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事表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附录长歴及大衍歴置闰同异【赵东山先生原本】
  长歴置闰       大衍歴置闰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三>










  合朔议曰大衍歴视长歴朔每差一月亦有差二月者其日月得失本非所以释经也
  赵东山氏曰以长歴考春秋日月失三十六日朔三晦二日食不入限者四频月食者二大衍歴失一百二十六日朔三日食不入限十七先一月者六先二月者二先三月者一先五月者一后一月者六闰月一频月食者二葢杜氏据左传屡讥周歴失闰所以长歴前却闰月求与春秋相符故所失少大衍歴自以三十二月闰率追算不计与经文合否故所失多又曰长歴视大衍歴少六闰自隠二年至宣十年三失闰自宣末年至春秋之冬复三失闰果若是则四时寒暑皆当反易不止以申为戌而巳恐周歴虽差未必如是之缪按经传有旷数年不书日者前后屡见之长歴于此既无所据岂能无失至言顿置两闰以应天正则臆决尤甚并及大衍歴者所以见周歴置闰无凖致日月不与天合也今按隠二年至宣十年长歴比大衍歴止少二闰宣末年至春秋之终止少一闰通计少三闰又言顿置两闰之谬按襄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传曰辰在申司歴过也再失闰矣明年春经文即书无冰若不顿置两闰则明年春正月乃是戌月系夏之九月安得以无冰为灾而书乎欲以左传求合经文不得不如此不得以杜为臆决也
  梅定九氏曰闰月之说大旨不出两端其一谓无中气为闰月此据左氏举正于中为説乃歴家之法也其一谓古闰月俱在嵗终此据左氏归余于终为説乃经学家之诂也葢古今歴法原自不同推步之理踵事加密故自今日言歴则以无中气置闰为安而论春秋闰月则以归余之说为长何则治春秋者当主经文今考本经书闰月俱在年终此其据矣
  按此但据文六年闰月不告月及哀五年闰月齐景公俱在嵗终十二月而为言耳昭二十年闰八月戊辰杀宣姜文元年闰三月其余传文闰在中间者甚多不得谓春秋闰月都是归余于终也
  定九氏又曰交食之説有宜知者二端其一古者只用平朔平朔者一大月一小月相间故汉晋史志往往有日食不在朔而在朔之二日或晦日者唐李淳风麟徳歴始用定朔至一行大衍歴又发明之始有四大三小之月而食必在朔此是一层道理其一自北齐张子信积合食加时立入气加减唐宣明歴本之立气刻时三差至今遵用即授时歴之时差及东西南北差也前二说其根在天葢以日纒有盈缩月离有迟疾天上行度应有之差天下所同也后一说其根在地葢以日髙月卑正相掩时中间尚有空隙人所居地面不同而所见亏复之时刻与食分之浅深随处各异谓之视差非天上行度有殊而生于人之目一方所独也古疎今密大概可见
  新唐书律歴志大衍合朔议曰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殷歴鲁歴先一日者十三后一日者三周歴先一日者二十二先二日者九其伪可知矣庄公三十年九月庚午朔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当以盈缩迟疾为定朔殷歴虽合适然耳非正也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十二月丙子朔十四年三月己丑朔文公元年五月辛酉朔十一年三月甲申晦襄公十九年五月壬辰晦昭公元年十二月甲辰朔二十年二月己丑朔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朔七月戊辰晦皆与周歴合其所记多周齐晋事葢周王所颁齐晋用之僖公十五年九月己夘晦十六年正月戊申朔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十一月丁夘朔二十六年三月甲寅朔二十七年六月丁未朔与殷歴鲁歴合比非合食故仲尼因循时史而所记多宋鲁事与齐晋不同可知矣昭公十二年十月壬申朔原与人逐原伯绞与鲁歴周歴皆差一日此邱明即其所闻书之也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朔宋楚战于周殷鲁歴皆先一日楚人所赴也昭公二十年六月丁巳晦卫侯与北宫喜盟七月戊午朔遂盟国人三歴皆先二日卫人所赴也此则列国之歴不可以一术齐矣而长歴日子不在其月则改易闰余欲以求合故闰月相距近则十余月逺或七十余月此杜预所甚谬也夫合朔先天则经书日食以纠之中气后天则传书南至以明之其在晦二日则原乎定朔以得之列国之歴或殊则稽于六家之术以知之此四者皆治歴之大端而预所未晓故也
  附元史歴志所推春秋日食三十七事
  隠公三年辛酉嵗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杜预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公羊云日食或言朔或不言朔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谷梁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嵗二月己亥朔无巳巳似失一闰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今授时歴推之是嵗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
  桓公三年壬申嵗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姜岌以为是嵗七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以今歴推之是嵗八月壬辰朔加时在昼食六分一十四秒
  桓公十七年丙戌嵗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大衍推得在十一月交分入食限失闰也以今歴推之是嵗十一月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五百六十入食限
  庄公十八年乙巳嵗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大衍推是嵗五月朔交分入食限三月不应食以今歴推之是嵗三月朔不入食限五月壬子朔加时在昼交分入食限葢误五为三
  庄公二十五年壬子嵗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大衍推之七月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今歴推之是嵗七月辛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四百八十九入食限失闰也
  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嵗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十二月癸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五百五十一入食限
  庄公三十年丁巳嵗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十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十四日四千六百九十六入食限失闰也大衍同
  僖公五年丙寅嵗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元史缺此一年】僖公十二年癸酉嵗春王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姜氏云三月朔交不应食在误条其五月庚午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五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一百九十二入食限葢误五为三
  僖公十五年丙子嵗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史官失之也大衍推四月癸丑朔去交分入食限差一闰今歴推之是嵗四月癸丑朔交分一日一千三百一十六入食限
  文公元年乙未嵗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姜氏云二月甲午朔无癸亥三月癸亥朔入食限大衍亦以为然今歴推之是嵗三月癸亥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三十六日五千九百十七分入食限失闰也
  文公十五年己酉嵗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六月辛丑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四千四百七十三分入食限
  宣公八年庚申嵗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杜预以七月甲子晦食姜氏云十月甲子朔食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十月甲子朔加时在昼食九分八十一秒葢十误为七
  宣公十年壬戌嵗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九百六十八分入食限
