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礼经
- 周礼述注
周礼述注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注曰聚土曰封谓壝堳埒及小封疆也 疏曰封人与大司徒设社稷之壝相左右故在地官为职首胥徒多者以畿封事广故也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舞师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
注曰舞徒给繇役能舞者以为之 坡谓鼓人舞师二职在此无属当在春官鏄师之下韎师之上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
注曰牧人养牲于田野者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
注曰主牧公家之牛者诗云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犉者九十其余多矣
○充人下士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注曰充犹肥也养系牲而肥之 堳音眉埒音劣繇音遥鏄音博犉而纯反音眴
或问移鼓人舞师二官何也曰太师所掌之乐钟磬笙镈莫不有师若鼓者五声不得不和安无専职今以次之镈师职下则金奏鼔鼜之掌适与相类而且其官皆中士也韎乐散乐夷乐犹设韎师旄人以敎岂山川等祀之舞舞之正者而独缺此今以首之韎师职上则敎舞之掌适与相类而且其官皆下士也况乎上封人之职有掌祭祀诸礼牛牲与牧人牛人充人诸官为类间此二职实为错综举而归之各得其从庶或可欤 鼜音戚
载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注曰载之言事也事民而税之载师者闾师县师遗人均人官之长
○闾师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注曰乡官有州党族闾比正言闾者徴民之税宜督其亲民者凡其赋贡入大府谷入仓人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注曰主天下土地人民已下之数徴野赋贡也名曰县师者自六乡以至邦国县居中焉郑司农云四百里曰县 坡谓载师徴九赋者闾师徴九贡者县师徴野之赋所以左右载师也徴野之贡者闾师惟掌乡贡故县师职野焉
○遗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注曰遗谓以物有所馈遗
○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注曰均犹平也主平土地之力政者 薛平仲曰取之于民而不知所以予之则施报之义乖予之于民而不知所以均之则公平之义泯遗人在此者所以示施报之义均人继之者所以示公平之义
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注曰师敎人以道者之称也保氏司谏司救官之长陈及之曰徒百二十人者盖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帅四夷之隶守王门其徒不得不多也 程子曰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氏以成其徳业故舜禹文武之圣亦皆有所从学后世师傅之职不修友臣之义未着所以尊徳乐道之风未成于天下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注曰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
○司谏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注曰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邱氏曰司谏即今之提学官将以扶植正学而维持公论者也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注曰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郑刚中曰王者处心自一身而达天下巳之徳己成而无过亦欲天下之民有徳行而无过恶为民设司谏犹已有诏媺之师为民设司救犹已有谏恶之保
○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注曰调犹和合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注曰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今齐人名麴曰媒 王氏曰调人和难敎睦媒氏阴礼敎亲故属师保氏 朝直遥反媺音美后同麴起六反鱼列反难去声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注曰司市市官之长 薛平仲曰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次则财利之所交先王既为之设媒氏以遂人之大欲矣而就利之心容可不致其规画哉故次以司市等官
○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注曰质平也主平定物价者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注曰廛民居区域之称
○胥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贾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司虣十肆则一人司稽五肆则一人胥二肆则一人肆长毎肆则一人
注曰自胥师以及司稽皆司市所自辟除也胥及肆长市中给繇役者胥师领羣胥贾师定物价司虣禁防乱司稽察留连不时去者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八人徒八十人
注曰郑司农云故书泉或作钱 贾音古虣音防辟必亦反
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每门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注曰司门若今城门校尉主王城十二门 疏曰以其掌货贿与司市相连故在此
○司闗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毎闗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注曰闗界上之门 疏曰王畿千里王城在中面有五百里界首面置三闗则亦十二闗其职掌国货之节以聨门市故在此
○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注曰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 疏曰节连于门市故亦连类在此
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注曰遂人主六遂若司徒之于六乡也六遂之地自逺郊以达于畿中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焉郑司农云遂谓王国百里外 刘执中曰遂大夫各居其遂以施政敎遂师则赞遂人居司徒之府以治六遂之政令犹乡师赞小司徒居于内以治六乡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毎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毎鄙上士一人酂长毎酂中士一人里宰毎里下士一人邻长五家则一人
注曰县鄙酂里邻遂之属别也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注曰主敛县师所徴野之赋谷者也旅犹处也六遂之官里宰之师也正用里宰者亦敛民之税宜督其亲民 坡谓赋谷不入仓人而在此者仓人所谓余灋用是也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注曰主为县师令都鄙丘甸之政也距王城三百里曰稍家邑小都大都自稍以出焉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注曰主敛甸稍刍薪之赋以共委积者也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注曰均犹平也主平土地之政令者也 酂作管反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注曰草除草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薛平仲曰均一之政既行则斯民之从事于耕稼者是虽有地利之难致且将为之致力所谓土化之灋下地之稼孰不各兴其事而使地之无遗利哉此固草人稻人列于土均之后也
