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地理考


  景员维河 陟彼景山

  朱氏曰: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传》曰商汤有景亳之命。员,与幅、陨义同,盖言周也。维河,大河也,言景山四周皆大河也。陟彼景山,盖商所都之山。《卫诗》亦言景山,乃商旧都。  《补传》曰:景山,商都之望也。商都带河,《盘庚》所谓“惟涉河以民迁”是也。今亳有景山,故曰景亳。  《括地志》: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  《九域志》:亳城,古景亳也,本帝喾之虚,汤都之。《书》云“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在应天府。  严氏曰:自汤至盘庚五迁,亳、嚣皆在河南,相、耿皆在河北。自盘庚之后,传三世至武丁,又传四世至庚丁之子武乙,始去亳,徙河北。此诗言河,正谓亳也。  《寰宇记》:景山在应天府楚丘县北三十八里。高四丈,今属拱州。

  禹敷下土方

  朱氏曰:下土方,绝句,《楚辞·天问》“禹降省下土方”,盖用此语。  《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释文》曰:一读至“方”字绝句。  “幅陨既长”,徐氏曰:自直方言之曰幅,自周围言之曰陨。曹氏曰:犹云广轮。

  有娀

  毛氏曰:有娀,契母也。  《离骚经》曰:见有娀之佚女。注:有娀,国名,契母简狄也。  《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佚,美也。《淮南子》: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古今人表》:简逷。少女建疵。《史记》云:又桀败于有娀之墟,当在蒲州。今河中府。  朱氏曰:旧说有娀国在不周之北,恐不应绝远如此。

  韦顾

  《郑语》:祝融其后八姓,己姓昆吾、顾,彭姓豕韦。  《左传》注:东郡白马县有韦城。《郡国志》:有韦乡。  《通典》:滑州韦成县,古豕韦国。  《郡县志》:顾城在濮州范县东二十八里,《寰宇记》在县东南。夏之顾国。《古今人表》:韦鼓,鼓即顾。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吕氏春秋》:汤立天子,商不变肆,亲郼如夏。

  昆吾

  《郡国志》:东郡濮阳县,古昆吾国。  《通典》:濮州濮阳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  《括地志》:濮阳县,古昆吾国,故城县西三十里,昆吾台在县西百步,在颛帝城内,周回五十步,高二丈,即昆吾虚也。濮阳今属开德府。  《郑语》:昆吾为夏伯。韦氏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高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左传》: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杜氏云:卫有观,在古昆吾之虚,今濮阳城中。  郑氏曰: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  孔氏曰:昭十八年二月乙卯,周毛得杀毛伯过,苌弘曰:“是昆吾稔之日也。”言昆吾以乙卯日亡,与桀同日诛也。故《檀弓》注云:桀以乙卯日亡。  《寰宇记》:解州安邑县有昆吾亭,盖汤伐桀之时,昆吾以兵助桀,同时而灭,故有亭,非国于此也。  《郡国志》:河东安邑有昆吾亭,汤伐桀战处。朱氏曰:三檗韦、顾、昆吾。 《汉书注》:包有三枿。

  夏桀

  吴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寰宇记》:禹自安邑都晋阳,桀徙安邑。《郡县志》:安邑故城在陕州夏县东北十五里,禹所都也。  《书序》孔氏注: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陑在河曲之南。战于鸣条之野,地在安邑之西。  《寰宇记》:解州安邑县东北七十五里有鸣条陌,陑在县北二十里。  《郡县志》:高堠原,在安邑县北三十里,原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战地在安邑西。桀走保三朡,今定陶也。三朡亭在曹州济阴县东北四十九里。桀自安邑东入山,出太行,东南三十里有陑山。  傅氏曰:河曲,即蒲坂,后改河东。

  荆楚

  毛氏曰:荆州,言楚国也。孔氏曰:周有天下,始封熊绎为楚子。于武丁之世,不知楚君为何人。 《补传》曰:或者谓周成王始封熊绎于荆,至周惠王之时,鲁僖公元年始有楚号,遂疑商时未有荆楚,乃欲假此以实韩氏宋襄公之说。殊不思荆自帝喾九州,已有荆州之名,至《禹贡》分荆州之荆也。诗人以有二荆,故以荆楚别荆岐耳。既自古有荆,孰谓周封熊绎,始有荆哉?  苏氏曰:《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盖谓此与。《书大传》:武丁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诸侯以重译来朝者六国。  “深入其阻”,《笺》云:谓逾方城之隘。方城山在唐州方城县东北五十里。 《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  太史公曰: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  吕氏曰:楚之于中国,自商以来,迭为盛衰。  《春秋正义》: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号,亦得二名。庄公之世经皆书荆,僖之元年乃书楚人伐郑,盖始改为楚。

