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刘氏安世曰公谷皆解正春秋春秋所无者公谷未尝言之故汉儒推本以爲真孔子之意然二家亦是矛盾则亦非孔子之意矣若左传则春秋所有者或不解春秋所无者或自爲传故先儒以谓左氏或先经以起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然其说亦有时牵合要之读左氏者当经自爲经传自爲传不可合而爲一也然后通矣
  晁氏说之曰谷梁晚出于汉因得监省左氏公羊之违畔而正之至其精深逺大者真得子夏之所传范氏又因诸儒而博辩之申谷梁之志也其于是非亦少公矣非若征南一切申传汲汲然不敢异同也
  胡氏安国曰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见本末公羊谷梁辞辩而义精学经以传爲案则当阅左氏玩辞以义爲主则当习公谷
  胡氏宁曰左氏释经虽简而博通诸史叙事尤详能令百世之下颇见本末其有功于春秋爲多公谷释经其义皆密如衞州吁以称人爲讨贼之辞也公薨不地故也不书葬贼不讨以罪下也若此之类深得圣人诛乱臣讨贼子之意考其源流必有端绪非曲说所能及也啖赵谓三传所记本皆不谬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妄加附益转相传授浸失本真故事多迂诞理或舛驳其言信矣然则学者于三传忽焉而不习则无以知经习焉而不察择焉而不精则春秋之宏意大防简易明白者汨于僻说愈晦而不显矣
  朱子曰春秋之书且据左氏当时天下大乱圣人且据实而书之其是非得失付诸后世公论盖有言外之意若必于一字一辞之间求褒贬所在窃恐不然国秀问三传优劣曰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专去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公谷考事甚疎然义理却精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说话往往不曾见国史 李丈问左传如何曰左传一部载许多事未知是与不是但道理亦是如此今且把来参考问公谷如何曰据他说亦是有那道理但恐圣人当初无此等意如孙明复赵啖陆淳胡文定皆说得好道理皆是如此但后世因春秋去考时当如此区处若论圣人当初作春秋时其意不解有许多说话择之说文定说得理太多尽堆在里面曰不是如此底亦压从这理来 问春秋胡文定公之说如何曰寻常亦不满于胡说且如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就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荅策相似 左传君子曰最无意思因举芟夷蕴崇之一段是关上文甚事左传是一个审利害之几善避就底人所以其书有贬死节等事其间议论有极不是处如周郑交质之类是何议论其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义理此段不如公羊说君子大居正却是儒者议论 或有解春秋者专以日月为褒贬书时月则以爲贬书日则以爲褒穿凿得全无义理若胡文定公所解乃是以义理穿凿故可观 安国春秋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叙九法体用该贯有刚大正直之气 问胡春秋如何曰胡春秋大义正但春秋自难理会 胡春秋传有牵彊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亦有过当处 问胡文定据孟子春秋天子之事一句作骨如此则是圣人有意诛赏曰文定是如此说道理也是恁地但圣人只是书放那里使后世因此去考见道理如何便爲是如何便爲不是若说道圣人当时之意说他当如此我便书这一字以褒之他当如彼我便书那一字以贬之则恐圣人不解恁地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公谷专解经事则多出揣度 前辈做春秋义言辞虽粗率却说得圣人大意出如二程未出时便有胡安定孙泰山石徂徕他们说经虽是甚有疎略处观其推明治道直是凛凛可畏春秋本是严厎文字圣人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遂以二百四十二年行事寓其褒贬一字不敢胡乱下使圣人作经有今人巧曲意思圣人亦不解作得 左传是后来人做爲见陈氏有齐所以言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三家分晋所以言公侯子孙必复其始左氏是史学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 三家皆非亲见孔子或以左丘明耻之是姓左丘左氏乃楚左史倚相之后故载楚事极详吕舍人春秋不甚主张胡氏要是此书难看如刘原父春秋亦好可学云杜预每到不通处不云传误云经误曰可怪是何识见
  晁氏公武曰三传之学谷梁所得最多诸家之解范甯之论最善
  郝氏经曰三传之说虽不同要之出于圣人之门而学有所自终不外圣人之书法自王通为三传作而春秋散之言而卢全辈遂谓三传当束髙阁而独抱遗经陆淳啖助赵匡等因之遂创爲之传自是春秋之学不专于三传矣
  虞氏集曰昔之传春秋者有五家邹夹先亡学春秋者据左氏以记事以观圣笔之所断而或议其浮华与经意逺者多矣是以公谷据经以立义专门之家是以尚焉唐啖赵师友之间始知求圣人之意于圣人手笔之书宋之大儒以爲可与三传竝治者明其能专求于经也然传亡存者惟纂例等书意其传之所发明无出于所存之书者清江刘氏权衡三传得之爲多而其所爲传用意奥深非博洽于典礼旧文者不足以尽明之是以知者鲜矣
  章氏潢曰自汉而下说春秋者无虑数百家皆原于公羊谷梁左氏胡氏最晚出得颛立于学官而诸家之说几尽废矣安国之作传也总三家纷纭之说而録其是彚诸家后出之论而采其长义例炳然衮钺斯备然以爲不诡于圣人之教则可以爲尽得圣人之意则未也夫经之爲言常也圣人之作经也简易明白不以微暧难明之辞天下也不以操切缴绕之文误后世也要以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以昭人道以达王事如斯而已矣廼胡氏一时进御之言意存纳约是故不免激焉而偏索圣人之精义于一字笔削之文是故不免覈焉而深故三传立而圣人之教分圣人之志则未失也胡氏之传出而圣人之教尊其得者固多而失者亦不少矣【以上论传注得失】
  程子曰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见于此乃穷理之要学者只观春秋亦可以尽道矣 他经非不可以穷理也但论其义耳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较着故穷理爲要春秋以何爲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何物爲权义也时也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也春秋大率所书事同则辞同后人因谓之例然有事同辞异者盖各有义非可例拘也
  邵子曰治春秋者不辩名实不定五霸之功过则未可言治春秋先定五霸之功过而治春秋则大意立若事事求之则无绪矣
  张子曰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爲能知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其说多凿
  杨氏时曰春秋其事之终欤学者先明五经然后学春秋则其用利矣 又曰人言春秋难知其实昭如日□孔子于五经中言其理于春秋着其行事学者若得五经之理春秋诚不难知 又曰伯淳先生尝有语云看春秋若经不通则当求之传传不通则当求之经某曾问之云传不通则当求之经何也曰只如左氏春秋书君氏卒君氏乃惠公继室声子也而公羊春秋则书曰尹氏传云大夫也然声子而书曰君氏是何义当以尹氏爲正此所谓求之经
  李氏侗曰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山水然徙步而形势不同不可拘以一法 又曰春秋所以难看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未到圣人洒然处岂能无失邪
  朱子门人问读春秋之法曰只是据经所书之事迹而准折以先王之道某是某非某人是底犹有未是处不是底又有彼善于此处自将道理折衷便是只是圣人言语细密要人子细斟量考索耳 荅黄仁卿云所示春秋大防甚善此经固当以类例相通然亦先须随事观理反复涵泳令胸次开阔义理贯通方有意味若便一向如此排定说杀正使在彼分上断得十分的当却于自已分上都不见得个从容活络受用则亦何益于事邪大抵不论看书与日用工夫皆要放开心胸令其平易广阔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养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紧了即气象急廹田地狭隘无处着工夫也
  陆氏深曰春秋比诸经尤难读简严而闳大惟其简严故立论易刻惟其闳大故诸说皆通圣人笔削之防隐矣事案左氏之的义取公谷之精此两言乃读春秋之要法【以上论读春秋之法】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卷首上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卷首下
  王朝世表
  春秋尊王之书也大全列国年表周与诸侯并列恐非经防今别为王朝世表列于二十国年表之前不使与列国为伍所以正名辨分也