○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注曰训谓能训説土地善恶之势
○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注曰能训説四方所诵习及人所作为久时事 薛平仲曰遂自草人稻人之官设而治地之事举矣土训之地图诵训之方志凡其载九州之所有土物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于是乎为王训之然后制其赋而各因其有施其教而不易其俗其所关葢甚大也
山虞毎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注曰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
○林衡毎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
注曰衡平也平林麓之大小及所生者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 疏曰胥徒多于山虞者以林麓在平地盗窃材木者多故须巡行者众
○川衡毎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注曰川流水也禹贡曰九川涤源 疏曰官及胥徒多者以其川路长逺巡行劳役故也 易氏曰林衡正于山虞川衡正于泽虞然林列于山后川列于泽前者以山林川泽为序也
○泽虞毎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
注曰泽水所钟也水希曰薮禹贡曰九泽既陂尔雅有八薮 薛平仲曰山泽天地之藏财用之渊国家之所资者厚民生之所赖者众如使括而归之于上适以开斯民竞利之心纵而委之于下重以启斯民忘本之念是以为之虞以严其灋为之衡以平其政使民知利之为可资而不知利之为可饵则土物爱而厥心臧皆教化也
○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注曰迹之言迹知禽兽处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曰卝之言矿也金玉未成器曰矿 麓音禄卝音矿虢猛反度徒洛反陂彼宜反藏才浪反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注曰染草蓝蒨象斗之属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注曰荼茅莠
○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注曰蜃大蛤月令孟冬雉入大水为蜃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曰囿今之苑
○场人毎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注曰场筑地为墠季秋除圃中为之诗云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疏曰言毎场者以其九谷别场故言毎以殊之 荼音徒蒨千见反墠音善
廪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注曰藏米曰廪廪人舍人仓人司禄官之长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注曰舍犹宫也主平宫中用谷者也
○仓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注曰主班禄
○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注曰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 坡谓廪人仓人入之舍人司禄出之廪人将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节其敛故次司稼
舂人奄二人女舂抭二人奚五人
注曰女舂抭女奴能舂与抭者抭抒臼也诗云或舂或抭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
注曰郑司农云饎人主炊官也特牲馈食礼曰主妇视饎爨故书饎作 疏曰案其职凡祭祀共盛共王及后六食宾客共簠簋不在天官而在此者以其因舂人又因地道之成故在此
○槀人奄八人女槀毎奄二人奚五人
注曰郑司农云槀读为犒师之犒主冗食者故谓之犒 舂书中反抭音由饎音炽槀注音犒同苦报反抒时女反饎同爨七乱反
周礼述注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述注卷七
安溪李光坡撰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注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 坡谓司徒掌邦敎然必先知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乃可区处之敎育之以佐王安扰邦国也 孙伟夫曰图之名一也而职掌不同图亦异用司徒之图在安扰邦国必度疆域之广狭计五土之多寡凡土地所生风气所宜加详焉司马之图为禁防平乱设必记形势阨塞可以讲攻守之宜道途通阻可以达进退之便凡居重而驭轻避难而就易则加详焉大而职方有天下之图小而司险有九州之图与司徒所掌敻不侔矣在司徒者可得而见在司马者人不可得而窥也度徒洛反阨同阸于革反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注曰周犹徧也九州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也轮从也积石曰山竹木曰林注渎曰川水钟曰泽土高曰邱大阜曰陵水崖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隰名物者十等之名与所生之物 疏曰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案王制南北两近一遥东西两遥一近是南北长东西短谓知此数也 坡谓以图而周知之者将以制畿封国也以图而辨之者将以知五地物生也 湿湿同
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注曰千里曰畿疆犹界也沟穿地为阻固也封起土界也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壝坛与堳埓也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诗人谓之田祖所宜木谓若松栢栗也若以松为社者则名松社之野以别方面疏曰辨其邦国者谓分别畿外诸侯邦国多少之
数若王制云畿外八州州二百一十国也辨其都鄙之数者谓分别畿内三等采地之数若王制畿内九十三国也制其畿疆者王畿内千里中置王城面有五百里其邦国都鄙亦皆有疆界也而沟封之者谓于疆界之上设沟沟为封树以为阻固也设其社稷之壝者谓于中门之外右边设大社大稷又于庙门之屏设胜国之社稷其社稷外皆有壝埓于四面也田主者谓借田之内为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者王之田主唯一而已云各者总据邦国都鄙并王者而言也 坡谓承上文既周知其地域遂疆理其国畿也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为句社稷言树田主言宜木互文 别彼列反
以土防之灋辨五地之物生
防计也
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毛物貂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方劲正貌郑司农云皁物柞栗之属今世间谓柞实为皁斗
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注曰鳞物鱼龙之属膏当为櫜字之误也莲芡之实有櫜韬津润也
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専而长羽物翟雉之属覈物李梅之属専不方也
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介物鼈之属水居陆生者荚物荠荚王棘之属皙白也瘠坚瘦貌
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