  氐羌

  郑氏曰:夷狄国,在西方。  《后汉·西羌传》云: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  贾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是以颂声并作。  《通鉴外纪》:成汤云云,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地理志》:陇西郡有氐道、羌道。  《郡县志》:夏桀之乱,犬夷入居岐、邠之间,成汤伐而攘之。武王伐商,羌、茅会于牧野。  《括地志》:陇右岷、洮、丛等州,西羌也。  曹氏曰:商居河、洛之间,则荆楚乃国之南乡而已,非若氐、羌之极远也。成汤之时,氐、羌之国,近者以时聘享,远者亦来终王。氐、羌自谓此商之典常也,荆楚岂得独废之邪?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此所谓典常也。《汉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羌,即西域婼羌之属也。  孔氏曰:氐羌之种,汉世仍存,其居在秦陇之西。  黄氏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说文》:西方羌,从羊。  《尔雅疏》:戎类,曰耆羌。  《山海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商邑

  朱氏曰:商邑,王都也,极中之表也。  《周礼疏》:尧治平阳,舜治安邑,唯汤居亳,得地中。  《史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韩诗》:京师翼翼,四方是则。《孟子》: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卷六

  序

  大庭

  《帝王世纪》:神农氏营曲阜,故《春秋》称鲁大庭氏之库。  《水经注》:鲁县,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库。  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兖州,今袭庆府仙源县。

  虞

  《括地志》: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今平陆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  皇甫谧曰:尧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今河东大阳山虞城是。

  有夏

  《世纪》:禹受封为夏伯,今河南阳翟是也。  《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夏禹国。今属颍昌府。

  商见前

  周见前

  陶唐

  《郡县志》:曹州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故曰陶唐氏。  《世纪》: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定州。  《书》: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正义》云:尧都平阳。今晋州临汾县。

  五霸

  《左传》:五伯之霸也。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或曰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昆吾、豕韦见前。大彭,《郡县志》:徐州彭城县,古大彭氏国。

  共和

  古史:共伯和者,厉王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共和,凡十四年。按《汲冢纪年》,共伯和于王位,故曰共和。  《左传》:王子朝奔走告于诸侯曰:“厉王戾虐,万民弗忍,居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则厉、宣之间,诸侯有去其位而代王为政者矣。  《庄子》曰:共伯得乎丘首。《释文》云:共山在河内共县西。鲁连子云:共伯后归于国,得意共山之首。  《郡县志》: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国。共伯奉王子靖立为宣王,共伯复归于国。

  周南 召南

  雍州岐山之阳见前

  美阳县

  《地理志》:右扶风美阳县。《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大王所邑。  《郡县志》:凤翔府扶风县,本汉美阳县地。武德三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贞观八年改为扶风。  《续汉志》:美阳县有周城,在县西北,南有周原。

  江汉汝见前

  雍梁荆豫徐扬

  《论语集注》:天下归文王者六州,惟青、兖、冀尚属纣。

  丰见前 周召之地见前

  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

  鲁燕见前

  宣王时,召穆公虎春秋时周公黑肩、阅,召伯奂、盈。召公采邑在孟州王屋县,周公采邑未详。雍县东北之周城,春秋时已属秦。

  徐吴楚江黄六蓼邾滕纪莒

  徐国、泗州临淮县徐城镇。吴国、平江府吴县。楚国、初都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七里,后徙枝江,今江陵府枝江县。文王都郢,今江陵县。江国、在汝南安阳县安阳,故城在蔡州新息县西。黄国、在汝南弋阳县,今光州定城县。六国、庐江六县,故城在安丰军安丰县南百三十里,皋繇所封。蓼国、在安丰县。邾国、袭庆府邹县。滕国、徐州滕县西南十四里滕城。纪国、青州寿光县有故城。莒国。密州莒县。

  邶 鄘 卫

  大行

  《述征记》:大行山首始于河内,《郡县志》: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修武县北四十二里,武德县北五十里。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

  衡漳

  《禹贡注》:漳水横流入河,谓之衡漳。衡,古横字。  薛氏曰:浊漳出潞州长子县,东至磁州武安县入清漳。清漳出平定军乐平县,合乎池、易水,东北至沧州清池入海,清漳即衡水也。  易氏曰:洺州洺水县,本汉斥漳县,地属广平国。有衡漳故渎,俗名阿难渠,在县西二百步。

  兖州桑土之野

  《禹贡》:兖州桑土既蚕。注云:其地尤宜蚕桑,因以名之。蔡氏曰:兖地宜桑,后世之濮上桑间犹可验。  孔氏曰:今濮水之上,地有桑间。濮阳在濮水之北,是有桑土。  《乐记注》:桑间在濮阳南。今开德府濮阳县。

  三监管叔蔡叔霍叔 纣城

  管,郑州管城县。蔡,蔡州上蔡县。霍,晋州霍邑县。 纣城,《括地志》:纣都朝歌,故城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在卫州卫县西二十二里,谓之殷虚。卫县今省,入黎阳为镇。

