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地理考


  农郊

  毛氏曰:近郊。

  河水北流

  朱氏曰:河在齐西卫东,北流入海。  董氏曰:齐地,西至于河,卫居河之西,则自齐适卫,河界其中,故曰“北流活活”。孔氏曰:九河故道,河间成平以南,平原鬲县以北。曹氏曰:河在齐之西,而海在北,河由齐而入海,则为东北流。

  顿丘

  《尔雅》:丘,一成为敦丘。敦亦顿也。  《地理志》:东郡顿丘县。注:以丘名县,丘一成为顿丘,谓一顿而成。或曰一重之丘。  《舆地广记》:顿丘本卫邑,在淇水南,晋置顿丘郡,唐大历七年置澶州,晋天福四年以顿丘为德清军,熙宁四年省顿丘,入澶州清丰县。今开德府。  《水经注》:淇水北迳顿丘县故城西。《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又屈迳顿丘西。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宿胥故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苏氏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

  复关

  《寰宇记》:澶州临河县复关城在南,黄河北阜也。复关堤在南三百步,自黎阳下入清丰县界。

  泉源

  朱氏曰:泉源即百泉也,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故曰在左;淇水在卫之西南,而东流与泉源合,故曰在右。  《水经注》:泉源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西北,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又美沟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更出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  《寰宇记》:澶州顿丘县东北三十五里,有泉源祠。  《九域志》:大名府莘县有泉源河。

  河广

  孔氏曰:此假有渡者之辞。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宋去卫甚远,喻宋近,犹喻河狭。曹氏曰:自闵二年东徙渡河,卫已居河东,至僖九年宋襄公立,已十余年矣。则自卫至宋不必渡河,盖取河为喻。

  自伯之东

  孔氏曰: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春秋桓五年。郑在卫之西南,而言东者,时三国从王伐郑,则兵至京师,乃东行伐郑也。
 

卷二

  王

  《郑氏谱》曰:王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今洛阳是也。成王居洛邑,迁殷顽民于成周,复还归处西都。至于夷、厉,政教尤衰。十一世幽王嬖褒姒,生伯服,废申后,太子宜咎奔申。申侯与犬戎攻宗周,杀幽王于戏。《史记》:骊山下。晋文侯、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  《郑志》:张逸问:平王微弱,其诗不能复雅。厉王流于彘,幽王灭于戏,在雅何?答曰:幽、厉无道,酷虐于民,以强暴至于流灭,岂如平王微弱,政在诸侯,威令不加于百姓乎?泰山孙氏曰:《诗》自《黍离》而降,《书》自“文侯之命”而绝,《春秋》自隐公而始。  《括地志》: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故城在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赧王又居王城。《左传》:桓七年,王迁盟向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郏,王城。  朱氏曰:王,谓周东都洛邑王城。《书》: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孔氏曰:今河南城也。王室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然王号未替也,故不曰周而曰王。其地则今河南府及怀孟等州是也。  唐氏曰:二《南》之风也,商微而周之兴也;《王》之风也,周降而诗之将亡也。  吕氏曰:成周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平王东迁之后,所谓西周者,丰镐也;所谓东周者,东都也。威烈王之后,所谓西周者,河南也;所谓东周者,洛阳也。考王以王城故地封其弟桓公。  《补传》曰:周之始盛也,文王位止西伯,未尝称王,而二《南》之化被于天下。周之既衰也,平王以后虽为天子,而《王风》之诗仅同列国。此二《南》与《王风》名同为风,实则不同也。风之名既同于列国,而加以王之一字,所以尊周,亦所以愧周与?孔子于鲁,《春秋》书王之意一也。服虔云:尊之犹称王,犹《春秋》之王,人称王而列于诸侯之上。 戴氏曰:东迁之后,降而为风,自季札观乐已然,非圣人降之也。 吴氏曰:王,谓王城之地,王人、王号说皆非。  《地理志》:周地,今之河南雒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是其分也。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至平王东居雒邑,其后五伯更帅诸侯以尊王室,故周于三代最为长久,八百余年。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坠小。林氏曰:季子观乐,曰“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思者,先王之泽也;不惧者,先王之教也。 夹漈郑氏曰:《七月》者,西周之风;《黍离》者,东周之风。

  宗周

  镐京也。《书·多方》: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周官》:归于宗周。《穆天子传》:入于宗周。  陈氏曰:长安县昆明池北有镐陂。  《说文》:镐,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  《地理志》: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颜氏注: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为方百里者六十四;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为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百,方千里也,故《诗》曰“邦畿千里”。 《韩诗》:《黍离》,伯封作也。  孔氏曰:《正月》云“赫赫宗周”,谓镐京也。后平王居洛邑,亦谓洛邑为宗周。《祭统》云“即宫于宗周”,谓洛邑也。  吕氏曰:王者定都,天下之所宗也。东迁之后,定都于洛,则洛亦谓之宗周。卫孔悝之鼎铭曰:即宫于宗周。是时镐已封秦,宗周盖指洛也。然则宗周初无定名,随王者所都而名耳。张氏曰:《黍离》闵宗周,《荡》伤周室,皆甚于刺者也。

  申

  《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  《周语·富辰》曰:齐、许、申、吕由大姜。四国皆姜姓四岳之后。  《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括地志》:故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 朱氏曰:申,姜姓之国,平王之母家也,在今邓州信阳军之境。平王以申国近楚,数被侵伐,遣畿内之民戍之。 孔氏曰:宣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以前不知其地。 申在陈、郑之南,后竟为楚所灭。 林氏曰:周平受国,于贼而不能讨,故诸侯强而莫能制。 吕氏曰:平王戍申,与晋平公城杞相类。

