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地理考


  东山

  程氏曰:东山,所征之地。  李氏曰:周在丰、镐,三监叛,其地在王室之东,周公自周征之,是自西而东,故谓东征。今按商故都在河北。唐杜牧以河北为山东。秦、汉谓山东、山西者,皆指太行山。东山,即商地。 孔氏曰:《金縢》云周公居东二年。周公在东,实出入三年。

  四国

  毛氏曰:四国,管、蔡、商、奄也。  《书序》:三监及淮夷叛。三监,管叔、蔡叔、霍叔也,以其监殷,故谓之三监。 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说文》:奄国在鲁。 《括地志》:兖州曲阜县奄至乡,奄国之地。 《左传》“周有徐奄”注:二国嬴姓分,鲁公因商奄之民。 《孟子注》:奄,东方国。 《通鉴外纪》:奄君谓武庚禄父曰:“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禄父从之,率奄、淮夷叛。周公奉王命兴师东伐。  《书·多方》注云:奄国在淮夷之傍。 孔氏曰:《书传》称周公二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书传》又曰:奄君薄姑。薄姑,齐地名,非奄君名。 四国不数淮夷。 四国之君,禄父、管叔皆见杀,蔡叔放之,奄迁其君于齐。 《周书·作雒篇》: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二年乃作师旅临卫攻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霍叔缢,乃囚蔡叔于郭邻。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里成周之地。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  欧阳氏曰:《周》、《召》、《王》、《豳》皆出于周,《邶》、《鄘》合于卫,桧、魏世家绝,其可考者,七国而已。
 
卷三

  雅

  《郑氏谱》曰: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始祖后稷,由神气而生,有播种之功于民。公刘至于大王、王季,历及千载,越异代,而别世载其功业,为天下所归。文王受命,武王遂定天下。盛德之隆,大雅之初,起自《文王》,至于《文王有声》,据盛隆而推原天命,上述祖考之美。小雅自《鹿鸣》至于《鱼丽》,先其文所以治内,后其武所以治外。此二雅逆顺之次,要于极贤圣之情,著天道之助,如此而已矣。又大雅《生民》及《卷阿》,小雅《南有嘉鱼》下及《菁菁者莪》,周公、成王之时诗也。《传》曰孔氏曰:未知此传在何书。“文王基之,武王凿之,周公内之”,谓其道同,终始相成,比而合之,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篇为正经。其用于乐,国君以小雅,天子以大雅,然而飨宾或上取,燕或下就。何者?天子飨元侯,歌《肆夏》,合《文王》。诸侯歌《文王》,合《鹿鸣》。诸侯于邻国之君,与天子于诸侯同。天子、诸侯燕群臣及聘问之宾,皆歌《鹿鸣》,合乡乐。此其著略,大校见在书籍。礼乐崩坏,不可得详。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变雅,美恶各以其时,亦显善惩过,正之次也。问者曰:《常棣》闵管、蔡之失道,何故列于文王之诗?曰:闵之闵之者,闵其失兄弟相承顺之道,至于被诛。若在成王、周公之诗,则是彰其罪,非闵之,故为隐。推而上之,因文王有亲兄弟之义。又问曰:小雅之臣何以独无刺厉王?曰:有焉。《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之诗是也。汉兴之初,师移其第耳。乱甚焉。既移,又改其目,义顺上下,刺幽王亦过矣。  朱氏曰: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及其变也,事未必同,而各以其声附之。

  周道郁夷

  《地理志》“右扶风郁夷县”注:《诗》“周道郁夷”,颜氏曰《四牡》诗。“周道倭迟”,《韩诗》作“郁夷”,言使臣乘马于此道。

  管蔡

  《郡国志》:河南中牟有管城,管叔邑;河内山阳有蔡城,蔡叔邑。山阳故城在怀州修武县西北。  《括地志》: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叔鲜所封。豫州今蔡州上蔡县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国,外城,叔度所都城也。有蔡冈,在县东十里,因名。  宋忠云:胡徙居新蔡。  《舆地志》:平侯徙新蔡。