  王

  周东都王城

  《郡县志》:河南府。《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阳翟夏城,禹都也;偃师、西亳,汤都也;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又卜瀍水东,召公往营之,是为成周,今河南府故洛城是也。  《续汉志》:河南县,周公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乾祭。《帝王世纪》曰:河南城西有郏鄏陌。雒阳县,周时号成周。《地道记》曰:王城去雒城四十里。

  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

  《郡县志》:太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嵩高山在河南府登封县北八里,亦名外方山。河阳县南城在县西,四面临河,即孟津之地,亦谓之富平津。唐属河南府,后为孟州。冀州之南河内。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

  镐京 宗周 西都 丰 洛邑 王城 今河南 成周今洛阳并见前 申 犬戎 戏

  申国,今邓州南阳县。  犬戎,《周语》:穆王将征犬戎。注:西戎之别名,在荒服。《汉·匈奴传》:陇以西有畎戎。  戏,《郡县志》:古戏亭在京兆府昭应县本周骊戎国,秦为骊邑,汉改新丰,唐改昭应,今临潼。东北三十里,周幽王为犬戎所逐,死于戏。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郑

  宗周畿内咸林之地今京兆郑县

  《郡县志》:古郑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改为华州。郑县,其地一名咸林。《世本》:桓公居咸林。宋忠云:旧地名,封桓公,乃名为郑。《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秦纪》:武公十一年初县郑。

  济洛河颍之间 虢郐 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君之土也 取十邑之地 右洛左济 前莘后河食溱洧焉 今河南新郑鄢音偃

  济水在孟州济源县西北三里,本轵县,属河内。平地而出,有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深不可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源出王屋山。《山海经》云:王屋之山, 氵联水出焉。郭璞注云:氵联,沇水之源,沇水出王屋县王屋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又南流一百廿里,而入于河。孔安国云: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而溢,自溢处又东南流二百三十里,至郑州荥泽县。本汉荥阳县地。  洛水出商州洛阳县西冢岭山,东北流至河南府巩县,会伊瀍涧之水,东经洛汭,北对郎渚,谓之洛口,亦名什谷而入河。  河东流,经巩县,又东流孟州汜水县,本成皋县,一名虎牢。  颍水出河南府阳城县乾山,乾音干。自汝州襄城县流入颍昌府长社县,自长社流入临颍县,自顺昌府汝阴县流入颍上县,至寿春府下蔡县入淮。  韦昭注:四水之间,谓左济、右洛、前颍、后河。济本作济,音姊。  虢,东虢,虢仲之后。《水经注》:索水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之国。今郑州。《郡县志》:孟州汜水县,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襄二年,诸侯城虎牢,十年,诸侯城虎牢而戍之。《史记注》:徐广曰虢在成皋。《左传注》:虢,今荥阳。  郐,《周语》:郐由叔妘,是求利离亲者也。《诗》作“桧”,见前。  鄢,《国语》:鄢之亡也,由仲任。注:鄢,妘姓之国,为郑武公所灭。《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汉·地理志》:陈留郡鄢县。应劭曰:克段于傿是也。《郡县志》:故鄢城在宋州宁陵县今属拱州。南五十三里,汉鄢县,郑伯克段于此。《史记·韩世家》:秦伐败我鄢。  蔽、补、丹、依。未详。  畴,《国语》作 囗。《周语》:摰、畴之国也由大任。注:摰、畴二国,任姓。  历。未详。  华,《水经注》:黄水东南流经华城西。韦昭曰:华,国名。《史记》:秦昭王二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司马彪曰:华阳在密县。今属郑县,亭名。《史记正义》: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南三十里。  《诗正义》云:八国。韦昭注云:八邑。  前莘后河,《郑语》曰:前莘后河。注:莘,莘国也。《郡县志》: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  溱洧,《郡县志》:溱水源出郑州新郑县西北三十里平地,洧水县西北二十里灌颍渠。见前。《郑语》:主芣騩而食溱洧。注:芣、騩,山名;主,为神主;食,谓居其土,食其水。《郡县志》:大騩山在河南府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故亦谓大騩。  新郑,《郡县志》: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秦为颍川郡,汉为新郑县,属河南郡。隋重置,属郑州。  《郑语》: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雒邑。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翟、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翟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公曰:南方不可乎?对曰:荆,重黎之后也,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芊,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齐姓。嬴,秦姓。芊,楚姓。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也,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一千五百家曰州。 《后汉志》:棘阳县东北一百里有谢城。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惟谢、郏之间,郏南谢北,虢郐在焉。郏后属郑,郑衰,楚取之。 《传》曰:郏敖,葬郏是也。 《郡县志》:郏城县本郑地,属汝州。其冢君骄侈,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是易取也,且可长用也。公曰:若周衰,诸姬其孰兴?对曰:其在晋乎?  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及平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