  平王宜臼
  幽王子在位五十一年
  桓王林
  平王孙在位二十三年
  庄王他
  桓王子在位十五年
  僖王胡齐
  庄王子在位五年
  惠王阆
  僖王子在位二十五年
  襄王郑
  惠王子在位三十三年
  顷王壬臣
  襄王子在位六年
  匡王班
  顷王子在位六年
  定王瑜
  匡王弟在位二十一年
  简王夷
  定王子在位十四年
  灵王泄心
  简王子在位二十七年
  景王贵
  灵王子在位二十五年
  王子猛
  景王子四月立十月卒
  敬王匄
  子猛弟在位四十四年
  元王仁
  敬王子在位七年


  二十国年表
  年表昉于史记其十二国年表六国年表皆冠之以周者举王朝以统列国也春秋大全二十国年表周与诸侯并列殊失尊王之义今旣为王朝世表而列国年表则冠之以周而不数周庶于史法有合史记不载滕薛邾莒小邾许而大全无燕夫燕为召公后其事屡见于经特增入为二十国焉周之宗盟先同姓春秋主鲁鲁宗国也故居首蔡曹卫皆武王同母弟故次之滕亦文王子又次之虞为武王子友为厉王子故晋郑又次之呉为大王子见经晚燕与周同姓故又次之齐大师后五霸桓公为盛故异姓以齐为首秦楚大国也次之宋陈先代之后也又次之薛邾莒小邾许俱小邦也各从其爵以为序又次之陆氏淳曰薛小国无记世不可知亦不知为谁所灭白鹿洞石刻春秋列国世次薛小邾皆未详今亦阙之独以其事之见于经者稍志一二以存其畧云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经部,春秋类,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首下>
  王朝世次
  平王宜臼【幽王子】 桓王林【平王孙大子泄父子】 庄王他【桓王子】僖王胡齐【庄王子】 惠王阆【史记僖王子大全僖王孙】 襄王郑
  【惠王子】 顷王壬臣【襄王子】 匡王班【顷王子】 定王瑜【匡王弟】 简王夷【定王子】 灵王泄心【简王子】 景王遗【灵王子】王子猛【景王子史记作悼王】 敬王匄【景王子】










  鲁国世次
  隐公息姑【惠公子】 桓公允【隐公弟】 庄公同【桓公子】 闵公啓方【庄公子】 僖公申【闵公兄】 文公兴【僖公子】 宣公倭【文公子】 成公黑肱【宣公子】 襄公午【成公子】 昭公稠【襄公子】 定公宋【昭公弟】 哀公蒋【定公子】











  蔡国世次
  宣公考父【戴公子】 桓公封人【宣公子】 哀公献舞【桓公弟】穆公盻【哀公子】 庄公甲午【穆公子】 文公申【庄公子】
  景公固【文公子】 灵公般【景公子】 平公庐【灵公孙世子有之子】悼公东国【平公弟】 昭公申【悼公弟】 成公朔【昭公子】











  曹国世次
  桓公终生【穆公子】 庄公射姑【桓公子】 僖公夷【庄公子】昭公班【僖公子】 共公襄【昭公子】 文公寿【共公子】 宣公庐【文公子】 成公负刍【杜注宣公庶子史记作宣公弟】 武公滕【成公子】平公须【武公子】 悼公午【平公子】 声公野【悼公弟】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