之后来且然况当世乎○凡传文下皆为防义余仿此】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总言风之为用如此辑録朱子曰男女相与咏歌以言其情行人振木铎狥路采之何休云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采诗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旧説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正风之所以为用者如此辑録程子曰二南之诗为教于衽席之上闺门之内上下贵贱之所同也故用之乡人邦国而谓之正风】十三国为变风则亦领在乐官以时存肄【辑録肄羊至反习也】备观省【息井反】而垂监【去声】戒耳【变风之所以为用者如此】合之凡十五国云【欧阳氏曰周召邯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此季子所观乐歌之次也周召邶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此郑氏诗谱之次也皆与删诗之次不同孔氏曰郑氏以桧为郑作故以桧先郑退王就雅颂故以王后豳愚谓删诗以后大师乐歌旧次无庸议矣郑氏颠倒圣经无足论惟删诗之序间以先儒説求之则二南道文王之化也王化衰故卫始为吞并吞并成俗故王室卑而侯国异政自畿内之郑始于是齐桓晋文秦穆相继称伯而变风终扵陈灵是故有桧曹思治之诗而验之扵豳则又知乱之可治变之可正也此其次序之大畧也辑録朱子曰变风多是淫乱之诗故班固言男女相与歌咏以言其情者圣人存此亦以见上失其教则民欲动情胜其弊至此故曰诗可以观也○安成刘氏曰男女乱伦而邶鄘卫郑之风变君臣失道而王豳之风变畋游荒淫而齐国之风变俭啬褊急而魏国之风变以至唐风变而忧伤秦风变而武勇陈风变而淫游歌舞桧曹之风变而乱极思治此十三国风之大槩也然变诗虽不可以风化天下而亦各有音节如季札所观是已故乐官兼掌其诗使夫学者时习之以自省而知所戒盖亦莫非所以为教也】
周南一之一【召南説附】
【辑録一之一者国风居四诗之一周南又居国风十五国之一也后放此】
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周国本在禹贡雍【去声】州境内岐山之阳【辑録赵氏曰岐山盖今箭括岭山南有周原周旧国也】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多旱反】父始居其地【辑録安成刘氏曰弃为后稷封于邰其后公刘迁豳至古公又迁于岐山之下】传子王季歴至孙文王昌辟【音辟】国寖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寳照反】公奭【音适】之采邑【采者采取赋税以供已也辑録所以取公田为之也又顔师古注汉刑法志云采官之田以为邑故曰采地采地即采邑也○増释鄱阳张氏曰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次弟同母弟十人周公居四胜殷之后封于鲁留公辅政食采于周而以子伯禽就封成王赐以天子重祭公薨葬于毕谥曰文○召公奭见召南】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文王治国属之周公所以交诸侯者属之召公周公主内治召公主外治也辑録史记索隠曰周地本大王所居以为公旦采邑故曰周公奭食邑于召故曰召公盖文王取岐周故墟分爵二公也 孔氏曰文王若未居丰则岐邦自为都邑明知分赐二公在作丰之后且二南文王之诗而分繋二公若文王不赐采邑不使行化安得以诗系之故知此时赐之也】于是徳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徒河反】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岐周东北近纣都西北迫于戎狄故化之所及者南方而已】盖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焉【辑録郑氏曰雍梁荆豫徐之人咸被其徳而从之也孔氏曰其余冀青兖属纣是为三分有其二也】至子武王发又迁于镐遂克商而有天下武王崩子成王诵立周公相之制作礼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二南皆文王之世风化所及之诗然谓之所及则亦有先后不同大抵二南可见文王之化而未必皆作于文王之时如甘棠之类是也】被之筦【管同】【同】以为房中之乐而又推之以及于乡党邦国所以着明先王风俗之盛而使天下后世之脩身齐家治【平声】国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此则尽二南之用矣】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汉广汝坟南国诗也】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以系于天子也【尊可统卑而卑不可以统尊也程子曰周公在内近于文王虽有徳而不见故周南无周公之诗召公在外逺于文王功业明着则诗作于下故召南有召公之诗辑録考索曰周南召南乐章之名也文王之化自北而南及于江汉故作乐者采自北以南土风而名之曰南用为燕乐乡乐射乐房中乐所以彰文王之化也○安成刘氏曰其诗得于国中者多为文王后妃而作故杂以南国汉广汝坟二诗而谓之周南所谓自天子之国被于诸侯者不敢使周公食邑之号专主其风也然周公之事固统于其所尊矣观下文复取小序繋之周公之説可互见也若召公则宣化于诸侯故以侯国之诗繋之而谓之召南正以其食邑之号专主之也谓召公为方伯之国谓丰邑为天子之国者皆通乎追王之后制作之时而言也】岐周在今鳯翔府岐山县【辑録即今陜西鳯翔府岐山县】丰在今京兆府鄠【音户】县终南山北【辑録即今陜西西安府鄠县】南方之国即今兴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诸州【辑録即今陜西四川省兴元府诸州所隷保寜府蓬金等州广元巴及太安县之地也京西路诸州即今湖广襄阳府安陆随均等州之地也湖北等路诸州即今湖广武昌徳安汉阳常徳岳州辰州等府澧沅靖荆门夷陵沔阳等州之地也】镐【下老反】在丰东二十五里【安成刘氏曰镐亦在今鄠县先儒以为即镐京之地】小序曰闗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徳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斯言得之矣【见小序辨説○辑録朱子曰诗言文王之德者系之周公以周公主内治故也言诸侯之国被文王之化以成徳者系之召公以召公长诸侯故也文王治岐其东有纣其西昆夷其北玁狁故其化自北而南光被于江汉之域也○三山李氏曰二南皆文王之风化周南之诗多为文王而作故言王者之风召南之诗多为诸侯而作故言诸侯之风虽曰诸侯之风其实文王教化之所及故言先王之所以教先王即文王也朱氏解頥曰谓之周南者脩齐治平之道本之乎天子逹之乎诸侯表立于此而天下无不知所取正焉法立于此而天下无不知所取则焉此化之所以行而俗之所以羙也由闗雎而螽斯其诗作于宫中此身脩家齐之效也桃夭兎罝芣苢其诗作于国中此家齐国治之效也汉广汝坟其诗作于南国此国治天下平之渐也若麟趾则又王者之瑞也故以是终焉是时王道明盛国不得异政家不得殊俗故以南之一字该之则南方诸侯之风皆可得而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