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春秋
- 高氏春秋集注
高氏春秋集注
十有二月甲戍公防诸侯盟于宋
公畏楚之强而来为此盟亦报乞师之役【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
晋候伐卫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楚人救卫
此书救者非善之也着衞国附楚之罪晋文果能致楚师之出也楚师既出故有城濮之战【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城濮卫地及楚人战者与救卫之师战也楚之强甚于齐桓之时晋文公一战胜楚终文以及襄之世楚人不敢复窥中国则功莫盛于此矣【案此条从赵汸春秋集传补入】
楚杀其大夫得臣
卫侯出奔楚
五月癸丑公防晋候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楚自齐桓没为中国害晋一战败之威震诸侯句之附防楚者皆防践土而请盟焉晋于是遂霸诸侯也卫子不以成君之礼故称子而在郑伯之下【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陈侯如防
公朝于王所
诸侯非王事不出境今因出盟遇王而朝此为何礼【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
叔武虽不能避嫌然亦请复卫侯卫侯不之信先期而入因杀之故春秋不书叔武之事是専责卫侯也【案此条从春秋傅説彚纂补入】
卫元咺出奔晋
陈侯款卒
秋杞伯姬来
公子遂如齐
冬公防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
天王狩于河阳
壬申公朝于王所
晋人执衞侯归之于京师
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
为人臣而讼其君虽直亦曲矣【案二句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晋文听其臣子之讼而执其君非覇者所以靖乱之义也书曰自晋晋侯之罪亦已明矣【案以上从春秋传説彚纂补入】
诸侯遂围许
前目后凡也【案此条从春秋传説彚纂补入】
曹伯襄复归于曹遂防诸侯围许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夷狄以礼义外之可也凡书夷狄之来皆罪中国不自正而轻受之耳【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公至自围许
夏六月防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秋大雨雹
刘向以为盛阳雨水温暖而湿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而氷寒阳气荡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故雹者阴胁阳也霰者阳薄阴也春秋不书霰犹不书月食也【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冬介葛卢来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狄之侵齐自背其盟也齐桓召陵之后书狄侵晋晋文城濮之后书狄侵齐狄之辄敢陵侮如此而二霸不攘斥之【案此条从春秋传説彚纂补入】
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杀而书及者以某之故而累及某也如文九年士縠及箕郑父襄二十三年庆虎及庆寅皆是也不书及者其罪同其杀之之志均也成八年赵同赵恬十七年郤锜郤犨郤至是也【案此条从春秋传説彚纂补入】
衞侯郑归于衞
晋人秦人围郑
介人侵萧
夷狄数来我不能以礼义正之故敢称兵犯附庸之国【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公子遂如京师
遂如晋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尝为邻国所夺今复取之【案二句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凡取人之冇其恶易见而取已之有不以道者其罪难知圣人亦正名曰取所以显防也【案此条从春秋传説彚纂补入】
公子遂如晋
晋未尝来聘而公子遂去冬往聘之今春又聘焉何厚于晋而薄于周也【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
犹三望
秋七月
冬杞伯姬来求妇
狄围衞
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己丑郑伯防卒
卫人侵狄
秋卫人及狄盟