  宣公十七年己巳嵗六月癸夘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甲辰朔不应食大衍云是年五月在交限六月甲辰朔交分已过食限葢误今歴推之是嵗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泛交二日巳过食限大衍为是
  成公十六年丙辰嵗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六月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九千八百三十五分入食限
  成公十七年丁亥嵗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十二月戊子朔无丁巳似失闰大衍于十一月丁巳朔交分入食限今歴推之是嵗十一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八百九十七分入食限与大衍同
  襄公十四年壬寅嵗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二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一千三百九十三入食限也
  襄公十五年癸夘嵗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姜氏云七月丁巳朔食失闰也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七月丁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三千三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年戊申嵗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嵗十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嵗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庚戌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六百八十二分入食限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比月而食宜在误条大衍亦以为然今歴推之十月巳过交限不应频食姜说为是
  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嵗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癸酉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七百三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四年壬子嵗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今歴推之是月甲子朔加时在昼日食九分六秒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汉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大衍云不应频食在误条今歴推之立分不叶不应食大衍说是
  襄公二十七年乙夘嵗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限应食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十一月乙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初日八百二十五分入食限
  昭公七年丙寅嵗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甲辰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二百九十八分入食限
  昭公十五年甲戌嵗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五月丁巳朔食失一闰今歴推之是嵗五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九千五百六十七分入食限
  昭公十七年丙子嵗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叶不应食当误大衍云当在九月朔六月不应食姜氏是也今歴推之是嵗九月甲戌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七千六百五十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岁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壬午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七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嵗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癸酉朔交分十四日一千八百入食限杜预以长歴推之当为癸夘非是
  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嵗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三千八百三十九分入食限
  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嵗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六千一百二十八分入食限
  定公五年丙申嵗春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三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百三十四分入食限
  定公十二年癸夘嵗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嵗十月丙寅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六百二十二分入食限葢失一闰
  定公十五年丙午嵗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庚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八十五分入食限
  哀公十四年庚申嵗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庚申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九千二百一分入食限
  右春秋所载三十有七事以授时歴推之惟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及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不入食限葢自有歴以来无比月而食之理其三十五食食皆在朔经或不书日不书朔公羊谷梁以为食晦二者非左氏以为史官失之者得之其间或差一月二月者盖古厯疎濶置闰失当之姜岌一行已有定说孔子作书但因时厯以书非大义所关故不必致详也












  春秋大事表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四
  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
  列国疆域表
  昔武王大封列侯各有分地至春秋时犹存百二十四国税安礼为作春秋指掌图以明之余谓是不可图也若从其始封则与春秋时之疆境不合若从春秋当日则二百四十年中强兼弱削月异而岁不同当以何年为凖而图之即以周与晋楚论晋之始封太原百里之地耳其后献公灭耿灭霍灭魏拓地渐广而最得便利者莫如伐虢之役自渑池迄灵寳以东崤函四百余里尽虢略之地晋之得以西向制秦秦人抑首而不敢出者以先得虢扼其咽喉也至文公啓南阳奄有覃怀后经营中原迫逐戎狄凡卫河以北殷墟之境之没于狄及邢之灭于卫滑之灭于秦者晋尽取之于是东及朝歌北尽邯郸自河南之彰徳卫辉至直之大名广平顺徳悉为晋有而谓晋犹昔日之晋乎楚封丹阳葢在今归州东南七里至文王灭邓县申息封畛于汝此时已涉河南南汝之境以后食诸夏鄾及唐叶皆南阳府地也江黄道柏蓼胡沈皆汝宁府地也最后城州来居巢钟离则更侵入鳯阳庐寿之境而谓楚犹昔日之楚乎至周之东都郑氏诗谱云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畿内方六百里逮后南阳入于晋祭地入于郑伊川入于陆浑日朘月削故襄王以前犹能兴师伐郑伐翼襄王以后如病痿蹷不能起王畿已非复东迁之旧况在小国乎夫弱小之日就微灭与大国之渐肆吞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曰是不可图也夫不原其始封则不明先王星罗棊置犬牙相错之至意而不极吞并所至则又无以识春秋当日之大势故自王畿以下凡晋楚诸大国先区明其本境以渐及其拓地之疆域终春秋之