  昆夷 混夷 串夷 周穆王伐畎戎

  孙毓曰:按《书传》文王七年五伐,有伐密须、犬夷、黎、邘、崇。  《汉·匈奴传》:周西伯昌伐畎夷。注: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或作混,又作绲,并音工本反。亦曰犬戎。陇以西有畎戎。《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说文》:赤戎木犬种,故字从犬。  《史记》:自陇以西有绲戎。《绵》“混夷駾矣”。音昆。  《说文》引《诗》“犬夷呬矣”。《皇矣》“串夷载路”。郑氏曰:即混夷,西戎国名。  《孟子》:文王事昆夷。《书大传》注引《诗》“畎夷喙矣”。

  玁狁

  《史记·匈奴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颜氏曰:皆匈奴别号。 晋灼曰: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  《孟子》:大王事獯鬻。  曹氏曰:西北二虏相倚角为寇,故征玁狁则西戎作,伐西戎则玁狁平。  《汉·匈奴传》: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往城于方 朔方

  毛氏曰:方朔,方近玁狁之国也。  朱氏曰:今灵、夏等州之地。  曹氏曰:即《六月》所谓“侵镐及方”。《郡县志》:夏州朔方县什贲故城在县治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也。《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苏建筑朔方。什贲之号,盖蕃语也。  程氏曰:城朔方而玁狁之难除,御戎狄之道,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也。  《史记·匈奴传》:戎、狄逐周襄王,暴虐中国,故诗人歌之曰:“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汉书》:宣王兴师征伐,诗人美大其功曰:“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西戎

  朱氏曰:昆夷也。  《后汉·西羌传》: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竹书纪年》。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

  南有嘉鱼

  毛氏曰:江、汉之间,鱼所产也。  左太冲《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陆氏曰: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穴口向丙,故曰丙。 《类要》:丙水出丙穴,在兴州顺政县,今沔州。 《文选注》:丙,地名,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 丙者,向阳穴也。  《舆地记》:穴口广五六尺,泉源垂注。有嘉鱼,常以三月自穴下透入水。 大景山在兴州南七十里,与小景山相连,本作丙,以避讳改。相传北有丙穴,产嘉鱼。

  四海

  《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疏》曰:夷类有九:畎夷、千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蛮类有八:天竺、咳首、僬侥、跂踵、穿胸、儋耳、狗轵、旁脊。戎类有六:侥夷、戎夫、老白、耆羌、鼻息、天刚。狄类有五:月支、秽貃、匈奴、单于、白屋。

  焦获

  毛氏曰:周地接于玁狁者。  《尔雅·十薮》:周有焦护。孙炎云:周,岐周也。郭璞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寰宇记》:焦获薮在京兆府泾阳县北外十数里,亦名瓠口。 《沟洫志》:韩水工郑国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 班彪《北征赋》:夕宿瓠口之玄宫。注以为焦获。  朱氏曰:焦,未详所在。获,郭璞以为瓠中,今在耀州三原县。孔氏曰:泽薮在瓠中,而薮外接于玁狁。

  镐方

  郑氏曰:镐也、方也,皆北方地名。  孔氏曰:汉刘向《疏》云吉甫之归,周厚赐之,其诗曰“来归自镐”,千里之镐,犹以为远。镐去京师千里。颜师古注:镐,非丰镐之镐。王肃以为镐京,王基驳之。  朱氏曰:刘向以为千里之镐,则非镐京之镐矣。未详所在。方,疑即朔方也。

  泾阳

  郑氏曰:泾水之北。孔氏曰:水北曰阳。  《通典》:今泾原州地,并泾水之阳。  《郡县志》:原州平凉县,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泾水源出百泉县西南泾谷。《地理志》:笄头山。《淮南》: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 平凉县今属渭州。  孔氏曰:泾去京师为近。

  大原

  《禹贡》:既修大原。颜师古曰:即今晋阳。  黄氏曰:晋大原、大卤、大夏、夏虚、晋阳,凡六名。  朱氏曰:大原亦曰大卤,今在太原府。《谷梁传》: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  《左传》注:大卤,大原晋阳县。汉太原郡治晋阳。  《后汉·西羌传》:穆王迁戎于大原。夷王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宣王遣兵伐大原戎,不克。  《周语》:宣王料民于大原。  孔氏曰:杜预云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千亩,则王师与姜戎在晋地而战也。  毛氏曰:至于大原,言逐出之而已。  《史记》:戎狄逐周襄王,暴虐中国,故诗人歌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大原”。  《九域志》:古京陵在汾州,周宣王北伐猃狁时立。  《郡县志》:在平遥县东七里,汉京陵县,又曰大原,台骀之所居。  《帝王世纪》:帝尧徙晋阳,即今大原也。  《地理志》:赵西有大原,秦庄襄四年初置太原郡。汉二十一县。唐开元十一年改并州为大原府。高齐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开皇十年于州城中古晋阳置太原县,在州东二里百六十步。太平兴国四年省,入榆次。  薛氏《禹贡解》曰:太原在榆次县。  《左传》: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中行》:穆子败狄于太原。注:晋阳县。