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或间春秋孰贤日东迁之后土疆不守职贡不奉朝觐之礼尽废征伐之事専出皆罪人也曰不有齐桓晋文乎周室既衰诸猴既炽以大吞小以强暴弱夷狄乘之横乎中国天子所存位与号尔是时二霸奋起齐桓仗大义倡之于前晋文明大顺和之于后内率诸侯以尊王室以攘夷狄以安中国而皆谓罪人可乎曰齐桓晋文役冇尊周之名而无尊周之实虽曰曰内率诸侯以尊王室其实内率诸侯以尊已也假尊王室之名以令诸侯尔孔子作春秋以明王道以拨乱世故召陵之盟城濮之战与其攘夷狄救中国一时之权也故孟子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又曰五霸三王之罪人也【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齐侯使国归父来聘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
秦辄兴兵以加中国旣入滑又伐郑秦亦张矣楚患未已而加之秦中国则殆矣书曰败秦所以恶秦而予晋之胜也【案此条从黄震日抄补入】
癸巳塟晋文公
此见襄公父死未塟而寻干戈也【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狄侵齐
公伐邾取訾娄
秋公子遂师师伐邾
升陉之败十余年此年因晋丧而报之【案此条从黄震日抄补入】
晋人败狄于箕
冬十月公如齐
公本事齐逺晋文霸而受盟焉至是晋文已卒齐侯一使乡来聘而公遂往朝之盖鲁因晋丧既伐邾矣故惧晋而故事齐也公之季年所为若是【案此条从程端学秦秋春义补入】
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二已公薨于小寝
生不请天子之命而自立既不正其始死又不于正寝是不正其终也春秋所以详着之【案此条从程端学春秋本义补入】
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春秋集注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集注巻十七
宋 髙闶 撰
文公一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先君未葬例称子而文成定之即位皆称公何也既逾年也一年不可以二君故终年称子又不可旷年无君故逾年虽未葬称公也公虽上不受命于天子而内受于先君异乎无所受而自立者矣故书即位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日食虽有常度亦人君所召有食之者
天王使叔服来防葬
葬者臣子之事而防葬者诸侯相送终之辞也天王惟有吊赠含襚之礼尔今使叔服来会葬是自同于诸侯则天王之微弱可知矣具文见义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小心畏忌曰僖此臣子之私諡也诗颂僖公惟曰侯而已春秋例书公盖臣子之辞也
大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凡诸侯之立世子必请命于天子及诸侯之薨也必告于天子天子命立其世子为诸侯世子丧毕乃朝于京师以士服见天子于庙而受命焉未受命不敢服其服已见天子锡之韨冕圭璧然后服之归设奠于祖庙然后临其臣民焉盖诸侯不命于天子则不成为君故世子虽有世继之义必待天子爵命乃得为君也今文公未毕丧而天王使人即命之非礼甚矣韩奕之诗宣王锡命韩侯也其辞曰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懈防共尔位朕命不易则诸侯之立必朝京师而受命可知矣
晋侯伐卫
晋襄欲绍文公霸业前年败秦败狄以其冒丧用兵非所谓以正伐不正也故皆败而人之今衞侯以元咺之故文公之季年辄背晋而侵郑襄公既祥遂告诸侯而讨之据左氏人有朝王之实故春秋子其爵
叔孙得臣如京师
公初即位在衰绖中未尝朝王而王遽使卿来锡公命公于是使陪臣如周拜焉天王之使毛伯来锡文公之使叔孙得臣往拜皆非礼也由君不君故臣不臣得臣公子牙之孙公孙兹之子也
衞人我晋
衞孔逹为政不共盟主兴兵邻国受讨丧邑贬而人之不亦冝乎旦晋师未退而孔逹遽报其伐虽曰有辞失事大之礼矣晋师于是入于戚而彊其田
秋公孙敖防晋侯于戚
晋襄初立公在衰绖中使公孙敖聘之晋侯伐衞已入于戚公孙敖因往致礼焉凡聘礼必受于庙今非其所故书曰防非公孙敖敢抗晋侯为防也不书晋师之入乃所以深罪衞也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啇臣弑其君髠
春秋夷狄之君卒皆略而不日日髠之卒者所以谨啇臣之弑也啇臣弑君父自立恶逆甚矣人人皆得而诛之况楚蛮夷也中国当讨其罪晋襄王盟中国不能奋中国之威以诛其贼而制其命圣人于此深惜之盖当是特中国乱臣贼子往往而是是中国夷狄举相似尔况楚僭窃大号自谓王子今书世子岂以其誓于天子哉特以啇臣世嫡当立而恶逆如此故圣人特正名为世子其旨深矣且伤中国不能自正见楚之悖乱莫敢谁何者是中国无人故也
公孙敖如齐
聘晋归而复聘齐盖鲁人于是两事齐晋且图婚于齐故也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直在晋故书晋之爵秦师忿以取败书败绩以战而败故不曰败秦师于彭衙又谨而日之所以均晋罪于秦也