  甫

  《书·吕刑》孔氏注:吕侯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唐世系表》:宣王世改吕为甫。朱氏曰:甫即吕也,亦姜姓。吕刑《礼记》作“甫刑”,当时盖以申故而并戍之。  徐广曰:吕在宛县。《左传》:楚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史记》:吕尚先祖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受封于吕。《列女传》:太姜有吕氏之女。  《水经注》:宛西吕城,四岳受封于吕。《括地志》: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四十里。《吕氏春秋》:吕在宛县西,伯夷主四岳之祀,佐禹有功,氏曰“有吕”,或为甫。《郡国志》:汝南新蔡有大吕亭,故吕侯国。《舆地广记》:蔡州新蔡县,古吕国。今以《左传》考之,楚有申、吕,时新蔡属蔡,非楚邑,当以在宛县为正。

  许见前

  孔氏曰:言甫、许者,以其俱为姜姓,其实不戍甫、许也。六国时,秦、赵同为嬴姓,《史记》、《汉书》多谓秦为赵,亦此类。

  留

  曹氏曰:留本邑名,其大夫以为氏。

  郑

  《郑氏谱》曰:初,宣王封母弟友于宗周畿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又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皆有骄侈怠慢之心,加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不敢不许,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罚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孔氏曰:八国皆在泗水之间。韦昭曰:八邑。君之土也。修典刑以守之,惟是可以少固。桓公悦其言,从之。后三年,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莘后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郑是也。郑《发墨守》云:武公迁居东周畿内。武公又作卿士,国人宜之,郑之变风又作。  《地理志》: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土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曰:“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此其风也。吴札闻郑之歌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自武公后二十三世,为韩所灭。  《通鉴外纪》:宣王二十二年,封季弟友于郑都咸林。  《括地志》:郑故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桓公友之邑,秦县之。武公十一年初县郑。  朱氏曰:新郑,今之郑州。  《水经注》:《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为桓公。《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所都也。孔氏曰:《郑世家》:“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则桓公自取十邑,见“史伯为桓公谋”。故傅会为此说。 服虔云:郑,东郑,古郐国之地。是郑虽取其地,不居其都。僖三十三年《左传》称文夫人葬公子瑕于郐城之下,服虔云:郐,故郐国之墟。杜预云:郐国在荥阳密县东北,新郑在荥阳宛陵县西南,是郑非郐都,故别有郐城也。  《郡县志》:郑州新郑县,郑武公之国都。韩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战国策》:韩之取郑,从成皋始。 林氏曰: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秦、汉之间,天下有变,必于荥阳、成皋之间决胜负。  朱氏曰:郑声之淫,有甚于卫,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为戒,而不及卫。《周礼疏》曰:《郑诗》说妇人者九篇。  吴氏曰:《齐诗》刺哀襄,而季札观乐,乃曰“泱泱乎,大风也哉”;《郑》美武公父子,而札乃曰“其细已甚”。曰大曰细,自其土地风气之发于音声者言之,而非系乎辞也。班孟坚曰:民性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刘梦得论八音与政通,以三光五岳之气为言,固有见于此。

  祭仲

  《括地志》:故祭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水经注》:长垣县有祭城,祭仲之邑。 长垣今属开封府。

  京

  《括地志》:京县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谷梁传》:襄十一年,同盟于京城北。 《地理志》:河南郡京县,即共叔段所居。 曹氏曰:荥阳,故东虢国也,有京水、索水。楚、汉战于京、索之间,即其地也。京邑在荥阳县东敖仓,鸿沟在县西,官渡在中牟,皆古战争处。 《左传》:郑京、栎实杀曼伯。注云:厉公得栎,又并京。 《郡县志》:京水出荥阳县南平地。  《楚语》范无宇曰:“国为大城,未有利者。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封。”

  清 彭 消 轴 河上

  《郡国志》:河南中牟县有清口水。  《水经注》:清池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中牟今属开封府。  郑氏曰:清者,高克所帅众之邑。  毛氏曰:彭,卫之河上,郑之郊也。消、轴,河上地。  孔氏曰:御狄于境,在郑、卫境上。翱翔河上,是营军近河,而卫境亦至河南。彭、消、轴,皆河上之地。盖久不得归,师有迁移,三地亦不相远。

  溱 洧

  陈氏曰:郑国在溱、洧二水之间。  《说文》引《诗》“潧与洧”:潧水出郑国,溱水,出桂阳临武入汇,当以潧为正。洧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阳城省,入河南府登封县。  《郡县志》:溱水源出郑州新郑县西北三十里平地,洧水县西北二十里。  《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密县今属郑州。《地理志》:出阳城县阳城山。又东过新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注》:洧水东迳新郑故城中。襄元年,晋伐郑,败其徒兵于洧上。又东为洧渊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则此潭也。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谓潧水,非也。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地理志》:洧水东南至长平入颍。长平省,入陈州西华县。  《郑语》:主芣騩而食溱洧。《地理志》:密县有大騩山。  《韩诗》:溱与洧,方洹洹兮。《传》云:三月桃华水下之时,执兰拂除。薛君注: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秉兰草祓除不祥。《十道志》曰:郑俗以三月合于溱、洧之上,以自祓除。 《括地志》:洧水在新郑县北三里古新郑城,南与溱水合。  孟氏曰: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