  中乡

  郑氏曰:美地名。

  蛮荆

  毛氏曰:荆州之蛮也。  《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注:芈姓之蛮,鬻熊之后也。叔熊逃难于濮而蛮。濮,蛮邑。蛮芈,蛮矣。谓叔熊。  《晋语》叔向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注:荆州之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东夷国守燎,故不与盟。  《吴语》:有蛮荆之虞。  《后汉·南蛮传》:槃瓠后滋蔓,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周世党众弥盛,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诗人谓“蛮荆来威”。《楚世家》: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曹氏曰:宣王北伐之事大矣,然止见于《六月》之诗,其所任者吉甫一人而已。至于南征,在《小雅》见于《采芑》者,则命方叔;在《大雅》见于《江汉》者,则命召虎;见于《常武》者,则命大师皇父。而各言其成功,则荆蛮、淮夷之作难非一时,其所任非一人。

  东都

  朱氏曰:东都,洛邑也。周公相成王,营洛邑为东都,以朝诸侯。周衰,久废其礼。至宣王,复会诸侯。  《左传》: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  《通鉴外纪》:成王使召公先相宅,周公至洛师复卜申视,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制郊畿方六百里,因西土为方千里,分为四县,县有四郡,郡有鄙,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均。《书传》云:五年营成洛邑。  晁氏曰:昔夏后初都阳城,南逾洛阳百里而远;成汤迁亳殷,东逾洛阳五十里而近,皆舍洛阳而不都。周兴,武王既定鼎郏鄏。厥后召公相宅洛邑,周公营成周,其意盛矣,而成王卒不果迁。逮夫宣王中兴,自济之洛,狩于圃田,及于敖山,因以朝诸侯,《车攻》之诗作焉,岂不欲成周召之志欤?且宣王尝狩于岐,而《石鼓》之诗亦伟矣。夫子乃舍而弗录,得非岐之狩为常,而东都之狩非常乎?惜夫!宣王卒亦不果迁也。至平王是迁,而周衰矣。  王氏曰:成王欲宅洛者,以天事言,则日东景朝多阳,日西景夕多阴,日南景短多暑,日北景长多寒,洛天地之中,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也。以人事言,则四方朝聘贡赋,道里均焉。非特如此而已,惩三监之难,毖殷顽民,迁以自近。洛距姝邦为近,则易使之迁;作王都焉,则易以镇服也。虽然,镐京宗庙社稷、官府宫室具在,不可迁也,故于洛时会诸侯而已。何以知其如此?以《诗》考之。宣王时会诸侯于东都,而《车攻》谓之复古。  “驾言徂东”,毛氏曰:东,洛邑也。

  文武竟土

  曹氏曰:岐周之地,迫近西北二边,镐方、焦获之地,尝为其所据。

  甫草

  《韩诗》作“圃草”。  郑氏曰:甫田之草也。 郑有甫田。音补,谓圃田,郑薮也。  《吕氏春秋》:九薮,梁之圃田。  《尔雅·十薮》:郑有圃田。  《穆天子传》:天子里甫田之路,东至于房。《左传》:郑有原圃。  《郡国志》:河南中牟县,有圃田泽。  《郡县志》:圃田泽一名原圃,在郑州中牟县今属开封府。西北七里。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水经注》:东西四十余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上承管城县界《水经注》:北佩渠水。曹家陂,又溢而北流,为二十四陂。在管城县东三里。  《水经注》云:渠水自河与济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济,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诗》所谓“东有圃草”也。  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朱氏曰:甫草,甫田也,后为郑地。宣王之时,未有郑国,圃田属东都畿内,故往西也。  陈氏曰:九州川浸泽薮,名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而《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麓系晋,略可睹矣。周季诸侯,始擅不朌之利,齐斡山海,而桃林之塞郇、瑕之地,晋实私之,甚者至周岁贡百二十金于魏,以易温囿。  《韩诗》:东有圃草。  《补传》曰:甫田,易野也。易野以车为主,故用以选车,“田车既好”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