丁丑作僖公主
周人卒哭而祔祔而易主是谓虞主既朞而练练而易主是谓练主僖公旬薨至今盖十有五月矣非虞练之时而此方作主者犹未祔庙也犹未祔庙者欲跻之之故也是以谨而日之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凡盟必书地惟他国大夫来鲁盟及鲁大夫往他国盟不地盖各于其国中故也今经不书处父来鲁鲁无亦如晋者而书及处父盟然则孰与盟耶曰我公也公如晋不书者晋襄公立贡鲁背盟伐邾公虽居丧未朝天王而畏晋之威越礼朝晋晋侯反使大夫盟以辱之未有躬朝其国而下使大夫盟之者是以没不书公也凡大夫与公盟者若非彼彊迫我则但书人以明其非大夫之罪今晋实迫公今与大夫盟故特名处父又去其族以着其罪虽然此非专罪晋处父也亦所以罪鲁之臣子也夫公之如晋岂无卿大夫以从行乎皆不能推明大义而以正理折之遽自屈辱甘心受盟是岂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义耶
夏六月公孙敖防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盟于郑地者圣人以此盟为谋讨楚也故虽晋鲁二卿而与宋陈郑之君抗盟犹以爵以卿而书之尚冀其奋中国之威以制蛮夷弑逆者之命也奈何实因衞人请成而为此盟将复有事于秦尔故于伐秦乃悉贬之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此可以见一岁之望尽失矣八月虽雨无及也文公无意于民怠于政事可知矣
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
大事者特祭也非时祭也以跻僖公故大其事也文公所以缓于作主意在此也夫僖公虽闵之兄然闵实先立僖公尝北面而事之君臣之义已定矣及其传继则父子之义又定矣臣不可以先君子不可以先父今文公故自尊其父而跻于闵公之上则紊乱宗庙顚倒礼经先亲后祖昭穆失序谓之逆祀不亦宜乎以此为防而汉儒犹有兄弟不相为后之论夫父子相继此礼之常也至于传之兄弟则亦不得已焉尔既授以天下国家则所传者虽非子亦犹子道也传之者虽非其父亦犹父道也以天不国家为重矣汉儒迭毁之礼引宣昭两帝为昭穆犹知以孙为昭而不知礼无两昭使昭帝之天下无所传宣帝之天下无所受失礼意矣又惠帝文帝皆髙帝子惠帝亲受之高祖文帝则受之惠帝虽皆兄弟亦与闵僖无异而当时讥者皆推文帝上继高祖而惠帝亲受高帝天下者反不得与昭穆之正至于光武当继平帝又自以世防当为元帝后皆背经违礼而不可传者也而汉儒例以兄弟不相为后不当以昭穆格之此妄也则天下受之谁乎凡人君以兄弟为后者必非有子者也引而为嗣臣子一体矣而当嗣者反以为兄弟之故不继所受国而继先君则是所受国者竟莫有嗣之者一不可也生则以臣子事之死则以兄弟治之忘生倍死二不可也已实受之后君不受之先君今乃自继先君则不惟弃后君命已之意又废先君传兄之命三不可也天下国家则归之已父子之礼则耻不为四不可也徐邈曰若兄弟六人为君自为昭穆则后世当祀不及祖祢此又妄之甚者礼有所极义有所断为之后者为之子所以正授受重祖统也兄弟六人相代为君亦六代祀祖祢矣假非兄弟相代而其祖亦当迁尔岂得故存哉即如邈言使有兄弟六人各自称昭是有十三庙人其最后一君自上继其父则五君终无后也岂其所以传重受国之意乎凡言礼者恶其謟时君之意苟曰益广宗庙大孝之本而不详授受之道使当传国者不忍以其国与其宗曰非吾子也当受国者人不肯以臣子之礼事其君曰非吾父也至令宗庙猥众昭穆骈积而鬼有不嗣者皆不知春秋大义故也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今春之战秦以忿取败则晋亦可以已矣为晋计者不若复修城濮之事连秦伐楚讨其弑君父之贼以光绍文公之业岂不善乎乃复搂三国以伐秦报复不已残民结怨况再与兵而过京师此尤其恶之大者故贬而人之
公子遂如齐纳币
婚礼有六曰纳采曰问名曰纳吉曰纳徴曰请期曰亲迎固自有次第而所谓纳币者即纳徴也公始祥而纳币则纳采问名皆在三年之内矣夫三年之内不图婚圣人特于此议之所以阐幽也先儒谓婚姻不当使公族而不述其所以盖公子公孙之于国事皆当尽人臣之义惟婚姻之礼则有家人尊卑之序焉俾尊者而从事则非顺矣卑者行之庶防其可也
三年春五正月叔孙得臣防晋人宋人陈人衞人郑人伐沈沈溃
沈在汝南平与县未尝与于中国之防若以为服属于楚而伐之则可伐之国不胜其多矣鲁使卿往则诸国必非防者夫中国不能明大义以讨蛮夷弑君父之贼乃与兵以问小国之罪此可伤也已圣人悉贬而人之独叔孙得臣书名氏者详内且明诸国皆卿行也且文公三年之间书公子遂公孙敖叔孙得臣累见于盟防则知鲁之政刑尽在诸臣矣鲁卒以是亡故春秋见微于滥觞书以为戒齐桓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而管仲之姓名不见于春秋是乃深明管仲知为臣之义有其功而名不在已春秋不襄管仲之功其旨甚微非达识者孰能知之汉五行志文公时大夫始颛政
夏五月王子虎卒
同盟于翟泉故赴于诸侯而书其卒盖着其交政于诸侯也未有采地故不志其爵但称王子而止録其名而已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